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生的读书计划-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起,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故事来源于一个真正的僧人进行的真正的旅行,不知为何,这名僧人令人们为他编出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国的佛教僧人玄奘(602…664)在皇帝的支持之下从中国去往印度取经,那些经卷有些还不为中国人所知,而有些则有了更新的版本。玄奘的西天之旅大获成功,回来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毫无疑问,玄奘为佛教在中国盛唐时代的深化和普及做出了贡献。(关于唐代佛教的更多内容,可参见惠能。)
  但在《西游记》中,玄奘取经的过程只不过起到联接作用,把一个个充满魔力,凶狠的妖怪,以及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联在了一起。(但在传统上,中国的评述者将这些故事解释为象征着获得佛法真谛所要经历的磨难。)故事当中的真正主人公是那只猴子,他一定与《罗摩衍那》中的众猴之王哈努曼在文学上沾亲带故。美猴王的故事似乎是在一世纪随着佛教的引入从印度传到中国去的,但这一最初形象后来被中国的说书人逐渐细化并加深了。
  在《西游记》开头几回中写了猴王孙悟空出世,它从一块神奇迸开的巨石中跳出,来到世界之上。他精力旺盛,富于好奇心,马上开始闯祸。在最初的冒险中他从龙宫偷盗海底的定海神针,公开冒犯玉皇大帝,自封为花果山美猴王。但不久,玄奘(在故事中通常称其法名唐三藏),开始西天取经之旅,而慈善女神观音,派孙悟空一路保护唐三藏。书中的主要情节有几十回都是唐僧受到袭击,诱惑,或进入无边的沙漠,或陷入可怕的困难,但在孙悟空和其它人的帮助下,总能够转危为安,作品奇趣百出,而且始终魅力不减,八十年代中国拍摄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结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吴承恩的作品很明显植根于口头文学传统,需要口头叙述带给故事一种舒缓的表达方式。现代小说那种单刀直入的阅读方式与这本小说不一定合适。我建议读者开始最好先读阿瑟·韦利翻译的名为《猴子》的缩写本,该译本翻译极为成功,然后还要至少花些时间看一看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安东尼·吴(Anthony Wu)翻译,名为《西游记》的权威全译本。
  J。S。M。
  威廉·莎士比亚(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莎士比亚全集》(Complete Works)
  欣赏莎士比亚有点像征服喜马拉雅山:主要靠得是方法。现在我们先澄清一些误解。
  1。他是个人,不是个神仙。他也没有“无穷的思想”,虽然柯勒律治认为他是如些。莎士比亚也没有“超越一切知识”,尽管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持这样的看法。他不是永远正确——他仅仅是个天才,只不过是人类产生的诸多天才之一。他还是一个执业的戏剧艺术家,一个演出繁忙的演员,而且是个精明的越来越有钱的商人。天才的生活可能非常平凡,莎士比亚似乎就是如此(除非你因他曾经有几年抛弃自己年轻的妻子和孩子而觉得惊讶。)
  2。他是最伟大的英语诗人和戏剧家,但他并不总是如此伟大。他常常写得太快,眼睛看到的不是怎样流传后世,而是怎样赶着交稿。我们也不妨承认,有的时候他的喜剧人物为了取悦观众而失去力量。他的一语双关和文字游戏常常显得乏味。他有时并不深刻,而是令人费解。
  3。他不是个伟大的原创性思想家。很少有诗人具有原创性思想,这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那些想发现一些能够改变世界观点的人,最好不要读莎士比亚,否则会感到失望的。
  4。最后,我们(包括本文作者在内)都觉得自己“了解”莎士比亚,但我们所知道的很可能只是别人希望我们对他的想法。尽管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我们必须试着把那些从高中或者大学英语课中听来的关于莎士比亚的条条框框从脑子里清除出去。与其将这些戏剧当作“经典”来看,不如打开头脑,用一种观看新戏演出的期待态度来看待它们,这样做会更有收获。
  这段短短的标注根本不可能告诉大家该看些什么。但即使你不打算从莎士比亚作品中发现任何东西,你也总会有所发现。
  对莎士比亚要阅读,不要研究。当然还要反复阅读,因为我推荐的这种方法只能了解这位复杂艺术家的一部分内容。很多人为莎士比亚几乎穷其一生精力而无怨无悔。
  如果人一生通常活七十岁,那么用大约半年时间阅读莎士比亚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我们很少有人拥有足够的好奇心。不同的人看法不同,但在其三十七部戏中,至少以下十二部可供推荐阅读,不是一口气读完,而是要在一生当中阅读:《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亨利四世》(第一,二部)(Henry IV(part 1 and 2)),《哈姆雷特》(Hamlet),《特洛伊罗斯和克雷西达》(Troilus and Cressida)《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安东尼与克莱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奥赛罗》(Othello)和《暴风雨》(the Tempest)。
  莎士比亚还写了一系列十四行诗,有些诗很明显是写给一个年轻人的,而另一些则写给一个身份不明的“黑女人”。虽然所有诗作形成了一种松显的渐进效果,但每一首诗也可以单独来读,非常精彩。有些诗歌更加著名:第18首,第29首,第30首,第33首,第55首,第60首,第63首,第64首,第65首,第66首,第71首,第73首,第94首,第98首,第106首,第107首,第116首,第129首,第130首,第144首和第146首。
  C。F。
  约翰·多恩(John Donne)
  1573…1631
  《多恩选集》(Selected Works)
  如果这本《一生的读书计划》编于1900年,多恩和布莱克(Blake)很可能会被忽略掉。这种重点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一种时尚,虽然这两个人在文学圈内的确碰巧是那种时尚人物。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人的品味问题,但如果品味能够反映我们对于自己的看法的真实变化,那品味可能成为一种深刻的东西。
  多恩去世之后,在几代人中都没有得到重视,而他打动我们当代人是因为他说出了我们的生活境遇,而弥尔顿就做不到这一点。也许再过大约五十年,这种情况就会改变。但现在,多恩在我们眼中是个伟大的作家,不仅因为他对现代诗歌产生的强有力影响,而且因为他的看法就是现代人的看法。1940年海明威(Hemingway )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这一题目选自多恩发表于1624年《祷告》(Devotions)中的一首诗中,这绝非偶然。
  多恩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他的母亲与壮烈牺牲的托马斯莫尔爵士(Sir Thomas Moore)沾亲。多恩在牛津和剑桥学习过几年,然后开始学习法律,并在伦敦度过了一段世俗而耽于情欲的生活,此后他被外派到国外工作,然后和他雇主,托马斯·伊戈尔顿爵士(Sir Thomas Egerton)出身名门的侄女结了婚,从务实的角度说,这段婚姻是不明智的。多恩的事业陷入了低谷,年轻的夫妻二人整整度过了十年悲伤而贫困的生活。四十二岁时,经过认真的反复思考,多恩抛弃了对于家庭的忠诚,听命于英国国教教会。直到他成为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Dean of St。 Paul‘s)后才有了声望,成为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牧师。那个早先撰写爱情诗的勇敢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忍受上帝折磨的人,时时被死亡的想法和疾病的侵袭所困扰。他排斥那“诗歌,我少年时的情人”,转而热爱“神学,我中年时的伴侣”。随着时间的流逝,死亡对他的困扰也越发强烈。今天如果参观圣保罗大教堂的地下室,还可以看到多恩的塑像,这个塑像是在他生前制作的,用布单缠绕着。生命的最后时刻降临时,多恩在床边设想了一幅图画,他被裹在尸布当中,双目紧闭,似乎死神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
  多恩的《祷告》(Devotions)和《布道》(Sermons)与传统的宗教文学有很大区别。它们都是艺术作品,将一种几乎是令人恐惧的强烈的感情与精巧细致的韵律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祷告》主要写给他本人,而布道则是在很多观众面前,特别是国王面前进行的。这里表现的并不是一种只有星期天布道时才有的虔诚,而是专门要对人的感情施加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有效,即使教义不再流行,其艺术性依然能够使人感动。
  多恩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常常是富于高度的感官刺激),强烈的理性,而且具有惊人的个人化倾向。通过使用有时复杂,有时粗暴直接的比喻,多恩将感觉和理性融于一处,他的手法似乎非常为我们的口味所接受。在他写得最差的作品中,他的比喻也表达出天才的观念,这一点令直率的约翰逊博士恼怒不已,而在他写的最好的作品中,他的比喻似乎与他的思想完全合二为一。
  多恩的爱情诗不仅超越了一切伊丽莎白时代的传统,而且超越了他以前所有情诗的典范式情感。“看在上帝面上,请闭上嘴,让我爱你。”用这样的话语做诗的开头的人不会模仿任何一个人。他不是在进行写作练习,他是个真正的人在说话,他的声音就回荡在房间里。多恩既能使人惊讶,令人愤怒,也能温柔博学,明白如话,他时而幻想,时而热情,时而虔诚,时而绝望。有的时候,他会在一首爱情诗中将几种情感集于一处。他能够认识到感情是复杂的,这一点使他适应于我们这个不再单纯的时代。他爱情诗中的特点同样适用于他的祈祷诗,这些诗中也带有一些情欲的色彩,这些作品反映是全部人性,也包括人的肉体。以下两句话经常被人引用,这两句话中浓缩了约翰·多恩的大部分特点:
  爱情的神话的确在人的灵魂中萌生,
  而人的身体如同记录神话的书页。
  我们可以非常粗略地将多恩的诗比作埃尔·葛里柯(El Greco)的油画。埃尔·葛里柯扭曲的是线条,而多恩扭曲的是语言。他并不是渴望进行尝试,而是为了达到精确的效果,以强调内容,强化感和直抒胸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的办法。埃尔·葛里柯的色彩初看起来粗糙而不自然,同样,多恩的韵脚也不够整齐,显得粗糙,因此诗者产生的反映也显得粗糙而不联贯。在埃尔·葛里柯画作当中我们会感到心灵的痛苦和紧张,这种情绪在多恩的诗中也同样能体会到。他的虔诚不是平静的,而是被焦虑,困惑,矛盾所掩盖,似乎预示了我们这个充满忧愁时代的氛围。
  多恩写出的很多作品主要吸引学者们的兴趣。读者一开始可能只了解几篇选集中的作品,我推荐:《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挽歌》(the Elegies),《一周年与二周年》(The First and Second Anniversaries ),《圣十四行诗》(Holy Sonnets),《突发事件的祷告》(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也许还要读几篇布道文。刚开始读时,多恩“这个从云中说话的天使”(angel speak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