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还“讨论了我们组织‘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一三○页;三联书店一九七九年版。
第五部分:响应“毛奇”和新民学会 2
毛泽东是一位组织家。早在他二十二岁时油印、张贴“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时,就想团结、组织一班志同道合者。一九一八年四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家中,邀集一群好友开会,创建了“新民学会”。那天出席集会的有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萧瑜、萧三(即萧子暲)、张昆弟、罗章龙、陈启民等十二人在《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里所陈述的是十二人,而在《毛泽东年谱》里记载的是十三人。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萧瑜被推举为总干事,毛泽东、陈启民为干事。萧瑜如此回忆道:“我清晰记得我完成拟定学会规章的那个春日。拟定出的规章有七条,都非常简明。毛泽东读完后,未作任何评论。然后我们又把我们决定是第一批会员的每个人的优点重新核实了一番。我们一致以为他们都是合格的。他们共有九人,再加上我们两人,学会共有十二名首批成员。凭着我们年轻人的那股热情,我们自称是十二个‘圣人’,肩负时代的使命!我们也以为彼此之间是兄弟,有着共同的抱负与理想,有着相互的尊重与友爱。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在第一师范的一个教室里(实际上是在蔡和森的家里),我们十二个人聚在一起,十分庄严地举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议。我把印好的新民学会规章分给每个人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疑问和评论。但没有什么新的意见提出。于是每个人又交了一点会费,我被当选为第一任秘书。我们决定不设会长一职,会议就结束了。新民学会就这样宣告诞生了。尽管没有什么演说,但我们十二人之间已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献身运动的雄心和热情有了新的动力。我们都意识到,从现在起,我们的肩上担负了新的责任。
“毛泽东在会上一句话也没说。我们都清楚我们的目的和会员应该做的事情,主张每个成员都应以切合实际的作风行事,而不应空谈高论。学会中只有一个喜欢为讲话而讲话者,那便是陈昌,此人以发表冗长演说闻名。我们这位同学来自浏阳,与我偶然相识,于是成为好友,可即使是他,也没有在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陈昌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者之一,一九三○年二月在长沙就义。
“新民学会成立以后,大约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尽管不是什么秘密聚会,我们仍尽量少为人注意……”萧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这个新民学会,一九二○年发展到拥有七八十名会员。尽管新民学会还不是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但后来其中的很多人成为中国共产党骨干。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之后,他跟陈独秀谈及的组织“改造湖南联盟”未付诸实现,倒是在一九二○年八月二日组织了湖南“文化书社”。《文化书社缘起》中,一语道明书社的宗旨:“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文化书社愿用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民新研究的材料。”长沙《大公报》一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文化书社经理为易礼容,“特别交员”为毛泽东。此外,聘请了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等为“信用介绍”。文化书社在湖南销售《新青年》每期两千册,《劳动界》每期五千册,还销售《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唯物史观解说》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刚刚创办了文化书社,毛泽东又组织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这个研究会“以研究关于俄罗斯之一切事情为主旨”。一九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消息,作如下报道:“湖〔湘〕人组织俄罗斯研究会于本月十六日开会,推举正式干事,姜咏洪总干事,毛泽东书记干事,彭璜会计干事,并推彭君驻会接洽一切。……”
第五部分:响应蔡和森从法国给毛泽东写来长信
就在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成立的那天——一九二○年九月十六日,在法国蒙达尼男子中学,一位黄皮肤、黑眼珠的二十五岁的小伙子,正伏案用中文写一封长信。
他有着一头浓黑发亮的头发,一双锐敏的眼睛,身材颀长,门牙突出。他是毛泽东的密友,此刻正在给毛泽东写信。此信竟长达八千余字!他的这封长信,后来被毛泽东编印在《新民学会会员通讯集》里,这才得以传世。这封信非同一般,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他,蔡和森,一个不苟言笑而又意志坚强的人,是湖南湘乡县人,出生于上海。蔡和森又名蔡林彬,常使人误以为姓蔡名林彬,其实他复姓“蔡林”而名彬。倘若追根溯源,他原本姓林——他的九世祖姓林,因过继给姓蔡的舅父为子,改为复姓“蔡林”。后来他以蔡和森闻名于世,人们也就以为他姓蔡了。
蔡家世代经营“永丰辣酱”,颇有名气。只是到了蔡和森的父亲蔡蓉峰手里,家道日衰,“永丰辣酱”易主《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传》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蔡和森有二兄、二姐、一妹。妹妹比他矮了一截,可是性格跟他一样倔强。他的妹妹亦是中国共产党名人,叫蔡畅,中国女杰也。后来她成为李富春夫人,曾担任全国妇联主席。多子女,家中入不敷出,蔡和森的童年是清苦的。他过着学徒生活。直到十六岁,才得以进入小学。
他发奋求学,连连跳级。十八岁那年,他“跳”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毛泽东的挚友。杨昌济视毛、蔡二君为他最为得意的门生。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时,蔡和森是最积极的支持者。正因为这样,新民学会的成立会是在蔡和森家里举行的。
一九一八年六月,蔡和森赴京,住在杨昌济家,商议赴法勤工俭学事宜。他从北京给毛泽东去信,于是,毛泽东率罗章龙、李维汉等人从长沙赴京。一九一九年十二月,蔡和森终于从上海坐船奔赴法国。同行的有他的母亲葛兰英、妹妹蔡畅以及蔡畅的同事向警予——蔡畅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时,向警予也在那里执教。在船上,蔡和森与向警予朝夕相处,产生了爱慕之情。到了法国,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透露,“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另印有小册子,过日奉寄”《蔡和森致毛泽东》,引自《共产主义小组》,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开首一年不活动,专把法文弄清,把各国社会党各国工团以及国际共产党,尽先弄个明白”《蔡和森致毛泽东》,引自《共产主义小组》,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蔡和森“猛看猛译”法文马克思主义著作,豁然开朗。在一九二○年八月十三日,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极为明确地提出要在中国组织共产党。
现将此信摘录示下: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木斯哥万国共产党(引者注:即莫斯科共产国际)是去年三月成立的,今年七月十五开第二次大会,到会代表三十多国。中国、高丽(引者注:即朝鲜)亦各到代表二人,土耳其、印度各有代表五人。据昨日报土耳其共产党业已成立。英国于本月初一亦成立一大共产党。法社会党拟改名共产党。现在第二国际党已解体,脱离出来者都加入新国际党,就是木斯哥万国共产党。我意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的〔得〕当和俄一致的党,这事关系不小,望你注意。……现在内地组织此事须秘密。乌合之众不行,离开工业界不行。中产阶级文化运动者不行(除非他变)。……如此旗帜鲜明地提出组织中国共产党,蔡和森的见解比许多与他同时代的进步青年大大超前。就在他写此信之际,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刚刚诞生。
他在九月十六日写给毛泽东的长信,又一次明确提出组织中国共产党:
我认〔为〕党的组织是很重要的。组织的步骤:(1)结合极有此种了解及主张的人组织一个研究宣传的团体及出版物。(2)普遍联络各处做一个要求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的运动,取消治安警察法及报纸条例。(3)严格的物色确实党员,分布各职业机关,工厂,农场,议会等处。(4)显然公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然后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我以〔为〕世界革命运动自俄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蔡和森的这封长信,由萧瑜带回中国,毛泽东直至一九二○年底才收到。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复函蔡和森道:“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党一层陈仲甫先生等已在进行组织。出版物一层上海出的‘共产党’,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为‘旗帜鲜明’四字(宣言即陈仲甫所为)。”
第五部分:响应“何胡子是一条牛”
蔡和森写给毛泽东的信末,总有一句“叔衡、惇元、殷柏、启民、章甫,均此”。列在第一名的“叔衡”,亦即何叔衡。他留着八字胡,人称“何胡子”。“何胡子”年长毛泽东十七岁,在新民学会之中岁数最大。他,一八七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清光绪二年五月初五)生于湖南宁乡。家境贫寒,据说因为他的生辰中有两个“五”,在堂兄弟之中又排行第五,湖南流传“男子要五不得五(午)”,仿佛命中注定这个孩子前途无量,于是家中挤出一点钱,无论如何要供他上学。
何叔衡在二十六岁那年,考中秀才。不过,他不愿在衙门中做事,便在家乡当私塾教师。何叔衡是一位思想解放的秀才。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不久,“十一月四日,他还专程回到家里。动员父亲、兄弟和邻居剪掉辫子。一九一三年他到长沙后,又曾连续三次写信回家,要全家女人放脚。这一年暑假,他回到家里,看到都未放脚,便风趣地说:看来只动嘴动笔不行,还得要动手动刀才能解决问题。接着,他搜拢一石灰篓子的裹脚布和尖脚鞋,拿了菜刀,搬出木凳,在地坪里当场砍烂,终于迫使全家裹脚的女人都放了脚。”《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传》第四卷,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何叔衡又是一位上进心极强的秀才。自知四书五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已经三十七岁的人,居然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跟那些十几岁、二十来岁的青年坐在一条板凳上,当学生,听新学。不久,他转入湖南第一师范,在那里与毛泽东相识。友谊超越了年龄。共同的思想,使“何胡子”跟毛泽东相知日深。
本来,照年龄,何叔衡比毛泽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