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有的诗作拿出来做比较,向李二陛下说明了自己的担忧,失去了古汉语三十六韵,还会有唐诗宋词吗?正如同当代,还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出格式上完美之诗词?
良久,李二陛下抬起头,揉了揉酸痛的眼睛,笑着对一旁仍然不断临摹的孔颖达说道:“且不说这拼音读字法于国于民有大利,就是这一笔书法,也让我舍不得移开视线,若是每个大臣都能有这样的笔法,那么我处理奏折,也就不会感到疲累了,每一次批阅奏折都将是一次书法鉴赏,何其快哉!
爱卿,这拼音读字法我算是初步了解了,比起我们过往所用的两字相切法,好像还真的是准确许多,只要学会了这拼音,三岁小儿也能读书啊!还有这口音,爱卿,你以为呢?按照这拼音读字法,说出来的口音与我们当下所用不同,但是好就好在只要会以拼音读字,这种口音岂不是水到渠成?”
孔颖达点头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正如同三明所言,这口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同地区的人,关中话蜀中人听不懂,山东话关中人听不懂,河北话,山东人又听不懂,所以老臣以为,三明之建议,非常有必要,老臣也有体会;一关中好友去了蜀中,二十余年未见,乍一见面,我们都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
而且三明建议的这种话音,和这拼音读字法是息息相关的,基本上学会了拼音读字法,这种话音也就顺势而成了,不需刻意学习,说起来却也听得舒服,听得清楚,不同地区之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办法听懂对方所说之话音,虽然这可能是数十年以后才能做到之事,但是,这却是万世之功劳。”
李二陛下点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确实是这样,话音问题很是麻烦,这要是能够予以解决,甚至是让所有孩子都能识字读书,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我心动了,不过,爱卿,苏宁的意思,应该不是让你这个时候就把这拼音读字法的事情告诉我吧?”
孔颖达一愣,继而问道:“这却是真的,三明的确告诉老臣,应该现在弘文馆内部进行试验,看看情况如何,积累一定的经验,证明了拼音读字法的确是比两字相切法要好,那个时候上报陛下检验成果,拿出足以服人的成绩,再行推广,此事定要准备完全再付诸实施,否则,天下人都会看朝廷的笑话;这的确是老臣冒进了,只是陛下如何知晓?”
李二陛下笑着拿起两张宣纸,递给了孔颖达:“你看看,这十张宣纸里面,有八张是关于拼音读字法的事情,最后两张,则是专门告诫我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立刻就颁行天下,而要先行试验,证明这个方法的确是比其他的要好然后再行推广,做事情也要这样做,三思而后行,先行试验则更为重要。
这小子还说出了担忧,拼音读字法的确是极为容易的,只要认识了,便可以读出来,养成统一之口音,但是韵脚上却是千差万别,过于简化,对于文化上的韵脚问题可能会造成难以形象的影响,如今我们还可以熟识韵脚,行文作诗也不会感到困难,但是若是今后所有人都学习拼音读字法,韵脚却反而无人知晓,押韵之事,陆法言之二百零六韵不是就此失传?想得很远,爱卿,这一点一定要重视起来,拼音读字法简单,可是这个问题不能忽视!
他还说,孔老先生心系天下百姓,以教化万民为己任,此法于国于民有大利,孔老先生得知后定会立刻就把这个方法告诉我,并且历数一系列好处,大力支持这样的方法;但是我千万不能现在就答应,而要看看成果再说,朝廷政策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举,更是天下子民之期盼,务必要谨慎。爱卿,你说年轻人冒进,可是这年轻人好像比爱卿还要沉着冷静啊!”
李二陛下的玩笑话让孔颖达先是一愣,看完苏宁所写之后摇头苦笑:“老臣有罪,老臣有错,痴活五十余载,今日一日便让一黄口小儿上了四课!他说的很对,陛下,此事乃是大事,万万不可急躁冒进,否则不单单天下人看朝廷的笑话,心怀不轨者也会趁机发难,更会造成不可想象之问题。
还请陛下授权给老臣,让老臣主持这拼音读字法之研究和推广事宜,老臣会一步一步慢慢走,绝对不给心怀不轨者可乘之机,正如苏宁所说,此事事关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必须三思而后行,先行试验更为重要。”
李二陛下点点头:“这样也好,孔爱卿,你先回去,明日起召集弘文馆学士,先行进行拼音读字法之研究标注,还有二百零六韵之比较,整理完毕之后就在弘文馆以我之儿女和功臣之后为第一批受教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教导出来,让他们说这种话音,能懂得以拼音识字,更不可忽视掉二百零六韵,并且详细记录一切注意要点,积累经验;爱卿,此事乃大事,万万不可疏漏。”
孔颖达一拜及地:“陛下圣明!老臣遵旨!”
目送孔颖达离开,李二陛下又把目光移到了手中的宣纸之上,看着一笔笔俊秀的笔法,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尚且不知道这小子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惊喜,但是目前已然是一个接着一个了,这小子也深深懂得进退之道,看来也明白盈满则亏的道理,好小子,我倒要看看,你能走到什么地步。
我自认并不昏聩,也拥有大量人才,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军伍之中猛将如云,又有了这个小子,为何不去探一探那梦想在何方?若是做到了,必然能居于千古一帝之位,秦皇汉武又如何?我李世民必将永远位列于圣君之位!何人可以撼动?!
李二陛下的手紧紧握成拳头,发下重誓!ps:一下子九干字,任务好重……晚上还有一更,都是很长的章节一顺便求一下收藏和推荐了~
六十 反贼是怎样炼成的()
话说李二陛下与孔颖达老头儿就大唐帝国的未来交换意见的时候,苏宁也在和长孙冲进行激烈的交换意见,哦不,交换鱼烩……
“三明!你太不厚道了!你这就多少?!我这儿还有多少?!你这太不厚道了!不能这么做!你自己做的都那么好吃了,别人都抢着吃,我还没抢呢!你到要来抢我的!”长孙冲俯下身子,用自己的虎躯护住了桌子上的美味饭食,一副小媳妇儿哀怨的模样。
苏宁端着一盘子吃的只剩汤汁的鱼烩指着长孙冲大怒道:“卧槽!二货!这你都不愿意与我分享吗?一盘鱼烩!还有我们的兄弟之情!你说说,孰轻孰重?!你兄弟我自从认识你以来就没有求过你什么事情!再说,这也不是求你什么事情!而是拿我的鱼烩和你的鱼烩交换而已!这你都不愿意,我的心都碎了!”
苏宁捂住胸口,效仿东施,一脸的痛苦,长孙冲翻了翻白眼,李承乾咳了几声,把吃在嘴里的鱼烩喷了出来,剩下的学子们都是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这一副画面,纷纷瞪大了眼睛,仿佛不认识方才忧国忧民的苏宁一样,拿着空盘子和人家满当当的一盘子鱼烩“交换”,这是刚才那忧国忧民的苏宁吗?
苏宁眼见长孙冲不为所动,就知道这货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招数,无外乎一哭二闹三上吊而已,看来常规手段已经没有用了,唯一的方法就是动武,只有把长孙冲给收拾妥了,那盘鱼烩才能真正属于自己!
苏宁活动了一下身子,准备把长孙冲人道毁灭了以抢夺鱼烩,谁知道刚刚摆了个poss准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看着长孙冲跪地唱征服的时候,一个温婉柔情让人浮想联翩的声音传来了:“三原伯,您是不是没有吃饱?如果是的话,这一份鱼烩就给您吃吧,您可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重臣,那火锅的滋味儿也真是很好。”
苏宁不由的把头转了过去,看到了声音的发源地,一个穿着杏黄色宫装打扮得如同出水芙蓉一样清秀美丽的姑娘站在一旁,手里端着一盘满满当当的鱼烩,巧笑嫣然地看着苏宁……叮发现野生妹子一只,开启泡妞模式……
额,等等,知道我的身份,好吧,又是皇帝的女儿,李二陛下的龙蛋,算了,这种妹子咱泡不起……
苏宁立刻关闭泡妞模式,很礼貌而恭敬地鞠了一躬:“臣苏宁有礼了,只是不知,公主这是为何?这是公主的鱼烩,还是公主自己享用吧!臣不敢僭越,还望公主恕罪!”
谁知苏宁话音刚落,美丽的公主还没有开口,长孙二货就惊喜的喊了出来:“表妹”
表妹?他娘的长乐公主?这么漂亮温婉柔情?他娘的,长孙二货的艳福不浅啊!但是,这个年纪貌似有点儿小吧?按照史书记载,这个时候,长乐公主貌似只有十岁……现在的孩子太早熟了,能和蛋蛋后相提并论了……苏宁无奈的腹诽……
“表哥,听说你又回来上课了,我就赶过来了,前一阵子生了病,本来还想多歇息几日的。”长乐公主一脸笑意的看着长孙二货,看来是自幼感情深厚,芳心暗许,听到李二陛下把她许给了长孙二货,就高兴了,人逢喜事精神爽,于是就赶来了,一来学堂就看到了苏宁和长孙冲正在进行激烈的鱼烩争夺战,久闻苏宁大名的她,立刻就又端来了一份鱼烩。
佳人现身,长孙二货立刻用含情脉脉的眼神看着长乐公主,直起身子,再也不管不顾那一份被他视作生命的鱼烩,拉住了长乐公主的手,不顾大家诧异的羡慕的嫉妒的眼神,陷入了少男少女甜蜜的爱情当中,这份甜蜜,让人十分愿意相信,他们婚后的生活,也一定非常幸福……
可是作为被他们小夫妻俩活生生无视的存在,苏宁就很不爽了,眼看着长孙二货有了老婆,小小年纪就可以在学堂里面明目张胆的和未婚妻谈恋爱,你侬我侬的让人好不羡慕,这让苏宁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初中时代,那个时候,也是这个年纪,也是这份悸动,但是迎接这份悸动的却是无情的打压和绞杀……
不是说古代没有自由恋爱的吗?不是说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幸福婚姻的吗?!
感情生离死别的婚姻才是古代的异类,所以才会被无聊的文人士子拿出来大书特书,正常的古代婚姻差不多是结婚前双方根本就不认识,结婚以后才认识,先结婚,后恋爱,基本上都是这样,这种方式的好与不好,大家也都清楚,但是,古人离婚,却是极为罕见的事情,道德和法律把婚姻牢牢的锁住,所谓的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到底自由了什么?二者相比,到底孰是孰非?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道德的沦丧?
幸不幸福,谁说了算?史书?传奇故事?话本?小说?
苏宁觉得,还是那句话说得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古代中国的婚姻基本上都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当然因为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男权的威势,妾也是存在的,所以综合起来,可以算作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妾根本入不了家族祠堂,地位极其低下,和牛羊马差不多,基本上就是死了也只是需要罚个款,毫无人的尊严和人身安全,一个家里面正妻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其他的女子见到正妻都要行礼。
所谓的三妻四妾那是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一位昏君的戏言,所谓一正妻二平妻基本上是不被承认的,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出现过,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恩典,历朝历代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