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厉谴责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的罪行。因为作者这时还缺少工农斗争生活的体验,有些剧作未能创造出真实动人的人物形象,如《一九三二的月光曲》中的工人和《洪水》中的农民的性格都不够鲜明,但是这些剧本及时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政治热情,在观众和读者当中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回春之曲》(三幕剧)作于一九三五年,写侨剧南洋的青年知识分子高维汉和友人在“九一八”以后,抱着满腔救国热情,回国抗日。高维汉在“一二八”战争中身受重伤,脑神经因强烈震动以致记忆全失,但仍高呼前进杀敌的口号。全剧除抗日救亡这条主线外,高维汉与梅娘始终不渝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这两条线索结合较紧,不惟没有因为爱情情节的穿插而冲淡抗日主题的积极意义,而且还有所加强。当“一二八”战争在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的政策下宣告停止后,病中失去知觉的高维汉仍三年如一日地高呼着“杀啊,前进啊!”这一方面突出了高维汉的爱国主义热情,反映了全国人民继续高涨的抗日要求,另一方面也鞭挞了国民党媚日投降的罪行。正当高维汉处在病中,远从南洋赶回祖国的梅娘,对他的爱情仍是坚贞不渝,给他以细心的调护,并坚拒坏人的引诱,高维汉也终于在她的细心调护之下恢复了健康。梅娘在剧本中出现的场面不多,但她的形象,同高维汉一样,也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全剧充满了田汉剧作所特有的抒情气氛,对话自然流畅,穿插其中的几首歌曲,情致深厚,更加强了剧本的诗的素质。《回春之曲》反映了群众要求抗日的心情,在当时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除上述诸作品外,田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剧作,尚有《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战友》和《阿比西尼亚的母亲》等。他还写过以“一二八”战争为题材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这是我国最早表现反帝斗争的新歌剧。抗战爆发后不久,田汉又写了以芦沟桥军民共同抗日为主题的四幕剧《芦沟桥》。此后,田汉除从事抗战剧运外,仍努力从事剧本创作,产量甚丰。取材于宋代抗金史实的戏曲《江汉渔歌》(一九四年出版),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
  洪深继《赵阎王》之后,这一时期又写了《五奎桥》(独幕)、《香稻米》(三幕)、《青龙潭》(四幕)三个剧本,总题为《农村三部曲》。《五奎桥》是三部曲中最得好评的一部。五奎桥是乡间水陆交通要道,桥孔窄狭,农民抗旱用的机器打水的船不能通过,它的存毁与桥东西百多亩地收成的丰歉大有关系;但是它又干系着周乡绅家祖坟上的“风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殊利益和威权的象征。因此,在五奎桥的拆毁问题上,就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江南农村里广大农民与豪绅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剧本正是围绕桥的拆毁问题,展开关于农村阶级斗争和人物性格的描画的。农民为了要活命不得不拆桥,而周乡绅为了要保护他家的“风水”和要维系其封建权力,耍尽一切花样来阻止农民拆桥,于是在农村里尖锐地对立着的两种阶级力量,就在五奎桥上进行了面对面的剧烈斗争。剧本较为成功地创造了青年农民李全生和恶霸地主周乡绅两个人物形象。李全生敢于向封建势力斗争,当场揭穿了周乡绅瓦解农民斗争意志的欺骗手段。他和农民们赢得了拆毁五奎桥的胜利。周乡绅狡诈阴狠,不仅利用反动军警和法律来威胁农民,而且还企图用甜言蜜语来软化和瓦解农民,但是在农民的强大威力下,他的阴谋诡计和武力镇压都遭到失败。剧本结构自然紧凑,使观众的情感一步步地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高昂起来。《五奎桥》是我国现代文学较早反映农民斗争的一个优秀剧本。它的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爱好,不是偶然的。
  洪深还是“国防戏剧”的热心倡导者。由他执笔的集体创作的剧本《走私》,在演出时曾获得良好效果。抗战时期,洪深在艰苦环境下参加国统区的进步戏剧运动,并创作了不少剧本。四幕剧《包得行》暴露国民党兵役制度的黑暗,在运用四川方言方面,作了比较成功的尝试。
  欧阳予倩上一时期的剧作,主要描写男女爱情问题和家庭纠纷,借此鞭挞封建礼教。随着时代和作家自身思想的发展,本时期创作题材也有所扩大。《屏风后》通过女伶忆情母女的不幸遭遇和“道德维持会”会长父子的道德败坏的生活,揭发了封建卫道者遮掩在“屏风”后面的恶德丑行;《车夫之家》展示城市贫民的悲惨生活,并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的罪行;《买卖》揭露买办阶级甘心以自己的亲人作交易的卑鄙行为;《同住的三家人》描写城市劳动人民在军阀屠杀、内战频仍、纸币贬值的情况下的苦难生活,并指出只有“不受有钱人的欺骗和麻醉”,“跟大家去打开一条出路”,才是正当的办法。这些题材都来自作者的亲身见闻,有很强的生活实感,兼之作者舞台经验丰富,写作技巧熟练,人物形象比较生动,往往能在短短的一幕戏里揭示出相当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群众歌谣
  “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3卷第805页)而在进行着革命战争的广大红色区域里,却茁壮地生长着另一种革命的文艺活动,那就是根据地群众的文艺运动和群众歌谣、戏剧等创作。它们和革命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与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文艺运动,在总的方向上相一致。
  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是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而开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九二七年。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工农群众,把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大任务结合起来,走上了通向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新形势下,使人民群众了解革命的意义,进一步广泛地发动群众,便被提上了日程。一九二九年十月,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毛泽东同志亲自草拟了大会的决议案。决议的第四部分对宣传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和论述,指出了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指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充实军政治部宣传科的艺术股;在部队中,以大队为单位在士兵会内建设俱乐部,提倡利用文艺形式进行娱乐活动。
  由于古田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文艺活动在部队中活跃起来,当时工农红军学校几乎每周都有吸收群众参加的晚会。一九三一年工农学校又成立了八一剧团,这是根据地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这个剧团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为使文艺进一步更好的服务于革命斗争,一九三二年在艺术局的领导下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各省县区乡相继设立分社支社。一九三三年设立了蓝衫剧团(后改为苏维埃剧团),开办了蓝衫剧团训练班(后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红军政治部门除剧社外还设有俱乐部或列宁室。政府机关、较大的工厂俱以及各个区乡,同样建立了俱乐部或列宁室,作为开展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园地。据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三年所写《长岗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中介绍,江西兴国县长岗乡有俱乐部四个,福建上杭县才溪乡有企业乐部两个;俱乐部内设体育、墙报、晚会等委员会和剧团,几乎村村有墙报。由于俱乐部的推动,文艺活动相当活跃。此外,《红色中华》(工农民主中央政府机关报)、《青年实话》(共青团中央机关报)、《红星》(红军总政治部编)等报刊,也对开展文艺运动作了很多工作,诸如刊登文艺作品、编辑出版《革命歌谣选集》、《革命诗集》等。
  一九三四年初,原在上海和鲁迅一起从事革命文化运动的瞿秋白来到了革命根据地。他担任了工农民主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管艺术局工作。在他的直接领导下,颁布了《苏维埃教育法规》,其中包括《工农剧社简章》、《高尔基艺术学校简章》、《苏维埃剧团组织法》、《俱尔部纲要》等,明文规定了各个组织的方针任务,从而使根据地文艺更加趋向组织化、革命化、群众化。
  在紧张的战斗环境里,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和专门人才十分缺少的情况下,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适应环境的需要,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除去主要的民间形式以外,也包括“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形式,戏剧、曲艺、诗歌、散文等各式具备,其中又以歌谣、戏剧、通讯报导所发挥的作用最大,最受欢迎。
  戏剧活动首先是从红军开始的,翻了身的群众在党领导下,很快就把红军的活动方式学过来并加以推广。演出节目以小型居多,一般都是集体创作。有活报剧、话剧、歌剧、舞剧以及民间形式彩茶戏、花鼓戏等多种。迅速配合当前政治任务的活报剧特别发达。歌舞剧中的音乐大多数来自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与革命歌曲。剧本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尖锐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有些戏正面地歌颂了红军的英勇战斗精神和战斗的胜利,揭露了白军的罪行并指出其必然失败的命运;有些戏动员群众当红军或拥军优属;有些戏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表现了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号召群众起来参加斗争;有些戏激发人民抗日斗争的精神;还有一些则以婚姻自由,提高文化、反封建迷信为内容。演出方式灵活机动,有时采取幕表形式,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稍加剪裁,把当事人组织起来,兵演兵,将演将,进行真人真事的演出。这些作品在艺术上虽然不免粗糙,但由于所包含的革命内容的强烈,对群众愿望表达的及时,因此演出常常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发展通讯报告文学方面,革命根据地内各级报刊的作用很大。《红色中华》曾明确的向通讯员和读者提出要“创造中国工农大众文艺的报告文学”,并在一九三三年“五一”,开始增辟文艺副刊《赤焰》,号召通讯员和读者“努力的去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活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而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文艺的形式中写作出来”。当时在报刊上发表的通讯报告,内容范围很广,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在战斗、劳动、工作、学习、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活动。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多偏重于战斗经过的描写,也叙述了许多战斗中的英雄事迹,表现手法粗犷,具有较强的政治鼓动性。
  在战斗频繁、生活十分不安定的情况下,各个根据地出现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许多都是各民族群众的口头创作,其中也有一些是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作品。群众歌谣包括山歌、民谣以及利用群众熟悉的传统曲调(如十二月调、孟姜女调、苏武牧羊调等)填上新词的歌曲和小调。这些歌谣又不同于以前的歌谣,它是在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