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手提着提包、一手拎着两盒礼品,一身军装甚至还将风纪扣扣得紧紧的季云飞感觉到身上不禁有些燥热,就像那些戴着草帽劳作中的老乡看到这个有些印象、却又突然之间叫不出名字来的军人,所投射出来的亲热目光一样,反复思忖之间才知道这是乡里曾今的一个大学生、如今的一个军人,也就是季家的二娃子。
不掺杂一丝杂念的家乡话朴实简单,彼此的笑谈中家乡人的真情实意显露无疑,而随着众人的不断呼喊,在碎石小公路尽头、田野那边的一幢一看就是新修好不久的楼房里,跌跌撞撞的走出了两个人来,其中一个穿着汗衫、另一个兜着围腰。
“二娃子?”
一声穿透空气的呼喊声带着强大的亲情传到了季云飞的耳朵里,赶紧挥了挥拎着礼品的手,季云飞满脸笑容的看着阔别已久的父母,他们正小跑着冲了上来。
“二娃子,真的是你”
隔着还有好几步,母亲就停了下来,打量已经高了些、更黑了、壮实了的孩子,这阔别已久的亲生骨肉如今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幸福似乎来得太过于突然了。
“爸,妈,我回来了”
季云飞包含深情的说道,两眼闪烁泪花的同时,他不禁有些庆幸自己没有躺在棺材里、盖上国旗送回老家,真要是那样,现在的父母会是什么样?季云飞不敢去想,也不想去揣测这种事情的结果,此时此刻的他只想牢牢的把父母搂在怀里。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父亲季海赶紧接过了季云飞手里的军绿色提包,看着他右手提着的两盒礼品却又有些怒色的盯了季云飞一眼,但母亲何桂英却不做声响,赶紧接了过来,并赶紧说道:“我儿子长大了,成了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买保健品孝敬父母了”;
“孝敬,你知道这钱是真正的血汗钱吗?”
季海认为季云飞买这礼物的钱是来之不易的,在战场上的英勇作战无非就会换得两个结果,一种是壮烈牺牲后以标准化、程序化的送葬方式在荣誉和尊重的陪伴下下葬,家属得到国家颁给的大笔抚恤金以及烈士家属证明,而另一种就是立下功劳、带着荣誉和勋章荣归故里,另外还有大笔的战争补贴和军人补贴。
所以,季海认为身为共和**人一员的季云飞所花的钱,是真正的血汗钱,是用在军队中奉献生命和青春年华所换回来的血汗钱,它比世上其他任何金钱都来得更为不易,因此对于季云飞有些冒失所购买的昂贵保健品,自然是有些不满意。
所以,季海只能有些生气的提着提包走在后面,季云飞和他**何桂英则不断说着什么走在前面,一家三人很快走完了短短的乡间小公路回到了家里新修好的楼房。
矗立在院门外,季云飞有些吃惊的看着自家的两层小楼,这种父亲朝思暮想的楼房本应该以供他上学而成为不可能,但好在共和国教育免费,新教育改革之后也只是让学生自付生活费,所以教育费用并未耽搁父亲的梦想,反倒是农民依靠田地劳作即便农税为零的情况下,依旧需要好些年的辛苦积攒。
自季云飞参军后,家里的收成并未多大变化,再加上大哥外出经商带走了父亲的不少老本作为本钱经商,季云飞每个月定数回寄的钱父母也一分未花,反倒是不久前的一场冲掉所有收成和老屋的洪水帮助了父亲实现了楼房梦,几乎全靠政府出资修好的楼房如今就立在季云飞的面前,而四下的田野里,已经得到大笔水灾和灾后生活补贴的乡亲们却在努力奋战于田间,似乎要让已经冲刷得没剩下多少稻子和往年一样长出稻谷。
提着军用提包的季海,望着自己家的楼房,有些出神的感叹道:“二娃啊,看到这房子,我就看到了我们的国家,多大,多好,要是没有谁来守卫,我老头子就算是拼了命,也得守住这千金不换的好日子”
说着,季海看了看季云飞的一身军装,很满意的笑了。
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贸易
第九十一章第二次贸易
1943年6月20日上午,共和国外交部部长萧奈天在共和国钓鱼台国宾馆正式接见了由德国驻华大使弗雷德里克带队的德国赴华第二批交流人员。
相比于上一次以戈林、邓尼茨等军事将领为主要成员的访华代表团,这一批交流人员中没有一个军官,最大的一位官员也就是德国内务部外交团中的一位负责国际事务的普通官员,这也是自当年阿西姆?冯?里宾特洛夫改组德国政府外交部门后赴华的第一名外事部官员,而在德国纳粹政权之下政府机构也相当简单,只有内务部、外事部、公众教化和宣传部、经济部、最高统帅部、航空部等十五个部门。
简单,很大程度上说明高效。所以本次赴华的代表团中,除掉这名来自德国外事部的国际事务官员亚宾科夫斯,其余26名全是来自德国国内金属冶金、先进制造、化工化学、生物医药、枪械武器、军用舰船、电子通讯、航空科技等方面的专家级人才,用副团长亚宾科夫斯就的话来说,他们都是秉着学习心态来求教的。
“欢迎你,弗雷德里克先生”
会说德语的萧奈天,大方的握了握弗雷德里克的大手,尊从第三帝国礼节交际之后,两人立马分开落座,在各自座位之后的两名负责翻译的工作人员也已经准备就绪。
刚开始的对话也就显得很为公式客套了,两人自然是首先对中德两国深厚的友谊表示应该继续保持并加深彼此之间更多领域的合作,然后才是对中德两国广泛的经济贸易、民间的各种形式交流等在当前取得成绩之上,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
最后,在客套话中两人就分别就目前国际上的主要外交大事交换了意见,萧奈天代表共和国还特别赞赏了德国积极承认朝鲜人民共和国以及琉球人民共和国并迅速分别与之正式建立邦交关系的行为,随后萧奈天则代表共和国对德国目前对收回本属于德国领土的“波兰走廊”所采取的恢复国家主权战争表示理解,但也表示希望各方应该尽快回到谈判桌,以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纠纷。
一番外交客套话和废话没什么两样的唠叨完了之后,两人这才将话题拉往正题。
“部长先生,非常感谢贵国政府高规格接待了我们的第二批访华代表团,也很感谢贵国中央政府能及时派出官员与我方沟通洽谈,商讨好访华代表团的访问、交流日程,我谨代表我国政府表示真挚的感谢”
“中国通”弗雷德里克自然知道中国人谈事儿中所必须有的绕弯弯,有些话题不能直来直去的太过于直白,所以他这席话出口之后,看了看萧奈天的脸色变化,没得到想要的结果,但还是继续说道。
“中德两国之间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是极其广泛的,我们共同所取得的成绩也很是喜人的,在以互惠互利的交流中,我国从贵国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国防工业技术,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我国的军事工业为国防需要所提供军事装备的能力,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问题上,强大的军事武装能力和深厚的国防工业基础已经构成了我德意志重新复兴的重要基础。”
“而在新时期里,在应对我国复杂周边国际形势的背景之下,迅速提高我国国防实力成为一个攸关问题……”
弗雷德里克说着,一句一顿之间萧奈天的翻译也将弗雷德里克所说的翻译成中文说给萧奈天听,听了一小会儿后萧奈天就确认眼前的这个德国佬是在打什么主意了,之所以是确认,是因为这德国谋求与共和国再次开展先进技术的“互惠互利合作”。
这件事儿已经是共和国中央政府高层之间公开的秘密,其中德国人第一次想要却因没有实战战绩充当能力说明且本身就还是处于试验阶段的潜艇所用的“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这项技术的伟大之处德国人自然深知,他们也一直把共和国海军拥有使用这样先进技术的潜艇,以至于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般的彻底击垮不可一世的日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胜利方的共和国海军、以及作为失败方的日本海军,都从未就两国所爆发海战中,中日东海海战和中日朝鲜海峡海战,详细的交战始末过程或战斗细节、准确的各自战损、确切的胜败因素等公诸于众,谜一样的战争成为过去的同时,世界上各主要强国却更加感兴趣这以往弱不禁风的共和国海军能一举拿下少说也可称之为是世界第三的日本海军,其中只有德国人认为自己知道真正原因而暗自高兴,因为他们认为是共和国海军装备了大量不依赖空气推挤系统的作战潜艇,一艘艘长时间游猎在海里的幽灵是共和国海军胜利、日本海军战败的主因。
可以说,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揣测,深受拥有强大水面舰艇优势英国压制向海发展的德国,随着民族主义的不断膨胀,就越加渴望拥有能一举击败英国所拥有海洋水面优势,进而以剑走偏锋的方式进军海洋、跻身海洋大国。
为此,被希特勒认同、被邓尼茨渴望的技术,是否唯德国海军所用,其重要性已经上升至能否让希特勒宏伟蓝图实现的地步,甚至当第二批访华团出发之前,希特勒亲自接见了这批俨然已经背负重要使命任务的访华代表团,并许诺下丰厚的奖励,尤其是对于能让德国成功引入潜艇先进技术之“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技术”的人,希特勒将亲自为他颁发荣誉勋章。
对于访华代表团都如此表态了,希特勒自然对于可能通过以前的那种购买技术方式而获得的潜艇技术,出价自然不低了,但放在外交官的嘴里,比商人还要狡诈的他们会让一些东西从一文不值开始说起。
“大使阁下,就个人而言,一直以来我是最喜欢和德国人打交道的,我曾有幸赴法国参加一次重要会议的期间,就曾多次和贵国人士交流,德国人的认真、坦诚、严谨、一丝不苟等为人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的情形也非常明了,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战后恢复期,而贵国却才刚刚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战,对于朋友的需要、朋友的困难,我中华民族是不会置之不理的。”
萧奈天并不懂技术,但他在这么长时间的担任共和国中央高层领导,在长期的工作中也耳濡目染的了解到了很多,他自然知道当前共和国在世界面前所确立下的科学技术、国防科研等领先优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动辄年耗费数亿资金、前前后后让数十万科研人员在条件艰苦的机密基地里潜心研究,考虑更远,那么为共和国科技领先所提供源源不断人才的共和国庞大的教育事业,也是功不可没。
总之,萧奈天不傻,他非常清楚这一次有幸以一个外交部长的身份,代表共和国国务院来和同样精明的德国人商议事情,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共和国或许不是渴望要让那些技术一个个全都卖成天价,而是的的确确希望通过某些方式让德国能成为共和国在欧洲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之一,始终成为共和国跻身世界强国道路中巨大障碍的英法美等国,同样与这些国家有利益纠葛的德国,自然能够成为共和国所青睐的、因利益而来的“朋友”。
或许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