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6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看到都烦,但在超市里挑选同类商品的时还是会不假思索的选择广告上的东西……疲劳轰炸已经将它深深的植入人们的潜意识里了。

    吉罗将军曾试图将他们驱散甚至逮捕,但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一来就连之前的维希政府都能允许百姓示威游行,现在的阿尔及尔政府如果还实行暴力的话,那肯定会引起法国民意的强烈反弹,接着就会俞演俞烈一发不可收拾。

    二来,如果这么做的话,可想而知这也正是戴高乐所希望的。接着戴高乐就会利用这一点大肆宣传,然后掀起一场声讨逼迫吉罗将军就范的浪潮。

    所以包括吉罗将军在内的所有阿尔及尔政府的法国官员对此都十分为难,这个问题甚至都可以说无解。

    当然,也有人想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就是派出一些人到“战斗法国”办公室那喊口号,吉罗将军也的确这么做了……但结果却是可想而知的。

    要知道此时大多数法国人都是站在戴高乐一边的,派到“战斗法国”那喊口号……周围的人一听到,就带着匪夷所思的表情看着他们,接着就是一群人围上来与他们理论,甚至还有动手动脚的,于是这些身负重任的“间谍”很快就灰溜溜的逃了回来。

    这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却在西西里岛战役后出现了好转……在佐阿夫兵团一个师有如天降神兵般的穿插并成功的占领巴勒莫的那一天,就有许多法国侨民在阿尔及尔政府外集结欢呼:

    “干得好,佐阿夫兵团!”

    “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

    吉罗将军也乘机抓住这个机会很亲民的走上街头对这些侨民发表了演讲:“所有热爱法兰西的同胞们,相信我们……我们完全不同于维希政府,这一点我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而且我们还将向你们证明,我们有能力解放法国赋予法兰西自由和荣誉,我们每个人,都将带着荣誉回到自己的祖国!”

    百姓们很快就欢呼起来,他们太想得到胜利了,确切的说,是太想得到一个像样的胜利了,而吉罗将军满足了这一点,另一边的戴高乐政府却依旧无所作为……事实上,之后“战斗法国”的部队在随着英**队作战时还被德军装甲师打得一败涂地。

    于是很快那些喊口号的人就失去了市场。

    不久之后事情就开始反转了,当有人再次到阿尔及尔政府前喊反对的口号时,就有热血、冲动的法国青年围上去质问:

    “没看到西西里岛战役是什么结果吗?凭什么让阿尔及尔政府并入‘战斗法国’而不是反过来?”

    “没错,你们不觉得让一支打了胜仗的部队服从被打败的部队的指挥,是件很荒唐的事吗?”

    ……

    双方争论不休,最后还发展成了一次群架……别小看这些法国的热血青年,他们都是在法国战败的耻辱之下急于找回尊严的一群人,所以极易冲动。当初张弛策反阿尔及尔时事情因为达尔朗而陷入僵局,风声放出去后,这些法国热血青年甚至带着手枪和餐刀去包围达尔朗的指挥部……

    他们目的是逼迫达尔朗加入盟军,但手枪和餐刀显然无法起到什么作用。

    此时,虽然民意还没有转到完全倒向阿尔及尔政府的地步,但已经很明显有所好转了。

    于是吉罗将军突然意识到,他的命运似乎是由那个中国少将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个中国少将带领着佐阿夫兵团在战场上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他将什么也得不到。

第八百五十四章 创新

    吉罗将军认识到这一点后,对张弛的态度就越发友好……确切的说,这已经不仅仅是“友好”了,因为吉罗将军每隔几天就会发一封电报给张弛,称赞张弛为佐阿夫兵团和阿尔及尔政府所做的一切,里头不乏有些让张弛看了有些起鸡皮疙瘩的奉承之语。

    后来张弛干脆就让参谋把这些电报“过滤”下,像这样无关紧要的话就不要摆在他办公室的桌面上了。

    石油运输通道很快也建立了起来。

    这一点几乎没遇到什么困难,阿尔及尔政府这里当然没问题,先不说之前就说好的,这是美式装备兵工厂进驻阿尔及尔的条件,就算没有这个条件,以中**队对阿尔及尔的重要性,吉罗将军只怕也要答应。

    美国方面同样也不会有问题,毕竟这些石油运往冲绳及中国东北后,最终的目的是为美**队生产装备和补给的。

    至于英国方面,虽然蒙哥马利看张弛很不爽,但中**队仅仅只是运输船要通过盟军所控制的运河而已……如果连这都不答应,那也太夸张了点,何况中**队在此之前还帮助英联邦军打败过隆美尔。

    考虑到这些,蒙哥马利也只能点头放行。

    于是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而且还有着极大吞吐量的“丝绸之路”就这么开通了……

    运输船从冲绳运来的是佐阿夫兵团的装备以及非洲百姓紧缺的粮食,运回去的就是一桶桶冲绳急需的石油。

    这么一来,冲绳几乎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了,媒、铁等可以从中国东北进,石油从非洲进,冲绳被整得就跟一个大机器似的,各种原料、能源运进去,然后一个个成品运出来,在这中间自然就创造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充实了冲绳百姓及远征军的钱包……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这生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接触到了机器并长期与机器打交道,边工作边学习,再加上张弛又在科研方面引进人才、投入资金,就不断培养出自己的人才从而走上一条自主创新的路。

    所以,现代网络充斥着“中国没有创新能力”、“中国只会仿制”、

    “中国人没有创造力”、“中国填鸭式教育害死人”之类的言论……

    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创新这东西,他实际上就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在用机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这些机器有哪些不足之处并想办法往“更经济”、“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向改造……这就是创新。

    中国在此之前与西方国家比起来之所以创新不足,并不是“中国人没有创造力”,当然也不是因为“中国填鸭式教育”的错。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工业化的步代比西方国家晚了上百年……在西方国家发明了蒸汽机并大规模的应用到工厂里普及到百姓的生活中的时候,中国人还闭关锁国抓着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

    天天在田里种地,能有什么创新吗?

    只有那些天天对着机器,想着怎么才能让这机器更快一点,让它用更短的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好为自己赚更多钱的,而且还是普及到百姓中全民都有机会发挥想像力、创造力才可以。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填鸭式教育”不但没有阻碍创新反而是创新的基础为创新创造了条件。

    原因很简单,一切创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新不是凭空创造一拍脑袋就出来的……它必须要有基础知识,然后人通过想像力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些不同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中国填鸭式教育”,恰恰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些基础知识“塞”进了许多中国人的脑袋里,然后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合格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接着就出现许多创新……改革开放才短短几十年,中国创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而且比第二美国及第三日本的创新数加起来还多。

    可笑的是,在现代还有许多人崇尚西方所谓的“素质教育”……对于这一点,西方国家甚至都开始认识到他们自己的错误了。

    西方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放任教育,总想着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却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启蒙教育,没有基础知识,再聪明的孩子创造力都十分有限……丹麦与中国的中学生就进行过一场比拼,丹麦的老师原本对自己学生的创造力很有信心,结果一测试,惊讶的发现丹麦学生的创造力远不如中国学生。

    (该视频网络上有,片名:“丹麦9年z班中国初三13班”,四集纪录片)

    这也是一向能抓住世界潮流的英国宣布在全国小学数学课堂上实行“中国模式”的原因之一。

    张弛此时做的就是这事,他全面推进冲绳乃至中国东北的工业化,让数千万百姓接触机器、使用机器并用机器劳动生产,这就是一种“量变”。

    那可是数千万人,这数千万人在劳动和学习的过程中每天只要有一个人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这方法改进一下机器使其效率更高?那么一年就会有三百六十五个“创新”,于是就发展成一种“质变”。

    简单的说,张弛不仅是在引进国外的人才,还在培养国内的人才创造条件和环境。

    “将军!”在张弛沉思的时候,粱参谋就把一封电报递到他面前:“从开罗来的,让你去参加一次会议!”

    “嗯!”张弛点了点头。

    他早就知道会有这次会议……因为在夺取了西西里岛之后,英、美双方当然又会陷入对下一步进攻方向的争论中。

    甚至张弛还认为对他的邀请已经算迟了,这讨论应该在西西里岛战役刚结束就展开,而英、美现在才让他参加。

    不用想,这其中必然是有人在作梗,这个人是谁也不难猜,当然是蒙哥马利。

第八百五十五章 争论

    张弛猜的没错,其实也可以说猜错了。

    因为英、美对于之后该如何推进战争是从西西里岛战役还没结束就开始了。

    那时德国人还守着卡塔尼亚防线,但就算是傻瓜也知道西西里岛战役已成定局……英、美都是商业大国,商人的特性就是眼光看得比较远,所以在这时他们就为该如何进行下一步而争论不休。

    焦点依旧是该从意大利进攻还是从法国北部进攻。

    蒙哥马利是这么说的:“上帝,我们已经夺取了西西里岛,这个岛就是再完美不过的前进基地,它有几个设施完善的港口,还有大得可以容纳下我们所有战斗机的机场,意大利人甚至会保持它们良好的运作……我无法想像你们居然想要放弃以西西里岛为跳板进攻意大利再进攻德国的计划!”

    “你说的是事实!”艾森豪威尔反驳道:“可是这么做并不能改变什么,除了拖延时间外!”

    艾森豪威尔这是点出了重点,英国人其实就是想拖延时间。

    就算从西西里岛攻进意大利又怎么样呢?此时的意大利都有很明显的投降倾向了,盟军甚至不用打意大利过段时间都会投降或者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进攻意大利明显是不必要的,甚至还可能激起意大利人的逆反情绪转而帮助德国人让盟军吃点苦头。

    所以,英国人的最终目的就是“拖延”,丘吉尔的意图是让德国与苏联在东线打得两败俱伤,然后盟军再出手。

    这似乎是种很高明的手法,因为英国与苏联是属于不同阵营的,一个姓“资”一个姓“社”,谁都知道战后苏联会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对手。

    但美国的利益却不在这。

    应该说,这也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苏联将来同样也会成为美国强劲的对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