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5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播电台也宣布说三巨头正在开会。
  结果,当正式公报发表时,这些消息也就不值一顾了。公报内提到的各项协议大大不如报界的期望,而由于德黑兰会议不许有记者在场,报道中缺乏地方色彩。尽管这样,三个盟国的报纸对公报几乎是众口交赞。俄国报刊对德黑兰会议作了异乎寻常的突出报道,在公报最初发表以后的好几天里,《真理报》和《消息报》连篇累牍地登载着关于德黑兰会议各项决议所作的评论和解析。斯大林的威信全部给用上了。《真理报》评论说:
  盟国三强外长的莫斯科会议距今还不远,那次会上所作的决议不仅显示出大不列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三国战时友好合作关系的加强,而且也为战后有效的共同事业奠定了基础。而现在又沿着这条道路向前迈出了多么惊人的一步啊!
  《消息报》写道:“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们举行了圆桌会议,并就战争如何进行以及战后的那些重大问题取得了最充分的谅解。……任何细读宣言的人都会懂得,战争的结局已一劳永逸地决定了。”
  在美国,有几个总是反对罗斯福的参议员指出,在俄国对于波兰及其他苏联邻国的企图方面,公报一字未提。但是,总的反应是强调胜利在望,以及永久和平的希望。《芝加哥每日新闻》(1943年12月7日)说:“依我们看,德黑兰会议的真正意义在于俄国表示,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公众的幸福,愿意当一个真正的伙伴,不仅在履行一项共同的战争策略方面是这样,而在从事一项共同的和平策略方面,也是这样。在战时联合,在和平时期联合,这就是联合国家!”
  英国报纸的调子差不多同样热烈,尽管有几家报纸,如《曼彻斯特卫报》(1943年12月10日),曾指出战时的同盟到头来破裂的事情在过去见得多了,但是可以告慰的是现在反映出来的前景比1918年好多了。至于使丘吉尔屡屡失望的情况,英国报纸并无暗示。当时支配着英国方面评论的是一种新的信念:战争的结束终于清楚地在望了。
  1943年12月17日,罗斯福回到美国。圣诞前夜,他向全世界发表广播演讲,他说:
  我们'即丘吉尔、斯大林和他本人'从大处,从广阔的目标着眼,而不是枝枝节节地,讨论了国际关系。但是就从我们实际讨论的内容来看,即使在今天我也能这样说,我不认为在俄国、英国和美国之间会出现什么无法解决的分歧。……
  用一句美国口语中不太符合语法规则的话,我可以说我同斯大林元帅“相处极好”,他为人既有惊人的、不留情面的决断力,又有坚定的好脾气。我相信他真正代表俄罗斯的良心和灵魂;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同他以及俄国人民相处得非常好——真的非常之好。
  总统接着强调不得已时用武力来维持和平的必要性,并嘲笑了那些“乐天派的傻瓜”,这些人以为对美国说来孤立主义是一项现实可行的政策。
  在会后回国途中,丘吉尔在北非病倒了,安东尼·艾登代表他向下院作了报告。对于未来和平问题,艾登说:
  只有当一种国际秩序在力量和团结方面都比企图向这种秩序挑战的敌人来得坚固强大时,反复出现的战争威胁才可对付。有没有可能建立这样一种秩序呢?这种秩序的基础存在不存在呢?
  六个月以前,我还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回答,事情也许是这样,也许不是这样。但是今天我可以回答了。我的回答是一个强有力的“是”字。是的,基础是存在的。我真正地确信,三大国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能性,不,还不止是一种可能性,还有一种愿望,不仅要在战时继续合作,不仅要在停战后重组欧洲时继续合作,而且此后也要在世界上维护一种有秩序的发展以及持久和平方面继续合作。”
  现在回过头去看,很清楚,希望三大盟国之间长久地保持和谐局面无异于水中捞月。事实上,德黑兰会议的真正意义是:盟国只能够在军事战略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事实也是如此。在战后问题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一致。在对涉及的问题只是模模糊糊地探索了一下以后,所有重要的决定都留待未来。德黑兰会议的伟大成就在于决定了对德的最后战略。先前,英、美的一些会议也是这样,围绕着军事问题这个中心;在这以后的会议就以和平问题为中心了。而在这些问题上就远远没有那么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见。在这个意义上,德黑兰会议在盟国关系的性质上确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德黑兰会议后,和平问题赫然耸立在人们眼前,随之,盟国各国互相歧异的民族利益所造成的困难就突出了。与此成比例的是,合作越来越困难,冲突越来越明显,几乎没有什么问题能够调解得了。
  两次开罗会议的意义完全不同。关于远东战局的决议是在1944年年初几个月里在对日基本战略作大修改的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不再是个牵动全局的因素,蒋介石原想在战争结束时能够拥有一支足以使他的政府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的军队,而情况这样一变,他的机会也就落了空。
  总的说来,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比之整个大战期间的任何国际性会议,对于世界的未来是最重要的了。从军事观点看,这两次会议是真正的转折点;从政治观点看,今后的难题并没有清楚地显露,因此尽可以根据军事协议大大乐观一番,更何况俄国同西方的良好感情又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但是,在英、美之间出现了裂缝,到了1944年这些裂缝就更明显了。英国参谋长们在地中海问题上的意见受到压制,而美国参谋长们在缅甸问题上的计划遭到否决,双方对于在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上使英、美之间发生分歧的那种顽固的意志力的较量都难以忘却。胜利已经在望,但胜利的阴影遮暗了未来的岁月,给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合作带来困难,而这种合作在1942年那些极度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倒曾顺利得多,也真诚得多。不过,这些事情都未予公开,在一个普通老百性看来,盟国的团结,无论是英、美之间还是英、俄、美之间的团结,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美满。
  第二编 和平临近时期的合作 1943年12月…1945年2月
  第一章 从德黑兰到诺曼底:准备赢得胜利 1943年12月…1944年8月
  从德黑兰会议到其后八至十个月间,盟国的决策人和战略家都指望于1944年战胜德国,并作出估计,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二十四至三十六个月内击败日本。这种估计有两个根据:其一是对于1918年德国的突然崩溃记忆犹新,其二是1943年轴心国在突尼斯同样突然的停止抵抗。另一个因素是过高地估计了轰炸的威力,认为也许在盟军占领大片德国领土之前,纳粹政权就会骤然崩溃。可是对于日本抵抗的意志和实力,却作了相反的错误估计。在1944年年底以前,可与之交战的日本军队仅属相当少的一部分。日军主力集中在中国和日本,盟军远隔,鞭长莫及。如果海岛守军所表现的那种作战能力和狂热确实代表着日军的一般作战潜力,那就似乎很清楚,战争会拖延得很长,只有依靠占压倒优势的物资才能使其结束。在没有确定能战胜日本之前,对日作战所需要的兵力和装备显然非由欧洲战场绕过半个世界运来不可,这个任务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英美制订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些假定为根据的。为了适应1944年欧洲战役的需要,对兵力和物资都作了调配,而且规模极大。但是当对德战争进入1945年时,几次出现了困难时期,那时步兵的补充和军火的补给都很缺乏。另外,英美关于对日战争的估计,认为在时间上既旷日持久,而作战又颇为激烈,这种估计对三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影响。罗斯福和他的顾问们都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以换取俄国的帮助来打击日本。他们认为这种帮助不仅会大大地缩短战争,而且会使许多美国人保全生命。
  德黑兰会议之后,欧洲军事问题的性质是很清楚的,虽然情况是复杂的。计划一定要变为行动,英美两国参谋长之间不和睦的情绪必须通过战场上的有效合作来加以消除。按照英美的观点,必须进行大量的计划工作和准备工作,有关许多细节问题以及两国间各级军事系统相互的合作都要达成协议。这些工作以及在意大利要保持一条活跃的战线的任务,都立即执行了。俄国人则认为,战争和先前一样地继续进行着,不过怀着新的希望和胜利的信心。
  可是,对日战争却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1943年商定的重大战略——由中国人担任主要角色——要在1944年实现已证明是越来越不可能了。中国非但没有变强,反而变弱,而日本人竟然证明有能力把中国在缅甸的后门紧紧地封锁起来。但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两栖登陆攻击显得越来越强大,使日本海空军力量局限于西太平洋上日益缩小的圈子内,这样就弥补了失败的局势。而且,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保证在欧洲战争结束以后便对日本开战。在这种形势下,对日作战的战略显然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在1944年的前七个月里,美国制订了一项新的总计划,于1944年9月和10月分别取得了英国和俄国的同意。
  1944年以前,俄国战线上发生的一次次战役一般是判然分明的,在各次战役之间总有一段比较平静的时期。但是,1944年初,方式改变了。这肘,红军具有足够的兵力、装备和机动性来进行连续不断的攻击,在整个战线上几乎一刻不停地把攻势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于1943年7月中旬在中部战线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到1944年1月才停止,那时红军已攻入两次世界大战间波兰国境东部的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接着红军不让德国人有休息、整编和重整装备的机会,在北面展开新的进攻,迫使德军从列宁格勒撤退。这次进攻于1944年2月下旬结束。仅仅十天以后,即3月初,红军又在南面发动了一次规模大得多的攻势,一直打到了俄国与罗马尼亚在1940年时的国境线普鲁特河,并在几处越过了河。紧接着这次重大胜利之后,俄军在1944年4月与5月间收复了克里米亚。这些战役的结果是:俄国除了一小部分战前原有的领土(在普斯科夫附近)尚未收复外,其他地方都已经从德国人的占领下解放出来了。
  但是,斯大林无意停留在1939年的边界线上。英美于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后四天,俄国按照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所作的诺言,在东线再次发动了猛攻来策应英美。当时红军已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能在几方面同时发动进攻。最早的进攻是在芬兰,当它还在进行时,在白俄罗斯战线上的另一场进攻又于6月23日开始了。当红军正在这条战线上通过明斯克和维尔纳向东普鲁士边境推进时,俄国又在几处地方同时发动进攻,北向普斯科夫和纳尔瓦,南向卢布林、利沃夫和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到7月间,各条战线的进攻汇合成为一场总攻击,在长达一千英里的中部和北部战线上同时进行。8月15日,红军抵达维斯杜拉河东岸华沙郊区的布拉加,这场攻势才终于停止。
  在1943年下半年和1944年上半年,俄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