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工程师-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植虽然控制了天津一地,但是天津的税赋该起运的还是起运,该留存的还是留存,并未破坏大明的税赋制度。即便是无中生有的商税,李植也上缴给天子十万两。虽然李植在天津各地私设法庭,但他也没有撤销各衙门审判犯人的权力。

    至少在明面上,李植还是大明的忠臣。王承恩觉得,至少在目前来看,李植的危害比他的贡献要小得多。

    天子之所以这么愤怒,与其说是计较山东一地的舆论,倒不如说是,天子在害怕李植。天子愤怒的不是李植的讨价还价,而是在害怕李植一日盛于一日的势头。

    李植实在太强势了,天子对李植的害怕,可以理解。然而今时今日,不答应李植的要求,关外的战局如何令人放心?

    朱由检还在书房里来回踱步,似乎在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王承恩想了想,说道:“圣上,只要锦州一战获胜,朝廷自然可以腾出手来训练新军。到时候练成十万新军,再不需要李植征讨东奴和流贼,李植哪里还敢得寸进尺?李植现在要的只是山东一省的舆论,给他又何妨?”

    听到了王承恩的话,朱由检愣了愣,一下子冷静下来。

    王承恩说的道理,朱由检当然知道。只不过他刚才被李植的讨价还价气急了,一时有些怒火攻心,没往深处想。

    此时听到王承恩的话,朱由检才反应过来。王承恩说得极有道理,只要新兵练出来了,李植哪里还敢这样放肆?

    朱由检叹了一口气,还是有些悻悻。李植在圣旨面前讨价还价,实在让他太没有面子了。

    想了好久,他才安静下来,闭上了眼睛。

    “新军操练,事关重大。王承恩你说的对,不按五万练,按十万练,便是缩衣节食,也要把这练兵的银子省出来。明日便让户部筹措银子点名人员,先让没有参战锦州的京营先练起来!”

    “李植要山东的舆论,便给他吧,让他速速出兵锦州!”(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四章 山东

    十一月二十五日,李植得了天子的圣旨,便开始在山东发行报纸。

    既然是山东的报纸,自然就不再是《天津日报》了。李植派人去济南买了一个大院子做编辑部,准备每日发行《山东日报》。当然,发行山东日报不需要再搭建一个新班子,每日的《山东日报》只需要在《天津日报》上略有裁剪就可以了。

    每天晚上,等天津日报的编辑完成后,就在天津日报的编辑部打印一份,然后六百里加急快马,把这份报纸用一天的时间送到济南去。报纸到了济南后,济南的编辑部按照送来的报纸排版印刷,便有了《济南日报》的主要内容。

    这样一来,《济南日报》也可以较快速度登载天下大事和各地新闻。虽然这样操作之下,济南的新闻速度会比天津慢一天,但要知道这是一个通讯基本靠走的时候,各地的消息在民间传播是以月为单位的。济南日报虽然比天津日报慢一天,对老百姓来说仍然是充满了新消息的好报纸。

    同时,作为济南日报,不能没有本地的新闻和社论。李植从幕府里选拔了几个思想进步的文人,到济南去担当记者和本地社论员。记者负责在山东搜集本地新闻,比如哪里遭了山贼,哪里盛行白莲教,一一登载。而社论员则负责接触实地,写出反映山东本地气息的评论员文章。

    当然,对于山东日报来说,最吸引人的还是第一时间登载的天下大事。那些茶客守在茶楼里等待念报人读报,想听的还不是天下大事?本地新闻和评论员文章,只是本地化的点缀,给山东的读报人增加归属感。

    按李植的设想:老百姓能从报纸中得到各地的消息,就会习惯于去茶楼听报。只要老百姓习惯了听报,那山东的舆论就控制在李植的手里了。

    当然,对于山东日报来说,光光依靠报纸的吸引力,是无法铺开宣传的。李植在天津大刀阔斧改革,被天下士林视为贼寇。李植的报纸,作为李植争夺话语权的手段,自然也受到士人的围追堵截。

    李植派出了一千二百虎贲师士兵赴山东济南,护卫报纸的发行。

    明代山东有六府九十二县,李植每府派出二百人护卫报纸发行。李植这次驻兵济南是有天子同意的,拿到了兵部行文。而且李植兵强马壮,济南府都曾经攻下,谁敢强行阻拦李植的大兵?各府知府知道胳臂拧不过大腿,无奈之下只能让李植的兵马进城保护报纸。

    十二月十一日,为李植总管报社事务的桓义华带着天津的人员驻扎进济南,快刀斩乱麻,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完成了《山东日报》的组织工作,发行了第一份《山东日报》。

    不过李植没有预料到的是,山东士林对报纸的抵制十分凶勐。

    李植派兵攻打襄阳、济南和苏州,虽然震慑住了攻击李植商路的奸人,但天下士林从此也有了被李植步步压迫的危机感。虽然不敢再破坏李植的商路,但对于李植发行报纸抢占话语权这件事情,他们感到了李植的进逼,是十二分反对,而且十分团结。

    李植的《山东日报》发行后,在一千二百虎贲师士兵的保护下,也只在山东六个府的府城流通。一出了大兵驻扎的府城,立即遭到士绅们的打击,根本是寸步难行。

    桓义华看到事情棘手,连夜赶回到天津,向李植汇报情况。

    “伯爷,山东不比天津,在山东各州县没有我们的军事力量,各地的士绅十分猖狂啊!”

    “在济南府章丘县,有一家茶楼仿效天津的样子雇童子读报,结果茶楼当天就被当地豪绅的家丁打砸,第二天就关门大吉了。”

    “在兖州府城武县,一家茶楼老板雇佣读书人读报,结果读报人当天就被当地青皮冲入茶楼打伤,从此再没有人敢到茶楼读报。”

    “在青州府昌乐县,报纸还没发到各家茶楼,就被当地士绅夺走。”

    “除了各府城有两百大兵驻守,还能维持秩序外,其他州县的报纸没一处能传播出去。我估计如果要让报纸传播出去,起码需要在每县派驻一百名虎贲师士兵,每家茶楼驻扎三名士兵以上,才能保证读报的秩序。”

    李植愣了愣,说道:“那山东六府九十二县,岂不是要派驻一万多人?”

    桓义华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各地的地方官都偏向于士绅,对士绅的打砸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一万大兵入山东,我们完全控制不了山东的秩序。”

    李植听到桓义华的话,沉默了一阵。

    对于触角深入到大明每一个角落的士绅来说,李植的力量还是薄弱的。尤其是报纸这种直接面对平民百姓的东西,十分依赖于新秩序的建立。没有足够的士兵在当地维护秩序,在士绅集团的集体反对下,报纸极难推广。

    对于整个山东来说,一千二百士兵微不足道。这些士兵分散到州县去,一个州、县只有十来人,哪里是当地士绅的对手。那些地头蛇动辄可以组织几百人来,加上地方官的纵容,这几百人极有可能攻击李植的士兵。

    难道为了小小几张报纸,又要在山东大开杀戒。

    这一次,要杀几千人?派大兵攻打多少城池?才能震慑所有山东士绅。

    但是如果不靠杀人,靠派兵驻扎维护地方秩序的话,要一万多士兵驻扎出去,那还怎么支援锦州。

    李植沉吟不语,想了一会。

    许久,他缓缓说道:“好,那就每个县派一百人,每个州派一百五十人,每个府派两百人,在山东维持秩序,护卫报纸的传播。”

    坐在旁边的李兴愣了愣,说道:“大哥,天子催促我们发兵救援锦州呢,我们此时如何能派一万多人去山东?”

    李植淡淡说道:“锦州的事情不急,估计没有几个月也分不出胜负。我们先压住山东的士绅,再派兵去锦州。”

    桓义华点头说道:“有伯爷这句话,报纸才能在山东铺开。每个县有一百名士兵,那些士绅们才会有所忌惮。”

    李植冷冷说道:“大兵入驻后,山东各地还敢针对报纸闹事的,杀无赦!”(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五章 豪绅

    汪铭全是个秀才,是山东济南府齐河县的豪绅。

    他家在齐河县华店乡广有产业,光田地就有二百二十顷。至于米铺、油铺,布铺,多不胜数。整个华店乡华店镇上的产业,十有七八是他汪铭全的。汪铭全在华店乡,那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就算是在整个齐河县,哪个不知道他汪铭全?哪怕是县太爷见到他,都要礼让三分,叫一声汪公。

    汪铭全五十多岁,一妻七妾,膝下有五子四女,过得是锦衣玉食的日子,本来也没什么烦恼的。但这些年来,天下的形势,却越来越让汪铭全担忧。

    鞑子和流贼,是汪铭全担心的事情。崇祯十二年,鞑子一度攻到了济南府城下,差点就攻破了齐河县县城。汪铭全那一次躲在县城的自家宅子里,体验了一把心惊胆跳的感觉。为了加强城防,汪铭全当时捐了一百两出去,给县太爷犒军。

    虽然一百两十分少,说起来有些丢人,但这年头大家都这样。那一次守城,齐河县的其他财主们捐得还更少呢。谁捐得多,大家都像看傻子一样看他。这年头发财的,都是任它天塌下来也不出力的那种人。

    不过鞑子来了又走了,有惊无险,平日里最让汪铭全害怕的,还是天津的李植。

    李植在天津收商税,盘剥士绅,这就不说了。关键是李植在天津向士绅收田赋,那是断士绅的命根子。没有免赋权,还有哪个农民会带着田地投献到士绅名下?

    李植在天津向士绅收税以后,汪铭全便听说天津的士绅们为了留住田地,都已经把地租降到和田赋差不多的水平,收入暴跌。听说不少士绅因此养不活一大家人,把仆人和丫鬟都清退了。更夸张的,连小妾都养不起了,都送了出去。

    李贼这断的,是天下士绅的命根子。

    不仅如此,李植还发行报纸,和士绅们争夺舆论的控制权。

    就说这华店乡的事情,在华店乡,只有汪铭全一个人有话语权。汪铭全说的话,就是律法!华店乡的那些读书人,哪个不是汪铭全建的族学里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或者在汪家店铺里担任账房,或者在汪家做收租的师爷,哪个不靠他汪铭全的生意过日子?哪个不奉他汪铭全为主?

    这些人说的话,这些人的议论,就是华店乡的舆论。说到底,华店乡的舆论,还不是看他汪铭全的脸色变化?他汪铭全要是骂一个人,第二天整个乡都在骂。

    那些农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华店乡,毫无见识,还不是跟着读书人的舆论说话?

    正是这种对舆论的控制,让汪铭全可以过锦衣玉食的日子,而小农要交沉重税赋吃糠喝稀。

    李植的报纸在天津发行,是传不到山东来的。但有一份进入山东,毫无疑问会被山东的士绅烧掉。但汪铭全想不到的是,李植居然求来了圣旨,跑到山东来发行《山东日报》了。

    这是天要翻了么?

    《山东日报》被送到华店乡的茶铺来的时候,汪铭全吃了一惊。开什么玩笑?华店乡汪铭全说一不二几十年了,难道从今天起,这里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