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8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虞世辉做出这个判断的,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理由:第四步兵师还没有上场。

    要知道,这支美军的战斗力相当于四个以军旅,而且拥有极为强大的装甲部队,在任何战场上都能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以军在伊兹拉的进攻行动已经陷入停顿状态,而且以军的左翼异常脆弱,但是虞世辉有理由相信,第四步兵师没有去霍姆斯战场,肯定在以军左翼战线后方。更重要的是,以军暂时停止进攻,就是希望把中**队的主力部队引出来。

    这一犹豫,就是足足三个小时。

    在这三个小时里,伊兹拉的以军不但停止了进攻,还退却了好几公里,巴拉姆已经完成了战线的调整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虞世辉的判断没有错。

    美军第四步兵师确实在以军左翼战线后方,只是离伊兹拉远得很,而是在德拉附近,而且面向西边的库奈特拉省布防。按照巴拉姆的判断,中**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机动,因此西面的威胁并不小,才把作为总预备队的第四步兵师派了上去,巩固了以军左翼战线大后方的防线。

    上午十点左右,虞世辉再次收到蒋博文来的消息,美以联军已经退到霍姆斯河西岸。

    到此,虞世辉不再怀疑,美以联军确实退却了。

    紧接着,前线侦察部队也来了消息,围攻伊兹拉的以军正在迅撤退,而且很有可能退到德拉。

    毫无疑问,等到虞世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十一点不到,虞世辉下达了总共命令,埋伏在以军战线右翼附近的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十多支突击集群同时起进攻。

    巴拉姆的担忧变成了现实,中**队确实在右翼方向上。

    所幸的是,巴拉姆没有改变初衷,以军主力集团仍然留在右翼,三十个旅的战斗力绝对不容小觑。

    “德拉…霍姆斯会战”中,最后一场战斗打响了。

    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之内,以军边打边撤,逐步退回到了德拉防线上。第二十七集团军则数次进行侧翼包抄,并且持续不断的拉长以军的战线,但是以军有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战线的强度连续性。

    到了当天傍晚,双方都已出动了最后一支部队。

    最后,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在几乎就要突破以军战线的时候,巴拉姆从中线抽调的部队及时赶到。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巴拉姆在右翼少部署了一个旅,或者中线部队没有及时向右翼方向增援,鲁立毅少将指挥的突击集群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以军将再次遭遇德拉会战中右翼被包抄歼灭的悲惨结局。

    虽然以军的损失非常惨重,但是巴拉姆保住了右翼战线,而且包全了大部分主力部队。

    傍晚,在突击部队已经进入以军远程炮火打击区域,仍然没能取得重大突破,虞世辉下达了暂停进攻的命令。

    继续打下去,只会演变成消耗战。

    显然,中**队打不起消耗战,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总兵力也就四万多,而以军三十个旅有十多万官兵。

    到此,“德拉…霍姆斯会战”宣告结束。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虞世辉错过了很多机会,特别是在二十八日上午,如果他在七点之后动进攻,而不是拖到十点后才做出决定,中**队在右翼取得突破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以军无法从中线抽调部队加强右翼。原因很简单,以军中线在二十八日下午五点才退回德拉,然后才有能力抽调四个旅去加强右翼。也就是说,巴拉姆是在最后关头采取了加强右翼的做法,如果进攻时间提前三个小时,那么在以军右翼崩溃的时候,巴拉姆的中线部队还没有回到德拉呢。

    事实上,在此之后,虞世辉还有一个机会。

    这就是,在主力向以军右翼猛攻的时候,动用总预备队,从中路起突击,牵制住以军中线的十个旅,使巴拉姆无法增援右翼。除此之外,虞世辉甚至可以动用第十三集团军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预备队,攻击以军左翼,在德拉北面完成战术穿插,迫使巴拉姆把有限的中线部队派往左翼。

    总而言之,虞世辉有很多机会,可是他却死抱着作战计划不放,严格的按照计划规定来派遣作战部队。

    当然,这也与第二十七集团军有关,即这支军团还不大熟悉中东战场。

    所幸的是,中叙军团是最后的胜利者。

    会战结束的时候,双方又回到了会战开始前的战线上,中东战场上的局势没有生显著变化。

    第八十七章最后的机会T!~!

    ..

第八十八章 各让一步

    第八十八章各让一步

    二十八日,还生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当天上午,阿拉伯国家代表在巴格达举行会议,商讨一致作战的问题。虽然受几个还没有参战的阿拉伯国家阻挠,会议上没有达成一致决议,但是当天下午,几个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就宣布,将对美国、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等几个西方同盟集团国家实施禁运与封锁,禁止向这些国家出售一切资源。这一决定,最终促成仍然处于观望状态的几个海湾国家参战。

    二是中国与伊朗正式签订同盟条约。

    从时间上看,中伊签署同盟条约是在“德拉…霍姆斯会战”结束之前,即德黑兰时间二十八日下午…。根据中国国务院总理杜小蕾在德黑兰做出的承诺,中国将在三天之内向伊朗派遣第一支地面部队,兵力不少于五万。此后半年间,中国还将陆续向伊朗提供五百架战斗机、以及足够武装十个师的主战装备。因为伊朗是粮食进口国,所以中国还将为伊朗提供粮食援助。

    问题是,到这一天,中国仍然没有向俄罗斯宣战。

    从这里也看得出来,伊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盟国,即中国不再单方面承担义务,也就没有理由向伊朗的敌对国宣战。

    中国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

    别忘了,在中东地区,随着阿拉伯国家崛起,伊朗已经成为不受欢迎国家。如果中国要想继续与阿拉伯世界保持友好关系,就得与伊朗保持距离,而不是无条件的袒护伊朗,也就得在同盟上做点文章。

    “德拉…霍姆斯会战”的结果,使这份同盟协议变得有意义。

    虽然从战局随后的展来看,俄罗斯当局并没有“守信”,即俄罗斯总统没有因为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再次遭受惨败,而推迟攻打伊朗的作战行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肯定削减了进攻兵力。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俄罗斯至少从高加索地区抽走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当然,对中国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兑现承诺,即在三天之内,向伊朗派遣一支五万人的地面部队。

    所幸的是,如果办不到,杜小蕾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承诺。

    在去德黑兰之前,杜小蕾就跟牧浩洋谈过,而且得到了牧浩洋的肯定答复,然后才向伊朗当局做了保证。

    牧浩洋的想法很简单:动用战略预备队。

    在此之前,他已经让戚凯威从北方战线上抽调了两个主力集团军,其中的第二十七集团军派往中东。

    也就是说,牧浩洋手里还有一支主力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

    虽然在兵力上,第三十八集团军只有四万多人,但是离五万人的差距不大,再派些军事顾问过去就能凑齐。

    问题是,戚凯威坚决反对这么做。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第三十八集团军是北方战线上的总预备队,而且向俄宣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果真把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伊朗,戚凯威手里就没有预备队了。

    当然,牧浩洋并不这么看,因为按照军队内部的动员计划,到年底的时候,八支预备集团军将全部准备就绪,另外八支临时动员的预备集团军也将完成集结。其实,在此之前,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已经上了战场。在牧浩洋看来,这些预备集团军才是预备队,主力集团军应该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为了这件事,牧浩洋与戚凯威几乎吵了起来。

    最终,两人闹到了黄瀚林那里,要元做定夺。

    毫无疑问,这下事情变得复杂了。

    虽然黄瀚林知道牧浩洋为什么要把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伊朗,但是最终,他还是支持了戚凯威。

    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对俄宣战时间已经定了下来:二零五三年一月一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黄瀚林越过牧浩洋,找戚凯威要了陆军的作战计划,并且得到了戚凯威的肯定答复,即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中国陆军能在大陆战场上掌握主动权,不给俄军任何机会,并且在开战后的一个月之内,把中国本土边境防线向外延伸两百到五百公里,确保本土绝对安全。

    显然,这个保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要知道,当时黄瀚林最担心的就是本土遭到军事打击,而他担心的理由,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政治压力。

    别忘了,开战之后,美军就开始轰炸中国本土,虽然损失不大,但是从没停歇。

    对黄瀚林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就算美军的战略轰炸没有造成多大损失,人员伤亡也不是很大。到二零五二年底,被美军炸死的平民还不到五千人,而且遭受轰炸的主要是广东与浙江省,特别是沿海地区,内陆省份还没有遭到轰炸。问题是,这种时刻存在的威胁已经影响到了黄瀚林的政治地位。在十二月初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有代表提出,为什么不对敌人进行战略反击?

    黄瀚林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不是军事指挥官。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黄瀚林迫切希望动一场意义重大的战略进攻,即便不能消除美军战略轰炸机构成的威胁,也要达到振奋人心、转移公众视线的目的,而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的,只有向俄罗斯宣战。

    既然宣战日期已经定了下来,那么军事部署就得服从实际情况。

    显然,第三十八集团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暂且不说该集团军是否还是中国陆军的头号王牌部队,但至少还顶着“万岁军”的名衔,在民众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把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伊朗,而不是用在本土北方战场上,别说戚凯威不答应,连黄瀚林也无法向公众解释。

    问题是,牧浩洋的主张也没有错。

    要知道,伊朗陆军只是徒有其表,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

    当时,伊朗陆军的总兵力为六十万,而且正在进行战争动员,兵力规模以每天上万人的度增长。可惜的是,伊朗陆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其最先进的主战装备,还是三十多年前从中国购买的99式主战坦克。虽然伊朗曾经提出过购买24式主战坦克,但是最终没有成交。

    很明显,伊朗陆军根本顶不住来自北面的压力。

    按照牧浩洋的估计,只要俄罗斯动地面进攻,而且投入足够多的兵力,三到五天后就能攻占德黑兰。

    要知道,现在的俄罗斯陆军,已经非常有威胁了。

    别的不说,俄罗斯陆军的40型主战坦克就与美军的M27A1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其改进型几乎就是M27A3的翻版。在其他方面,俄罗斯陆军的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