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济格的猪头还没消肿,凶狠地骂着。凌志云一脸的愤恨,也不怎么的,就站那,等着号令一下,他便一刀砍了下去。
这一刀,看似凶狠,却最终没什么力道,只是在阿济格的脖子上砍了道口子。凌志云一声不吭,再次扬起那把鬼头刀,又一刀下去,还是没死。
这个时候,阿济格骂不出来了,脸上露出痛苦之色。然而,凌志云还是没管,仍旧轻砍着。
边上行刑的百姓,一刀剁下建虏的首级后,看到凌志云这般,都后悔自己便宜了建虏。而那些还没动手的,则也学着凌志云的样子,换了方式开始让这些建虏头目受罪。
胡广在他们的后面,假装没有看到这一幕。他知道,这些百姓需要发泄。此时的他,心中想着一会公布的,要让回关内去的百姓,带一份礼物回去。
(未完待续。)
ps: 知道坦诚相告,会让原本就不多的正版读者流逝。不过不管如何,谢谢你们曾经支持过我,谢谢!
529 何去何从
将近中午时分,太阳光洒在清水明月关上,照得明军士卒脸上的笑意更是明显。甚至连一些年纪大一点的鱼尾纹,在这阳光底下也看着少了很多。
历经艰辛,终于在今天打下了清水明月关,宣告建虏终于被打出了京畿之地,勤王也算有了一个好结果。
士卒们幻想着能拿到多少赏赐,是拿去还债呢还是先娶个媳妇再说,或者买点土地。而明军的高级将领们,则都齐聚大营内的中军大帐,并没有在清水明月关里面。
他们当然曾进去看过,但剩下建虏逃到草原之前,已经把清水明月关里面破坏得一塌糊涂,没法待。
孙承宗还在后帐,各级高级将领们都喜开颜笑的,那些文官还懂得矜持一点,至于那些武将,则早已忍不住在大声说着话。
“那些建虏就一群野蛮人而已,那懂得如何守城!要再敢留这里,管叫他们埋骨在此不可!”
“是啊,真是可惜了,要不光是首级的赏钱,那都能堆成一座银山!”
“……”
洪承畴就站在马世龙的身后,巡抚位置中排在第一位,听着身后那些武将说话,心中颇有点不屑。
如今的他,虽然担任巡抚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目前中军大帐中的巡抚里面最短的一个,可位置排在如此之前,全凭他在这次的勤王战事中,有优秀的表现,得到孙承宗的赏识。可以预见,等凯旋之后,官途上必然能再往前走一步。
他之所以不屑,是因为原本可以很快结束的战事,硬是被其他部队给拖累了。
清水明月关虽然险峻。但在红夷大炮的轰击之下,显然不可能守那么久。可建虏没有死守城池,常常发起反冲锋,要是能顶住建虏的反冲锋压力,战事也就差不多了。
可就是眼下在吹牛的那些总兵,经常被建虏一冲就溃散。否则要是都像自己手下一样的军队。那还用等到今日。
这次京畿之地的战事,虽然估计杀了有一千多建虏,但能得到的首级却不多,都被建虏抢回了尸体。
要真是有那么多首级,不对,就算目前手头已有的五百多个首级,估计朝廷都会赖账,因为朝廷根本就没钱。
洪承畴的思绪想着想着,就又回到自己身上。
朝廷之前已经传下明文。说三边总督杨鹤被赐死,目前这位置正悬着。估摸着要是有孙大人向皇上举荐,估摸着这三边总督之位,自己倒是有五成把握。
想到这,洪承畴又想起了孙承宗的事。这次的勤王战事,朝廷虽然不满拖延至今,屡次催促。可终归是打赢了清水明月关之战,算是以圆满结束。以孙大人的资历和人脉。估计以后当个首辅都不是太大问题。
而孙大人对自己又很赞赏有加,只要保持这良好印象。那么自己将来的前途必然也能更加光明。
洪承畴一边想着,一边脸上露出了笑容。正在这时,后帐传来动静,亲卫护着大红官袍的孙承宗转了出来。
中军大帐中的文官武将,一见孙承宗出来,马上噤声。但脸上都有一丝喜气,想着要写捷报,不知道如何分摊功劳。
孙承宗虽已六十七岁高龄,发须全白,可此时的精神却也不错。浑然没有了前些天的隐忧。
他摆手先让文官武将免礼,而后声音宏亮地说道:“此次战事,多亏各位能齐心协力,共赴国难,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挽社稷之危难。老夫对你们的诸多功劳,皆看在眼里,也会如实向皇上奏报,为你们求得应有的赏赐。”
文官武将们一听,哪怕是城府极深的洪承畴,都开心地准备谢过孙承宗。但就在这时,却有不和谐的一幕发生了。
只见一名亲卫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闯进了中军帐,就在门口那边单膝跪地,大声禀告道:“京师八百里加急的圣旨,已到营门口。”
中军大帐内的人一听,都有点不以为然。特别是性子暴躁一点的武将中,就有人在嘀咕了:“肯定是又来催尽快结束战事的圣旨,这都十三道圣旨了吧?”
洪承畴在心中微微冷笑,不怀好意地猜测道:“要是战事再拖下去,京师里的那些人会不会把头发都愁白了?”
孙承宗倒是眉头一皱,他深知朝廷的难处。原本朝廷的库房中都能饿死老鼠,但京畿之地的战事一直不能结束,将近十万勤王军的粮草后勤,确实是为难皇上,为难朝堂诸公了。不过幸好,今天战事结束,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
他如此想着,便中断了准备论功的话题,转而吩咐道:“先摆香案,接圣旨吧!”
中军帐里的文官武将一听,颇有点不高兴,有的藏在心里,有的露在脸上,却也没有办法。
可孙承宗的护卫还没来及准备,就听见帐外传来喧哗之色,而后有人便闯了进来。
孙承宗抬头一看,当即吃了一惊,失声叫道:“高公公,你怎么亲自过来了?”
来人是崇祯皇帝最为信任的三大太监之一,高起潜。
只见他脸上的汗水滴答往下流,喘着气,阴着脸,尖着嗓子嚷道:“大事不好了,快快接旨吧!”
难道是要断粮了?没关系,这里的战事刚好结束了。孙承宗一边猜测着,一边赶紧接旨。
其他人的想法也和孙承宗类似,为此,有的人不无恶意地想着,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该不会是京师的那些人筹不到粮,都辞官不做了吧?
然而,当高起潜一念圣旨,这些文官武将,不管城府有多深,经历有多丰富,全都一下变得目瞪口呆,久久回不过神来。
山海关竟然失陷,被建虏给占了?
他们的脑海中,第一个念头是不相信。但这是圣旨,又是高公公亲自传旨,断然不会有错。到这时,他们才明白过来,为什么这道圣旨是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来。
武将们可能还只担心以后如何面对占据了山海关,连通辽东的建虏,而文官们则还有另外的担心,朝堂巨变即将发生,大明今后该何去何从?(未完待续。)
530 鞠躬尽瘁
孙承宗接旨之后,让自己的副手马世龙领军移驻抚宁,这个离山海关最近的卫所所在。而他自己,则带着洪承畴立刻启程进京。
六十七岁的高龄,硬是只花了五天时间,赶了五百多里路,于傍晚时分到达京师。
虽然京师已经戒严,城门早已关闭,可孙承宗还是很快见到了崇祯皇帝。
在去文华殿的路上,赶过来迎接的是大太监王德化。他语速极快地把京师的事情快速给孙承宗交了个底。
在接到山海关失陷的消息后,京师形势极度混乱。首辅成基命为首的内阁主张皇上南巡,平定中原腹地的流贼之乱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建虏;而左都御史曹于汴坚决不同意,主张再集结兵力,夺回山海关;另外据传兵部尚书梁廷栋等人主和,答应建虏条件换回山海关。至于户部尚书毕自严,早就为筹集勤王军粮草而病倒了……
就算长话短说,王德化也来不及把京师中发生的事情都说清楚,就已经到了文华殿门口了。
孙承宗举手整理了下衣冠,正待进去时,身子一晃,眼见就要跌倒。王德化眼疾手快,连忙扶住了他。
“不碍事!”孙承宗稳住身子后,低声说了句,然后便跨进了殿内。
崇祯皇帝高坐御椅之上,听到内侍唱名后便看向大门。说实话,他心中是很恼火的。
京畿之地的战事一拖再拖,把全国的形势拖得极其严峻,流贼之乱,已成大明的心腹之患。粮草的筹集,更是把头发的愁白了。为此,还再次加了赋税。虽然知道是饮鸩止渴。可也不得不为。
更甚者,要不是战事拖到今日,又要动用山海关的火炮和兵力,又何至于被建虏攻下山海关天险呢?
想着这一切,崇祯皇帝长时间没睡好的眼睛中满是血丝,透着恨意。阴沉着脸,显得异常的狰狞。他盯着门口,就准备给孙承宗一个好看。
可是,当他看清门口进来那人时,却一下愣住了。
这名须发全白的老人,虽然官袍穿得很是端庄,可额头冒出的汗,汇集成溪,沿着尖瘦的脸颊往下流。眼角的皱纹很多。甚至连额头也多了不少。一脸的疲惫之色,仿佛一闭眼,就能马上睡过去。官袍空空,就如同里面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一根木材而已。
这是孙承宗?崇祯皇帝下意识地不相信。可仔细瞧着,却还是分辨得出来,眼前这个老人,就是之前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孙承宗。不管他变得如何了。那眼神中的坚定从容之色,却还是未变过。
这一刻。崇祯皇帝想要质问、为难孙承宗的念头一下没了,脑海中只有震惊。
孙承宗竭尽全力,就按照平时的步伐,不慌不乱,不急不慢地上前觐见。
“臣孙承宗已夺取清水明月关,奉旨前来觐见。”
如果细心地听。能听到孙承宗的话中有一丝颤音,是力竭的原因。边上的王德化却听出来了,有点担心地瞧着他。
崇祯皇帝则根本没注意到,只是被孙承宗的话语所吸引,他没想到。久攻不下的清水明月关,竟然被打下来了,总算是有个好消息了。
然而,山海关的沦陷,让清水明月关之战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崇祯皇帝很快把这丝欣喜埋在心中,先扬了扬手道:“孙卿平身!”
说完之后,他发现孙承宗根本没动。便以为孙承宗还有什么话要说,或者是说要请罪之类以退为进。
如此想着,崇祯皇帝便微微皱起了眉头。自己已经说了平身,有什么事情就站起来说话。不要依仗拿下清水明月关的一点功劳,就趁机开始讨价还价。
他忍着刚冒出来的怒气,想再说一次时,侍立在边上的王德化已有了动作。只见他走过去,伸出双手去扶。
这动作让崇祯皇帝微微有点吃惊,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看着孙承宗微微颤颤地站起来,他才忽然记起来,孙承宗已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
王德化扶起孙承宗后,低头奏道:“陛下,孙大人该是接到圣旨后,连夜赶回,五天赶了五百多里。”
如果是年轻人,五天赶五百多里,其实并不算什么。可孙承宗已是六十七的老大爷了,很难想象是要靠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