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作者:文慧
  内容简介:
  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邵逸夫创立邵氏影业说起,到六七十年代的功夫片明星李小龙、成龙,80年代的周润发;著名导演李翰祥、吴宇森、徐克、许鞍华。从60年代徐小凤、汪明荃到80年代四大天王歌星等,以人物为中心为读者讲述了香港娱乐界的历史。
  正文
  第一章 邵逸夫时代
  邵逸夫自创立邵氏影业以来,雄霸香港影坛五十载。他的资产超过200亿港元,但有许多人离他而去,理由竟是他太吝啬,算盘打得太精;他一生置身娱乐圈,偎红倚翠,但风流而不下流。邵逸夫其人其事奇特又精彩。
  邵逸夫创立的邵氏影业公司,曾拍摄过一千余部影片,获过几十项大奖,培养了大批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像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菁、郑佩佩、方盈、陈萍、罗烈、王羽、许冠文、陈观泰、傅声、李翰祥、张彻……这些曾让几代影迷们如痴如醉、顶礼膜拜的大明星、大导演们,都是出自“邵氏”的门下。
  邵逸夫的“邵氏电影王国”雄霸香港五十载,高峰期每天有一百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他的《白金龙》一片,开创中国电影从无声片进入有声片的时代。
  他的“邵氏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他是香港娱乐界荣获英国皇家爵士勋衔的第一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曾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邵逸夫任董事局主席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在香港电视界独占鳌头,影响波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国华人社会。邵逸夫由此而腰缠万贯,资产超过200亿港元。
  近年来,他捐赠给中国内地的款项达20亿港元之巨,仅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他一次就捐助1。2亿港元。
  他一生置身娱乐圈,偎红倚翠,“风流不下流”,邵逸夫其人其事,奇特又精彩。
  创业艰难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邵姓在当地是一个大族。邵逸夫的父亲名叫邵行银,号玉轩,是个从事染料生意的商人,当时在上海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逸夫是邵家第六个孩子,男孩中排行第四。邵玉轩一生共有八个子女,三女五男,这五个男孩的名字分别是老大仁杰,老二仁棣,老三仁枚,老六仁楞,老八仁葆。
  小学毕业后,邵逸夫随父亲到上海,进入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因此他后来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邵逸夫对父亲给自己取的名字(仁楞)很不满意,于是和几位兄长商量,想把名字改掉。但是,父亲给儿子取的名字是不能改的,于是便在别号上动脑筋。结果,老大仁杰给自己取号“醉翁”,老二仁棣取号“屯人”,老三仁枚取号“山客”,老六仁楞取号“逸夫”。这就是邵逸夫名字的来历。不过,在邵逸夫成就霸业之后,香港娱乐圈中人都习惯称他“六老板”或“六叔”。
  1914年,老大邵醉翁从上海神州大学法律系毕业,被法租界中法振业银行委任为法律顾问,不久又被提升为该银行的部门经理。
  当时,法租界里有个叫“小舞台”的地方,上演各种娱乐节目,包括京剧、杂耍、弹词,以及无声电影,由于老板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于是决定将“小舞台”公开拍卖。
  邵醉翁在父亲的资助下,买下了“小舞台”,并马上将其改名为“笑舞台”。他发现当时兴起不久的无声电影很受欢迎,于是投观众之所好,想方设法找来片源,把个“笑舞台”经营得十分红火。
  由于经常性地放映电影,对当时上海的电影生产厂家也就日益了解。有一个时期,他眼看着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孤儿救祖记》风靡一时,赚了大钱,由此预见到拍摄电影是个发财的路子。当下决定,投资建厂拍电影。
  1924年春,邵醉翁任老板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闸北横滨路挂牌成立。
  邵逸夫一边在中学读书,一边来天一公司帮忙。那时,在放映正片之前还放些新闻片,放学后或假日里,邵逸夫便跟着两位兄长抬着笨重的摄影机到处抓拍。后来他还跟邵醉翁的老搭档徐绍宇学拍情节片。1925年,“天一”出品了上下集《珍珠塔》,邵逸夫的名字和徐绍宇并列排在银幕上。这部影片由邵醉翁导演,演员有当时的大牌明星胡蝶、吴素馨等人。1925年年底,邵逸夫担纲掌机,王士珍为副摄影,拍了一部《孙行者大战金钱豹》,此后又接连拍了多部影片。
  “天一”的崛起大大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于是,六家制片公司建立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排挤、扼杀天一公司。
  面对围剿,邵氏兄弟商议应变对策。邵醉翁认为,为了生存和发展,务必开拓南洋市场。最后商定,老大、老二留驻上海,老三邵山客去南洋开拓影片发行市场。
  临行之前,邵醉翁对老三说,老六中学快毕业了,如果南洋那边有前途,便打电话过来,让老六邵逸夫去帮他。
  1926年3月,邵山客带着“天一”的一些影片和一些资金,单枪匹马,踏上了远赴南洋的征程。
  新加坡是邵山客独闯南洋的第一站。当时,新加坡还没有中国电影,只有大戏院间或放点西方默片。邵山客使出他的交际本领,广泛接洽当地戏院的老板,推销“天一”的影片。由于影片适合当地华人的口味,很快打开了销路。短短三四个月,邵山客便因业务量剧增而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向上海发出一份急电,要老六邵逸夫速来新加坡增援。
  电报到达上海邵家时,邵逸夫却去了北京。当年邵逸夫才19岁,刚从美国人办的“青年会中学”毕业,他正准备报考北京的大学。邵山客的一纸电报,改变了邵逸夫一生的命运。邵逸夫回到上海,收拾行装又登上海轮。
  老六、老三相会在异国他乡,立即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地开拓市场。当时有个问题困扰着他们,即租不到戏院放映电影,像以前那样向戏院出租影片则获利甚微。邵逸夫想到一个苦自己的办法——租借空地,然后用帆布搭起院墙,自己卖票,自己放映自己的影片。不久,邵逸夫又想到一个主意,搞个流动放映车,把放映机、银幕等全套装上,然后走村串镇,尽量争取乡村观众。兄弟俩意见统一后,买了一辆小型旧货车,经过改装,开始在吉隆坡、怡保、马六甲、槟城的乡村市镇奔走。后来,他们增加了人手,流动放映车也已增到了六部。
  商业竞争是残酷的。邵氏兄弟远走南洋也没有躲过“六合”公司的排挤。那时,独霸南洋影片业务的“地头蛇”叫王雨亭,他曾专程赶赴上海和“六合”签约,加入“六合”联军,承诺不买“天一”的影片。
  但是,槟城首富王竟成先生看不惯这种垄断行径,邵氏兄弟的吃苦精神倒令他感动。
  在王竟成先生的帮助下,邵氏兄弟以重金包下了新加坡的华英戏院、吉隆坡的中华戏院、怡保的万景台戏院和马六甲的一景团影戏院。以上戏院构成了“邵氏兄弟”最早的院线和发行网络。这时,他们在槟城又遇上了从上海来的黄毓彬。
  黄毓彬原是上海明星影业公司的股东之一,因与“六合”不合,挟资远走南洋,以期日后再与“六合”一决雌雄。邵氏兄弟和黄毓彬的想法一致,于是联手合作,组织了一个南洋电影发行网,反击“六合”。不久,邵氏兄弟又与当时新加坡的富商黄文达和黄平福兄弟交上了朋友,在黄家兄弟的帮助下,开始接管、经营南洋最大的娱乐场所——新世界游乐场。一年下来,总收入超过黄家兄弟数年收入的总和。接着,他们又收购了大世界游乐场。新加坡原有的三大游乐场,邵氏兄弟已占有两个。此时,他们把“邵氏兄弟公司”的招牌,正式在新加坡挂了起来。
  1934年,由邵醉翁执导,“天一”在香港制作,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白金龙》问世。
  这时,有声电影刚刚萌芽,上海已开始筹拍《大路》、《渔光曲》、《夜半歌声》等影片。《白金龙》取得成功之后,邵醉翁以香港为基地,制定了粤语片和国语片兼营的战略。
  1936年夏天,“天一港厂”连续发生两起被人纵火、烧坏片场的案件。
  1936年6月29日上午11时,“天一港厂”片库旁边一间暗房失火。由于只堆放杂物,没有存放拷贝,所以损失不大。同年8月6日深夜,存放拷贝的片库突然火光冲天。这次“天一港厂”的全部存片和拷贝,和片库一起化为灰烬。原因始终未能查明的两把大火,使邵醉翁万般沮丧,最终使得这位邵氏电影的创始人告别影业,退出江湖。
  邵醉翁指定,由老二邵屯人来港替换他主持大局。邵屯人从上海来港后,废弃“天一港厂”之名,打出了南洋影业公司的旗号。邵屯人以香港为制片基地,以南洋为销售市场,坚持走通俗路线,并恭请洪钟豪(洪深之弟)担任旗下主力导演。从1983年到1940年,南洋影业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然而好景不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香港沦陷。人们纷纷逃离,在短短几年里,香港人口由160多万锐减至60万左右。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攻打新加坡、马来西亚,整个南洋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
  邵仁枚曾经躲在一座古庙里,但还是被日本人找到,被抓去替日军接管的新加坡的戏院服务。这个时期,新加坡的邵仁枚和邵逸夫,与香港的邵屯人断绝了联系,时间长达三年零六个月。
  在这之前,邵逸夫已于1932年在新加坡成婚,太太是黄美珍女士。婚后第二年便生下长子维铭,接着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末子维钟相继出世。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30日,英国军队接管香港。邵氏几兄弟经过商议,作出决定:老大邵醉翁留守上海经营舞台生意及负责“南洋”出品的发行;老二邵屯人重返香港主持“南洋影业公司”业务,在香港拍戏,供应上海及新马等地;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则在新马拓展戏院业务。
  邵屯人回到香港后,创立了“邵氏父子公司”。邵氏父子公司是指邵屯人和他七个儿子的公司,英文为ShawSons,缩写为SS。而“邵氏兄弟公司”则是指邵逸夫和邵仁枚两兄弟公司,英文为ShawBrothers,缩写为SB。
  当时,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港,而邵氏兄弟公司还在南洋。“邵氏兄弟”负责投资,“邵氏父子”负责拍片。“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账,真是亲兄弟明算账,在金钱方面分得非常清楚。
  50年代初期,香港影业竞争渐趋激烈。
  此时,南洋富商陆运涛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投资电影业,在新加坡成立国泰机构,并进军香港,以“电懋”之名成立制片公司,在清水湾兴建片场,将大批红星罗致旗下。于是,“电懋”成为香港影业的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50年代初,香港政府制定了市政建设的新规划,明文规定市区不得开设制片厂。因此,邵氏父子公司在钻石山和九龙城的片场被迫搬迁。邵屯人在清水湾的郊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