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其他方面,俄罗斯陆军的装备性能也不算差,基本上与美军持平。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拥有一支较为强大的空中力量。
与之相比,伊朗空军几乎不值一提,其最先进的J…22战斗机总共还不到一百架,而且全部是早期型号。
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让伊朗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
虽然在夺取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之后,中国不再倚重横贯亚洲大陆的铁路线,但是伊朗扼守着波斯湾,对阿拉伯海也有威胁。如果伊朗战败,波斯湾航道就将被俄军切断,巴基斯坦也将受到威胁。
别忘了,到这个时候,中**队才攻占了迪戈加西亚,还没有占领吉布提。
也就是说,前往波斯湾的航线是支撑中东军团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条航线断绝,中东军团将难以为继。
做为总参谋长,牧浩洋肯定得考虑战局的总体情况。
在他看来,此时伊朗比大陆战场还要重要,而且应该等到伊朗战局稳定下来之后,再向俄罗斯宣战。
当然,牧浩洋没有把这个想法告诉黄瀚林。
在核心权力圈混了几十年,牧浩洋不可能不清楚黄瀚林的想法。
在牧浩洋的坚持下,戚凯威也做出了让步,即答应把第一个全面装备地面战平台的预备集团军,即第一一三集团军派往伊朗,并且为该集团军增加一支陆军航空兵联队,提高其在山地地区的独立作战能力。
这样一来,第一一三集团军就有五万多名官兵了。
从编制上看,第一一三集团军是第十三集团军的直系预备集团军,即在和平时期保留基本编制,在战时补充作战人员。也正是如此,第一一三集团军的番号中,没有“预备”这两个字。只有那些平时只有一个编号、没有保留基本编制,在战时由紧急征召的退役军人组建的集团军才加上了“预备”二字,比如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由此可见,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战斗力肯定在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之上。
事实上,单纯从作战能力上看,第一一三集团军不比任何一支主力集团军差。
要知道,即便在和平时期,这支部队也会每年举行两次全体训练,每两年与主力集团军进行一次对抗演习,官兵全部是预备役军人,每年的训练时间在三百个小时左右,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次集训。
对牧浩洋来说,这也算是不错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牧浩洋也主张在伊朗采取防御战略,即以稳定战局为主,没有理由击败入侵伊朗的俄军。
要知道,伊朗战场足以牵制数十万俄军。
第八十八章各让一步T!~!
..
第八十九章 政治决定战争
第八十九章政治决定战争
“德拉…霍姆斯会战”的结果,直接促使中国向俄罗斯宣战。**()
对美国来说,这场会战的重大失利,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虽然在二十八日,美国国防部并不承认会战失败,只以“失利”作出概括性总结,随后宣称美军成功保护了以色列,消除了中叙军团对以色列构成的威胁,取得了毙伤数万敌军的辉煌战果,但是这种宣传伎俩,只能用来麻痹平民百姓,对美国高层来说,这场会战是不折不扣的惨败。
要知道,美以联军在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的情况下,损失了数万名官兵。
虽然中叙军团的伤亡也很大,但是两个中国集团军的减员率还不到一成,即战斗力没有本质性降低。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在美以联军作战能力大幅度下降的时候,却要面对比之前多出一倍的中**队。虽然在二十九日,巴拉姆向以色列总理保证,以军的防线很坚固,暂时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但是这位背上了黑锅的以军将领仍然认为,美以联军无力进攻,还要尽快加强兵力。
向中东增兵是肯定的,但是要增派多少部队?
当时,罗林森已经把责任推到了巴拉姆身上,宣称是巴拉姆在南部战线上犹豫不决的进攻行动,拖延了整个战役计划,使在北面进攻的美军蒙受了惨重损失,应该由巴拉姆承担所有责任。
只是,这个狂妄自大的美军将领也猛然明白了过来,即美以联军的兵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扭转战局的地步。
结果就是,十二月三十日,罗林森亲自向马歇尔提出增兵。
按照罗林森的要求,至少需要增派八个美军师,美以联军才能取得兵力优势,也才有能力动一次决定性的进攻。
问题是,马歇尔手里根本没有这么多部队
要知道,和平时期,美国陆军总共也就八个常备师,即第一装甲师、第二骑兵师、第三步兵师、第四步兵师、第七步兵师、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与第八十二空降师,此外还有八个国民警卫队师。虽然美军师级编制的规模非常大,兵力在一万六以上,其中第二骑兵师接近两万,但是与中国的集团军相比,仍然差了一大截。结果就是,美国陆军的常备作战部队比中国陆军少得多。
以当时的情况,马歇尔最多向罗林森增派三个师。
问题是,罗林森坚持要求获得八个师,不然他不会再次起进攻。
最终,马歇尔不得不做出让步,即承诺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之前,在已经增派三个师的情况下,再派遣八个新成立的师,而罗林森必须在二零五三年二月底之前,提交详细的进攻作战计划。
当然,马歇尔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让罗林森出任美以联军总司令。
只不过,这是下个月的事情了。
既然罗林森已经把责任推到了巴拉姆身上,以色列当局也默认了,那么撤换联军总司令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马歇尔尽了最大努力,只是这个结果让卢卡斯很不满意。
当时,美军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情报,知道中国会在新年开头向俄罗斯宣战,而且将同步动战略进攻。
有趣的是,美国当局没有把如此重要的情报通报给俄罗斯。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这是卢卡斯下达的命令,而他这么做,主要就是担心俄罗斯放弃攻打伊朗的作战计划。
要知道,俄罗斯总统早就暗示过,只要与中国交战,俄罗斯就不会进攻伊朗。
更重要的是,二十八日,中国与伊朗正式结盟,而且承诺在三天之内、也就是在二零五二年过去之前向伊朗派遣地面部队。
站在卢卡斯的角度,这个承诺预示着中国将在伊朗投入重兵。
毫无疑问,对他来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而且是“德拉…霍姆斯会战”之后,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在短期内将无法向中东增兵,美以联军将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
只是,这还不足以让以色列高枕无忧。
别忘了,当时在中东战场上,中国有三个集团军,虽然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主要驻扎在约旦境内,但是另外两个主力集团军依然有足够强大的兵力,也就有可能在美以联军进行调整时动进攻。
为此,卢卡斯必须设法减少中东战场上的中**队。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俄罗斯进攻伊朗,让中国不得不抽调兵力去伊朗。如果中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向俄罗斯宣战,就不大可能从本土抽调兵力。也就是说,中国将别无选择的从中东抽调部队。
正是这个原因,让卢卡斯决定不把消息告诉俄罗斯总统。
要知道,如果俄罗斯总统知道了这条情报,俄军就肯定不会进攻伊朗,而会把主力全部派往远东地区。
事实上,当时俄军已经做出反应,把部署在内高加索地区的部队派往远东。
三十日,卢卡斯亲自询问了马歇尔,即美以联军有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再动一次规模足够大的进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卢卡斯是想以此稳住俄罗斯。
可惜的是,马歇尔的回答非常直接,即美以联军无法动进攻,哪怕只是目的有限的战术进攻。
在卢卡斯追问之后,马歇尔甚至暗示总统,如果强迫他动进攻,他就辞职。
这下,卢卡斯只能放弃了。
要知道,把乔丹上将撤下,已经使他的政治威信、特别是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打击。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第二位参联会主席下课,恐怕卢卡斯也要面对遭到弹劾的风险。只要卢卡斯失去民意支持,国会里的那些野心家,绝对不会放弃能够提高自身地位的机会。
到这一步,卢卡斯已别无选择。
他能做的,就是尽量鼓励俄罗斯总统,让俄罗斯把重点放在伊朗。
事实上,这也正是马歇尔的建议。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马歇尔明确提到,俄罗斯应该在远东采取防御,先完成在伊朗的作战行动。从军事上讲,此举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好处,即俄罗斯攻占伊朗后,能够切断中国中东军团的补给线路。也就是说,在中东战场上,美以联军可以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迅击败中叙军团。
为此,马歇尔甚至告诉总统,只要俄罗斯能在伊朗取得决定性胜利,他就可以把部署在中东的部队派往伊朗、甚至派往远东地区,与俄军协同作战,因为对付阿拉伯国家,以军就足够了。
毫无疑问,正是马歇尔的建议,让卢卡斯看到了一线希望。
三十日夜间,卢卡斯秘密飞往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进行了面谈。
在提出马歇尔的军事计划时,卢卡斯故意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俄罗斯应该在远东地区进行战略防御。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卢卡斯忽略这个问题,主要是不想透露消息。
要知道,如果他提出这一点,俄罗斯总统肯定能想到,中国即将向俄罗斯宣战,也就不会向高加索增兵了。
问题是,在卢卡斯看来诱惑力十足的计划,在俄罗斯总统眼里却没有多少价值。
当时,俄罗斯总统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中国掌握着印度洋的制海权,而伊朗的本土纵深也就一千多公里,在波斯湾与阿拉伯海活动的中国舰队,能够为伊朗提供全面空中掩护与空中支援,必然会对俄军地面部队构成致命威胁。更重要的是,中国到伊朗的航线没有受到威胁,中国能够非常迅的为伊朗输送作战部队与武器装备,从而大幅度增强了俄军的作战难度。
由这个问题引出一个新问题,即美军是否有能力夺回印度洋的制海权?
虽然俄罗斯总统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即美军在印度洋上无所作为,俄军就不会把伊朗当成主战场。
当然,在随后的外交接触中,俄罗斯当局正式提出,只有美军夺取了印度洋制海权,俄军才会在伊朗投入重兵。
这下,难住了卢卡斯。
要知道,在他看来,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比打赢中东战争还要困难。
三十一日清晨,卢卡斯回到华盛顿,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了俄罗斯总统的要求,向军方将领征求意见。
有意思的是,马歇尔上将支持总统,即认为有必要在印度洋上用兵。
显然,在向总统提出建议的时候,马歇尔就考虑到,俄罗斯会提出类似的要求,美军也必须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
问题是,有这么容易吗?
要知道,迪戈加西亚已经沦陷,中国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