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出两片磁碟来。柏老有所不知,十年之后他会更渺小,因为他就只剩半片不到了。以前我就劝过胡适之先生,说‘水经注不能再搞了’,但是他已经搞了二十多年了,怎能煞车呢?胡老师在水经注研究上的成就,今日如找个‘博士后’用电脑来做,大概需要一年半载的工夫吧。时代的进步多么可怕。我国古法家说得好:“时变而法不变者,乱。‘生在今日的高科技时代,时变而法不变,时变而头脑不变……,朋友,就不止于’乱‘而已了。
台北人已非吴下阿蒙
这次台湾三合一选举,是成就了小马哥。使他亦步亦趋走向政治家之途。但在在下看来,最大的收获者,可能还是阿扁。阿扁之志不在台北也。阿扁是少有大志的。人家是志在总统呢。但是阿扁这次如果胜选了,他底挫折,必然会拖到下一次去发生。阿扁啊!这次塞翁失马,安知非尔之福?阅报知阿扁检讨败选的原因说是‘与外省人没有沟通好’。话是说对了,但是只对了一半。须知,‘本省人’如果全投阿扁的票,阿扁还是会当选的。这次投票何以还有那么多的本省人,不投本省籍的阿扁呢?这就是因为台北今日已不是台独人士心目中的‘台湾城市’了。台北今日已是个享誉世界的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台北人早已不是只知在街头打人的、台独心目中那种‘褊狭’的吴下阿蒙了。
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瞧不起英国人,他认为久居小岛之上的英国人,心胸褊狭,目光如豆。所以他对英国人嗤之以鼻,说英国只是个‘小商贩的国家’(a nation of shop─keepers)。在十八世纪初年,路易十四时代的英国人确实如此。可是时至十九世纪,英国人走遍世界,见多识广,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商人’了。而拿翁时变而头脑不变,还以为伦敦人是吴下阿蒙,掉以轻心,他就被英国人活捉去了。
总之,大陆上一般五十以上的人,都还在老的酱缸中挣扎,形势比人强,亦不得已也。我们只有耐性等着吧。生在文化边缘和疆土边缘的小政客们,动不动就不要做‘中国人’。我甚至有一些个人感情极好的‘本省藉’朋友们告诉我:当年从大陆迁往台湾的移民,全是男性。清政府不许女人过海,所以他们底祖先讨的妻子,全是原住民,所以他们早就和大陆上的汉人不是一族了,‘不信’:他说,‘您摸摸我们的皮肤就是不一样’,所以台湾应该独立。其实汉民族(孙中山把它早就改名叫‘中华民族’),原是个多民族的大熔炉(Multi…racial Melting Pot),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精通蛮文的李太白,就不是个,事实并不存在的‘纯汉族’。在近现代史上敢于顶撞毛泽东的大‘脊梁’梁漱溟先生,就是个蒙族。孙中山先生早年也做了美国人,拿了美国护照,最后还不是做了国民党的总理、中华民国的国父。阿扁兄,搞政治为什么不搞大一点?在个小岛上走钢索,最后来做个殉岛烈士,智者不取也。
是谁搞垮了袁世凯
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再翻翻历史,回头看看袁世凯:袁氏在民国二年,镇压了二次革命,削平了国民党的三藩之后,是何等声势?趁此声势,他就应该虚怀若谷,好好的为国为民,做点善事。但是他不此之图,却要起邪心,做皇帝。结果就因一念之差,摔下钢索而粉身碎骨。朋友,试问老袁为何失败,而失败得那么惨?他是被风流小将蔡锷打垮了?非也。朋友,袁世凯就因一念之差,而为全民所弃也。悲夫。
我们要知道,袁世凯在称帝之前,中华民国原是个统一的国家啊。中央政府也是个可以驾驭全国的政府啊。袁大总统在一般黎民百姓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声望,是远在孙前总统之上至少不在当时的中山之下。连蔡锷将军当时对所谓‘党人’也颇感不耐。笔者在前篇中就提过,二次革命期间,蔡锷(时为云南都督)就曾发过拥护中央、痛诋李烈钧造反的通电。当时又有谁能够逆料,三年之后,蔡、李二人又联袂率领护国一、二两军,北伐讨袁。这又是谁之过呢?千不是,万不是的是袁世凯在一念之差中,上了儿子的圈套,要做起皇帝来。这一失足,他自已遗臭万年不打紧,却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几乎也被拖到万劫不复的绝境。这纯粹是个历史上的‘偶然’嘛。袁世凯之想做皇帝,原是一念之差搞出来的嘛,是啥鸟‘历史的必然’呢?邱吉尔在打了二次大战之后,痛定思痛,就曾在他底二次大战回忆录里面,举出过好些例证,来说明‘偶然’怎样改变了历史的方向。
宏观有其必然;微观难免反覆
笔者在不同的拙著里曾反覆地解说过,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那就是帝制向民治转型,众星拱北,万水东流,这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大趋势,是个历史的‘必然’。今后两千年,至少是今后五百年的中国是个‘民治’的中国,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扭转的。
可是,从微观的史学法则来观察,则这条通向太平之洋的长江大河,每个阶段都是反覆无常的、捉摸不定的。‘共和不如帝制’(袁世凯语);‘选举我是绝对不相信的’(毛泽东语);‘民主专政至少再搞二十年’(胡锦涛语);…‥还有举不尽的语录,和不够资格叫语录的语录呢。但是这些‘反覆无常’、‘捉摸不定’的小阶段现象,却改变不了‘万水东流’,或‘权力滑坡、独裁专制、逐代递减’的大趋势。看不清这一‘历史的客观实在’的政客,必然就会在时代的潮流上落伍,终于被历史斗垮、斗臭。袁世凯的悲剧,就是他的时代背景,和知识条件,使他无法看清这个大潮流的总方向,而误走回头路的结果。
吾人在世纪之末观光客,站在巫山十二峰之巅,俯视三峡之中千帆齐下,大小船夫、袁皇帝、蒋总统、毛主席、邓上皇、胡总书记耀邦、赵总书记紫阳、江总书记泽民、李总统登辉,乃至最近以香槟浇头的小马哥,强颜欢笑的阿扁哥……,或沉或浮,乱成一片,千里江陵一漩涡,看得好不清楚。但是身在船上的操舵者,面对削壁险滩,波翻浪滚,生命交关,何由得见呢?他们自己并不清楚的故事,搞历史的人却不能忽略。一个一个的慢慢来交代,现在还是先谈谈袁皇帝的后遗症:
从较好制度、可行制度到破产制度
袁世凯在身败名裂、忧愤暴卒之后,他身后留下的烂摊子,无人能够收拾,其后遗症至今未了,我全族可就跟着吃苦了。
笔者不学,曾在不同的拙著里,一再说过。我们那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帝国文官制,不是个‘最好的制度’(Best System),但是它和与它同时的其他文化相比,它却是个‘较好的制度’(Better System);至少是个‘可行的制度’(Functional System),所以它才能延长至两千年之久,而没有消灭。
这个可行的制度,可行在何处呢?再三言两语交代一下。我国自秦皇汉武以后,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交互为用,使我们的‘政治社会结构’(Socio political Structure)走进了一个‘国家强于社会’(State Stronger Than Society)的特有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最大的问题,是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维持长期稳定的问题。而长期稳定的关键则系于中央政府的接班制,也就是继承制。解决这个问题,智慧加机运,我们的祖先选择了‘帝王传子制’(注意不传女),它能够一传至十代以上而不出大纰漏。这是在历史上打破金氏纪录的政治制度,为其他任何文化所无也。
汉初诸吕之乱时,顾命诸大臣,咬定了一个‘非刘不王’的原则,并声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试问当时诸大臣对刘氏真是如此效忠?非也,朋友,他们都是一批了不起、有远见的政治家也。他们为的是奠立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为万民造福也。我国古代本有所谓‘传贤’、‘传子’的两个传统。但是他们知道传贤,牛皮而已。传子才是个‘可行的制度’,可以加以不断的改进也……。在古代史上能和中国平起平坐的只有个罗马帝国了。罗马帝国就是在这方面败下阵去的。罗马帝国晚年出了三十个皇帝,就有二十九个被杀掉。朋友,将货比货,你能说我们中华帝国所行的不是个‘较好的制度’?
地域庞大、人口众多的大帝国,第二个大问题,便是闹分裂,搞藩镇跋扈,军阀盘据。我国最早的帝国政治家,对此也有最适当的安排,能防患于未然,化之于无形。为此,除掉短期的唐末之外,汉宋明清一传数百年,都未发生太大的问题。你看近在眼前的晚清七十年,动乱若斯,有没有军阀横行呢?你说人家是封建落伍,三座大山。
最后,大帝国里的草根老百姓,总得有个和平安定,善有可褒,恶有可告,安身立命,有保障,有公平的社区生活。这一点在我们传统帝国里的正常状态之下,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当中西两文化在十六七世纪初次接触时,康熙乾隆的中国。双方是各有短长也。不幸在十九世纪之末,在双方较劲之下,我们败下阵来,破了产,社会文化、政经制度,就被迫转型了。在转型期中,新制尚未奠立,旧制已玉石俱焚了。凡事没个标准可循,旧社会出身的政客(如袁世凯)就晕头转向,莫知所适,不得已就只有乞灵祖宗,反动回头革命阵营出身的政客(像毛泽东),就食洋不化,自以为是,而胡作非为了。
袁的烂摊子变军阀温床
关于毛主席的成败与功过,到时再说。袁所留下的后遗症便是全国皆兵,军阀横行,民无噍类了。在最糟的晚清七十年,并没有什么军阀嘛。何以袁氏一死,便弄得军阀遍地呢?这就是转型期的悲剧了。转型期中,新兴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至少要两百年的时光,庶几有望),而旧的制度则可毁之于一旦。在新旧交替的真空期,就民无噍类矣。
笔者不学,亦不幸而有幸,就生在这么个初生之犊。幼年所受的,也就是这么个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转型教育。青年期治史也是个不新不旧的转型教育,对所见所闻的感染,如军阀横行、国共党争,也写了些大胆的假设之文。认为当权者除旧太过,布新不足。今日重写‘袁氏当国’,每忆及青年期所作亦未必全无道理,有时甚至自惭老来思路反不若青少年期之锐敏。所恨少年之作,历经国难家难,十九皆毁,近偶自昔年报刊中,发现若干旧作,试重读之,自觉尚不无可用之处。今自五十六年前之‘中央日报’,检出一篇青年期旧作,便自觉其颇能解释袁世凯所留下的烂摊子,何以终于变成了民国时代军阀的温床,其祸至今未已?无他,除旧太过,而布新未足也。乃将旧篇自残报中复印一份,寄呈绍唐兄裁正。如尚能不污篇幅,则复刊之为拙篇之‘附录’,以乞教于方家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于北美洲)
【附录】汉代地方政治之研究
原载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十二月十三日及二十日的重庆版‘中央日报。扫荡报’‘学海副刊’(一)汉制中的民治精神
一般说来,总以为我国在君主时代,便完全为君主专制一般大权都操诸君主一人。国政之良窳全视君主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