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起陇西-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殿里总给人一种奇怪的不协调感。
  “演说”一直持续了两柱香的时间,孙权最后谈到了目前吴汉联盟的必要性以及他个人对诸葛丞相的敬慕,他强调说:“我相信以诸葛丞相的智慧,一定能够理解,吴汉两国的同盟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状来看都是必需的,任何时候都是……”
  “终于说到关键了……”荀诩心想。
  “……鉴于以上考虑,旧的合作形式已经不适宜当前严峻的斗争形势,我认为吴汉联盟应该具备新的内涵。”说到这里,孙权闭上了嘴。在他旁边的顾雍则不失时机地接口对下面的三位蜀使说:“我们东吴臣民一致认为,我主孙权应该登基称帝,与贵国皇帝并肩而战,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鼓舞两州士气,震慑敌人。”
  这个消息终于从东吴决策层的嘴里亲口说出来了,三名蜀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说话。其实郤正很想开口抗辩,但被张观和荀诩的眼神压了回去。辩驳不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将吴国的官样声明以及弦外之音一并带回去,交给成都朝廷去处断。
  顾雍继续说道:“等到两国成功地恢复中原,豫、青、徐、幽四州归属东吴;兖、冀、并、凉四州归属汉,两国以函谷关为界,共享天下。”
  “这究竟是在向我国示好还是示威……”荀诩不明白为什么东吴要在这时候提出这份政治地图,这份地图几乎没有实用价值,除了明确无误地把东吴的野心表面化以外,没有什么用处。还是说,孙权其实是想要一个与他地位相称的战略目标?
  “我主登基在即,这个消息一定会引起外界的种种猜测甚至负面谣传,为避免盟友和天下人不必要的误解,今天特意召见几位澄清一下我方的立场,并希望能得到贵方的理解。”
  对于这样的外交辞令,荀诩只能冷笑。如果东吴真的有诚意,就该在决定称帝前征求成都的意见;最起码应该在登基仪式前以正式的国书通知蜀汉。而事实上,若不是今天他成功地把这个情报送了出去,恐怕东吴会把称帝的事一直捂到登基当天。
  在得知敦睦馆已经把称帝的情报送出以后,东吴君臣这才慌张地连夜紧急召见敦睦使,想淡化东吴在这件事上一意孤行的印象,反而暴露出他们惴惴不安的不自信心态。
  “新的吴汉联盟将成为埋葬伪魏的基石,希望你们能把我的心情转达给诸葛丞相。”
  孙权为这一次的会谈做了总结,然后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起身离去,自始至终他的脸都没有清晰地显露在敦睦使面前。张昭也随之而去,只有顾雍留了下来,看来他还有些话要说。“冠冕堂皇的话交给上级去说,具体细节交给下级去完成。”这是流行于靖安司里的一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外交场合。
  顾雍走近张观,脸上笑容可掬,还友好地向荀诩与郤正点头示意。但三个人谁也没有动,既然东吴的立场已经挑明了,那么在成都做正式反应之前他们不能有任何表示。
  “张大人,我主对于新的吴汉同盟寄予的希望很大,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两国合作精神和我方的诚意……”顾雍一边说着,一边从袖子里拿出一卷精致的丝轴递给张观。张观接过来展开一看,发现里面是若干条吴国对蜀汉的政策调整,其中包括主动降低蜀吴贸易的关税;增加对蜀锦、侧竹弓、井盐的进口量;削减两国边境驻军;遣返在东吴境内的益州籍流民;两国情报机构资源共享等等等等。
  看来这是东吴为了减缓蜀汉对称帝的强烈反应而做出的一些让步,或者说,是抽了蜀汉一耳光以后给的几粒枣子。
  “我主还为贵国皇帝陛下的寿辰准备了一些个人微薄的礼品,这是礼单。”
  “我确实收到了,顾丞相。我会将贵方的意见转达给诸葛丞相。”张观的回答滴水不漏,等于什么都没有承诺。顾雍的神情微微有些失望。
  三个人从内城回到敦睦馆以后,张观立刻让郤正将今天的会谈写成一份纪要。郤正领命而去,这类工作交给他再合适不过。荀诩则负责编辑相关背景资料,这将在成都讨论这一问题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他们之间没有交谈,交谈已经没有意义,他们的意见并不能左右局势。
  到了四月二十六日凌晨,报告和资料汇编都完成了。郤正表现得很亢奋,这让张观不得不在他的报告里删掉诸如“狡黠地望着我们”、“厚颜无耻的条款”、“阴险地说道”等等充满了强烈主观色彩的词汇。
  这一次还是荀诩负责将文书运送至牛津码头。和昨天完全相反,本来要两三天才能“检修”好的外交船舶现在一艘不少地停泊在牛津港;薛莹——当然,他本人看起来十分尴尬地——甚至表示愿意开放吴国境内的陆路驿道,可以让这份报告更加迅速地抵达成都。这个好意被荀诩婉言谢绝了,敦睦馆可不希望这份东西在昨天的秘密报告之前送到诸葛丞相手中。
  荀诩确认携带着报告的外交船只离港以后,这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敦睦馆。
  “荀功曹,这一次你可立了大功了。”张观欣慰地对他说,“你昨天那一手耍得真漂亮。你看,那一份报告被你顺利发出去以后,彻底打乱了孙权的外交部署,迫使他不得不提前通知我方,我国在外交上就能占据更多主动了。”
  荀诩只是微弱地笑了笑。
  “我会把你的功劳写入报告的。”张观拍拍他的肩膀。
  “在那之前……我有一个请求。”
  “是什么?”
  “让我去睡一会,任何人都不要打扰。”
  荀诩露出乞求的表情,从四月二十四日开始到现在,他已经将近十几个时辰没有合眼了。
  间奏·尾声
  孙权的登基仪式在四月三十日开始,从此吴国由一方割据势力升格成为一个正式的帝国。魏、汉、吴三“国”鼎立终于在这一天变的名副其实。
  成都在五月五日接到了敦睦馆的秘密报告;在五月六日接到了敦睦馆转发的第二份报告,里面包括了孙权召见张观的会谈记录、立场解释以及武昌允诺给成都的补偿条款;紧接着在五月十日接到了皇帝孙权特使正式送交的国书。
  蜀汉朝廷对此表示十分震惊,许多大臣和郤正一样认为应该立刻和东吴断交,然后派兵讨伐这个僭称皇帝的乱臣贼子。但如荀诩所预料的,奉行务实政治的诸葛丞相最终说服了这些大臣,决定接受这一既成事实,默认东吴帝国的合法地位,以此来换取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五月十五日,汉卫尉陈震作为特使前往东吴致贺。他于六月一日抵达了武昌,并受到了极为隆重的接待,孙权称这将开启两国合作的新纪元……
  五月二十日,武昌
  荀诩好奇地注视着眼前这间高脚大屋。这间屋子与南蛮建筑的风格类似,房屋主体建筑与地面被数十根直立的木桩相隔,整个屋子被柱子撑在半空,一侧有斜坡形的木制楼梯。
  “江东多雨,地面潮气太重,这是为了保存绢、纸质地的档案文件而专门设计的储存室。”
  站在他旁边的薛莹解释道,荀诩点点头,注意力仍旧集中在房屋底下的空隙。薛莹的嘴角抽动了一下,对荀诩用刻意修饰过的冷淡语气说:“荀主薄,我们可以进去了吗?”
  “哦,哦,好的。”荀诩摸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
  两个人顺着木梯走到屋门之前,薛莹从腰间取出一枚钥匙打开房间里的锁,推开两扇门。荀诩刚要迈步进去,薛莹伸手将他拦住了。
  “荀主薄,在你进去之前我必须向你重申一下原则。”
  “洗耳恭听。”
  “我个人并不想开放这些档案,不过这是上头的命令,我没办法。但是请您注意:第一,您只能在这间屋子里翻阅,一片纸都不准带出去;第二,您只能自己抄录,不允许别的书吏进入这屋子;第三,您翻阅的时候,我必须在场,而且我有权警告您哪些档案是不允许触摸的。明白了吗?”
  “光是那些能‘摸’的就已经够我抄上一辈子了。”
  荀诩的这个冷笑话只让薛莹的表情更加僵硬。
  孙权登基已经有将近一个月,吴蜀两国并没有像一些观察家预言的那样陷入军事对抗。蜀汉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而东吴则在其他领域对蜀汉做出了补偿——两国情报资源共享就是其中的一项。表面看这是一个公平的交易,但实际上却对蜀汉十分有利,因为一直致力于西北战略的蜀汉亟需曹魏在江淮一线的情报,以便了解其整体战略部署;而对于北伐漫不经心的东吴来说,西北地区的曹魏情况没什么太大价值。
  这项交易被官方描述为是两国建立军事互信体制的第一步。荀诩身为敦睦馆的情报官员,他的工作就是前往东吴秘府的资料室,对东吴历年来的情报资料进行甄选,然后将其中对蜀汉有价值的部分摘录出来送往汉中。
  薛莹对这一举动十分不赞成,尤其是上个月他还败在过荀诩手里。但君命如山,他不得不从,于是只好以消极的不合作态度对待荀诩,并在心里暗骂那些高层的官僚。
  两个人迈进屋子,里面摆放的资料档案数量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荀诩一想到自己必须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翻阅一遍,就开始头疼,他甚至希望薛莹多警告几卷档案不能触摸,好减少阅读的数量。
  “也罢,这总比《白虎通义》之类的有意思多了。”
  荀诩一边自我安慰道,一边从背囊中取出笔墨纸砚搁到案几上。他搓搓手,深吸一口气,从书架上的第一层最右侧抽出一册卷宗来,扭头看看在一旁监视的薛莹没什么反应,于是把它放到案几之上,开始翻阅。
  这是一项很艰苦的差事,荀诩不仅要翻阅大量枯燥无味的报告与数据,还要动脑子考虑哪些对蜀汉有用;如果发现什么有价值的资料,还得动笔抄录。更麻烦的是薛莹只允许他一个人进入这里,没人能帮他。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东吴的书吏普遍字都写得比较好,工整好认。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荀诩天天要花上将近四个时辰在资料室,时间一长他觉得自己脊背、眼睛和手腕都开始酸疼。张观和郤正虽然很同情他,但是爱莫能助。
  六月二十日,荀诩如往常一样踏进资料室内,薛莹也如往常一样靠在门口,双手抄在胸前盯着这个胆敢在东吴机密之处肆意翻阅文件的蜀汉官员。
  “那今天也请您多辛苦了。”
  “职责所在。”
  两个人交换完每天的例行寒暄,荀诩轻车熟路地从昨天中断的地方取出一摞新档案,摊开在案子上开始看起来。大约过了一个时辰,荀诩翻动文件的手突然僵住了,他的脸色因为激动而涨红,心不由自主地砰砰跳了起来。
  薛莹注意到他的这一反常表情,连忙问道:“荀主薄,您哪不舒服吗?”荀诩没有回答他,而是取出那一册中的一页递给薛莹,拼命抑制住激动问道:“这一页东西,您还记得吗?”
  薛莹一愣,接过荀诩手中的麻纸。这是一份吴黄武六年——也即蜀汉建兴五年,距今两年以前——出使曹魏的报告,起草者正是薛莹本人。薛莹记得当时恰好是魏文帝曹丕驾崩,他的儿子曹睿新即皇位。东吴虽然官方已经与曹魏断交,但私下里仍旧保持着一定接触。于是孙权就派了诸葛恪前往吊唁,薛莹也以书记的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