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家小地主-第4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连皇帝都侧目看了他几眼,以为他是生病了。

第497章 备战() 
皇帝沉默的看着下面的众臣,道:“各地皆有放还的奴隶,而因之前的战事及天灾,各地户籍皆有些不符,朕打算着户部重新计算人口,造册在案,这几年开荒渐多,田地也有所出入,因此全国重新勘测土地。”

    群臣没想到皇上这么快就下令,大家都嗡嗡的讨论起来,有人站出来道:“陛下,我朝疆域辽阔,若是全国都重新勘测,只怕劳民伤财,望陛下三思。”

    “不错,陛下若是想知道新增户数及田亩,只需让人通报全国,让人去报册即可。”

    皇帝沉沉的看着站出来的两个臣子,冷哼一声,“然后让某些人将人口田亩放到贫民户下?”

    有人脸色一变,抬眼朝众臣看去,国子监祭酒王渊肃着脸上前道:“陛下可是听了苏氏的谬论?陛下,苏氏不过一乡野妇人,却枉议朝政,望圣上予以严惩。”

    苏定也抬起头来,出列道:“王大人慎言,苏夫人乃是圣上亲封的二品诰命夫人,比大人身上的官阶都大,何况,她所说的也不是什么谬论,何来严惩之说。”

    “苏氏是你妹妹,苏大人自然为她说话。”

    皇上哼了一声,道:“这件事你们吵了将近半月,还没吵出个所以然来?”

    群臣脸色通红。

    “朕这里也有苏夫人的一道折子,苏定,你念给他们听。”说着,把折子交给内侍带下去给苏定。

    苏定展开,长长的一封,足有上万字。

    苏定有片刻的愣怔,他们些奏章虽然有时也会用些惊艳的辞藻,却也很少能写这么长。

    皇帝看着群臣的脸色,微微一笑,想起他头次看到这封折子的时候心中可是万分惊诧的,就不知底下的臣子一会儿脸色会是如何的精彩了。

    木兰的折子,题目就是论朱熹理学的局限性。

    随着这封折子来的,还有木兰给皇帝的一封信。

    皇帝想了几天,经过重重思虑,直到今天才决定拿出来。

    正如木兰所说,朱熹的理学是迎合了皇室的需要的,甚至现在他后续的发展也将一些矛盾掩藏起来,让百姓更加的顺和了。

    但也正如木兰所说,他只是将这些矛盾掩藏起来,而并没有解决。

    而经过理学教育出来的读书人只有顺君之心,却无治世之能,而且,读书人顺从又有何用?

    历朝历代,有哪个朝代是读书人造反推翻的?

    没有,所以,读书人顺从没多大用处。

    那么,推翻王朝的一直是贵族或是草莽,其中两两对半分。

    而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除了一些意外的宫变,都是因民暴动而起。

    而民暴动就是因为日子过得不好。

    朱有德也过过苦日子,自然知道老百姓的想法,他们是不会管谁当皇帝的,他们的大脑中只有种地吃饭穿衣和建房子生孩子,如果生活不幸,他们只有忍耐,忍常人所不能忍,有的人,家人都死绝了,他还是会继续忍,只有实在忍无可忍了,他们才会谋反。

    而逼的他们忍无可忍的,就是那些不会治世的官员和坐在上位的皇帝。

    那么,朱熹的理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或者说,朱熹的理学还有必要被立为国学吗?

    果然,木兰的折子在朝中掀起风暴,皇帝却无良的丢下他们走了,转身却将左右丞相及苏定四国公给叫到了御书房。

    皇帝将李江的密折给他们看。

    右相惊疑道:“圣上,那刚才那封奏折”

    皇帝点头,“苏夫人大义,愿助我们一臂之力,他们既然想趁虚而入,我们不如将计就计。”

    左相低头沉思,“陛下,细作未查出,只怕不好动作。”

    “我们不动京城这边的兵力,直接从西北调兵往太原及河间府,只要他们一动,我们伏击定能给他们致命一击。”

    定国公双眼发亮,上前一步道:“圣上,臣愿请命带兵前往。”

    宁国公也忙上前请命,安国公瞪了抢先的定国公一眼,也上前请命。

    定国公见了心中自得,以前安国公莽撞,每次都是皇帝话还没说完就上前请命,皇帝也偏心,十次倒有八次应了。

    皇帝沉吟半响,还是点了安国公。

    定国公脸上的笑容就僵住了,果然,不管是什么时候的安国公都是那么讨厌。

    最后,皇帝让他们下去主导一下言论,最好能让两派各持五分,“苏夫人为民族大业牺牲良多,我们不能辜负了她的好意。”

    右相很想问一句,那折子是谁写的,不过,看着皇上一脸莫测,他也不好深究。

    右相沉默的出去,对苏定道:“令妹果然慈心仁厚,难怪会被特封为二品夫人。”

    苏定看着他不语。

    右相就微微一叹,“此事结束,朱子理学只怕就此没落了。”皇上虽然找了苏木兰做挡箭牌,但意思很明显,他不想朱家理学坐大。

    在右相眼里,苏木兰不过是一个幌子,那封折子多半是圣上找人捉刀代笔的。

    而之所以用苏木兰的名字,多半还是因为她在太原的闹的那一场。

    而她,为了家族只怕也甘愿如此做。

    所以右相才说她慈心仁厚,而不是说她惊采绝艳。

    苏定却知道那封信是木兰写的,不仅字迹是木兰的,遣词造句也有她的影子,不过是被人修饰过罢了。

    “多想大人夸奖。”

    右相微微一叹,“北部狼子野心,实不是相争之时。”

    苏定嘴角微翘,“百姓会感激右相大人的。”

    右相苦笑,挥手告辞。

    左相慢悠悠的走到苏定身边,道:“这也是圣上一直忍耐右相的原因之一。”

    右相许多事情虽然做得不合圣上的心意,但此人在某些方面很是坚持,换句话就是,很有民族气节,而且,很顾全大局,也正因有他在,才能更好的压住那些世家地主。

    这次要不是碰上北朝在后面算计,他一定不会相让,虽然局势会好些,但所用的时间和精力肯定也更多。

    苏定道:“右相并不是朱子学生。”所以他信奉理学的程度也有限。

    赖五听不懂俩人说话,直接插进来道:“军师,我们赶紧去讨论一下调兵和粮草的事吧,时间可不等人。”

    左相和苏定相视一眼,一起去了兵部。

    木兰的万言书将地主和读书人都扯了进来,现在茶楼酒馆之中到处都能听到议论的人。

    其中,国子监的一位博士最为活跃,他跳出来支持木兰的观点,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而回江南进行秋闱的李毅直接将木兰的万言书抄录下来贴在松山书院门口,然后道:“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居所,此天地之至数也,而程朱将伦理学识皆禁锢,于民于世何益?”

    万言书由此波及到了江南,李毅还让人包了茶馆,让同赶到钱塘赶考的学子畅所欲言。

    李石暗中资助,并且无耻的主导了一下言论。

    后世将这场辩论运动称为“理学之争”,而由此引发了一场文学地震,渐渐在文学伦理中占主动的程朱理学渐渐被丢弃,而女子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让被程朱理学渐渐束缚住的女子自由了些。

    当然,这都是木兰所没有意料到的。

    现在的她这样做,大部分是为了帮李江他们迁移朝前目光,还有一小部分则是心中的不吐不快。

    在大家激昂的辩论及如火如荼开展的人口土地普查中,赖五带着一队亲卫悄悄的离开了京城,往太原而去。

    与此同时,西北三军之中被抽调出部分兵士往太原进发。

    接到赖五的赵威发愁,“大将军,粮草跟不上啊。”

    “圣上已经下令从各地粮库里抽调,下月应该就能陆续到达,太原筹备如何?”

    “供应太原将士够两月有余,可若是供应所有到太原的将士,则不足一月,而且,我们现在就要出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他们人都快动了,粮草还在遥远的那头没有出库呢。

    “点兵,每人随身带上五天的粮草,急行军到边城,后续由李江与褚庆调配,不管他们用什么法子,都得给我将粮草运到边城。”

    赵威蹙眉,“李江的伤还没好彻底呢。”

    赖五不悦道:“那就让他带伤上,不是说才被砍了两刀吗?这都快一个月了。”

    赵威面色古怪起来,“李江毕竟是文人。”

    赖五哼了一声,不情不愿的道:“我以前给他们请过师傅学拳法的,算了,就让他在府中筹办,不用跑到衙门去了。”

    那工作量也没减少啊。

    赵威识趣的没将这话说出口。

    赖五面对打仗时总是特别的严肃,一分情面都不讲,和平时简直判若两人。

    赵威叫人去将李江和褚庆请来。

    李江现在已经能下床走路,伤口也已经结痂,只要动作不大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听到诏令,马上就带着墨香和四个护卫一起前往都督府,赵威也派了一队人马护送。

    到了那里才知道赖五偷偷地来了太原。

第498章 探军情() 
李江从都督府回去后就让木兰他们紧闭门户,“嫂子,这几日你还是不要出去了。”

    木兰将崔家送来的帖子给李江看,“你说这话之前送来的。”

    李江打开一看,是崔家老太太的六十五大寿,微微皱眉,“这么巧?”

    “去年崔家老太太的生辰也是这一天,”傅氏看了一眼两人,道:“崔家在太原算是名门,就算之前闹得有些僵,这样大的寿宴我们也是不好缺席的。”

    李江思索片刻,就道:“就说我伤势还未好,不便出门,叫人送一份厚礼过去。”

    傅氏担忧的问,“二爷,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李江没说,只是扭头对木兰道:“嫂子,叫那些人先冷一冷,我只怕那些书生和百姓会被人蛊惑,冲动犯事,到时候这罪名必定是嫂子担的。”

    木兰点头,“我会叫人注意的。”

    “好了,我去书房了,这几日我都在书房里,你们不用担心。”

    木兰见李江走了,就对傅氏道:“这几日太原只怕不太平,你听李江的。”

    傅氏只好让人打点了一份厚礼送到崔家,婉言说明了理由。

    而不久后,赵威带着一队人马悄悄离开太原,太原城外驻扎的军队也消失了一半。

    因为无声无息,又是挑选的凌晨出发,所以竟没人发现。

    赵威则留守太原。

    褚庆为了迁就李江,这几天都是直接跑到李家来办公,俩人都头疼不已,因为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去哪里弄这么多军粮来?

    本来预定是入冬用兵,秋季收税时将军粮筹集,可现在水稻才抽穗,小麦更是才长到一半,不管是哪一种都没有形成粮食。

    而在各地粮食运送到太原之前,这些粮草得先太原垫付,这对太原的民政和财政来说是一场灾难。

    动用了后备粮,一旦其他粮库的粮食不能及时供应,太原必定会发生大乱,这种情况是俩人所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