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前程出来!
这种封赏大会,不出意外总会大大的激励军队的士气,很多人急红了眼,恨不得现在就让张华轩带着他们去打一仗才好。
可惜张华轩不能满足他们的这个要求,封赏大会一完,张华轩便宣布军队暂且没有出动的计划,让各级军官带着士兵好生训练,不能马虎懈怠,对很多人期盼的出征打北伐军的事,张华轩却是只字未提。
笑话,他张华轩用的是清军的名义,心里想的却是推翻清廷的主意,若不是知道这会子时机没到,只怕就会立刻易帜改旗,与李开芳一起打向北京!
让他去把刀枪对准北伐的好汉子,张华轩怎么厚黑,也当真是做不到这一点。
况且,这一两年内苏北太平,皖北和江南各地都不太平,仗是有的打,军队有的锻炼,不过在这之前,他要想办法广辟财源,用来更进一步的购买武器和扩大军队的人数规模,而不是用钱去保满清的江山!
(10)发财大计
军营会议之后,张华轩马不停蹄,立刻赶到离淮军营地不远处的俘虏营中视察。
自从扬州大捷后,淮军地位水涨船高,淮安府当地官员对张华轩毕恭毕敬,对淮军也很倚重,北伐军都快打到保定和天津了,谁知道会不会和大伙儿开个玩笑,到淮安城来逛一圈?有一支强军坐镇,那可是比什么都强。
要知道淮安也是南北要冲,漕运所在,明太祖当年可是在淮安设了四个卫所来镇守,清朝立国后内地太平,在淮安这样的内地州府驻军不多,就在清江浦有南河总督的几千标兵,谁都知道,那兵不管用!
于是淮军还没有回来,知府王梦龄和通判陶金诒便又划了几百亩河滩地给淮军,所有的木料与营建都是淮安府的,两个月时间淮军的军营扩大了一倍有余,很多营房暂且用不着,正好用来关押在扬州战时俘虏的三千多太平军。
清军与太平军做战十几年,对俘虏有处置向来残酷,将领是肯定不能活命,多有凌迟处死的,普通的将领也多半斩首,士兵也有很多被屠杀,只有少数老弱被放走,或是把精壮士兵留在营里,充做劳役苦工,虐待至死苦不堪言。
这些太平军被俘之后,将领们自忖必死,普通士兵也是惴惴不安,整个俘虏营中一夜数惊,很多人惊吓的不能安睡。
等张华轩进营来后,整个俘虏营中一片惊慌,只怕是张华轩前来处置他们,死期已至。
这些士兵中李开芳的部下很少,北伐精锐都是广西老兵,意志坚定敢打敢冲,很少有被俘的。当日破江北大营,北伐军是主力,打破江北大营后,留下罗大纲的镇江守兵去扫荡清军残部,不成想张华轩回马一枪,立刻把这些守备部队打跨。
他们多半是在武昌被破后从军,也有的是罗大纲从南京和镇江等地招入军中,不论是士气纪律,还有战术素养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军人,不但与淮军相差很远,就是与清军的绿营兵比,也强不到哪里去。
因此等张华轩进来视察的时候,看到的军队是萎靡不振,胆小害怕,眼神空洞满脸惊惶的乌合之众。
他心里颇为失望,淮军组建的时间短,缺乏有经验的老兵,如果这些被俘的太平军中有相当数量的老兵,倒不妨抽入军中,好生培养后一样能用,不过从眼前略扫一下的结果来看,这个打算是要失望了。
不过这些俘虏他也并没有让他们白吃粮的打算,杀了或放了都不成,用来做些苦工,正合时宜。
扬州一战,消耗的炮弹与子弹火葯,加上动员军队的费用,事后的赏赐等等花费,足足用了张华轩十一万两白银。这样的中等规模的战事还花费了这么多,如果仅用张家的财力,淮军的敌人不需要再与淮军对阵,只要再消耗几次,这支军队就会不败而败,不战自溃。
清廷当然也知道,以官绅自己的财力能组建起一支军队来,如果要维持的话,却是万无可能。从今夏起,曾国藩等团练大臣已经可以自己开设粮台与设厘金局,从地方上想方设法搜罗财赋,张华轩当然也有这个权力收取厘金,琦善已经在扬州动手,在下河设局劝捐厘金,每亩收取八十文到二十文不等,在邵伯镇等地的米行抽捐,每石米收五十文助饷,他一共就万把来人,火器很少,打仗耗费少,仅在扬州等地收取的厘金,就已经足够他的花销。就是如此,此老仍然贪心不足,助捐的厘金种类越来越多,花样翻新手段狠辣,从扬州到淮安不过三百里地,收捐的关卡就足有八个,弄的张家的生意也被剥削,还是张华轩一纸手书,免了张家自己一家的厘金了事。
江南大营也在江北开设了粮台,准备与琦善抢抢生意。
再加上漕运与南河总督也有资格开局收捐,厘金之患,将肆虐江北大地。
其实自从太平军兴,一直到同治年间彻底被灭,清政府在一段时间内有巨大的财政亏空,皆是仰仗厘金收入,才勉强弥补过去,到了光绪年间,厘金有过百种之多,收入一度达到四千多万两白银,居然超过了正赋!
张华轩虽然也设了粮台,也开始收取厘金贴补最近的用度,却并没有当真打算在百姓头上敲骨吸髓,他要建立的是新式军队,而且要的是地方百姓将来的支持,现在拼命收厘金,一年估计也能收入百万以上,不过这种杀鸡取卵的办法,对他而言是绝对的得不偿失。
不仅他自己将来不收,反而要想方设法,让别人也收不成!
不收厘金,也没有朝廷拨款,仅凭现在的收入当然不成,兴办工业,现在本钱不足,他的资历威望也不足对抗来自朝廷的攻讦。要知道现在洋务运动未兴,以曾国藩与李鸿章加奕欣等人的威望,才算开创起工业化的皮毛,凭他现在的实力,如果想办工厂,修铁路,等待他的一定是弹章四起,最终免官罢职!
一口吃不成胖子,张华轩打定主意,羽翼未丰之前,先慢慢儿充实荷包,多打胜仗,等他势大难制之时,再言其它。
第一步,自然是以现有的条件出发。
苏北一带也是鱼米之乡,盐城的大丰、滨海、响水诸县一带,沿海的荒滩无主土地很多,只是政府无心无能,根本没有人去打这些土地的主意。张华轩已经得到总督怡良的首肯,再加上巡抚吉尔杭阿允准,用三万两白银的价格,买得这几县十五万亩的滩涂土地,这价格等于是白送,不过这些土地原本是滩涂地,需要平整加以施肥后才能使用,所费极大,根本无人问津,张华轩是当红按察使,这一笔买卖虽然与他的官职无关,也不是用什么养兵屯田的名义,而纯粹是用张家生意人的途径去谈,怡良与吉尔杭阿不过是卖张华轩一个面子,图的是他的军队支持自己这个总督与巡抚罢了。
送十几万亩无主滩涂地,得一个实力按察使的支持,总督与巡抚当然算得过账来。他们只是奇怪,张华轩与张家也是生意世家,看起来不大象爱做赔本买卖的人,买这十几万亩滩涂地却是做什么?
其实华轩还嫌土地买的不够,只怕将来这种滩涂地还能买的更多。
至于用来做什么,答案却是很简单:种棉花。
(11)回府
苏北地区地势平坦,一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地力肥沃人力充足,过了盱眙便是黄淮流域的气候与地理特征,所以苏北自引入棉花后就有不少地方种值,产量高棉质好,只是由于人口众多,难以形成很大的集团产业,都是小规模的棉农生产,所以在历史上默默无名,并不受到重视。
张华轩的第一步就是先购买大量的滩涂土地,这些地的肥力用来种庄稼当然不成,要先平整垫土,然后施养粪肥,最少两三年后,才能种出庄稼,至于什么时候能回收成本―――那只有天知道了。
这些地用来种棉花却是正好,张謇在南通就是这么干的,他在海门和启东等地买了十几万亩的滩涂地,用来做大生丝厂的棉花生产储备基地。买滩涂地费用小,一年之后出产的棉花就完全能够收回成本,并小有赚头,如果再自己建起丝厂来,利润和卖鸦片也差不多…张謇的大生丝厂在七八年时间内赚了七百多万两白银,张华轩觉得自己未必做的比他差了。
做生意当然需要本钱,这么大的一笔投入,仅凭张家自己是运作不来的。张华轩现在开设的粮台厘金局只收很少的钱,用来维持现在的局面还成,再想加大投入可就难了。
在回淮安府之前,张华轩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账。从创建淮军到成军,募兵,制军服,器材,各级军官与士兵的俸禄,再加上扬州一仗花的钱,一共是用了八十三万两白银。
这账不算不吓人,算了还真让张华轩吃了一惊。老爷子一次性拿出过五十万两的资产,随后整整大半年的时间,张家的收入全部用来供应军队,这样的投入,等于是把张家的全部良性资产都用在了军队上,这样做的风险很大,这意味着张家的生意一旦遇到波折,就会蚀本,要动用老本来弥补亏空。张家在淮安盐商里是大户,其实与当时的晋商和徽商比起来,也只是小本生意而已,这样维持都很困难,如果继续下去,淮军就无法添制军火,扩大规模,会陷在苏北动弹不得。
这一次购买滩涂地,张华轩并没有和老爷子商量,反正几万两银子的事,他最近收了近二十万的厘金,稍微用来填补一下亏空,如果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得和老爷子打一声招呼,得到他的支持才行。
张华轩下午才出发,到了淮安府时天气还亮,他索性在城外打转,不敢立刻就进城。最近张臬台是大红人,淮安府也是通衢重镇,来往的官员士绅很多,不少人慕名求见,见了浪费时间,而且这些官员言不及义,很少有通晓世事的,多半是些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张华轩开始还有兴趣接见,后来遇到有官员求见的,就让张府门房封点银子,满足这些过路官员打秋风的要求不得罪人就好。
况且除了路过的官员外,本府的官员士绅还有宗族亲戚,盐商亲友,一听说他回府来了就会苍蝇一样嗡一声飞过来,盯着张华轩想在他的淮军里捞些好处,现在张华轩还没有到能肆无忌惮的得罪人的时候,也只好躲着不见,免得烦心。
张华轩做贼一样的在淮安府门外骑马转着圈,无聊的用马鞭抽打着路边的那些半人高的荆棘灌木,忍啊忍,他安慰着自己,越王勾贱他老人家连大便都吃过,可见成大事一定要受大委屈…不过他神情古怪的想道:要是勾贱失败了,那又怎么说?中国人总喜欢用忍辱负重来安慰自己,不过有的人忍了一生,一直到翘了辫子也没有负成重…
好不容易天黑了,在城门关闭之前,张华轩小偷一样的溜进了城门,如果不是他带着一小队护兵跟着,守城的绿营兵差点不放他进城。
到了张府门外,府门前点着两盏英国怡和洋行送的煤气灯,白色的灯光亮的刺眼,在满是暗红色的淮安府城里显的有点诡异,也有点张扬。
守门的几个下人一看是本主大少爷回家,立刻屁滚尿流冲上前来,有人虚张着手去扶,有人拿来凳子,也有人堆起满脸笑,利落的给张华轩打千问好。
张华轩不要人扶,也没有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