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这才是纵横家的风采,杜如晦暗暗赞叹,但是对于苏宁执意要成立的锄奸部,也有些许的担忧,不过他明白。有光的地方一定有暗,既然他是纵横家的传人,既然知道无上荣光的纵横家到底是什么样的组织,就让他做吧,大唐需要纵横家。这样的环境里面,纵横家可以提供的用处太大了。光是儒家远远不够,杜如晦认为,先秦诸子百家都可以在大唐得到他们的职位,有他们的用处,乃至于杜如晦觉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什么正确的抉择。
因此,苏宁的这些举动也被朝中人视为公然的复兴纵横家之举措,按照常理是要被激烈反对乃至扼杀的,可是唐代初期以至于整个有唐一代,出于对世家豪门的忌惮,唐代利用儒家,却始终没有像宋代明代那样完全投向儒家,甚至还利用佛教和道教的力量钳制儒家,创造了儒释道三家并行的局面,有效地牵制了儒家。
所以在这个时代,儒家并不是铁板一块,人们学习儒术,却也不会认为儒术就是一切,儒术就是全部,苏宁和魏征的辩论要是放在南宋或者是明代,一定会被视为异端,落得和李贽一样的下场,大唐不会这样,所以苏宁好端端的活着,乃至于被视为公然复兴纵横家的举措居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或者是默认。
虽然有人激烈反对,可是皇帝的意思非常明确,这是大唐对外的事情,不是对内的政治改革动作,你们不要太过分了,给你们的已经很多,要是再不知好歹,可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大唐的改革动作越来越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以至于这些反对者们都不知道皇帝到底要做什么,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他们只能静观其变,而不敢贸然出击。
再说了,人家都说这是专门对付西突厥而成立的部门,对待的是外敌,是大唐的曾经的耻辱,如今的荣耀,要为大唐创造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奴隶推行劳动改造政策,这个明确的目标一经颁布,反对纵横司成立的力量立刻被压制到了极致,对于劳动改造的疯狂向往传遍了整个大唐,任何有利于推广劳动改造的政策都会被视为好政策。
要知道,如今大唐对于外族奴隶的需求量已经扩大到了一个程度,对于劳动改造的向往也扩大到了一个程度,甚至于朝廷每一次决定要在哪一个道州县推行劳动改造政策的时候都会被其他的道州县大力指责和反对,上书的折子能堆成一座山,每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三省和李二陛下乃至于公奴司最繁忙无奈的时候……
其激烈的程度几乎引起了各个道州县之间的对立,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而这个时候纵横司的成立,被赋予了加快劳动改造政策推广速度的职责,其反对力度立刻被压制到了极致,几乎说不出反对的意见,要反对就是反对劳动改造,反对劳动改造就是在和全天下百姓官员过不去,当一件事情被天下人认同的时候,任何的反对力量都会是那样的孱弱,弱不禁风。
在这样的背景下,贞观五年九月二十六日,纵横司正式挂牌成立,因其特殊地位和特殊使命,虽然部门的等级为司,但是实际级别达到了六部级别,杜如晦的纵横司郎中职位不同于其他的郎中,一般而言六部各司的郎中职位都是从五品上的品级,而杜如晦的纵横司郎中则是正三品上的职位,直接对李二陛下负责,自此之后,尚书右仆射的职权则慢慢的被转移到了专掌国家对外情报和间谍战方向,左仆射负责对内的政务。
也因此,大唐无意间将左右仆射分权的局面改变了,左仆射成为了更加实际的宰相,右仆射则成为了情报头头,专门对外,一内一外,互为表里,后来即使皇帝发现了,也没有多做干涉,认为这样也不错,最高兴的自然是苏宁,因为这无心之举措,为日后的大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三百五十三 应对之策()
天下人都在为纵横司的成立欢欣鼓舞之际,有一群人非常的担忧和郁闷,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有支持的,自然也有反对的,反对的人呢,用脚也能想得出来,除了那群依靠儒家经典上位的人,还有谁呢?依靠着儒家经典占据了如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就不能失去儒家经典占据的地位。
但是现在这个情况有了些许改变,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早就销声匿迹的纵横家居然有了复兴之向,先秦诸子百家相互并立乃至与相互对抗的时候,儒家并不占据优势,相反,儒家的传人很少能够掌握一国政权的,相反却是那些早就销声匿迹的诸子百家掌握了更多的政权,有兵家传人,有纵横家传人,还有法家传人,大变法时代更是儒家极致没落的时代,因为儒家的头头孔夫子倡导克己复礼,和大变法时代向前迈进的基本格调格格不入,所以掌握政权的就是没有儒家传人和墨家传人。
这个很好理解,儒家和墨家没有掌握过政权,却被称为孔墨显学,但是当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背弃孔子初衷全面投靠皇权之后,对于仍然坚持自我的诸子百家以至于一直以来的穷苦兄弟墨家施以了全面的恐怖的打击。
秦始皇焚书坑儒恐怖吗?和汉武帝罢黜百家之举比起来,秦始皇的做法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董仲舒,创造了天人感应之说。背弃了孔子的初衷,儒家渐渐发生了变化,掌握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这些人更加不愿意舍弃这样的地位,为了避免诸子百家的复兴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有失去超然地位的可能,儒家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光彩。
就这样平平安安的度过了多少年,不管是什么时候,皇帝要想控制全国稳固政权,就一定要借助儒家的力量。儒家依附皇权。皇权也离不开儒家,二者渐渐互惠互利,达成了共识,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奇怪的人出现了。屡次立下大功。进入了皇帝的视野,又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年纪轻轻居然有人称其为少年宰相,直接影响到了朝政,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如今却是发生了。
若是仅仅如此倒还就罢了,这个人居然趁着大胜西突厥之际,说动皇帝建立了隶属于军方的大唐军事大学,恬不知耻的利用了儒家经典里面大学的概念,用武夫的粗鲁玷污儒家圣学的本质,让很多儒士大为不满意,可是奈何枪杆子掌握在皇帝手里,皇帝以前所未见的强硬姿态通过了军事大学建立的决策,以最快的速度确立了军事大学的超然地位,从此,大唐军事权力基本上和文官无缘了。
十万人大考的出现让这些人确定了这个想法,平民百姓对军事大学表现出来的超常热情让这些文化贵族们感到恐慌,皇帝兼任校长,军中大将担任祭酒,整个军事大学完全被军方掌控,今后的军官基本上都会出自于军事大学,而军事大学也就间接的掌握了军队,最终汇总军权到皇帝手上,军权被牢牢的控制了。
这一手实在是漂亮,稳固了李家皇朝的基本力量,稳固了政权,军方成为铁板一块,以军事力量对抗文化力量,让这些文化贵族们暂时不敢乱动,要是这样也就算了,这并没有触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靠文化掌握道德至高点,只要还掌握着文化,他们就不用担心别的,不用担心皇帝用军队消灭他们,那是在自掘坟墓。
但是,纵横司的出现让他们开始恐慌了。
纵横,多少年没有出现过的字眼了,自从董仲舒的计谋得逞,百家被罢鳟后,多少年了,纵横家都未曾出现了,当初荣耀一时玩转了华夏政局的纵横家销声匿迹,被视为纵横家始祖的鬼谷子失去了影响力,纵横家完全失踪,甚至于失去了传承,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百家已经消失了,不复存在了!
可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个纵横家传人,皇帝莫名其妙的建立了一个专门应对西突厥事宜的纵横司,不用鸿胪寺,偏偏建立一个纵横司,以纵横为名,到底是什么意思?苏宁真的是纵横家传人?真的还有一支纵横家幸存下来,一直到了现在,由苏宁打头,利用对外交涉的强项,复兴纵横家?!
更可怕的是,朝臣对于此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不仅仅军方予以支持,就算是在朝臣内部,对于纵横家复兴之举措竟然非常的好奇,乃至于支持,除了他们的喉舌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最后以至于退让到了只要不以纵横为名其他都可以的地步,但是还是挡不住好奇的朝臣和皇帝的极力支持,门下省通过决议,皇帝附议,签署文件,盖上传国玉玺,一切遂成定局。
在这个刚刚脱离战乱的时代,一切百废待兴,事实上这些儒家传人们也注意到了,每到了乱世,就是儒家力量最为衰弱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些谋士都会带着不同的学术意见进入一个政权之内,鼓吹他们的学术,攻击儒家学说,要不是这些人为了做皇帝离不开儒家,而且儒家已经深深扎根,诸子百家得不到有效传承,还就真的被他们给得手了,这个事情在曹操时代最为危险,要不是诸子百家传承几乎断绝,还就真的给曹操得手了。
而这个时候,正好是儒家力量和影响力降低到了冰点的时候,五姓豪门名望很大,但是普通百姓乃至于寒门士子和朝廷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复兴华夏大地,这个时候人们不需要诗书礼易春秋,而需要先进的工具。足够的土地和粮食,严明的法律,强大的军队,以及相对应的环境。
就在这个时候,就在这个档口,纵横家抓住了时机,复兴了!
该死啊,为什么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纵横家还有传人?为什么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纵横家的动作?现在是纵横家,之前的兵家已经铁板一块掌握了兵权兵法传承,和儒家分庭抗礼。这个时候强悍的纵横家又冒出了头。单独掌控了一个部门,大有复兴之像,接下来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到底有没有被完全消灭?明明只有懂得儒术才可以成为官员,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人还会存在?他们不想做官吗?!
先是兵家抬头。现在纵横家又冒了出来。接下来是什么?会不会其他的诸子百家重新出现?借助这个反抗儒家的大潮流全部重新出世,挑战儒家的霸权?乃至与学习兵家,建立军事大学。保全自己的传承,并且获得皇帝的庇佑?这也不是不可能啊!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道家,名家,杂家,他们会不会统统出现,一起来挑战儒家的权威,借助皇权,最终打垮儒家,重新回到那个时代?
那绝对是这些儒家精英们所不愿意看见的,而且,也是他们绝对不能允许的,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对他们非常不满意乃至于憎恨无比的皇帝会怎么做?那些军方大将会怎么做?兵家已经复兴,纵横家势头很猛,其他的呢?科举这个事情已经被不知多少人遗忘了,他们宁肯参加军事大学的选拔考试和纵横司的招募测试,也不愿意在家里面读书等待科举……
其实这也是这些人造的孽,唐代科举不是考中了状元就可以的,还需要经过两次复试,还需要看看你长的怎么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