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让他宠爱你一生(精编)
作者:水淼
内容简介:
每个女人都应该是美丽的,每个女人也都希望得到丈夫的宠爱。
自古以来许多“中国式妻子”费力不讨好地度过了一生。而聪明的娇妻不一定是贤妻良母的典范,不一定有闭月羞花之容貌,也不一定对丈夫千依百顺,却能不露声色地得到丈夫一辈子的宠爱。
对女人来说,一段幸福的婚姻,找个好男人是基础,做个好妻子是条件,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有这个条件,这需要一些修炼。这,也正是女人受宠的资本!
正文
幸福是每个人积极追求的,它对于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解答。
有的女人觉得一生中真正爱过一次,就幸福了;有的女人会觉得嫁了个好男人,就幸福了;有的女人觉得自己有个懂事的孩子,就幸福了……
其实,一个女人的幸福并不取决于别人,包括他爱的男人、孩子、父母,以及其他关心她的人,而在于她自己。
对于一个女人,婚姻的幸福,首先要找到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尽管婚姻中还有可爱的孩子、慈祥的父母,但他们只能陪伴自己短暂的时光,最终能与自己相伴到老的还是丈夫。
一段婚姻,两个人。
虽然人不多,但关系却不简单。人说“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的两个人,无法掩饰自己的缺点,也无法容忍对方的缺点,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引发一场大的战争,让婚姻陷入僵局。
一个女人,既然选择了婚姻,就应该好好珍惜,用心经营好,而不要去相信所谓的“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对自己有信心,对婚姻有信心,主动获得自己的幸福,而不是男人给予了,你就幸福,男人不给,你就不幸福了。
有一个与男朋友恋爱5年的女朋友说,男朋友对她的态度明显没有当初热情了。刚谈恋爱的时候,他每次送她回家都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依依不舍;可现在却抱怨“什么时候才到头”。
我觉得很正常,时间不仅让男人改变了,也改变了女人。有几个女人在婚后还能继续扮清纯,扮性感,扮高雅?
有一个心理学家分析,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时,期望他会改变,他却不变;而一个男人娶一个女人时,期望她不变,她却变了。事实的确如此。
似乎是婚姻改变了女人。很多“中国式”贤妻良母们尽心尽力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甚至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家庭中,慢慢失去自我而不自知;婚姻让很多当初美丽自信的女人一步步变成不注意形象、唠叨、抠门、性冷淡、不自信的“黄脸婆”,很难再勾起男人当初的热情。
与其说婚姻改变了女人,不如说女人在婚姻中改变了自己,自古以来许多“中国式妻子”费力不讨好地度过了一生。
然而,那些一生都被男人捧在手心,当做宝贝的宠妻,却不一定是贤妻良母的典范,不一定有闭月羞花之容貌,也不一定对男人千依百顺,因为她们懂得如何在婚姻中扮演一个妻子和朋友的双重角色。
对女人来说,一段幸福的婚姻,找个好男人是基础,做个好妻子是条件,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有这个条件,这需要一些修炼。
珍惜目前所拥有,时刻提醒自己做到最好,你就会觉得幸福快要溢出来!
水淼 2008·3
美人更有爱情亲和力
美是爱情“亲和力”的一个因素。漂亮的女人首先能得到男人的好感,而这也正是漂亮女人们与生俱来的资本。
孔子曾经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男人习惯上是好色的。
色,即女人的姿色。有姿色的女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就像一块磁性很强的磁铁,能吸引男人的眼球,让人赏心悦目,放松心情。
倘若一个漂亮女人夹杂在一群普通的女人之间,男人们一眼就能看得出,他们很容易就能找出值得众目睽睽的注视中心。生活中,这样的中心人物无论是在商店购物,还是在车站排队,男人们都会自然地以各种方式给予青睐和优待。
那么,一个女人,怎样才算得上美丽?心理学家瓦西列夫(VasilevOrlin)在《情爱论》中给出了答案:“女性美是肌肤圆润光泽,面孔鲜嫩,隆起而富有弹性的乳房,身体灵活匀称,以及作为生命之母的形体的恰当和谐。”
歌德说:“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人类最热爱,感到最亲切,最能触发创造激情的视觉对象就是美丽的人。
美丽的女人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遐思和好感,让人第一眼就能产生很好的印象。
虽说男人找妻子并不都以相貌、身材为标准,但女人的姿色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很多男性朋友跟我交谈的时候,都坦言自己喜欢与漂亮的女人交往。
听听他们的理由吧:
漂亮女人首先能让人赏心悦目,看到她们,心情自然开朗,能忘掉很多烦恼,同时感到自己也更年轻,充满了活力。
漂亮女人大多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因为她们一直都是以美好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所以她们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以保持形象。
漂亮女人能满足男人的虚荣心和征服欲,为身边的男人挣足面子,让别的男人嫉妒。特别是相貌平平的男人,若能“抱得美人归”,众人必定会想象出他的能耐。
由上可知,美是爱情“亲和力”的一个因素。漂亮的女人首先能得到男人的好感,而这也正是漂亮女人们与生俱来的资本。
曾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小职员,年轻的时候无权且无钱,仅靠长相博得一个绝色美女的欢心。因此,他天天乐不可言。
一天,市里举行选美比赛,这个朋友美滋滋地为女友报了名,结果,女友不负他的期望,一举夺冠,选为“市姐”冠军。
朋友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朋友提醒道:出名的美女,肯定会招蜂引蝶,还是低调一点好。他不以为然,继续心花怒放。
果然,女友当选后不到一个月,就与他分道扬镳,转投到一个大款怀中。这次太让他伤心了。这个男人当即对天发誓,以后绝不找美女做朋友。
之后的不久,有好心人为他牵线做媒,问他有何条件。他一一列举,最后补充一句:“最好是漂亮一点的。”
可见,女人的姿色对男人来说,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
“女为阅己者容”,对女人来说,爱美是一种积极的表现,至少说明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希望得到男人的关注和赏识,她们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女人必须懂得爱美,让人每天都看到一个漂亮的自己。因为,男人爱漂亮女人;女人也应该懂得如何为“阅己者容”,因为,为他“容”,实际上也是在乎他的表现。家有“美妻”才是宝
结婚前的男人,就像一个猎人。总是想捕猎到最好的猎物,以满足自己;一旦捕捉到了不错的猎物,又随时怕失去它,只好把它掩饰起来,不让众人知晓。
对于男人来说,身边有一个花枝招展的妻子,也是一件体面的事情。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生日舞会,身边挽着一个绝色佳人,多少能为他迎来几分荣誉感,满足他几分的虚荣心。
然而,对于很多男人来说,他们既想拥有一个美丽的女人,又怕女人太漂亮,太露锋芒,不太安全。这也是一件很矛盾的事。
于是,一些男人对身边的女人就有了这样的话:“别整天弄得花枝招展的。”“都结了婚,打扮给谁看呢?”“出门就非得化妆吗?”以此来打击女人们的爱美之心。
身边有许多女朋友(包括我自己),结了婚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不管你结婚前丈夫赞美你有多漂亮,多迷人,结婚后就很难得再听到他的赞扬了。他会称赞你贤惠、聪明,但却对你的美貌只字不提。
是女人真的美丽不再,还是男人具有别的私心?
曾经因为先生反对我化妆,我感到很疑惑,便跟几个女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一个女朋友说她的丈夫不允许她烫头发,打耳洞,不允许她穿得太露,让她最好不要穿高跟鞋。总之,不喜欢她打扮得花枝招展。
让她感到疑惑的是,“他总是说这些会影响到我的健康,不让我干这干那。所以,跟那些时髦的女人比起来,我总是显得很老土,穿衣服很保守,从来没有尝试过烫染头发,没在耳朵上打洞,戴上漂亮的耳环……我以为他排斥女人的时尚和风骚,可是当在街上看到打扮入流的漂亮女人们时,他照样会停住脚步。”
男人怎么都这样?一方面反对家里的女人打扮,另一方面又去欣赏外面打扮得摇曳生姿的漂亮女人。
后来,我们得出了结论:他们虽然喜欢漂亮的女人,但大多数认为,既然结了婚,家庭安定才是最重要的。
妻子漂亮了难免侍宠而骄,甚至会红杏出墙,这样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不安全的因素。所以,丈夫们宁愿相信“家有丑妻是个宝”。
“家有丑妻是个宝”,这句话在很多已婚的男人中间,已经是深入人心了,这也出于他们的自私心理。
婚前的男人,就像一个猎手,总是希望捕到最好的猎物,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一旦他们把这个猎物带回家后,他就会有一种危机感,并试图把它的光芒掩饰起来,以求得个平淡是福。
不妨站在男人的角度,来看看平淡的妻子:
平淡的妻子首先节省了家庭开支。有的男人戏称,娶了个漂亮的妻子,同时还得一起养活一个品牌的化妆品,两家品牌的制衣厂,三家品牌的鞋厂……而不爱打扮的妻子,就不会花很多的钱去买化妆品,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买菜就是在家看电视,对家庭来说,既经济又实惠。
平淡的妻子给丈夫安全感。她不会因为自己的美丽,而处处留情,为丈夫招惹是非。一个男人即使从来不爱她的妻子,也不愿意听到妻子与别的男人有任何绯闻。妻子如果太招眼,丈夫便觉得驾驭不住。
平淡的妻子更贤惠。她们不花时间打扮了,自然就有时间料理家务,关心家人了,没有好看的外表当然要用实际的行动来讨家人的喜欢。
相貌平平的妻子在丈夫面前,在心理上必定处于弱势,她有自知之明,凡事多顺从丈夫的意愿,不像以宠侍骄的漂亮女人们一样,对丈夫呼来唤去,这也让丈夫们觉得很舒服。
总之,在很多传统的中国男人们看来,一个结了婚还不能静下心来相夫教子,过于注重穿着打扮的妻子,终究是不太符合贤妻良母标准的。
“家有丑妻是个宝”是对一些传统男人而言,而对做妻子的女人来说,真的是越“丑”越是“宝”吗?
古代男人信奉之所以“家有丑妻是个宝”,是有先决条件的。他们娶丑妻,不是刻意压制自己的欲望,而是以退为进,墙内损失墙外补。他们可以有三妻四妾,可以随时休妻、纳妾、续弦。
而现在男人就不同了,他们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无论他们如何羡慕古代男人的优惠政策,但现代的法律终究是不允许的。在一夫一妻的制度下,妻子不是美女,他们又不能纳妾,便只好去看别的美女了。
当他们婚前的猎物变得越来越平庸的时候,他们不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