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刚刚签署了条约,就得寸进尺,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的警觉。我们先把日本放下,说说各国的情况,以及在日本扩张上的立场。
美国的处境很糟糕,不列颠空战的后果严重,美英对控制大西洋尚没有把握。罗斯福坚持认为,要保持克制,美国还没有作好开战的准备,如果可能的话,无论如何要避免同日本交战,美国首先要关心的是保证击败希特勒。
而且,罗斯福还要考虑国内民众的意愿,他刚刚因发表了除非遭到攻击决不参加战争的演说而被提名第三任总统连任候选人,若引起与日本的冲突,且会危及自己的政治前途。
国务卿赫尔的态度强硬,却不肯采取进一步措施,以阻止日本在印支的扩张,即反映了罗斯福的想法。即使日本控制了金兰湾等地,从三面对菲律宾成包围之势,美国也要克制。
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的态度也逐渐强硬起来。九月,不列颠空战胜负已定,英国胜利了。美国和英国已经有余力,在东南亚做点儿什么。
美国一向视日本为大敌。如果日本掌握东南亚,再全力向东,就会严重威胁到美国利益。美国海军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对日本的野心,心知肚明。
美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因为中国不是很愿意对外出口矿石等基本原料,那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更愿意出口钢铁,出口产品到日本。不过这又不符合日本的利益了。加之历史原因,美国的废钢铁,一直是日本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当然,美国废钢铁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不小,却不是决定因素了。
日本在美国禁运之后,立刻加大了中国废钢铁的进口量。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的钢铁大国,与美国所差无几,超过美国也是分分钟的事。根据工商部的报告显示,中国钢铁产量即使今年不能超越美国,明年也一定会超过美国了。
日本从中国大量进口废钢铁,使中国废钢铁的价格一路上扬,但考虑到运费的因素,并不比美国贵多少。也就是说,美国的禁运影响不是很大。
然美国在40年下半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日本贸易的制裁措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小,令日本政府很不满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现在是石油输出国,不存在石油禁运问题。贸易制裁影响更多的,是日本的经济,而不是战争潜力。
美国对此也是不满意,试图拉拢中国一同“为亚洲和平而努力”唐绍仪婉言谢绝了。中国意图在太平洋保持美日平衡,扩大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美国一目了然,心中暗恨,中美关系也就冷淡下去。
我清楚,中国与美国合作,是极有可能压制日本,“保持亚洲和平”。但是,“保持亚洲和平”,维护的是既得利益者,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搞不好,还可能与日本交战,我自是敬谢不敏了。
英国的情况又有不同。
40年,英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只是打乱了美国的阵脚,对英国来说,就是生死攸关了。所以,别看英国在东南亚占据着最大的利益,日本的野心对英国威胁最大,狼狈不堪的丘吉尔却顾不得了,力所不能及也。
但丘吉尔的态度自与受孤立主义困扰的罗斯福不同。丘吉尔强烈要求美国派舰队去新加坡,以阻止日本进行新的侵略活动。10月,丘吉尔再次邀请美国舰队访问新加坡,他的态度十分迫切,希望美国舰队“越大越好”。
罗斯福考虑再三,还是觉得时机尚未成熟,美国需要时间,最后还是决定不接受英国的邀请。但是,按照总司令理查森海军上将的意见,美国舰队没有返回美国本土的太平洋海岸,而是停泊在珍珠港,结果落了个悲惨下场。
至于法国维希政府的态度,我们根本不用考虑。一个傀儡政府,没有独立的武装,也就没有发言权。另一个法国政府,即流亡政府,更是无须理会,就象是一直在中国活动的朝鲜流亡政府一样,没有发言权的。
中国政府的态度,就是各扫门前雪,一概保持中立。我反正是全副武装好了,原子弹都预备好一堆了。说“武装到牙齿”,一点儿也不夸张,谁来打我也不怕,哪儿还管他们打生打死的?各国都是一团和气,可就不符合中国利益了,那我还怎么浑水摸鱼呀!
中国崛起后苏联的远东舰队就没了,德国的太平洋殖民地也在欧战失败后被瓜分一空,两国离的都比较远,不能直接干涉到这里。但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牵一发而动全身,苏联和德国谁也没有闲着。
限于篇幅,我们下章再说。
第120章
苏联的处境十分险恶,东方是中国,西方是德国,单独与任一国作战,斯大林都有信心战而胜之。现在嚒,斯大林依然信心十足。但这信心却已不是来源于苏联的实力,而是斯大林的自身——更困难更危险的处境,斯大林也经历过,这算不了什么。
苏联经济和工业生产要比另一个世界弱些儿,武力却要强点儿,也算有得有失了。在外有强邻的威胁下,这也是自然而然。
斯大林提前结束了大清洗,不少将领逃过一劫。在芬兰惨败以后,苏联红军中政工人员的权力,被大大削弱,部队战斗力有所恢复。加之,苏联红军吃过机械化部队的大亏,两面受敌也不能不重视,斯大林并没有停止装甲部队的建设。苏联红军陆续更新了装备,许多新式武器正式列装,如新坦克和新飞机等等。
苏联红军的换装,是芬兰惨败后才开始的。到40年年底也没有换装完,换装部队还不足苏联红军的一半。斯大林清楚地知道,德国的威胁更大些儿。如果苏联能够顶住德国,那中国多半不会对苏联动手,反之中国就肯定会趁火打劫的。因此,换装部队是以西线为主,东线只有少数精锐部队完成了换装。
对于法国与英国的遭遇,斯大林是幸灾乐祸居多——“祸水东引”,都引到自己家去了。但德军席卷欧洲如捶枯拉朽,如此赫赫声威,斯大林也是心有不安的。他认为,德国短期内是无法打败英国的,等希特勒打败英国,起码还要一两年。那时候,苏联红军早完成换装,战斗力大增了。
即使如此,斯大林也不愿意与德国作战。这不是说他意图姑息希特勒,而是希望“祸水”继续西推。苏德战事一起,损失决不会小。如果德国与美国打起来,苏联还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两者之利弊如何,一目了然。
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与苏联没有干系。苏联失去了中亚,又没有了海参威,想干涉,也无能为力。
苏联与日本的关系还不错。日本是对苏联的远东地区,特别是堪察加半岛有不轨企图。但这是人之常情,终究两国没有过多利益冲突。日本对苏联不构成威胁,反之亦然。
说起来,苏联是第一个察觉中日存在某种同盟的国家。
一来苏联的间谍很厉害——基于理想的叛徒,没有财务问题,也没有生活问题,是很难察觉到的。苏联人也很舍得在这方面花钱。而且中日都有反对中日同盟的。他们不赞同同盟,也就不放在心上,有意无意的想破坏同盟。
二来中国是苏联的大敌。朋友未必会了解你,但敌人通常都会很了解。苏联对中日关系非常关心。如果中日关系恶劣,想必会为苏联分担不少压力的。
基于这种思路,苏联在日本武装后,还曾设计过中日交战,结果自然失败了。因为人种的关系,苏联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要小一些儿,也很难在高层施加影响。
中日交战不可行,那美日交战,怎么样?
不得不承认,契卡的想象力,也很丰富。
这样关系到战略决策的计划,下面是不可能做主的。
斯大林接到报告后,也有些儿犹豫不决。
如果美国与日本发生战争,美国舆论必然会有很大改变。罗斯福也就无须束缚手脚,必积极参与战事。
而美日战争,日本肯定会居于劣势。中国直接参与战争,不管对日本还是对美国,短期内都会减轻苏联的压力。但这个可能性不大,中国多半会以物资支援日本,这么一来,也会牵扯中国的注意力。
然而,美日战争也会牵扯美国的精力。到时候,美国还会不会对德国宣战,就是个问题了。美国一定不愿意两面受敌的。不过,美国就算不对德国宣战,也会全力以赴支援英国,并大力拉拢苏联。德国也不得不防备美国参战,苏德战争可能就遥遥无期了。
即使不能如意,苏联那时的战略形势也会大有好转,怎么也比现在两面受敌,还孤立无援强上许多。至少苏德战争爆发,美国也会积极支援苏联的。
……
思虑再三,斯大林觉得,怎么也不会比现在差,就下令批准了“雪计划”——全力推动美日提前开战。
同时,斯大林也注意到美国援助物资的运输问题,指望中国是极不可靠的。斯大林在世界地图上比划了半天,西伯利亚铁路是不用想了,由中国控制;波罗的海也一样,欧洲控制在德国手里……想来想去,也只有在北冰洋上作文章了。摩尔曼斯克距离边境太近,一旦开战能不能守住,不是很有把握;还需要几个备用的。
在40年中,苏联着重改善了摩尔曼斯克至莫斯科的铁路交通,扩建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口,新建了纳里扬马尔港口,并修缮了两地通往莫斯科的铁路。这些措施,在后来苏联的抗战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众所周知,苏联的间谍工作极为出色。我记忆里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苏联间谍成为英国反间谍部门苏联处的处长。
说到了这里,就顺便说一下苏联间谍在中国的情况。
在整个三十年代里,苏联间谍也是除日本间谍外,最令中国头痛的对手。40年中国破获了苏联在华最重要的间谍网。
5月,一个德国记者理查德·佐尔格引起了统计局的警惕。
统计局因抓捕金壁辉,又名爱新觉罗·显纾,即川岛芳子,而名声大振。但人们仍然不喜欢这个部门,对统计局心怀恶意的人常讽刺说,“他们对任何人都怀有警觉”。
理查德·佐尔格是著名记者,与鲁迅等人交往很深,是一位精通中国事务的专家,地地道道的中国通,在德国和中国都有着巨大影响。作为一位记者,理查德·佐尔格常周旋于大使馆的社交圈子和记者联谊会之中,是德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的非正式助手。
佐尔格的被捕,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这一次,统计局赢了。
统计局的证据并不很确凿,然佐尔格的名胜太响,以至于我也听说过此人的名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我才听说佐尔格被捕的消息。当时,我还惊讶他怎么跑到中国来了。但考虑到中苏关系,这也不希奇。不管怎么说,抓住佐尔格了,就不会再放跑他。
佐尔格被很快证明是苏联间谍,他交代了。
理查德·佐尔格的危害很大,他为苏联明确提供了中国与德国之间的非正式条约,即进攻苏联的约定,也提供了德国外长访华等重要情报。并通过其它渠道,探听到中国国防军的编制、武器装备、驻地,以及军事工业的情报。
三年后,理查德·佐尔格被判死刑。
在美国政府里,苏联布置了几百名间谍——估计中国政府里也不会少多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