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听起来,有点儿大海捞针的感觉。”唐易笑了笑,表示已经大体理出了脉络。
匡海生点点头,却又摇摇头,“这根针,值得这么捞!”
“干脆说说到底是什么线索吧!”唐易把脑袋往前探了探。
匡海生大笑,“你还不明白么,我们掌握的,肯定也是很模糊,你猜就猜到了!再说了,我也不能说!”
唐易也跟着大笑,心下确实明白了。再梳理一遍,简单来说就是,征集办得到了一条线索,和氏璧的下落,与一件乾隆宫廷藏玉有关,到底是哪一件,这件玉器上具体有什么线索,却又没有明确说法。
只能一件一件地查找研究。就像他们俩对答的,大海捞针,但又不能放弃打捞。但有一线希望,也得尽百分百的努力。
因为这是和氏璧。
“只要你能找到,这可是一块弹力十足的跳板,高升指日可待。”唐易端起茶杯朝匡海生举了举。因为是中午,所以他们吃饭没喝酒。
“行了。这片儿揭过去了。你又知道了这么刺激的消息,确实该你买单。”匡海生也端起了茶杯。
“刺激是刺激,毛用没有,我觉得是没戏。”
“那可不好说,说不定这东西最后反而是你找到的。崇祯秘藏,大西宝藏,你不觉得你的运气很逆天吗?”匡海生一边说,一边却摆弄起了手机。
“行,只要我找到了,肯定给你添上一笔。”唐易玩笑道。
没想到,匡海生却一本正经地应道,“说好了啊,到时候可别自己偷偷眯起来。”
“哎,我就是开个玩笑,你何必当真呢?如果举全征集办之力都找不到,我怎么可能碰上?”唐易连连摆手,“别说这个话题了,跟说梦话似的。”
“你是个男人,一言九鼎。”匡海生说着,竟然举起手机,按了几下,接着,手机里传来了唐易的声音:行,只要我找到了,肯定给你添上一笔。
“我去,你堂堂一个副厅级干部,怎么能如此龌龊地偷偷录音?”唐易大叫。
“我只录了这一句,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拿到你面前还能当证据。”匡海生晃了晃手机,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唐易哭笑不得。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匡海生有如此怪异而又搞笑的举动。人真是一种复杂的动物。
不过,就在两人嘻哈之间,之前的裂隙不知不觉被填平了。
第892章 和璧隋珠
吃完了饭,两人的心情都变得畅快起来。
唐易彻底断了心思,心想这四件玉器,等征集办研究了之后如果没有发现线索,恐怕就会送到故宫博物院了,毕竟是宫廷藏玉,那里最合适。
这时,他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廖沫儿。被推下水的确够郁闷,但是他突然又觉得廖沫儿挺可怜的,此女可算得上是美貌与智慧并重,但身在廖家,却不得不走这样一条路。
这条路上或许会一时堆金积玉,但是却不长久,而且时不时可能出岔子。比如眼下这四件玉器,花费人力物力心机手段得来,最后就这么没了。
这还不算未被追究的责任。这也不能全怪征集办的举措。出了事找外因,有些人喜欢这么干,但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如果这四件玉器是合法渠道来的,征集办想收走,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和匡海生分开之后,唐易又走到了护城河边。
现在他思考的重点,已经变成了和氏璧。相信任何一个人,即便不是古玩圈的人,听了和氏璧,或多或少都会有想法。
就连和氏璧的失落,都有多种版本,有在战乱中不慎丢失的,有帝王抱着人被焚玉不见了的,有被秘密藏起没能找回的。甚至明清时期,还有帝王在找寻,发现了蛛丝马迹的。
如果真的和乾隆宫廷藏玉有关,那么就说明乾隆皇帝也曾经找寻过,找没找到不说,起码是得到了一定的线索。
这倒是很容易关联。要真正算起来,乾隆虽然比他爷爷康熙少当了一年皇帝,有六十年,但要加上三年太上皇,他就成了华夏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对于华夏封建王朝的君主来说,在位时间长,一般意味着活得时间长,那些几岁登基的另当别论。活得时间长,说明身体好。伏案忙碌,心力交瘁的人是很难身体好的,哪怕吃得再好,御医再高明。
承袭了康熙和雍正打下的大好局面,乾隆一朝,是最富有的一朝,而乾隆似乎也相对最清闲,下下江南,收藏古玩,吟诗作赋,玩得挺嗨。
所以,他最有心力也最有能力去寻找和氏璧。和氏璧失落那么多年,他去找寻,已经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华夏正宗传国玉玺的意义了,他在有时间折腾闲情逸趣的情况下,肯定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的。
其实唐易一直也很好奇。
他最好奇的一点就是,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种。这个目前没有定论,但玉质很好那是肯定的。综合各种正史野史,颜色似乎是白中泛绿,同时有一定莹润的质感。
当然,这是内里的玉质玉色。而楚人卞和在楚地发现的,是一块璞玉,就是可能没完全显露玉质。
和田玉产自和田一带,蓝田玉产自蓝田一带,岫玉产自东北,独山玉产自中原省。楚地并没有很出名的玉矿,怎么会捡到一块璞玉?
而且,一开始这块璞玉被认为是石头,虽然是璞玉,表面可能有石皮之类的东西,但是楚王不认识,楚国玉匠不可能不认识吧?结果就是不认识,不然卞和也不会丢了双足。
这一点自然不只是唐易考虑到了,前人也都考虑到了。
在民国年间,有学者曾经提出,和氏璧有可能是产自楚地的拉长石。因为有的拉长石具有洁白和碧绿的闪光,而且不经打磨很难看到这种闪光,故而才出现一开始不被辨识的情况。
同时,楚地具备出产拉长石的基础岩脉,但是迄今没有发现具有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卞和无意中发现的那一块,就是罕见的极致,此后再没发现也有可能。
唐易见过质地很好的拉长石。只有带着晕彩的拉长石才会被当做宝石。
但是唐易并不认同和氏璧是拉长石的观点。倒不是因为拉长石市场认同度低,价格不高。而且他也不懂宝石学。他之所以不认同,是从“气质”上。
人有气质,玉石也有。拉长石不够稳重大气,绝对入不了帝王这种档次的法眼!
推断是正确,可能很复杂,但推断是错误,一条足矣!这一条理由有点儿虚,但却经得起推敲。
还有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华夏历史上,除了和氏璧,还有一件宝物名扬千古,为帝王所争,那就是隋侯之珠。和璧隋珠,齐名天下。
这个隋侯之珠,也是在楚地发现的!
隋侯,周王朝的封侯,封地就在楚地。不过隋侯之珠的得来更是个传说。隋侯出游的时候因为救了一条巨蛇,得馈巨珠,这就是隋侯之珠。后来被拼抢,落到了秦始皇手中。
也就是说,和璧隋珠,都被秦始皇得了。只不过和氏璧后来又脱手了。
这一点,唐易亲身印证了,玄黄神灯上的月珠,就是隋侯之珠,肯定是被秦始皇得了,传闻秦皇死后中不知所踪,其实是他安排徐福用在了玄黄神灯上。
不过,隋侯之珠,不管是唐易还是征集办的高手,都辨识不出是什么材质,而且在玄黄神灯上光彩照人,取下来却比较暗淡。也肯定不是有人推断的那样,是萤石夜明珠。
照此推断,和氏璧的材质,也极有可能闻所未闻,是一种无法辨识的材质。
唐易在勾连这些的时候,倏然有了一个闪念:秦始皇得了和璧隋珠,将隋珠用在玄黄神灯上,那和璧呢?虽然雕成了玉玺,但是这件和璧玉玺,会不会和玄黄神灯也有什么关系?
楚地,位于华夏南北方交界之处,两件齐名天下的宝物,都出自这里,这又说明了什么?
唐易越想越深,顺着和璧玉玺和天理紫龙图的关系,最后有点儿异想天开了。
玄黄神灯的神奇,在于出现天理紫龙图的幻象。但这个幻象,是有实体支撑的,比如之所以是“紫”龙,是因为有一个能量来源——紫精团海,比如龙形的移动,是因为玄黄神灯能够运转。但为何出现“龙”?虽然有龙胎日珠,其实体形态却只是个“蚕蛹”。
“龙”会不会也有实体支撑?
最终落到这件和璧玉玺上,难不成玉玺上有龙?难不成和璧玉玺虽不是玄黄神灯的“零件”,却是最初的“启动器”?
第893章 粗糙龙鳞
玄黄神灯。天理紫龙图。唐易自忖可算是当今世上了解最多的一个人了。
他的异想天开,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积累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里面还是能找到逻辑关系的。
和璧玉玺后来失落了,但是玄黄神灯却在失落之后仍旧复原启动过,这说明,和璧玉玺即便和玄黄神灯有关系,也只是最初启动之时有关系。再次复原启动,可能就用不着了。
但是,这“龙”的特征却是永久性地留下了。
没有了和璧玉玺,想是不影响观察天理紫龙图当中的帝王兴衰之气,但是会不会影响其中所蕴含的神妙玄机?
现在,文佳和唐无心还没有发现合适的“紫气之地”,所以想借助玄域圣环复原玄黄神灯,还卡在这一步。
如果真的能找到和氏璧,是不是也可以进一步验证一下?
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当中,是很容易忘了时间的。
等到唐易暂时停止思考,活动了一下脖子的时候,却发现天色竟然已经有些发暗了。
他竟然不知不觉思考了一个下午!
掏出手机,开了机。在和匡海生吃饭的时候,他暂时关了机,后面居然忘了打开。
开机之后,有几条未接来电的短信提示,还有一条是廖沫儿发来的。
“记得喝包板蓝根,预防下感冒。”
唐易啼笑皆非,这算什么?把我推下水,回头又不太落忍?还是不愿树敌,装模作样地关心一下?
而且,他总觉得,这丫头身上有一股子邪气,所以,他连回复都没回复,更别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愫了。
翻查了一下未接来电的短信提示,一连三条,居然都是文佳的!
唐易立即给文佳打了回去。
“卧槽,你居然关机!”文佳很快接了起来。
“有事儿?”
“当然有事儿!这几天比较特殊,我和师叔连续三个晚上参研星象,今日又卡在午时推演了一下,发现南湖省的潭州有一处地方居然有紫气!”
“真的?”唐易心想,正想这件事儿呢,居然这么快有结果了。
“我马上根据方位仔细核查了一下,那个地方,是一个叫安宁县的乡下,是一处村边的山峦地带!我又托人打听了一下,那地方的天然山洞还比较多。”
“这么说,这事儿有门了?”
“道理上是这样。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什么问题?”
“就是我和师叔对星象研究都很一般,所以推演的未必对。”
“靠······”
“所以啊,得实地探访一下。”
“要是不对怎么办?”
“不对再找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