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区。它开始时将成为“德国的保护国”,尽管最后“通过对适当的种族成分德意志化,通过德国移民向该地的迁徙,再通过把不良分子全部清除出去”后,它将变为德国本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这个地区不仅将移去一些伏尔加河居留地的德国人(“在不良分子全部被清除以后”),还将移去“丹麦人、挪威人、荷兰人,而且——在战争胜利结束后——还有英国人”。但是,对原来的波罗的海国家的领土和它们的内陆地区——白俄罗斯之间,将作出显著的区别。白俄罗斯由于“性质完全不同”,只能用作该地区的其余地方和总督辖区以及瓦尔塔兰的种族渣滓的“垃圾堆”。第二个地区是乌克兰。它将成为“与德国结盟的一个独立国家”。第三个地区则是高加索,它“同北面毗邻的地区一起”将成为“一个有一名德国全权代表常驻的联邦国家”。
  总而言之,这根本不是希特勒本人所关注的那种大空间的规划。这一点,1941年7月16日在元首大本营召开的讨论东方领土组织问题的会议上,他已有所表明。这时候,他关切的只是德国能够并吞多少被征服的领土。所以,在7月16日的会议上,他着手挑出可以立即并入德国的地区。他说,奥地利从前的行省加利西亚应当成为“德国的领土”。“整个波罗的海地区”——罗森贝格所建议的“德国保护国”地区——也应成为大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东北方面,列宁格勒必须夷为平地,然后再把它交给芬兰人,而且芬兰人还“要东卡累利阿”。在南端,必须把所有的外国人从克里木“和可能的最大的内陆地区”清除出去。然后,由德国人移居进去,再使它象伏尔加河流域的德国侨民居留地和“巴库周围的地区”那样,成为德国的领土。
  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还表明了他对这一意见的看法,即对苏战争是代表全欧洲的一场战争,因此不仅是德国,而且所有同德国合作的国家都应该从中得到好处。这是宣传人员特别喜欢的一个话题。他们认为,东方战役已经使德国能够用苏联的自然资源“供欧洲使用”,而发动这场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共同战争,现在意味着“欧洲的公益应当放在民族的私益之上”。这也是遇到合适的时候希特勒本人在演说中乐于利用的话题。不过这一次是开诚布公说话的场合,希特勒并不是在作宣传性的演说。当时,维希有份报上恰巧刊登了一项声明,强调在反苏战役中所有欧洲国家的共同利益。这促使希特勒在会议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怒气发泄出来了。他坚持说,主要的问题是:德国人自己知道他们要些什么。德国人不需要把他们的目的向全世界公布,德国的道路决不应因为这种宣言而弄得较为艰难。实际上,这种宣言是多余的,“因为只要我们武力所及,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在我们权力所不及的地方,我们反正也无可作为”。虽然鉴于德国人在东线遭到的挫败,希特勒后来的语气变得缓和了一些,但是我们应当把他的这些话看作是对俄国发动进攻时他的真正的态度和实际的意图。假定希特勒发觉自己可以任意胡为的话,那么东方的生存空间无疑将按照他在1941年7月16日的这次会议上所提出的这样组织起来,该地区里新秩序所标榜的目标将被人悄悄地忘得一干二净。
  在纳粹宣传人员致力于说明新秩序外交结构的大量文件及评论中,他们总是费尽心机地强调轴心国的合作要比盟国阵营中的合作优越。据他们认为,极权主义运动之间观点的相同,以及轴心国领袖之间的友谊,使三国公约在国际关系中独具一种“特质”,并且赋与轴心国一种其敌人无法与之竞争的团结精神。因此,当英国、美国和苏联各自追求自私的、往往相互冲突的目标时,德国和它的盟国却能够集中力量,致力于实现新秩序这一目的。只要轴心国——至少,在欧洲地区——完全由希特勒支配,这种说法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根据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德国、意大利和各卫星国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来看,纳粹宣传人员所描绘的卫星国如何自觉地、和睦地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那幅总的画面,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
  就德国和意大利而言,人们一般认为这两个国家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分享新秩序的领导权的。因此,当所谓“欧洲青年协会”——轴心国和各卫星国青年运动的联合会——于1942年9月在维也纳成立时,它既有一个德国主席也有一个意大利主席,而为了实际的目的,该组织的管理工作则交由德国青年领袖阿图尔·阿克斯曼和意大利法西斯青年组织(GloventuItaliaria del
  Littorio)总指挥阿尔多·维杜索尼共同负责。这件事最后证明只不过是一种宣传姿态,但却是德国人企图培养起来的德…意平等这种假象的典型事例。希特勒本人经常煞费苦心地强调这两个主要轴心国家的平等地位,以及纳粹“革命”和法西斯“革命”目标方面的“绝对相同”(absoluteIdentitat)。其次,他还一直坚持强调他同墨索里尼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墨索里尼的“命运”在许多方面都和他自己的命运完全相同。
  事实上,这两个独裁者简直难得在对等的条件下会晤。早在1940年,希特勒就已经——引用一位几乎经常出现在他们会议上的观察家的话——“接过了领导权,并迫使墨索里尼退居小伙伴的地位”。希特勒不仅完全支配着几次著名的勃伦纳会议,“会议期间百分之八十至九十”都是他发言,只让墨索里尼“在会议结束前说上几句话”,而且他总把自己的意图隐瞒起来,不让他的意大利同事知道。因此,在1940年3月18日的第一次勃伦纳会议上,他故意一点儿也不让墨索里尼知道即将在西方发动的进攻,也不让他知道已经部署好的对挪威和丹麦的进攻,尽管这次进攻在会议结束后仅仅三星期便发动了。夏天,他拒不允许墨索里尼参加同法国的联合停战谈判。十二个月后,当他向俄国发动进攻时,他事先并没有向墨索里尼透露一点风声,直到德国部队即将进军时才告诉了他。
  就墨索里尼而言,他对希特勒把他看作小伙伴的这种倾向深为不满。据齐亚诺说,早在1941年6月,墨索里尼就承认:“拿我个人来说,我对希特勒和他的作风已经受够了。”显然,他对轴心国的会议一点也不感兴趣,因为他发觉自己“被人揿铃地”召唤了去,象“主人叫唤仆人那样”,而且在会议上还不得不听上几小时元首的“丝毫无益和令人厌烦的”独自。仅举一例来说,他不能宽恕德国人在克罗地亚对待他的那种方式,而且希特勒没有预先告诉他要对俄国发动进攻的那种傲慢作风,也使他感到非常恼火。如同日本人一样,墨索里尼也对德国人在占领区内犯下的暴行感到担心,在他看来,这种暴行“使欧洲变得象火山那样炽热而变化莫测”。因此,1940年秋天当他自己对希腊发动进攻时,他打定主意即以希特勒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等到意大利部队准备进军时才通知柏林方面。其结果是,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这一行动气得“发狂”,并且发觉自己仓促地介入了一场他完全没有准备的新战争。如同他几个月后很牵强地向国会解释的那样,他感到不得不介入这场战事:倒“不是为了帮助意大利去攻打希腊”,而是为了防止英国利用希…意冲突在巴尔干地区获得一个立足点。
  希特勒甚至在演说中也倾向于把墨索里尼和意大利人民区分开来。他赞扬墨索里尼是当代出人头地的“天才”,是“古代世界瓦解以来,意大利国土上最伟大的儿子”。在墨索里尼垮台后的几个月里,希特勒继续声称对他具有最为深厚的友情,而且说他已经“决定永远依靠墨索里尼,并断绝了同意大利的所有其他关系”。可是对意大利人民,他却非常蔑视。在同日本人的谈话中,他清楚地表示,他不准备把自己的秘密告诉意大利人,甚至在同墨索里尼举行会谈时,他也毫不掩饰他对意大利人民的看法。例如,1943年7月19日在意大利北部费尔特雷举行会议时(即在墨索里尼垮台前一星期),他曾经严厉地责备墨索里尼,说意大利地面部队的“笨拙的、不象军人的举动”使停放在意大利机场上的许多德国飞机都损失了。在1944年4月23日的克莱斯海姆会议上,他对意大利军队在战争中所有“丢脸的”行为,特别是意大利“军官团”和在东线的阿尔卑斯团及其他团队的作战表现,大发雷霆。
  在这方面,纳粹党的其他人士也抱有同希特勒一样的看法。表面上,纳粹党还是坚持德意联盟不能“以正常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它是以“法西斯革命和国家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甚至在1943年9月停战协定签定以后,德国所采取的方针还是,不应因为“罗马一小撮财阀政客犯下的罪行”而责备意大利这个国家的人民。可是,希姆莱由于他本人不象博尔曼那样是制订纳粹党这方面政策的人,不大担心意大利法西斯的垮台对纳粹党士气的影响,所以他对意大利人的缺点倾向于采取一种远为严厉的看法。1943年10月4日,他在波森向党卫队将领们讲话时曾经指出,意大利人中只有墨索里尼是“伟大的罗马传统的继承者”。他坚决认为,德国人一定“要明白”,意大利人的软弱在于“他们的血统和他们这个人种”。如果意大利是一个同德国“骨肉相连”的邻邦的话,“那么,要是它保持强大,事态将会大好”。可是,事实证明它始终萎靡不振,“能维持现状也就不坏了,非常之好了”。
  这种见解并不完全是由于1943年9月意大利的垮台,这一点可以从居住在德国本土和占领区内并在那里工作的意大利人所受的待遇上很清楚地看出来。在保护国内,意大利人受到的待遇,象意大利总领事于1942年2月有理由向齐亚诺抱怨的那样,“即便不比捷克斯洛伐克人差些”,至少“的确并不比他们好多少”。在其他占领区内,移民计划所带来的大批驱逐外国人的行动,也没有把他们列为例外。事实上,意大利人始终就没有被看作在种族上是同德国这个主宰民族平等的。他们一般不准同德国人通婚。三国公约签订才三个月,纳粹党就向德国境内各级党部发出秘密通知,提醒他们,这项禁令已经通过了。
  在德国人和他们的另一个主要盟友日本人之间,广泛的合作就自然条件而言是不可能的,看来合作主要限于根据1941年3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第24号基本命令”互相交换技术情报。甚至连里宾特洛甫在三国公约签订后特别重视的经济合作协定,也直到1943年1月20日才付诸实施,而且鉴于盟国控制住这两个轴心国“领域”之间的海运路线,这个协定主要也还是一纸空文。可是,德国的宣传机构却迅速提出了可以用来实现更为积极的合作的种种方法。它还大肆宣传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于1942年1月签订的军事协定,欢呼它确保了“兵力的适当配置,以便为具有强大打击力量的作战计划做好准备”。它还强调日本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和德意两国陆军在非洲的行动这两者之间的联合作战意义,企图暗示轴心国正在采取一种“内线和外线”的战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