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听连姑娘的吩咐。”张千户冲着连蔓儿抱拳,笑道。
酒席就安排在铺子里面,地方宽敞,一应都是齐备的。连守信还搬了酒过来,被张千户给拦住了。
“饭可以吃,酒却万万不行。”张千户这次的态度很坚决。
连守信知道,他们确实有军纪,而且一群人喝的醉醺醺地骑马回去,也不像话,也就作罢了。
吃过了饭,张千户也没立刻就走,又跟着连守信他们下地,帮着将花生、大豆等都收了,又和连蔓儿约定了打玉米的时间,才告辞走了。
五天之后,玉米应该晾干到可以打的程度了,那时候算产量,也正合适。
张千户走了,连蔓儿这一大家子的人又在地里干了一会,到天将傍晚,也收了工。
一共就五十一亩地,若是连蔓儿家自己收,怕是要收上六七天才行,即便有连守礼一家,吴家和张青山一家来帮忙,那也得收上两三天,因为张千户带来的这十几个壮劳力,只这一天的工夫,就都收完了。
预想中为了收秋的腰酸腿疼、手脚起泡都没有出现,连蔓儿衣炔飘飘地站在打谷场上,心里打定了主意。
要多多的赚钱,要雇工,要做脱产小地主……
第三百九十二章 吃玉米
只一天的工夫,连蔓儿家就将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张青山本想是给闺女和姑爷帮上两天的工,见情况有变,他家里也要帮着收庄稼、摘收果子,就只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儿子、媳妇和孙女回烧锅屯去了。
连守礼接着回山上上工。
因为到了秋收的季节,私塾里又放了农忙假,五郎和小七就都没有去上学。吴玉贵和吴家兴是先放着家里的庄稼没收,来给连蔓儿家帮工的。连守信就带着五郎和小七,又去给吴家帮了两个工。
小七年纪还小,五郎年纪也不算大。这个帮工,就是两家的情分,谁也不会让两个孩子累着,尤其是小七,被吴家兴照顾的极好。
王氏还叫了连枝儿和连蔓儿去家里,帮忙做饭,吃饭的时候,也叫上了张氏。
在吴家吃饭的时候,连蔓儿家就和吴玉贵商量好,要他推荐两个可靠的短工,过些天帮着打谷、扬场。
“早该这样。”王氏对此是极力赞成,“枝儿她娘每天家里、铺子里的活计,就够忙活的了。五郎和小七,多些空闲,不正好念书。还有枝儿和蔓儿,娇娇嫩嫩的俩闺女,下地做那粗活,我看着都心疼。咱家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不是,也不是请不起人。人要请,还应该多请俩,也让枝儿她爹轻省轻省。”
“看我婶子这激动的,”连蔓儿就坐在炕上笑,“婶子这是心疼我姐。我们都是连带地。”
两家人就都大笑。
王氏更是笑的前仰后合,将一大块鱼肚子上最嫩的肉都夹给了连蔓儿。
“婶子谁也不心疼,婶子就心疼你。”
…………
秋季,气候干燥。尤其是晌午的太阳,照在人的身上,比夏天还要烤人。连家收完秋后接连几天。凑巧都是大晴天,正适合谷物的晾晒。
这天傍晚,连蔓儿就踩着凳子,从玉米栅子里随便捡了一根玉米棒子出来查看。玉米已经有些干了,可以很容易地就将玉米粒尅下来。
五天后,一大早,连蔓儿一家就到了打谷场上。连守礼、赵氏、连叶儿、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俩,依旧赶来帮忙。至于张青山,张氏没人他来。一来是因为离的远,二来是因为知道,今天张千户还会带着人来帮忙。
连守信将打谷场又仔细清扫了一遍。吴玉贵等人就将簸箕、大笸箩、小板凳、草垫子等在打谷场上摆开。他们这还没准备完,张千户就带着人到了。
这一次,张千户比收玉米的时候来的还要早,带来的人手,也多了一倍。
连蔓儿就知道,张千户,或者说沈六的意思,是要在这一天,就将玉米粒都打出来。
“六爷带着府里、县里的官员都在后头。咱们先干着。”张千户摆开了架势,说道。
连蔓儿前世,有专门打玉米的机器,但是在这,没有机器,要打玉米粒£全靠手。其实就在连蔓儿前世,机器化实现的时间也不算长,就在她祖父那一辈,打玉米粒,也是全靠手动,将玉米六下尅。
知道今天干活的人多,除了自家的大笸箩和簸箕,连蔓儿家还从村里借了一些来,一共是十个大笸箩。连蔓儿就将所有的人手分派下来,四到五个人围着一个笸箩坐下。凳子和垫子不够,张千户这些人也不讲究,直接一屁股就坐地上了。
然后分派出人手来,用簸箕将玉米棒子从玉米栅子里搬送到笸箩里,大家伙就开始尅玉米。
第一根玉米,是全靠手尅好的,第二根,就有了简便的法子。用尅掉玉米粒的玉米芯子做助力,可以更容易地将玉米粒尅下来。
张千户带来的兵士们都是粗手大脚,手上有劲,干活干的非常快。等尅好了一定量的玉米粒,就有人用簸箕,收一簸箕的玉米粒,侧对着风的方向用力地颠,将玉米粒颠起来。这相当于扬场,就是借助风的力量,将里面的杂质,主要是玉米芯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和玉米胡子,都清除掉。
这样,剩下干净的玉米,都被张千户带来的人装进了麻袋里。
连蔓儿家也准备了麻袋,不过张千户没有用,他这次带来了不少的麻袋,每一只都同样大小,上面还有兵勇的表记,一看就是标准的装军粮用的袋子。
装满了玉米的麻袋,就被张千户带着人都摆放在了一处。
连蔓儿将这些看在眼里,她揉了揉因为尅玉米,而有些发红的手心,不由得眼角抽了抽。她有预感,这些玉米,怕是很快就要离她而去。而她还的高高兴兴,不能拦着。
快到晌午该吃饭的时候,张千户主动提出来,他们自带了干粮,只要连蔓儿家帮他们准备些热水喝就行了。
张千户带着手下,离开大笸箩,在旁边的空地上列队排开,一个挨一个的坐下,然后就从口袋里往外掏干粮准备吃。
这个架势,连蔓儿家要准备饭菜,让大家伙好好吃一顿的打算就只得作罢。并且,连带着他们自家人,也不好吃的太丰富了,得赶着时辰干活。
张千户说热水就干粮就可以,连蔓儿家自然不会真的只准备热水。张氏带着人,熬了两大锅浓浓的咸菜丝肉汤,用铺子里早上盛粥和汤的桶给张千户提了过去。
张千户等人自然感激不尽。
连蔓儿自家的晌午饭也俭省了,就是三和面的馒头,就肉汤,菜也只有一道简单的蘸酱菜,就是干豆腐卷大葱。
匆匆的吃过了晌午饭,大家伙又回到打谷场上干活。
未时初刻,一直说要来的沈六终于姗姗来迟。
这么说似乎不对。沈六虽然比连蔓儿估计的时辰晚了很多出现,但是他的出现是不能用“迟”来形容的。
那对车马的速度,也就仅比张千户那队快马稍稍慢了一些而已。而这慢一些,应该还是为了照顾身后跟着的那批官吏。毕竟在辽东府。哪一家也不可能有比征虏前将军、沈大总兵更快、更好的马和车了。
沈六从车上下来,众人都赶忙上前行礼。
“都起来吧。”沈六站在那,四下看了一眼。才漫不经心地摆了摆手,说道。
就有人搬了桌椅,请沈六坐下。至于辽东府和锦阳县城的众官吏,都只能侍立左右。
唯有李大人和另一位中年文官,有人搬了凳子,让他们在沈六的下首坐了。
连蔓儿站在人群里,打量沈六。比起上次见面。沈六的脸似乎清瘦了一些,看来最近他是真的很忙,不过精神头却似乎更好了。
今天的沈六穿了一件宝蓝色织锦的团花袍子,一头乌发用锦冠包裹了起来,腰间玉带。连蔓儿离着好远,都能感觉到那一块块碧玉的清透柔润。
“所有的玉米都在这了?”沈六的目光在人群里飞快地一扫,问道。
“回六爷,是的。”连守信和张千户一前一后,都答道。
沈六点了点头。
“行了,继续干吧。”
众人就回到原地,接着尅玉米。
就有车夫赶着沈六那辆马车往外走,马车后面,还拴了两匹骏马。一匹白色,一丝杂毛也没有,另一匹是青色,比白马略矮,却肥肥壮壮,比周围所有的马。有一匹算一匹,都要肥实。
对这两匹马,连蔓儿是有印象的。白色的那一匹,应该是沈六的坐骑,而青色的那匹肥马,好像是沈小胖曾经骑过?
沈小胖也来了,怎么没见到他?
连蔓儿正这么想着,就看见沈六那辆车的车帘动了动,一张圆乎乎的包子脸从里面探出来。
沈小胖的眼睛细长,但这不影响他的眼神。可以说,他的眼神比一般人还要好。就是一探头之间,他一眼就看见了连蔓儿。
沈谦忙朝连蔓儿挥了挥手。
连蔓儿手里拿着玉米,略微抬了抬,就又放了回去。果然,这小肥尾巴是沈六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就有小厮赶到马车跟前,沈谦跟那个小厮说了几句,那小厮先是摇头,后来似乎很无奈,不过还是将小胖子从车上抱了下来。
沈谦下了车,就抛下那个小厮,跑到了沈六的跟前。
沈六抬手摸了摸沈谦的头,又往旁边招了招手,就有人搬了个凳子,将沈谦抱了上去坐着。
连蔓儿在尅玉米,她心里想,这些人光看着有什么意思,他们怎么不想自己试试尅玉米?
让连蔓儿颇有些失望的是,似乎没人想来试。
她们在这边尅玉米,那边已经有人运了一台大称过来,开始称量玉米。
连蔓儿想了想,就跟身边的五郎耳语了几句。五郎站起身,走到沈六的跟前,低声说了几句话。
沈六点了点头。
五郎就招手叫了吴家兴,两个人抬了一袋子品相略差,不能留作种子的玉米,赶上车,离开了打谷场,直奔镇上的磨坊。
这是她们一家人商量好的,毕竟,大家都只吃过煮的嫩玉米,这完全成熟的玉米是什么味道,大家还不知道。趁着沈六这些人都来了,现磨出些玉米面来,做些玉米饼子,给大家伙尝一尝。
连蔓儿急切地盼着五郎快点回来,因为,她馋玉米饼子了。
第三百九十三章 吃货
还剩下最后半栅子的玉米棒子没有尅完,那边的小吏在忙忙碌碌地将一麻袋一麻袋的玉米过秤、记录、五郎和吴家兴比预计的时辰回来的要早,这是因为前一天已经和磨坊定好了,他们一到磨坊,不用排队,就直接磨面。
磨回来的面,分了几只小口袋,先是给沈六等人看过,才过来交到连蔓儿的手上。
连蔓儿就放下手中的玉米棒子给别人尅,又叫上了张氏、连枝儿、赵氏和连叶儿,将几小袋的玉米面带上,直接奔连记铺子的厨房来。
几小袋子的玉米面,因为磨数和过筛数不同,所以面粉的质地也不同。
最粗的一种,不能称之为面,而应该叫玉米碴子。是采用略嫩和没晒干的玉米,粗磨一遍,不过筛。这样的玉米碴子煮粥,香软有嚼劲,而且甜味足。
然后是粗磨一遍,细磨一遍,过一次筛的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