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舒嫣华似乎没注意到其他人隐晦的关注一般,她轻轻摸了摸舒妍玉的脸蛋,朝她俏皮的眨了眨眼,“说的是什么糊涂话,做姐姐的哪有不疼爱妹妹的?”
舒妍玉一瞬间就笑开了花,亲亲热热的搂着舒嫣华甜甜蜜蜜的说起了话。
关氏和梅氏齐齐放松,姜氏心底摇头,心疼舒嫣华,舒燕巧一直在一旁低头坐着,没有多少存在感。
舒嫣华笑看着舒妍玉,不时的应和一声,心底补充道:做姐姐的疼爱妹妹没错,很可惜,我已经不当你是我妹妹了。
第14章 字如其人
梓岚院。
陈妈妈站在梅氏身后,轻柔的给她按摩穴位,缓解她的疲劳。
梅氏作为侯府管家的女主人,每天早上去福寿堂那里伺候老夫人用过早膳后,都要在花厅召见府中的管事奴仆,处理府中的庶务,一直到巳时才能抽开身回到自己的正院。
梅氏闭着眼睛,享受着陈妈妈轻柔适中的揉捏,沉吟道:“妈妈,你觉得,华娘是不是知晓了什么?”
陈妈妈手上动作丝毫未停,嗤笑道:“她一个十二岁的小人儿,能知道些什么?我们可从来没有做对不起他们兄妹的事。太太,您太过忧虑了。”
梅氏慢慢睁开眼睛,对陈妈妈的话很是赞同,“对,没错,我们可从来没有做对不起他们兄妹的事,是我太杞人忧天了。”
时机未到,她梅氏又不是蠢顿之人,十年都忍了,还在乎这几年时间吗?
“那么前几天华娘害得我下不来台,又逼得玉儿只能去跪祠堂的事。。。。。。”
梅氏语含迟疑,这是她十年来第一次算不准舒嫣华,这几天忙着照顾玉儿,如今才抽得开身来细想此事。
陈妈妈不以为意,“太太,孩子的心思就跟六月的天一样,说变就变的,今天看她们两姐妹的相处,不是跟以前一个样吗?
舒嫣华就是我们养出来的狗,叫打哪就打哪,您就放一百个心。以后,她那死鬼娘留下来的嫁妆,都会是我们玉姐儿的。”
陈妈妈是梅氏从闺阁中就一直伺候的大丫鬟,后来配了管事,跟着梅氏嫁到舒家,一直是梅氏的得力助手,对梅氏的手段知之甚深,梅氏也很信任她的忠心。
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梅氏就需要陈妈妈来给她分析一下局外的情况,就如现在,她心内隐有不安,因为这是她这么多年第一次掌控不住舒嫣华,现在听陈妈妈的分析,又深觉有理。
梅氏舒了一口气,放松了,“大概是我想太多了,你说的对,我们只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就足够了。”
“你男人传讯回来,说侯爷回到哪里了?”
梅氏接过陈妈妈递过来的茶杯,用杯盖撇了撇茶叶,问道。
陈妈妈在小绣墩上坐着,闻言答道:“他说侯爷回到苏杭了,想来要不了多久,就能回到了。”
梅氏算了算日期,“如果顺风顺水,想来五天后就能到京城了。”
陈妈妈想到自己男人也快要回来,心内也是欢喜,咧着嘴笑道:“是呀,侯爷今年过了年就匆匆回祖地祭祖,这一走,都快二十多天了。
今年侯爷不在家,我们家连花灯节都没有出门去看,太太年前还想订燕春楼的包厢,哪知道侯爷今年偏不得空,侯爷回来了可要补偿太太才行。”
梅氏笑骂了一声,“呸,你这个老货,尽在胡沁。”
陈妈妈轻轻打着自己的嘴巴,满脸赔笑,“是老奴的错,是老奴多嘴,该打该打。”
主仆两笑作一团。
。。。。。。
舒嫣华正在书房里习字,就听门外传来秋儿的声音。
“大少爷,您来了,姑娘在书房里习字呢。”
“姑娘,大少爷来了。”
须臾,门外多出了一道人影,阳光照射在身上,投放在门口正对的明间,拉出长长的一道弧线。
“颜公的字笔力圆厚,气势庄严,其字雄厚挺拔,开阔雄劲。柳公的字,遒劲有力,充满骨气。
你要学两家之长,偏偏没有一样学到。华儿,你的字充满着煞气,格局太小,不够端庄大气。
颜公和柳公,都是满身正气之人,只要你学不到这点,便是你的字模仿的再像,也只有型而没有形。”
舒鸿煊进书房后,见到妹妹在练字,没有出声打扰。
舒嫣华也感觉到哥哥在旁边观看,也没有抬头打招呼,等到她搁笔的时候,就听到哥哥毫不客气的点评。
舒鸿煊拿起妹妹的字,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眉头紧锁,眉心轻蹙,沉吟片刻道:“字如其人,华儿这是心有怨气?为何?是还在怪舒妍玉?”
舒嫣华想不到哥哥这么敏感,也想不到原来自己的怨气已经体现在字上。
看着哥哥执拗认真的眸子,舒嫣华定定神,现在还不是告诉哥哥的时候,舒嫣华,你不能这么快就把哥哥拖下水。
她嘟了嘟嘴,像个真正的十二岁小姑娘那样,任性不讲理,“是呀,她让我生病好几天呢,母亲也不责罚她,让她跪祠堂,还装晕,这不是糊弄我吗?”
舒鸿煊直直的看着妹妹,只把她看得嘴角都快僵硬了,才大发慈悲的放过她,“如果发生了让你不舒服的事,你可以告诉哥哥,哥哥会想办法帮你出气的。”
舒鸿煊扬声吩咐道:“取个火盆来。”
门外守门的秋儿应了一声,嘱咐冬儿看好门,自己亲自取了一个火盆和火折子进书房。
看到舒嫣华摆摆手,秋儿又消无声息的退出门外。
舒鸿煊拿起火折子,把舒嫣华写的全部大字点燃,看着它在火盆里烧成灰烬,才说道:
“华儿,须知隔墙有耳,有些话不可大大咧咧的说出来,有些东西,也不要留在手上,被人当做把柄。你可懂了?”
舒嫣华赶紧点头,又小声的解释道:“书房有秋儿和冬儿两人守着,除了她们两,谁也不能进来,连妈妈们都不能进,不会有事的。”
秋儿和冬儿都是严家的家生子,一直以来都对她忠心耿耿,书房这样的重地,除了她们两,她并不放心其他人守门。
“小心无大错,多少人毁就毁在粗心大意上。”
舒鸿煊虽然知道秋儿和冬儿值得重用,却还是希望妹妹能谨慎行事。
舒嫣华束手应道:“是,华儿知道了。”
“哥哥,与你商量一事可好?”
舒嫣华养病这几天,已经思索了自己必须要做的事,头一件,便是读书。
“何事?”舒鸿煊坐到次间的罗汉床上,给自己倒上一杯茶,又给妹妹倒上一杯,问道。
“哥哥,我想考太学院女子学院。”舒嫣华一字一句的说道。
第15章 太学院
大夏王朝立国之初,建太学院,向天下文人学子发出邀请。
太宗时期的阁臣,全都出于此,便是承平至今,朝中大部分官员都出自太学院。
太学院也是大夏王朝所有学子向往的圣地,太学院培养出来的学子,不说个个品行端庄,至少不会德行有亏,备受百姓称赞。
而太学院有一个学院,非常特殊,它乃太祖皇后亲建,专为培养有文化有学识的闺阁女子。
凡进太学院者,须考入学试。
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书香门第,便是当朝皇子,如果入学试没有通过,也无法进入其中。
太学院,是皇室唯一没有办法插手的地方。
太学院女子学院同样也需要入学考。
招收的是十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女子,因为女子学院的毕业考,为女子及笄之年。
入学考试分两部分,琴棋书画任选其一,另外一部分就是四书五经。
公平吗?
对于那些想要一心上进,但又找不到门路可以学习的闺阁女子来说,当然不公平,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不会有绝对的公平。
太祖皇后亲建女子学院,本来就不是为了公平而起的。
如果觉得不公平,先埋怨自己的爹不够上进,连私塾都负担不起束脩,无法送你找先生学习。
倘若不想自己以后的女儿也跟自己一样,那就努力让她读书识字。
太学院并不禁平民百姓,无论男女。
然而,大夏朝建制两百余年,平民家的闺女能考上女子学院的,少之又少。
为什么?
因为学习琴棋书画,哪样不需要钱?
这些本来就是有钱人家才玩得来的技能。
太祖皇后本就不是为了公平才建的女子学院。
当权者,为的永远都是当权者本身的利益。
当是时,大夏初立,前朝礼崩乐坏,急需一个安稳人心的政策,太学院因此组建。
太祖亲至,恳请大儒出山,言辞诚恳,又舍得放下身段,为的是这个国家,是天下的学子,也是读书人的传承。
凡大儒者,非心胸开阔者不能为。
于是,大儒出山,亲制太学院院规,天下学子闻风而动,太学院培养出不知凡几的有为之士。
太祖皇后也为了能让上层社会安定人心,女子学院同时落成。
教导女子学院的先生,不是当时有名望的夫人、学识过人的才女,便是白了胡子的大儒。
多少权贵人家把自己的女儿塞了进去,多少清流士子把女儿送到女子学院。
只太祖皇帝夫妻两的举动,就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了人心。
上层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稳固整个基底。
而女子学院出来的学生,都在上层社会内部消化,这也是太宗时期,阁臣全部出自太学院的原因之一。
因为一个有学识,有文化,有见地的女子,能影响家族三代子孙,当时的勋贵清流,不知比现在繁盛多少。
而到现在,太学院的门槛也高了,入学试要求也难了,能从女子学院结业的女学生,都会被各大家族青睐。
除太学院女子学院为太祖皇后亲建,彼时还有两家女子学院,一家名为锦绣学院,取自锦绣前程之意,为勋贵组建;一家为春风学院,为清流名门创建。
这两家学院是除太学院女子学院之外,京都最负盛名的女子学院,只招收女学生。
后来时长日久,双方的女学生比才名、比技能、比谁嫁得好,一比就比了两百多年,凡京都人士都知道,这两家学院的女学生,见面就是死对头。
而面对太学院女子学院,两家又能放下世仇,共同对外,女子学院是她们头上一个拦路石,彼时能踩着太学院女子学院上位的女学生,大多数不是被皇室娶进宫门就是嫁入簪缨世族。
所以,在面对太学院的时候,两家女学生一点都不会手下留情。
上辈子,舒嫣华是没有进过女子学院学习的,不管是太学院还是锦绣学院、春风学院。
梅氏请了西席来家,教导她和舒妍玉,一直到及笄之后定婚出嫁。
不过这世自然要有改变,要不然,她回来是为了重复上辈子的结局吗?
舒鸿煊本人就是太学院的学生,二叔也是太学院的博士,他觉得妹妹想考女子学院这个想法很好,也很支持。
妹妹表面上若无其事的样子,却有一种让他心疼的尖锐和怨恨,他不知道这种怨恨从何而来,人只有多走出去,瞧瞧外面的天地,再认识三五个好友,就会心胸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