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元很快就能上手。
郑元听到李植的宣布,十分激动,双手都有些发抖。
虽然外界传他当巡抚已经传了好久,他自己也做好了当巡抚的心理准备,但如今真正接受任命,他还是很激动。这毕竟是一个巡抚,在大明朝这是响当当的地方大员,仅低于六部尚书。有了这巡抚官身,即使走到京城的朝堂上去和天子上奏说话,那都是字字句句落地有声。
而郑元十年前还只是一个帮人烧火打杂的。
郑元走到正殿中央跪下,大声说道:“臣属谢过津国公!”
郑元是李植的亲舅舅,不过他一直很注意礼节,此时用上了跪礼,十分隆重。
李植的重臣,不是亲戚就是发小,这是因为李植在体系内十分看重资质李植这个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李植的各种发明创造,李植的手下只要能保守秘密,老实做事,这个集团就能不断做大。因此这个集团内并不比拼谁有过人本领,自然而然,就以资历为重。
而一比资历,最初跟随李植搞肥皂、搞家丁队的就全是亲属和发小。
而且李植很幸运,他的家族中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能人,但普遍都比较有底线讲原则。这些亲属在岗位上锻炼过后,都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当然,在一些需要个人能力的领域,一些有能力的官僚也脱颖而出。比如新田开垦水利开发中特别需要管理才能,郑晖和靖一善等官僚就冒了尖。实际上郑晖只是李植的远房亲戚,加入李植体系也比较晚,但如今却凭本事做大了最显赫的山东巡抚。
靖一善虽然情商较低没有做大官,但也是一省水利局局长,还拿着李植专门拨划的“专家资金”,每月六十两。
因为李植这种人员配置方法,李植的团队忠诚度极高。这不但提高了李植团队执政的稳定和效率,也从根本上保证了米尼步枪等一大堆科技秘密的保护。
当然,在具体做事的基层岗位上,李植看重资历的同时,更看重个人品德。在基层岗位上,李植大量提拔接受过公德教育的中学毕业生,保证整个团队品德上的健康,确保体系的廉洁高效。
第四个巡抚职位,吉林巡抚,授给了李植的二叔李道。
不过这个巡抚职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东北三省的开发刚刚起步,辽东省的开发都不是一年、两年都完成的。想开发到更遥远更苦寒的吉林去,起码还要再等几年。所以这个吉林巡抚是不需要到实地去上任的,吉林当地只需要派驻一小支部队维持秩序就可以了。
李道虽然挂着巡抚的官职,但还是在范家庄管理军资军需的生产。
不过李道还是很激动,把头抬得好高。不管怎样,他以后可以在旗牌上打出“吉林巡抚”的官职了,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他领了封赏后站回去,顾盼之间满是得意神色。
众人见吉林巡抚最终授予了李道,也是服气的。李道是最早跟随李植的元老,算是李兴之后李植的第二个员工。这份资历其他人比不了。李道虽然能力不是很突出,但做事也没有什么令人诟病的地方,管军需品生产稳稳当当。
黑龙江巡抚李植没有封给任何人,黑龙江的开发排在辽东和吉林之后,就更加有待时日了。
接下来是总兵的任免。
总兵的任免就没什么悬念了,几个师长瓜分了四个总兵名额。李老四为天津总兵、郑开成为山东总兵、钟峰为辽东总兵、海上舰队司令吕虎为黑龙江总兵。
而吉林总兵,则被授予了这些年屡立功勋的密卫大使韩金信。
韩金信听到李植对自己的任命,有些吃惊。外界不知道韩金信的重要性,此前都传薛三库会做吉林总兵,没想到最终这个总兵落入韩金信囊中。
韩金信跪在地上行礼,忍不住流下了两行清泪。
当初自己因为阉党案被打成过街老鼠,全靠典当家私过日子,发妻因受冻病死。在这样的绝境中,自己竟能得到李植的赏识,几年之间青云平步,如今竟做到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总兵位置上。
他朝李植磕了一个头,大声说道:“国公厚恩,臣百死不辞!”
李植看着激动的韩金信,笑道:“大使和发妻有相濡以沫之情,我也不勉强大使再续弦。只是如今大使已经是总兵,不可后继无人,诚宜在子侄中选取合适人物收为养子,以继家门。否则到时候荫一子为锦衣卫官员,大使却没有子嗣。”
韩金信磕头说道:“国公关怀,臣备感荣幸!”
擦了擦眼泪,韩金信退到了臣属队列中。
巡抚和总兵都封完了,正殿里已经是一片喜气洋洋。其他的官僚们见大员们瓜分了要职,暗道接下来该轮到他们了,一个个充满期待地看着李植。
接下去是知府和副将的授予。
。。。
####
顾老二站在“镇辽号”的首层甲板上,看着那浓烟滚滚的轮船烟囱,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因为晕船吐的,实际上顾老二这几天心情十分的激动。
他已经拿到了在辽东省的田庄图册,这便去辽东接受自己这次凭借“功勋分”分到的田庄。
第六百七十四章 地主
辽东省地方千里,且不说未来开垦出来的新田,即便是现有的易于灌溉的土地,也是数量巨大。
后金攻占辽东之前,辽东人口可观。李植接触的天津的民间人士一般认为辽东原有一百多万人,这个数字是比较可信的。
当然,明代没有做过人口普查,具体的数字无人知晓。《明史》《张慎言传》中说后金攻陷辽东后,“辽人转徙入关者不下百万”。这样的迁徙数量加上被后金鞑子屠杀的,合起来算原有辽人大概就是一百多万。
但也有认为人口更多的,《条陈要务疏》《明经世文编》中说辽东逃亡人口“至二百余万”。如果采信这个数字,则辽东原有人口估计在两、三百万左右。
但不管哪个数字,都证明辽东拥有大量抛荒的熟田。这些田地稍经打理,就能变成富饶的旱田。
如今辽东省这些抛荒的旱田,全部分给了李植麾下的各色人员。
这些田地的分配是以功勋分为标准。跟随李植做事时间越长,功勋分越高。从事的事情贡献越大,功勋分越高。比如如果是崇祯八年就加入李植的家丁队,一直随虎贲军征战,那功勋分就高了去了。如果是崇祯八年就到范家庄来做小买卖,功勋分就低得多。
功勋分越高,分得的田地就越多。顾老二这次凭借功勋分得到了三百二十亩抛荒旱田。这数字说起来有些吓人。
顾老二也是被这个数字吓到了。三百二十亩旱田啊,一年得收多少地租?顾老二这一下就要翻身做大地主了?这当真是大事情。所以顾老二得到消息后立即动身往辽东去,要实地看一看自己分得的旱田田庄。
好在现在天津到锦州之间已经开通了轮船,每天两班。从天津到锦州一千里海路,轮船一昼一夜就能开到,十分方便。
顾老二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栏杆边,看到一个身穿茧绸开襟袄的中年人正和身边两个人在那里议论:“国公夫人这番顺利为国公生下一子,当真是可喜可贺!”
“如此一来,国公便有二子二女了。”
“可惜不是儿子,否则国公便有三子。”
“便是女儿也是大喜事。”
“前天范家庄官厅面前放烟花庆祝这事,齐兄去看了没有?”
顾老二定睛把那个中年人认真看了看,却发现自己分明认得这个中年人。这中年人叫齐工继,是崇祯八年和顾老二一批进入纺织工厂的工人。齐工继比顾老二机灵得多,后来顾老二始终是一个普通工人,齐工继却一路高升,据说已经做到了总监。
这齐工继这个时候感到辽东省去,不消说,肯定也是去查看分得的田庄的。
顾老二上去拱手朝齐工继一礼,说道:“齐兄多年未见,我是和你一起进入纺织工厂的顾老二啊!”
那齐工继愣了愣,打量了顾老二一番,把顾老二认出来了。二人以前经常一起在食堂吃饭,当真是老相识了,几句话就重新熟络起来。
“齐兄这次分得多少田地?”
“五百四十亩!”
顾老二砸了砸舌头,说道:“那齐兄这五百多亩土地一年要赚取多少地租?”
齐工继笑了笑,说道:“确实可观!”
顾老二说道:“按一亩田产八斗麦子,五成地租计算,这就。。。”顾老二仔细算了算,过了一会说道:“这一年就是五百多两银子的地租啊!”
齐工继笑了笑,说道:“没有那么多的。”
齐工继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掌上画了画,说道:“首先,辽东天气寒冷,种的是春小麦。我听在天津居住的辽人老农说过,这春小麦产量颇低,平均一年只有七斗的收成。”
辽东的大开发还没有开始,船上的船客除了少数去辽东当差的官吏,其他的几乎都是去看分配的田庄的。众人听到齐工继的话,觉得他十分懂行,便都围了过来,听齐工继算账。
齐工继看了看周围聚过来的船客,笑道:“而且这七斗麦子里面还没算种子,这种子,还要占用一斗五升,算下来只有五斗五升的收益。”
“五百四十亩旱田五斗五升产量,只能收。。。”齐工继算不过来,从袖子里掏出一把小算盘,噼哩啪啦地打了几下,说道:“只能收三百石麦子。五成地租的话,便是一百五十石的地租。”
众人听到齐工继说能收一百五十石地租,还是十分高兴。这行家算账靠谱,五百四十亩能算出一百五十石地租,那自家的田庄也能收地租不少。
然而众人还没高兴一秒钟,却听到齐工继大声说道:“不过!”
齐工继拨划了几下算盘,说道:“不过春小麦磨出来的米面苦涩难吃,一石只能卖二两银子。这一百五十石地租,只相当三百两银子。”
众人听齐工继这么一算,都吸了口气,感觉到手的银子少了不少。
然而齐工继又大声说道:“而且!”
众人心里一个咯噔,齐齐看向齐工继。
“而且这辽东旱田产量这么低,如果佃农每人种二十亩旱田,再交五成地租的话要饿死。所以如果诸位想收五成地租,就要为每两名佃农准备好四头耕牛,购买国公爷的条播机,收割机等机械,让每名佃农们可以耕作二百亩田地。”
“四头耕牛作价一百两,各式机械作价二百两,合计作价三百两,能用十年。有了这些机械,两名佃农可耕作四百亩田地。这一组农械每年折价三十两,我五百四十亩田地要配两组,每年折价六十两。这样算下来,我能入账的年收益只有二百四十两。”
众人听到齐工继算的账,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原来这账仔细算下来,比原先预想的少不少。齐工继是大户,五百四十亩田地都只能入账二百四十两地租。那其他较小的田庄主收益就更低了。
众人站在船甲板上,若有所思,一时没人说话。
突然有人大叫了一声:“管他那么多,莫说有二百四十两,就是有一百二十两地租,也比我在纺织工厂做工人多几倍了。这抛荒的田地要是开垦出来,找到了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