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营长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和我们一样,对手也是一支主力部队,不然也不会把我们顶上去。他们是苏联近卫坦克第1师的一个主力团,听说苏联的二号人物赫鲁晓夫曾经参观过这支部队。”
“没看出来,还是主力。不过什么主力遇到我们,也得夹着尾巴做人!不然的话。我们就让他做不‘成’人。”马库斯冷笑了一声,把文件递给了下面的一位车长。
“预计102师的正面会被突破,第一道阵地这里到这里会在敌军发起进攻之后1小时内放弃……这里后面是一个不大的空旷地带,我们可以事先埋伏在尽头的树林里,等待敌军的装甲部队出现在空旷地带的另一端。”营长指了指地图上的几个位置。
“打多久撤退。”不远处一名车长举手问道。
“半个小时左右就必须撤退了,让出第二道防线给苏联人打。”营长点了点地图苏联后方:“他们在火炮上有优势。我们必须小心他们的炮兵,树林位置并不保险,占点便宜就必须撤退。”
“营部在这里设置补给点,各个车组在完成任务之后立刻返回这里集结待命。然后我们还有其他的作战任务。”营长看没有人提出什么问题,就继续介绍任务说道:“返回宿舍之后清点物品,检查坦克状态,所有人不得离开军营。二十四小时在营区待命。”
“是!”所有人起立立正回答。
党卫军第3装甲师是在5号口袋防御阵地的右侧负责埋伏的部队,而国防军第1装甲师则是在6号口袋的左边。这样一来第1装甲军的部队就可以在合围苏联部队之后,汇合起来成为一支集中的力量。
“营长!万一我们打得太狠了,给苏联的坦克部队打跑了,怎么办啊?”马库斯在大家已经散会的时候又扯着嗓子喊了这么一句,这一句话把开会的大伙都给逗笑了。
“这个苏联近卫坦克团的后面有一个近卫坦克师的师部,这个近卫坦克师的师部后面有一个近卫坦克军的军部,如果你马库斯能够打跑苏联的第1近卫坦克军,我们502营给你向元首请功。”营长裂开嘴笑着说道。
“哈哈哈哈。”所有人都跟着笑了起来。大伙儿笑的肆无忌惮,有点大战来临前发泄的味道。不得不承认有了马库斯这么一个开心果,整个坦克营里的气氛都活跃了好多。
雷恩笑了两声,就恢复了一副面瘫的表情,因为他突然想起了克拉克,想起了老连长卡特。马库斯有人请功了,那么他们呢?他们这些已经离开了世界的人们,谁还记得呢?谁还会为他们请功?又有谁会在很多年后,给他们这些人的墓碑上,套一个‘花’环?
后面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各个车长去后勤部领分发的罐头还有黑面包等便于储藏的食物,又都去坦克停放的场地上检查了一遍涂装还有设备细节。随后车组成员都被集合起来,开始试车还有检查炮弹与机枪弹‘药’的储备情况。
德国在宽大的东线正面战场上一共给苏联挖了29个口袋,这些口袋都是依照地形‘精’心布置的防御阵地。只要苏联军队开始进攻,这些防御阵地就会变成绞杀苏联有生力量的血盆大口,一口气将苏联一线的‘精’锐部队吃个干干净净。
这个防线是东线一个并不出众的参谋长提出来的,这个参谋长在军队内部小有名气,因为提出了闪击法国的挥镰行动被晋升为中将,名字叫做曼斯泰因。
曼斯泰因将军提出的这个防御阵地被德军内部称之为齿轮,而元首个人更喜欢叫这条防线为长城。这条类似城墙垛口的齿轮状防线并非为了固守而设置的永备防御工事,而是单纯为了屠杀而设计的一个血腥泥潭。这条防线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杀戮苏联的有生力量,高效快速的杀戮。
统帅部预计正面苏德战场上的29个口袋型防御阵地,大约能有一半发挥正常的功能,但是只要有超过15个口袋成功绞杀苏联的进攻部队,那么苏联红军就要损失100万以上的‘精’锐士兵。
曼斯泰因个人也因为这条防线被勃劳希契称之为防御大师,因为正是他在提出这条防线的同时,系统的提出了大纵深防御理论和以杀伤对手有生力量为核心思想的效率防御论。他大胆的提出了防御作战应该以杀伤对方兵力为主,而非为了坚守一城一地的说法,得到了“德军第一战术大师”的美誉。
只有曼斯泰因自己知道,站在他背后的那位元首,才是这些旷世军事理论的真正发明人,而他只是一个技术工,负责用他的知识来修改和完善元首那些惊世骇俗的战术革命。
一旦苏德双方开战,那么德国‘精’锐的东线部队将用一次近乎于完美的防御反击,打掉苏联一线作战部队的全部兵力。德军会在大的包围歼灭作战之中贯穿无数个小的包围歼灭作战,这些作战已经细微到了团,甚至是营的级别。对于上百万人的大部队作战来说,简直就是在一张巨大的画卷上用针绣一朵朵小‘花’,当然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完成,那么这幅作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旷世奇作了。
3月25日上午,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经济制裁日本,遏制其在远东的扩张行为。日本朝野一片震惊,不过却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4月6日凌晨,在苏日诺‘门’坎事件的谈判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苏联前线最高指挥部下达了全线进攻德国的作战命令。
4月6日凌晨7时整,苏德战争全面爆发——93337+dsuaahhh+29470712——》
第458章 458不如意
话说人生多是不如意,这句话可能是少有的对人自身期望值的精准评估了。所以说,现在有很多人非常非常的不如意,或者说是不爽。因为他们在千算万算之后都没有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说他们的努力都没有获得最好的结果。
比如说阿卡多现在就非常郁闷,因为日本人的无能,他精心营造出来的诺门坎事件,并没有起到拖延苏联红军进攻的作用,仅仅是把应该生在3月中旬的苏联入侵德国事件,延迟到了4月上旬而已。
也就是说,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又一次生了,德国被迫开始了两线作战,并且是在巴尔干半岛没有被征服,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两线作战。
英国本土作战还需要德国6o万至8o万人的兵力;法国境内以及丹麦比利时荷兰挪威也需要大约7o万部队维持应有的秩序;在意大利和北非,德国已经部署了3o万(并不满员)的非洲远征军;国内的治安和稳定需要德国3o万军队的维持;东线上23o万大军和7o万战略预备队枕戈待旦——还没算上巴尔干地区的兵力牵扯,德国已经把自己看似庞大的5oo万正规军用了个一干二净。
虽然说英国和法国境内硬是要抽调兵力,估计还能抽出大约3o万士兵来,不过阿卡多和勃劳希契等人都认为,还是保持西线上的优势兵力,早日结束两线作战来的更为实际一些。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即便是德国结束西线战事,也至少要保留1oo万军队的常备防御力量,能挪往东线的,最多也就只有4oo万军队。
假设西线战事结束,如果算上芬兰、土耳其、罗马尼亚还有意大利等国的部队,德国在东线大约能够集中的兵力差不多有6oo万到7oo万,对阵苏联大约1ooo万部队,这个力量对比在德军高层指挥体系里并非是不能打,而是“非常有把握取胜”。
当然好消息是苏联人也没有做好准备,他们大清洗还没有全部完成,元气流失严重并且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只是看到德国一家独大之后草率的进行了战争干预。在这种大前提下阿卡多有把握打掉苏联的这一次进攻,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日本人更加郁闷,他们按照事先的约定,硬着头皮打了一场诺门坎之战,惹得天怒人怨损失惨重。6军丢掉了话语权不说,就连美国人都对日本采取了制裁行动——整个诺门坎事件日本当局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当然另一件事情更加让日本人焦急,那就是德国人原本说好的援助彻底打了水漂。豹式坦克的设计图德国人根本就没给,煤转油的技术也是只提供了几台初始设备就不了了之。6军航空兵除了1oo架me…1o9c战斗机之外,原定计划引进的3条飞机生产线也都成了泡影。原因非常简单,德国和苏联正在准备死斗,哪有功夫理睬遥远的日本当局?
最让人气愤的是,德国在和苏联决战的百忙之中,虽然没有理会日本当局的各种要求,却是从罗马尼亚和意大利抽调了5o架me…1o9c战斗援助给了中国,这就让日本军方有些哭笑不得了。日本外交大臣扬言退出轴心钢铁协定,竟然也不讨价还价,直接签订了苏日诺门坎条约,划定了双方实际控制范围之后就全面停战。
不过美国人的制裁可是实实在在的要命招数,日本国内的石油储备仅仅只够日军三个月的行动还有本国工业消耗,换句话说日本如果不想想办法,三个月之后它的军队就只能在没有坦克飞机轮船战舰的状态下作战了。子弹是打一颗少一颗,炮弹是用一枚就少一枚——那不用说美国了,就是中国也能打得它满地找牙,这绝对不是日本政府愿意看到的消息。
于是很多事情都被打乱了原本的顺序,轴心国在北非准备的一系列作战行动全部被迫推迟,而意大利和德国联合进攻巴尔干地区的计划也被无限期延后。
当然英国方面获得了时机,再一次苟延残喘起来。英国皇室集体登上冰岛,在那里囤积物资准备反攻战火纷飞的英国本土。丘吉尔在伦敦表声明,恬不知耻的宣布反击德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要求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抗德国的侵略扩张。当然,斯大林在莫斯科表讲话,宣布欧洲革命已经到来,苏联讨伐资本主义罪恶之源德国的战争已经打响了。
回答这些声音的并不是元阿卡多的咆哮,而是沉默着缓缓开向边境地区的德国5ooo辆坦克以及将近4ooo架各种型号的飞机。4月6日凌晨7时整,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会战正式拉开序幕,苏德战争开始。
“嘿!我说……我们眼看就要接近边境了,小心德军飞机。”蓝天之上,一架改装成封闭式座舱的苏联i…16战斗机正在白云上飞行,这种改进式战斗机的时已经过了45o公里,是一种还算先进的苏联战斗机。而这架苏联战斗机的后方,密密麻麻飞着整整11o架苏联同型号战斗机。
这些战斗机奉命越过苏德边境,在开战之后掩护苏联的轰炸机部队还有攻击机部队,摧毁德军的前线机场。
“红色4号,注意你的上空!注意你的上空!我看见德国战斗机了!我的天啊!我看到德国战斗机了!”耳机里面,战斗机部队的指挥官大声的吼叫道。
德军既然已经知道苏联军队的到来,自然不会傻乎乎的在飞机场上等着苏联空军偷袭,边境上的德国飞机通过地面上的雷达指引,准确的找到了苏联飞机机群的所在位置。
“德国飞机!德国飞机!散开!散开!”耳机里到处都是叫喊声,还没有等飞在苏联机群中央的克里诺维奇少尉驾驶自己的飞机做出什么反应,灾难就降临到了他所在的苏军飞行部队身上。
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