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4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是明军的连连失败,才使得亲附满清的蒙古诸部越来越多。站在胜利者的一边,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最现实的考虑。

    消息传到北京,毫不意外,朱永兴根本连见使者的兴趣都没有。只是通知前线诸将,满清的使者放回,大明只接受无条件投降,没有什么议和、乞和。而朝廷的邸报上却刊登了此事,借鞑虏的卑言乞和来提振民心士气。

    名为中兴,实为再造。大明帝国的名字虽然没有改。但同每一个新兴王朝差不多,缺的不是活力和自信。经历过苦痛战乱的人们,无论是官吏,还是普通百姓,几乎都希望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鞑虏这个大祸患。尽管财政紧张,尽管生活还不是特别好,但对于战争的心气却是非常足。

    当然,这与明军的连番获胜。与朝廷并未滥加赋税有很大关系。要是象崇祯时,边饷、辽饷等加个不停,却是打一仗败一仗,还被鞑虏在畿辅之地数次肆意劫掠,时间长了,民众自然会生出抵触情绪。

    其实对于国家,从自身所拥有的能力来看,普通百姓比那些家财万贯的缙绅豪富付出更多。就象在异族侵略的时候,很多妓女要比士大夫更有节操。也就是说。老百姓虽然读书少,甚至大多是文盲,但在其朴素的观念中,更希望能够抵御外侮,能够安乐生活。

    也正因为老百姓的生活本就不易,他们的要求也就不高。也就更知道感恩。就以现在的北地而言,政府的赈济是尽力了,老百姓虽然吃得粗糙,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但只要没有动乱。饿不死,有希望,便对朝廷、皇帝感恩戴德。

    但就是这样的老百姓,就那么点小小的要求,在历朝历代,也总不会满足他们。相反,流民、乱民、暴民、刁民等等称谓倒是五花八门,尽是贬斥之语。好象老百姓稍有不满,便是给朝廷、国家添麻烦,却很少去解决产生不满的根源,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对老百姓是堵,是防,是愚弄,是钳制?还是疏导,教育,宽容,并充分挥他们的能力,而不是惧怕民众的力量?

    “昏君才什么都害怕,害怕有人造反,害怕有人篡位,害怕——”朱永兴用力挥了下手臂,说道:“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也都从没有禁止过老百姓拥有武器,民用火枪合法化,也只不过是刀剑的升级而已。况且,这也将先在某一地区试点,然后再视各省情况逐步实施。”

    “万岁,火枪乃国之利器,流之民间恐多生事端。”郭之奇对此是反对的态度,躬身谏道:“国家初定,社会稳定至为。”

    “郭卿之言有理,但却未真正明白朕的思路,以及逐步推行民间火枪合法化的步骤。”朱永兴伸手向下压了压,斟酌了下字词,缓缓说道:“民间火枪合法,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其中还有很多限制。比如申领枪枝要经官府审核,身家清白、无犯罪纪录等等,还要宣誓遵守法律,才可能取官府颁的持枪许可证。而对某些人禁止持有枪枝,同样也要有严格的规定,以尽量使枪枝不落入坏人之手。”

    停顿了一下,朱永兴说道:“至于先要实施的地区,朕认为可以辽东为第一。诸卿想必也清楚,照现在的度,王师光复辽东失地已是指日可待。但鞑虏退缩,这仗还要打下去。十几万军队啊,要深入内地进行作战,物资粮草便是一个大问题。而辽东之地,旷土寡民,难养军队啊!只有移民实边,方能既减轻国家的饷粮负担,又保证了军队的人员补充,以及所占之地的稳固。”

    “万岁,除移民实边外,尚有屯田戍边可以施行。”张煌言奏道:“辽东之地苦寒,且有战乱之忧,现国家土地充裕,谁又愿意迁徒?”

    “那就需要政策引导和鼓励了。”朱永兴垂下眼睑,沉吟着说道:“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条件足够诱人,朕相信会招募到人的。而先在辽东给百姓配火枪,也是考虑到当地的环境,以及战乱的风险。若是当年辽人家家有火枪,也不会被鞑虏屠杀奴役了。”

    “另外——”朱永兴微笑着环视群臣,“移民实边的政策也将在西北推行,虚边失地的前车之鉴,岂能不吸取啊?”

    在人口稀少的边疆,移民与巩固防务历来密切相关。这在历史上是有成功经验的,比如左宗棠率湘军西征收复新疆时,就向当地移民,很快出现“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的景象。而“移民实边”之功就此大书于史册之上。(!

第一百四十四章 空前激励() 
移民实边,是百年大计。…≦頂點小說,特别是东北,关系到是否稳固占领,是否有更大的后劲向北拓展。

    而就目前来看,土地情况是宽松的,在人口没有大幅增长前,没有的剩余劳动力。况且就东北的苦寒来说,恐怕移民也宁肯选择湄、河等省,也不愿去关外受边疆之苦。要想让民众上山下乡,便要出台更具鼓励的政策,并更优越的条件。

    这就又归结到财政的身上,盖房、修路、种子、耕牛等等,关系到移民的积极性,却也是花费很多。

    一步一步来吧!看着户部的新一期统计报表,朱永兴估算了一下,觉得至少要等到明年,等北地的恢复重建达到预期目标后,才能实现大规模的移民实边。而现在,也只能暂时依靠军队屯垦戍边了。

    但新的激励政策却可以先行推出,给民众一个思考,或者准备的时间。而政策的优惠力度确实是空前,虽然难免有人反对,但在朱永兴的执意坚持下,还是通过了。

    “招募百人以上至辽东垦地耕种者,官授知县,由吏部培训半年,合格后便可赴职任事;移民辽东者,每人可得私田十亩,可领种三十亩免赋田,期限为十年;辽东新垦荒地,半数归垦荒之民,半数归官府;移民辽东者,取消丁税;移民辽东者,每户由官府贷与一马或一牛,可用十亩地收成之二成在十年内予以偿还;移民辽东者,官府建屋安置,锅、碗、瓢、盆等生活应用之物,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统由官府发放……”

    圣旨下了,邸报发了。将在明年开始施行的移民新政立时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无疑,对普通百姓,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机会,可能从身无长物,一下子就变成拥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小地主;对于有能力的人。则更看重授官入仕,一百人多吗,并不算多,不用科举,不用进书院,却值一个七品县令。

    当然,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人们对朝廷、军队的自信。挑战人们的冒险精神。毕竟,辽东处于边疆,与鞑虏的战争还未最后结束,且自然环境也显得恶劣。

    或许能够有稍许安慰,以及带给人们些安全感的是朝廷随后颁布的《民用枪枝办法》。同样是先在辽东的移民中试行,适龄男子,身体健康,都必须经受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掌握燧发火枪的使用,并由官府颁发持枪证。授发枪枝。而这些领到枪枝的移民,除了由地方官府安排的日常巡逻、保安等任务外,还将在每年秋冬空闲时,由官府组织为期一周的训练操演,并由官府发放定额补贴。

    也就是说,在《民用枪枝办法》施行的背后。又有义务兵役制的影子,或者说是预演和尝试。既是储备兵员,又有全民皆兵的性质,朱永兴希望通过这一步步举措,把武勇、血性渗透进中华民族的灵魂中。

    考虑到财政因素。移民实边的激励政策虽然是明年生效,但另外一个办法却已经在军中实行,就是尽量使东北军区的官兵能在这黑土地上扎根安家。

    军屯奖励的条文早就有,而现在又加大了力度。退役官兵选择在辽东安家落户者,住房、日用品都由政府,授地百亩,军屯或战功奖励的另算,垦荒十取六,免赋税十五年,马、牛等牲畜半价可买,偿还期十年……

    而最具安抚性的措施则是从朝鲜、倭国各买年轻女子五百名,授明人身份,集中在金州接受汉语培训,解除在辽东安家的退役官兵的最大担心。

    朝鲜、倭国穷啊,饭都吃不饱,听说是嫁到明国,不说是趋之若骛吧,很多朝鲜、倭国的父母还是非常愿意的。既得了钱财,又让女儿有个好未来,说不定以后也能沾光拿个大明“绿卡”,成为明人呢!

    之所以选择朝鲜、倭国女人,道理也很简单。这两个国家的女人在恭顺上是很出名的,吃苦耐劳在辽东很,而且从气候和环境来看,她们更能适应。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问题,但没办法,这也是朱永兴思之再三得出的结论。

    “万岁,国内男少女多的问题本已存在,为何还要从朝鲜和倭国往回买女人?”张施华作为最高品级的女官,虽然对未能后宫感到失落,但依她的思维,做个大官也不错,这就是她与当时大多数国内女子的不同。

    “朕又何尝不知这个问题。”朱永兴无奈地摊了摊手,说道:“可她们挑剔呀,莫说这辽东苦寒之地,便是西北,条件也没那么恶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总不能强迫吧?”

    “不是女人挑剔,是她们的家庭阻力。”张施华为同胞辩解道。

    “那你有什么办法?”朱永兴把皮球又踢了回去,反正他是没什么好招儿。

    张施华眨着大眼睛,想了想,说道:“万岁可下旨,取消婚姻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准女子自由选夫。”

    “胡说。”朱永兴翻了翻眼睛,说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传统,又不是法律条文,岂能由政府强令禁止。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念,人的旧观念,想改变岂是易事?”

    “不容易也得慢慢改呀!”张施华执拗地说道:“万岁,微臣觉得朝廷一方面禁绝买卖人口,一方面又从他国买人,有些不妥。”

    朱永兴愣了一下,强辩道:“禁绝买卖人口,那是对大明子民的,外国人,不适用嘛!那个,朝廷不对外宣扬,只让东北军区的将士们知道。对了——”看见张施华又张嘴欲辩,朱永兴赶紧接着说道:“你们呢,要多宣传这个自主婚姻,要让老百姓改变观念不是。排戏,编歌,那个孔雀东南飞知道不,还有外国的什么朱丽叶,都是好题材嘛!”

    朱丽叶?张施华被搞得有点晕,微皱着眉头陷入思索,朱永兴抽空冲着旁边的女官何淑兰使了个眼色,努了努嘴。

    “陛下。”何淑兰心领神会,上前奏道:“辽宁巡抚行将上任,前来陛辞,还请陛下移步紫光阁。”

    哦,朱永兴恍然状,起身对张施华说道:“张卿啊,今天就说到这,有什么想法,就上条陈。”

    “万岁,还有开学校的事情,户部拔款不够啊!”张施华不敢拦朱永兴,但嘴上却不停。

    “朕知道了,会找户部询问。”朱永兴胡乱应着,转过桌案,从侧门溜走。

    何淑兰紧紧跟着,轻轻捂嘴,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朱永兴对臣子实在是过于优容了,这一点,她并不是很赞同。

    “倒没想到这张施华还颇些执拗呢!”朱永兴边走,边嘀咕道:“你之前和她在一起呆过几天吧?”

    何淑兰愣了一下,不知道朱永兴是赞赏还是厌恶,便谨慎地说道:“时日尚短,各人又都拘束,倒也看不准脾气禀性。不过,施华是海外出身,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