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虼蟮牡泻湔ɑ荷稀�
马全报告过敌轰炸机机群临近以后,命令李尊准备攻击,马全则继续监视着周围的动静。这时,只见两架敌敌机,正在与“烈焰”中队相同的高度上飞行着。看来,势必首先与这两架敌机交火。
“谢国兴,我攻击,你掩护”
马全的命令就象一条看不见的细线一样,拉开了空战的序幕。
敌机爬高了,“烈焰”中队也爬升。马全有时透过云隙观察李尊带领的四机编队,因为那是“烈焰”中队的支柱。
这两架敌机——马全视为游猎的歼击机,却极力避免与“烈焰”中队进行空战。他们的意图马全一下就猜透了:妄想把“烈焰”中队诱开
果然,只见刚才起飞的那10架敌机,正朝着李尊带领的四机编队扑去。此时应当率队掉转机头,对敌机发动迎头攻击,把敌机冲散,随即逼近敌轰炸机机群才是。用不着马全操心,李尊正在这样做,他的飞机飞在最前头。离敌机更近了,眼见得双方就要开火了
“李尊,快攻击”马全忍不住喊道。
可是,恰在这最紧要的关头,“烈焰”中队这个四机突击编队的带队长机李尊,竟突然掉转机头,急向一旁躲闪,随即下滑。这时,只见李尊的飞机尾部突然冒起浓烟。不过,这并不是他的飞机起火了,而是他打开了加速器
马全既愤慨又焦急。他在干什么?他为什么突然逃跑了?难道他又害怕了?
马全急忙放弃那两架敌游猎的飞机,立即俯冲下去援救被带队长机甩下的三个年轻飞行员。可是,迟了,李尊的僚机飞行员的飞机已经无法操纵,迳直朝着地面坠去。
剩下的两个年轻飞行员立即向马全靠拢过来,“烈焰”中队在一起并力反击敌机。这时,马全才猛然想起自己的僚机飞行员谢国兴来。他在什么地方呢2他是什么时候掉队的?
敌轰炸机大机群离马全方前沿越来越近了。要想挡住他们的去路,那“烈焰”中队是力不从心的。眼下,唯一有效的办法只有不顾一切地冲入敌群,搅乱他们的队形,迫使敌机在尚未到达目标以前甩掉炸弹。
于是,马全带领着被李尊甩下的两个小伙子,对敌大机群发动了猛攻。这两个小伙子都很勇敢,都紧紧地跟定了马全。“烈焰”中队一起从敌大机群的后上方迅速发动攻击,机关炮和机枪一齐猛烈开火。敌机群向“烈焰”中队猛烈还击,“烈焰”中队完全置之不顾。
敌人慌乱了,急忙胡乱甩掉炸弹,四散奔逃。“烈焰”中队冲散了敌人的一个九机编队,又冲进了第二个九机编队,紧接着冲进第三个九机编队。“烈焰”中队处在敌轰炸机大机群当中,猛冲猛打,只急得敌护航歼击机团团转,想要向“烈焰”中队发动攻击,却又无从下手。这时,敌轰炸机纷纷掉转机头,四处奔逃。
这一来,“烈焰”中队这3架飞机就暴露在10架敌歼击机的面前了,形成3对10的不利局面。要想摆脱敌机的围攻,那是办不到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与群敌死打硬拼可是,“烈焰”中队的弹药快用光了。
这时,只见敌机突然转弯,慌忙向西飞去。这是怎么一回事?马全忙向四周一看,顿时高兴起来原来,自己的歼击机大机群赶来援救“烈焰”中队了。
“烈焰”中队正在航线上飞行,耳机里传来大队长的声音:“我是大队长,我是大队长。敌轰炸机3个九机编队,正朝着慕尼黑方向飞行。你们现在的任务是保证这座城市的安全。”
“明白”马全立即改变了航向。
“烈焰”中队还没有到达慕尼黑上空,马全就发现8架敌歼击机正在低于“烈焰”中队的高度上飞行。这表明,敌轰炸机机群正在半路上。于是,马全立即从紧贴云底处俯冲下去,对其中一架敌机发动了攻击。马全占有飞行高度方面的优势,便于发动突然攻击。这架敌机当即起火下坠。边上的僚机也击落了一架。
其余敌机立即四散,俯冲逃跑。敌人惊慌失措,而惊慌失措只会削弱力量。“烈焰”中队开始追击敌人。马全的僚机飞行员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小伙子,今天他第一次给马全当僚机,也死死地缠住一架敌机不放。
“我攻击,我攻击,请你掩护,请你掩护”马全的耳机里传来他的呼喊声。
初次参加空战的年轻飞行员的心情,马全是很理解的。这些小伙子“烈焰”中队继整训练了半年,“烈焰”中队多次告诫他们遇敌要沉着。现在,这个小伙子沉不住齐了,恨不得立即击落敌机,在正在德国访问的大总统面前也显得体面。
“我掩护,你攻击”马全心平气和地回答,随即紧跟在他的后面掩护他。
马全的僚机飞行员发起急性子来了,老远老远就对敌机开起炮来。
“沉住气,不要急于开火。再近—点。。。。。。。。。。。”马全提醒他说。
马全提醒他的时候,正是他的神经处于最紧张状态的时候。这时,那种要消灭敌人和渴望享受胜利的喜悦的心情,甚至能使那些久经空战磨炼的老飞行员失去理智。马全提醒他注意距离和瞄准,好使他清醒过来。他开始沉着而勇敢地向敌机逼近。这一次开炮,命中了目标,敌机起火了。
这时,马全猛然想起“烈焰”中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慕尼黑。敌轰炸机机群正在往那边飞呢。马全下达了口令,“烈焰”中队这个六机编队立即掉转机头,朝着慕尼黑方向飞去。
马全的僚机飞行员严守着他在编队中的位置,信心十足地驾驶着飞机。马全按捺不住内心的喜讯,就通过送话器鼓励道:“好样的”
城边升起了烟团,看样子,敌轰炸机的一个九机编队,已经突破防御飞抵目标上空。驻扎在慕尼黑机场上的友邻飞行团的歼击机已经升空。他们正在空中盘旋呢。
敌人的另两个九机编队在哪里呢?是不是已经被“烈焰”中队的战友们截击了?当马全正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只见一架飞机向“烈焰”中队靠拢过来。马全仔细一看,这是一架被打散而找不见德国盟友的飞机。看来,格斗是相当残酷激烈的了。但是,这个飞行员却不往家里跑,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敌搏斗。
马全刚把目光从德国人的飞机机身上移向云层,立即发现敌歼击机机群。敌机全都打开了加速器,已经赶上“烈焰”中队。“烈焰”中队急忙猛烈掉转机头,对准敌机群,迎头冲上去。
马全从下方向上发动攻击,对准敌带队长机的肚子开炮。敌机被击中,拖着长长的烟带朝着地面坠去。其余敌机见状,立即慌忙逃进了云中
''
第七百十一章 三大独裁巨头
第七百十一章 三大独裁巨头
就在中华民国大总统对德国进行访问的时候,意大利**者墨索里尼也秘密来到了柏林。
这是世界三大**巨头萧天、阿道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首次齐聚一堂,但是显然萧天和阿道夫。希特勒并不希望在这个时候看到墨索里尼出现在这里。很明显,墨索里尼在这个时候来到柏林,是意大利军队在北非的局势已经很不妙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中**队横扫亚洲,把英国人和法国人彻底赶了出去。德国人则干净利落的击溃了英法联军,迫使法国投降,并积极的准备对促使英国投降。
在德国的上空,在英国的上空,是中德空军在并肩作战,而很快,中德地面部队也很有可能配合作战。
但是意大利呢?
这个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萧天从来也都没有看得起过的意大利,在战场上的表现和他们在战前吹的牛完全不一样。
在墨索里尼到来之前,萧天正和阿道夫。希特勒讨论着进攻南斯拉夫的计划。这一计划被命名为“粉碎”。
在“粉碎”计划中,德国将出动8个师,而中国出动20个师,俄罗斯出动9个师,以37个师的力量对南斯拉夫进行全面打击,并计划在两个月内结束战斗。
一旦对南斯拉夫展开攻击,那么也意味着中**队进步欧洲之后迈出了第一步。
但是现在,因为墨索里尼的出现,和无能的意大利军队拙劣的表现,迫使萧天和阿道夫。希特勒不得不为这位盟友大伤脑筋。
意大利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愚蠢、无能来形容他们。。。。。。。。。。。。。。。
意大利虽然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但由于国内长期的分裂使他在欧洲中一直处与落后的地位,但在侵略野心的驱使下,这个国家也加入了侵略非洲的行列。
1869年苏伊士运河还通后,意大利便开始在非洲进行扩张,16年后,马萨瓦被占领,同时意属索马里也慢慢发展起来,而在这两块殖民地中间的埃塞俄比亚自然也成为了意大利的下一个目标。但意大利却在随后的阿杜瓦战役中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侵略军全军尽墨,当时的意大利首相克里斯皮也被迫下台。
但随着全球政局的变化,在1911年,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为了拉拢意大利便把的波黎里和昔兰尼加划做为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在一战结束后,这片土地就更名为现在的利比亚。当墨索里尼上台后,意大利又出兵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看起来意大利的东非**快要实现了,但随后的二战很快就打碎了墨索里尼迷梦。
二战开始时意大利在非洲的部队在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有约22万人,司令为奥斯塔公爵。而在北非另有25万人左右的军队集团,分为两个集团军。在西边,面对法属突尼斯方向的的黎波利塔尼亚,是第五集团军,辖第10军之第25博洛尼亚步兵师,第55萨沃纳步兵师,第60萨布拉查半摩托化步兵师、第20军之第27布雷西亚步兵师,第61锡耶纳步兵师和第17帕维亚半摩托化步兵师、第23军之第2利比亚师,第1黑衫师。
在东边,面对埃及方向的昔兰尼加,集结了第十集团军,辖第21军、第22军。此外还拥有七个土著营和两个伞兵营的部队以及“利比亚”坦克群。司令为巴尔波元帅,但这个倒霉的家伙在座飞机上任途中竟然被自己人的高射炮击落毙命,格拉齐亚尼元帅接替了他的职务。
而相比之下英军的兵力却级为薄弱,英军司令韦维尔手下只有第七装甲师,新西兰师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14个英国营和两个皇家炮兵团,总兵力有5万人左右,他们是处在意大利军队的两面包围之中,而且当时的局势也不允许英国向非洲增兵。
但战争的进展却让所以的人都难以置信,1940年9月13日,墨索里尼命令格拉齐亚尼元帅,以第10集团军共7个师的兵力向埃及发起进攻。但英军一次出人意料的反击成功阻止了意大利人的前进,并为他们的后撤赢的了时间。而格拉齐亚尼这位熟悉沙漠战争的元帅在深如埃及约60英里后却因为后勤问题停止了前进。
12月6日,得了增援的2。5万名英军从驻地出发,到9日拂晓,西迪巴拉尼战役正式开始,双方爆发了第一次坦克交战,意大利的薄皮坦克在英国的马蒂尔达面前不堪一击,但在尼贝瓦意大利军队进行了极为顽强的反抗,师团长马利蒂将军身先士卒,在他阵亡后意大利士兵们仍然顽强地抵抗着英军的进攻,但由于是仓促应战加上装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