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问一问父亲。
但是,直到父亲去世,她却一直没有问出口。
那时华雨的家是住在一条窄长的巷子里。这条巷子的形状很奇怪,巷口稍宽一些,越往里走却越窄,还稍稍有些弯曲,看上去就像一把尖刀,所以这巷子就叫尖刀巷。尖刀巷里的树木很多,大都是住在这里的居民当年自己栽种的,有枣树、榆树、石榴树,更多的则是香椿,这些树木大都已长得参天蔽日,每到夏天,尖刀巷里被浓阴笼罩,总有一种清凉的感觉。到了冬天就更好看了,树枝上的叶子虽然已经落尽,却又落上厚厚的一层积雪,那些积雪就像盛开的玉兰花一样耀眼,远远看去与地上的积雪浑然一色。华雨的父亲是一个裁缝,每天在家里不停地为人家缝制成衣。他在尖刀巷的口碑一向很好,不仅手艺精湛,买卖公道,待人也和善,所以每到过年过节,巷子里的人们就都将五颜六色的布料送上门来,让他给做各种款式的衣服。华雨的父亲最先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总是用针线手工缝制。他缝出的针脚密且均匀,看了就给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但后来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显然就跟不上形势要求了,每天要做的衣服实在太多,华雨的父亲就是二十四小时不睡觉也已忙不过来。于是他就考虑买一台脚踏式的缝纫机。那时缝纫机还是奢侈品,要两三百元一台,这样的价格对于华雨的家庭来说显然过于昂贵了。但华雨的父亲还是咬着牙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又向人家借了一些钱才将一台“蜜蜂”牌的缝纫机买回家来。在华雨的记忆中,那时每到深夜,她总是在父亲踏缝纫机的嗒嗒声中入睡。她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个声音更让她感到踏实的了。华雨的心里很清楚,父亲是一个很辛苦的男人,他在母亲去世后一直没有再娶,几乎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在照顾她和妹妹华晴的身上。
但华雨总有一种感觉,华晴对于父亲的这些付出却似乎并不在意。
华雨早就发现,华晴不仅是相貌,在性格上跟自己也有很大差异。
华雨还记得,那一次自己被陈伯从冰窟里救上来之后,当天晚上,父亲曾经问她,将来准备怎样报答陈伯的救命之恩。当时华雨不假思索地说,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挣很多很多的钱,给陈伯买一辆大汽车,让他再也不用去蹬那个三轮车。陈伯听了立刻哈哈大笑,拍着华雨的头说,好啊好啊,你不用真给伯伯买汽车,我听了你这话就高兴!然后父亲又问华晴,你呢,你打算怎样做?那时华晴还不到五岁,但她却立刻像个大人似地睁大两眼问父亲,我一定也要做什么吗?
父亲点点头,说当然,你当然也要做些什么。
华晴说,可是,这件事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父亲一愣,说当然有关系,华雨是你的姐姐。
华晴似乎仍然不明白,说是我姐姐又怎么样呢?
父亲只好耐下心来说,既然华雨是你的姐姐,这件事当然也跟你有关系。
华晴却还是摇摇头,仰起脸瞪着父亲说,如果我将来挣到钱,是不会给任何人花的,不要说陈伯救了华雨,他就是救了我,我也不会给他买任何东西的。
父亲听了很吃惊,立刻问为什么。
华晴说,挣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怎么可以随便给别人呢?
就在这时,陈伯走过来,蹲到华晴的跟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她说,可是,如果别人帮助了你,你就应该报答人家,这跟挣钱容不容易可是两回事啊。但华晴当时的回答却更加令人吃惊,她睁大一双虽然还像孩子却已显得有些成熟的眼睛说,就算别人帮助了我,我也不会把钱给他的。
陈伯摇摇头,说不,你不应该这样。
华晴却很认真地说,就应该这样。
陈伯问,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
华晴说,如果谁帮助了我,那是他自己愿意的,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人能明白,华晴在这样小的年纪怎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那时尖刀巷里有一个会算命也会揣骨相的黄四婶。据黄四婶对巷子里的人说,华晴这孩子的骨相不好,脑后有一块反骨,将来长大了,她说不定会六亲不认的。黄四婶又说,不过华裁缝为她取的名字却很好,华晴,晴天自然有太阳,而太阳属阳,这会为她破解一些,可以一生顺遂。黄四婶接着又说,可是华雨这名字就不好了,有雨就要阴天,一个人如果一生都是阴天,难得见到太阳,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华雨这些年经常想起黄四婶的这些话。她觉得黄四婶说的似乎真有些道理。华晴后来的命运,确实一直比她要好。
那时华雨一直感到很委屈。她不知为什么,父亲总要求她谦让华晴,无论遇到什么事,即使明显是华晴不对,父亲也从不责怪她,却反过来要训斥华雨。这样时间长了,华晴也就更加养成了一种飞扬跋扈的性格,似乎华雨谦让她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也有时候,华晴却又表现得异常乖巧,不仅嘴巴很甜,很会哄人,也很会看人的眼色行事。每到这时华雨就知道,她又要让自己为她做什么事了。
华雨清楚记得,在她上初中三年级时,父亲终因操劳过度突然患了脑溢血。那好像是一个春节前的晚上,父亲又像往常一样坐在缝纫机前为人家赶做一件裤子。就在他低下头去为缝纫机换底线时,身体突然一歪就慢慢倒在了地上。当时华雨和华晴正坐在一旁的小桌前温习功课。华雨一见父亲这样连忙扑过来,问父亲怎么了,是不是感觉哪里不舒服?但父亲这时已经不能说话,嘴角也痉挛着歪到了一边。华雨见状连忙跑去将陈伯找来。陈伯立刻用三轮车将他拉去了医院。事后据医院的医生说,幸好华雨的父亲被送来医院及时,否则后果就很难设想了。
但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从此瘫在了床上。
这时华晴也已上初中一年级。如果她姐妹二人相互照顾,再轮流服侍父亲,哪怕华雨多做一些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就在这时,父亲却突然做出了一个不仅让华雨,也让巷子里的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决定,他让华雨暂时休学了。父亲没做任何解释。华雨也没有对父亲说任何的话。她只是觉得很伤心。华雨的学习一向很好,在班里是学习委员,老师曾经对她说,她将来很有希望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但是,她明白父亲让她休学的用意,父亲需要人照顾,而更重要的是妹妹华晴的生活也要有人料理,父亲只能牺牲她,让她来替自己照顾华晴。就在华雨休学的当天晚上,陈伯气冲冲地来找华雨的父亲。陈伯质问他,为什么要让华雨休学。他说这会耽误孩子一辈子的。这时华雨的父亲不仅瘫痪,说话也已含混不清。他看着陈伯,嘴唇费力地抖动了一阵才说出几个字,他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陈伯说,华雨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你知道吗?
华雨的父亲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陈伯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你不能这样做啊!
华雨的父亲看着陈伯,眼角就慢慢地淌出泪来。
就在这个晚上,陈伯将华雨叫到自己家里。
他对华雨说,你千万不要怪你的父亲。
华雨低着头,轻声说知道,她从来就没有怪过父亲。
陈伯又说,你父亲这样决定,真的是迫不得已啊。
华雨又点点头,说她体谅父亲的苦衷。
这时,陈伯又看看华雨,就说了一句话。
他说,你父亲曾经答应过的,要照顾好华晴。
华雨感到陈伯的话有些奇怪,立刻抬起头。
她问陈伯,父亲曾经答应过谁,是母亲吗?
陈伯又沉了一下,才说,不,不是你母亲。
那……是谁?
陈伯轻轻叹息一声,又沉吟了一阵,才告诉华雨发生在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情。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个年轻人突然来敲开华雨家的门。当时陈伯正和华雨的父亲在一起喝酒。这个年轻人一进来就问,哪一位是华师傅?华雨的父亲看看他问,你有什么事。年轻人似乎又犹豫了一下,才慢慢走过来对华雨的父亲说,他已经听说了,在这个巷子里华师傅的心肠最好,所以,他现在只能来找他了。华雨的父亲看了看这个眉目清秀的年轻人,才发现,他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很小的棉被包裹,于是问他究竟有什么事。年轻人却摇摇头,一定要让华雨的父亲先答应了他才肯说。华雨的父亲无奈,只好点头先答应下来。这年轻人就将怀里的棉被包裹交给华雨的父亲说,他现在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拜托他了。华雨的父亲稍稍迟疑了一下,但还是伸手接过这只小包裹。也就在这一瞬,包裹里的孩子突然响亮地啼哭起来。
陈伯问华雨,你知道这孩子是谁吗?
华雨没回答,但心里却已经明白了。
对,陈伯说,这孩子就是华晴啊。
华雨这时已经泪流满面。她问陈伯,华晴是否知道这件事情。
陈伯说,她当然不知道。接着又叮嘱华雨,千万不要告诉她。
陈伯对华雨说,直到这件事过去很久,他和华雨的父亲才听说,原来华晴的母亲在生她时由于难产,大出血死了,而华晴的父亲当时还在上大学,他一个年轻男人,又是个大学生,在学校里自然是不可能照料这样一个孩子的,所以他才决定把她送来尖刀巷。华雨绝没有想到华晴竟然还有这样的身世。她这时才明白,父亲这些年来为什么一直对自己这样,而对华晴却是那样。她在这个晚上回到家里,很认真地告诉华晴,自己今后不去上学了,所以华晴不用再想家里的事,只要安心读书就是了。
当时华晴正在看书。她听了华雨的话立刻抬起头,很认真地看看她。
然后,她问,姐,你想好了?
华雨立刻感到心里暖了一下。在她的记忆里,华晴很少叫自己姐姐。
她立刻说,想好了,只要你能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和爸爸由我照顾。
你……不后悔?
华雨笑笑,说,不后悔。
谢谢……姐。华晴又说。
华雨的父亲还是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死了。
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昏迷了几天,但在去世前却突然又清醒过来,而且口齿也变得清楚了。陈伯悄悄告诉华雨,这是回光返照,应该准备后事了。就在这个晚上,华雨的父亲将华雨叫到自己床前,他叮嘱华雨,一定要照顾好妹妹。华雨流着泪对父亲说,请他放心,她会将华晴照顾好的,她绝不会让她受半点委屈。父亲这时说话已经很艰难,但仍然吃力地向华雨摆手。华雨懂了,对父亲说,我明白,今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会谦让她的。
父亲听了华雨的话,又轻轻叹息一声,就闭上了眼睛。
华雨知道,父亲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仍对华晴放心不下。
于是,她又冲父亲大声地说,爸爸,您就放心地走吧,我一定会照顾好她的!
华雨把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楚,她希望父亲渐渐远去的灵魂能听到这些话。
这时华晴已经上初中三年级,正准备参加中考。华雨虽然休学两年,在处理完父亲的丧事之后也参加了这一年的中考。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和华晴一起考入这座城市的重点高中,而且被分到同一个班里。在华雨的记忆中,那是她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那时虽然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