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没钱,可朝廷最不缺的还是那些矿山等东西,如果李超提出要朝廷拿土地来偿还,戴胄是不会同意的,土地这个东西还是很敏感的,但矿山这些,就没这么敏感了。
“赵国公想要拿什么矿?”
三百八十万贯的李记钱庄欠款,戴胄巴不得全部用矿山等来偿还,当然,他也不会贱卖。若是可以,他甚至愿意朝廷拿矿山等把李记手里那三百多万的债券也给换回来。
李超早知道戴胄会同意。
真金白银换朝廷那些荒山野岭的,朝廷为何不同意呢。
他早有准备,拿出了一副地图。
“盐、铁、煤矿。”
李超首先瞄准的就是这几类矿产,朔方道盐灵等州的盐湖采盐承包权,甚至还有河北、辽西、绥远、淮南、江东、岭南等几道沿海边的盐场开采承包权。
此外,还有朔方、河东的煤、铁矿产承包开采权。
李超直接就在地图上开始标绘,一共有十个盐场,都是早就堪探好了的。煤矿和铁矿,也都是早就堪探好的,共有十几个矿。
“一百年承包开采权。”
戴胄看着这些圈起来的地点,在沉思。
他感觉自己今天有点准备不及,李超却明显是早有准备啊。
总觉得这个买卖看似朝廷很划算,但其实是吃亏的。
“一百年太久。”
“戴公,我可是非常有诚意的,我划出来的这些盐场和矿山,可都是还没有开发过的。对朝廷来说,那什么都不算,一点损失都没有,就抵消了三百八十万的借款,这还没算上利息呢,加起来四百多万贯呢。”
“我们拿下这些荒地,还得自己修路开发,前期投入那是大数字。总不能我们辛苦的开发,刚做两年,朝廷就又收回去坐享其成收利吧?”
“一百年还是太久了一些。”
“戴公,我还没说要永久权呢,只是要了一个一百年的承包权而已。其实细算下来,这是一个真正的双赢合作啊。朝廷一来免了四百多万的借贷,二来呢,这些盐场矿山开发后,我们又还向朝廷上税的,想一想,一年要新增多少税收?”
戴胄心里承认,李超说的没错。不过换个角度来想,李家也没做亏本的生意啊,谁不知道,灞上李家本来就在盐茶糖酒钢铁这些产业做的极大。
朝廷对盐控制的极强没错,但实行的还是民制官收商卖的原则。盐是由百姓生产,然后官府收购,再卖给商人销售。
朝廷组建了专门的盐务公司,还发行了盐票,让百姓认购募集资金,又发行了盐债。据戴胄所知,李超手里可是握着大把的盐务公司的股票和盐债。
同时,朝廷的盐务公司发行盐引,因为缺钱,所以早超发了许多盐引。如今,这些超发的盐引,李家手里握的最多。
因此,现在的李家,其实是大唐最大的盐商。
而现在李家明显不再只满足于为朝廷销售盐,他们还准备直接生产盐。虽然戴胄觉得,在如今朝廷的盐专卖制度下,盐商产的盐,必须得卖给朝廷,然后统一调度,看不出李家直接掌握盐生产的作用,可是他还是觉得,李超此举大有深意。
而铁与煤矿,就更加重要了。
李家的冶铁炼钢,拥有的大唐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单是那一次性能一炉炼出几百斤钢液的本事,就不得了了。而据说,这种炼钢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平炉和焦炭。
平炉据说非常复杂,炉体庞大,还得有蓄热式的火焰炉等等,但关键的还是得以煤炭加工成的焦炭为燃料,不然温度上不去。
李记的钢铁厂,大大提升了大唐钢铁的产量,尤其是钢的产量,优质的钢材,使得朝廷的军备性能大大提升,铠甲、刀枪等性能都大大提升,同时成本还下降了,更关键的产量上升。
连带着犁耙锄铲等农具,以及锅壶剪刀等用具,都更精美且更便宜。光一个李记钢铁厂,每年向朝廷提供的钢铁和税收,都是相当惊人的,这是朝廷重点关注的工坊。甚至因为其技术极先进,朝廷还曾有官员提议要把这钢铁坊收购为官有。
若不是因为这钢铁厂是李超的,说不定还真可能被官有了。
隋朝的时候,朝廷曾经规定,矿权全部收归国有,经营采取的是瑶役制。但到了唐代,则允许私人开采,官收其税,因此唐朝的矿冶其实很繁荣。
不过这个时候的技术很落后。
大唐如今有铁矿一百零四处,铜矿六十二处。
朝廷一年的铁产量只有两百万斤,铜的年产量只有二十六万余斤,至于钢,那更是低的惊人。
李记的钢铁厂,虽然刚刚起步,但产量已经非常惊人,尤其是钢的产量很大,一炉就能得钢数百斤,现在李记一年能炼钢十余万斤。
在朝廷看来,这非常惊人了,可李超看来,这才不过一年千吨钢产量,太低了。
原本采矿可以私人开采,朝廷只收税。不过在之前李超的提议改革下,如今采矿已经不能随便采了,得先取得朝廷的准许,发证开采,然后还得要承包费开采费,同样也要收税。
矿产这一类的税也比较特别,不收钱,而是以实物缴纳。铁矿就得缴纳铁,煤矿就得纳煤,基本上税额在两到两成五左右。
朝廷对铁矿的征收,就是两成五。
大唐一年产铁两百余万斤,基本上都是私人开采,也就那些豪门大族控制着,朝廷一年征收五十余万斤的铁。
同时,由于钢、铁、铜、银、金、硫磺、硝、碱等这些矿产,除了要向朝廷缴纳两到三成的课税之外,余下的也是不能随意的出售的。得卖给朝廷,这和盐是一样的。
官府以统一价格收购,然后再出售。
这种做法,就是官倒了,很坑爹的一种敛财手段。
比如一家生产铁锅等产品的作坊,他们不能直接向那些铁矿什么的买铁料,而是得向官府购买。
其实仅钢铁一项,大唐的需求是极大的。朝廷的军械,百姓们的农具、工具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
正因为产量太低,以往许多百姓的农具,都只是包一点点铁。甚至做饭的锅,都还有许多人用陶锅等。
价格上,也是居高不下。
钢铁产量提高,对于整个大唐的生产水平当然是有极大提高的。李超做钢铁行业,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赚钱,这是一项提升大唐基础国力的重要产业。
之前,朝廷一年才产铁两百万斤,而到了北宋时,一年能产铁八百万斤,到南宋时一年能产铁两千万斤,而到了明朝时,一年能产铁**千万斤。
钢铁产量的大幅提高,能全面提升大唐的国家实力,李超打算让朝廷拿铁矿的承包权开采费来抵消借款,算是双赢。
“我还有一个要求,朝廷的矿税,从两成半降到一成。两成半的矿税,实在是太高了。相应的,我们愿意把承包费提高一些。”
“刚才我划出的这一共三十个盐场、铁矿、煤矿,一百年的承包权和开采费,抵消朝廷借李记的三百八十万借款和几十万利息。戴公,你觉得如何?”
戴胄心里迅速的算了一下,这三十处矿产盐场,光是承包开采费,李超居然就愿意抵消四百来万的贷款,朝廷明显很划算啊。要知道,此前可是根本不需要什么承包开采费的,朝廷只收课税。
当然,李超要求课税从两成半降到一成,降的有些厉害。不过仔细算算,也还是划算。光是那巨额的承包费,朝廷就赚到了。(未完待续。。)
第940章 隆重推荐:杨小逍拔刀记!
戴胄满意的离开净乐山庄,下了武当山,就立即快马加鞭赶到汉江边,跳上船就立即让船夫扬帆赶回襄阳。
跟李超算是初步达成了合作协议,但这一切还得皇帝首肯。
“陛下,臣觉得赵国公的提议完全可行,用三十座盐场、铁矿、煤矿,抵消四百万的借款,太划算了。”
一回到襄阳,戴胄立即进宫面圣,水都顾不得喝一口,连忙把和李超谈的内容一股脑的告诉了皇帝。
李世民听说没借到钱,有些不太高兴。他捻着不长的胡子,皱着眉头问,“李超可从不会做亏本生意,四百万抵三十座盐场铁矿煤矿的承包开采费,看着朝廷好像赚大了。可你想过没有,他提出把矿税从两成五降到一成,这一年下来,他得少缴纳多少矿税?”
李家仅钢这一项,一年就产钢十余万斤。以前两成五的课税,朝廷直接收走近三万斤钢,而现在李超要求改成一成税,一年朝廷就少收两万斤的钢啊。这可是钢,钢多珍贵。
还有盐和铁呢。
李记一年的铁产量更高,达到近百万斤。这意味着,朝廷如果改税,一年铁课仅李超家,就少收十五万斤,其它民营的铁矿,一年也有一百多万斤,还得少收十五万斤。一年光铁课,就少收三十万斤。
“戴卿,李超向来狡猾,你没看到李超这最后面的那个附加条件吗?他还在后面加了一条,李记约定每年向朝廷出售一百斤万铁和十万斤钢,你看到这条了吗?”
戴胄回道,“陛下,如今李记的冶炼厂,一年铁产量就是一百万斤,钢十万斤啊。”
“现在确实是这么多,但你想过没有,李记的钢铁厂建起来才几年?可就已经拥有了年产百万斤铁十万斤钢的产量,如果他们再新增了这些矿山,那么产量成倍提升都不是问题。而有了这个附加条件后,李超以后每年只需要向朝廷缴纳百万斤铁和十万斤钢。然后他们就能把多余的钢铁,直接拿出去销售了。”
大唐虽然放开了矿产民营开采,但却也还是控制很严的,主要就是通过高额的实物矿税,以及矿产必须由朝廷收购,不得自由出售这条来控制的。
可李超现在加上一条,就是在为多余产量自由出售做准备的。
如果民营矿产能够自由出售,那朝廷就控制不了价格,从小的方面讲,朝廷不能再低买高卖赚差价,从大的方向讲,则是失去对这些重要物资的控制权。
戴胄考虑了一会。
“陛下,臣倒认为,只要李超能够保证每年上缴一百万斤铁和十万斤钢,再上缴十万斤铁课和一万斤钢课,那么他真能有剩余产量,并自由出售给商家,其实也没关系。朝廷拿到这么多的钢铁课税和收购份额,完全能够满足朝廷所需了。”
“李超直接把这些超额的钢铁出售到市场上,只要不是卖到大唐之外,那么又有什么关系。百姓们也能享受到便利啊,铁农具增加,铁的工具增加,大唐的国力也能提升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个协议达成之后,朝廷欠李家的四百万借款就全免了。
四百万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
钢啊铁啊盐啊,这些东西如果产量能高一些,这只会是好事,绝不会是坏事。
“嗯,这么一说也有道理,就便宜他李超了。如今国库里已经能跑马,朝廷确实急需要要钱,能减掉四百万欠款也好。不过戴卿,仅仅是免掉四百万欠款可不够,朝廷现在需要的是钱。”
“陛下,我看李家还是有钱的,而且朝廷那些勋戚豪门也很有钱,但他们不会愿意拿出钱来借给朝廷,不过如果我们能拿出东西来换,他们还是会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