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华佗为关羽刮骨,只是一个演义故事。在史书《三国志》的《关羽传》里并没有说明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谁,《华佗传》里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过病。何况,华佗发明了麻醉剂,也不必让病人去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但是,华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生,却是实情。在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范晔写的《后汉书》里都有他的传记,留下了这位杰出医学家一生的光辉业绩。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民间医生,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他立志行医,为病人解除痛苦。为了绘人治好病,他攀山越岭,采集草药,行走四方。他的足迹遍及今天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部分地区。在治病采药的过程中,他的医学知识日益渊博,临床经验不断丰富。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和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后世奉他为外科的鼻祖。
华佗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医学遗产,他的诊断技术极为高超。据《三国志·华伦传》记载,有一天,华佗在路上遇到一个躺在车上的病人,这人因喉头阻塞咽不下东西。华佗听见了他的呻吟声,走过去看看神色,便对病人的家属说:“你到路旁的摊上去买三两蒜齑(ji基 大蒜末),加上半碗酸醋,调和了吃下去就可以治癒。”病人按他的指点服了药,立刻吐出一条很长的虫,病人很快好了。当这个人拿着虫子到华佗家去道谢时,见华佗家的墙壁上挂着同样的长虫,竟有十多条。
《后汉书》记载:有一位李将军的妻子病得很重,请华佗诊脉。华佗诊后说:“夫人伤了身子,胎儿已经死在肚里,没有下来。”李将军说:“确是受过伤,但胎儿已经下来了。”华佗说:“从脉搏来看,胎儿并没有下来。”李将军不相信华佗的诊断,过了一百多天,夫人的病势加重,再请华佗诊视。华佗说:“脉搏跳动如前。夫人怀的是双胞胎,可能因为生第一个孩子时失血过多,第二个孩子没能下来。现在胎儿已死,只好用针灸和汤药把他催下来。”华佗给她针灸服药后,便让一个妇女把胎儿从李夫人腹中探取出来,果然是一个死胎。
又有一次,华佗在盐渎(盐渎 今江苏盐城)一家酒店里看见几个人饮酒,其中一个人脸色不正常,便问他有什么病?那人感到很奇怪,回答说没有什么不舒服。华佗说:“从你的脸色来看,你有急病,千万不要再饮酒了。”但这个人毫不在意,结果在回家的路上感到头眩,从车上跌了下来。到家后,当天晚上就死了。
华佗在医治病人的过程里,遇到有些病,吃药、针灸都不管用,必须开刀动手术。可是动手术会引起病人的剧烈疼痛,甚至疼得昏了过去。这该怎么解决呢?华佗总结前人的经验,分析酒能使人麻醉的现象,就到处采摘能使人麻醉的中草药,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制成了一种麻醉药,叫做“麻沸散”。动手术之前,先让病人把麻沸散和酒冲服,等病人失去知觉以后,再开刀,手术就会很顺利。有一次,一个人肚子痛得很厉害,被送到华佗那里。华佗诊断是肠痈(yong拥),就是现在常说的阑尾炎。他对病人家属说:“针灸已经晚了,非开刀不可。”经家属同意,华佗给病人服了“麻沸散”,然后剖开腹部,割去溃烂的阑尾,洗净伤口,再用线缝合,在伤口处敷上药膏。四、五天以后,病人的伤口施合了。一个月左右,病人完全复原。华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全身麻醉动手术的医生。他发明的“麻沸散”,比欧洲开始使用麻醉药早了一千六百多年。因为他妙手回春,治好了许多濒危的病人,人们感激他,赞扬他,尊称他为“神医”。
华佗不仅在医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重视预防疾病,提倡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他对弟子吴普说:“人的身体必须经常活动,但不能过度。经常活动能帮助消化,促进血脉流通。譬如门户枢纽,由于经常在动,就不容易被虫蛀。”他发展我国古代医疗体育“导引”的做法,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禽戏”。吴普按照五禽戏的规定动作,经常锻炼,活到九十多岁,还是耳聪目明,牙齿坚固。
华佗的一生,不慕名,不求利,一心为百姓治病。有一次,沛相陈珪(gui规)推举他为孝廉(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各郡国所属的官吏和百姓中举荐。)当时被举为孝廉意味着做官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是进入仕途的重要台阶,为任何一个追慕名利的人,求之不得。但安贫乐道的华佗,却没有接受沛相的抬举。又有一次,太尉黄琬聘请他赴京,这又是功名利禄立时可得的机会。可是立志行医的华佗还是谢绝了。
但是,救死扶伤一生的华佗,最后却屈死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事情是这样的:那时候,位居丞相、权重一时的曹操,患了头风眩即三叉神经痛)的慢性病。每次发病,心乱目眩,很多名医都无能为力。闻得华佗医术超群,曹操就差人请华佗诊治。华佗来到许昌,只给曹操扎了一针,针到病除,曹操的头就不痛了。曹操非常高兴,便把华佗留在身边当一名侍医。但是华佗不为名利所动,不久,他就托辞告假回家。到家以后,假托妻子有病,一去便不复返了。曹操大怒,一次又一次下令催促,仍不见华佗回来。盛怒之下,曹操命人把华佗抓回许昌,决定把他处死。临死之前,华佗拿出他一生行医的经验总结,交付给狱吏,说:“这是可以救人活命的。”请求他送出狱去。狱吏怕受株连,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向狱吏借了火,一生心血的结晶,倾刻之间,化为灰烬。医书没有保存下来,华佗也被杀死了。
华佗死了,但是华佗的名声却长期活在人民中间。直到今天,我们常常把良医称为“华佗再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医”,在他的家乡安徽亳县和他曾经行医的江苏徐州等地,都建有华佗庵、华伦墓、华祖庙。在毫县的华馆庵中,还有他的塑像和传世的华佗验方。
二十一、“慷慨南阳起卧龙”
──诸葛亮治蜀
冯一下
今天的湖北襄阳城西,有一座著名的隆山,山势缓平,连绵盘亘。它的中部忽然隆起,形成一个奇特的高阜,人们因而称为隆中。这里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曾经隐居过的地方。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公元197年(东汉建安二年),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来到隆中,住在山间的一所草庐中。他经常到田里做点农活,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和钻研经史百家学说。他胸怀大志,虽隐居深山,仍密切注视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和各派军事力量的变化,考虑着治理天下的大计。他经常和当地一些名士交往,谈古论今,品评人物,交流对时局的看法。诸葛亮才思敏捷,政治眼光锐利,对问题的认识往往超出常人一筹,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卧龙先生”,把他比做隐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龙。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二十七岁那年(公元207年),有一位政治家看中了他,亲自来到隆中,请他出山,帮助打天下。此人就是后来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
刘备,琢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黄巾起义以后,他组织人马,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武装力量。但他的力量很薄弱,东投西靠,始终还没有找到一个扎实的落脚地方。后来,他依附荆州(今湖北江陵)刺史刘表,屯驻新野(今河南新野)。刘备思才若渴,急需一个能给自己出谋划策的人。他听说有位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隐居隆中,便于公元207年冬天,冒着严寒,专程拜访。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诸葛亮又出门去了;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按年龄,刘备比诸葛亮大二十岁,但他始终诚恳谦逊,对诸葛亮说:“我才疏学浅,屡遭挫折,今天特来向先生请教定天下大计。”诸葛亮素来听说刘备虚心待贤,又见他三次来访,的确诚挚热情,十分感动,便侃侃而谈,把多年埋在心头的政治抱负向刘备倾吐出来。他纵谈天下形势,陈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且提出平定天下的战略策略,建议刘备,先取荆、益二州,形成三方鼎立的局面,然后与孙权结盟,巩固内部,再与北方争衡,收复中原。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的精辟见解,十分赞赏,当即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欣然同意。这以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日益亲密,刘备对他言听计从。曾和刘备结拜兄弟、当时已是大将的关羽、张飞,对此十分不满。他们经常在刘备面前发牢骚。刘备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有了诸葛亮,好比鱼得了水,对我和他的关系,望二位兄弟以后不要再议论了。”上面这段史实,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现在襄阳隆中,尚有诸葛亮许多隐居的遗址:他曾经居住过的“草庐”;他和刘备会见的“三顾堂”。草庐里还有明代著名画家和诗人唐伯虎的题诗,其中两句是: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
诸葛亮出山后,全力帮助刘备,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大败曹操,就是诸葛亮的策略。214年,刘备占领成都,以诸葛亮为将军军师。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临终前,他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即位,蜀汉的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实际上成了蜀汉的最高决策者。刘备死后,形势对蜀汉十分不利。北面,强敌曹魏虎视眈眈;东边,蜀汉和孙吴的联盟已经破裂;南面,南中(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豪强首领雍辏А⒚匣瘛⒏叨ǖ龋辉附邮苁窈和持巍V罡鹆寥ê馇嶂鼗杭保龆ㄏ炔扇〈胧┗指春退镂獾挠押茫缓蟪霰现校蕉ㄅ崖遥詈蟊狈ィ咕懿芪骸�
225年三月,诸葛亮率军从成都出发,经僰(bo伯)道(今四川宜宾)、安上(今四川屏山),进抵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一线。他准备首先攻打越嶲(xi希)郡(今四川西昌)的高定。雍辏Т右嬷菘ぃń裨颇辖淮└侠丛叨āS宏'队伍发生内讧,雍辏П簧保叨ǖ牟慷痈站奂鹄矗⒔盼次取V罡鹆磷プ≌交⑵鹈土医ィ彼栏叨ǎ綆Q地区归服蜀汉统治。5月,诸葛亮率领蜀军,冒着酷暑,从会无渡口(在今四川会理和云南巧家之间)渡过沪水(今金沙江),进入滇东地区,向孟获所在的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攻去。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的著名首领,在南中地区有相当大的影响。诸葛亮十分清楚,单靠军事镇压不能解决南中问题,只有让当地少数民族诚心归服,南中才能真正安定。根据出征前马谡(su肃)的建议。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兵战”与“心战”相结合,以“心战”为主、兵战为辅的战略。
两军初战,蜀军大胜,孟获被擒。他很不服气。诸葛亮让蜀军排成威武的阵势,然后亲自带孟获前来观阵。等孟获看够了,诸葛亮问道:“我的队伍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