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州虽然属于北方地区,而且距离京津不远,但能用这样的行话的,一般也是六十岁往上的老人。
唐易和呼风也没有托大,让冲洗就冲洗呗。用水冲洗之后,整块石碑清晰起来,别看只有小半截,但是上面却还有二三十个刻字。
这些刻字的字体给人半隶半楷的感觉,拙中带峻,舒泰清丽。只是因为是雕刻,所以比纸上书法多了一些刀痕带来的夸张感。
“魏碑!”唐易和呼风几乎同时喊道。
没错,魏碑。
魏碑并非只是单指碑,这个称呼是个通称,是南北朝时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既然是通称,那就有分类,主要可以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整个北朝的文字刻石,却单单称为魏碑,不难明白,这多半是因为北魏年间的石刻,于整个北朝石刻中最为精到。
这半截石碑,显然是碑刻。而且从书法和刀工来看,都很精到,应该是北魏年间的东西。
呼风深深吸了一口气。
这古玩文物鉴定,无论瓷器、玉器、铜器、杂项,在古玩行里,流传下来的经验很多,可以说大部分爱好者都能说道两句。
但是这魏碑,严格来说并非古玩,因为不太好玩儿。即便是陈设观赏,都不好找地方。喜欢魏碑的,都是老票。
而且,鉴定难,造假易。这一点,不管是不是古玩爱好者,都容易想明白,石头好找,刻石工具简单。石碑多在天地间,不会有什么包浆,只有风化蚀损痕迹,做这种痕迹比起做包浆来,那真是简单多了。
魏碑的书法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同时,由于刻字之中散发的强烈的美感,所以有一小撮死忠。真品,尤其是流落民间的真品十分稀少,导致了魏碑造假的泛滥。
面对这块魏碑,唐易审视良久,轻轻点了点头。与上两件东西不同,这半截魏碑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虽然有一句“寿与天齐”,但好在没有“仙福永享”。
唐易点头,是不自觉的轻微举动,这一举动,却被呼风敏锐地捕捉到了。
而且,恰在此时,呼风却发现了端倪。
端倪就出在这“寿与天齐”上。这并不是因为这个词儿在金大侠的鹿鼎记里出现过,广为人知。实际上,除了脑残手贱的造假者,没人会在造假魏碑的时候选择南北朝之后的文句。
这“寿与天齐”,在秦汉的文字里就出现过,文句并没有问题。
呼风不知道唐易是不是看出了他看出的这处端倪,但捕捉到唐易轻轻点头之后,他决定赌一把。
赌一把的意思就是,让唐易先说,他来兜底。只要唐易没说出这处端倪,他就可以漂亮地打一回唐易的脸了。那壮罐的盖子,他被唐易打脸,兀自还有些不好受。
呼风微笑着,很有绅士风度地向唐易伸了伸手,示意他先说。
“这是一块魏碑,年代没问题,除了残缺不全,没什么问题。”唐易就说了这些。本来他还想多说一句“刀工略显急促,是普通的碑刻,不属精品”,但是想到秦老提示性的眼神,便没说出来,心想既然是真品,那具体的鉴定就让呼风多说些吧,这样面子上也能找补回来。
第186章 繁体简体
唐易说完后,古之哉面无表情。的确,唐易的说法简单直接,对情绪没有什么牵动作用。
接着,众人又一起又看向呼风。毕竟,唐易说得太简单了,就算是一件货真价实的魏碑,总得说说精妙之处和相对的缺憾吧?
而呼风,却稍微抻了抻,先慢吞吞来了一句,“这块石碑我没有太仔细地看。”
在座的都是老手,一听这句话,不由得精神都起来了。尤其是古之哉,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看向呼风。
听了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呼风要说这是块赝品了。首先,他没有说“魏碑”,而是说“石碑”。同时,鉴定赝品的依据极有可能很明显,因为,他没“太仔细地看”,却还要说话。
“寿与天齐。”呼风指着魏碑上的这四个字说道,“魏碑是什么年代的,南北朝啊,是隋唐之前的历史时期,一共四个字,竟然有俩简化字!”
呼风说的确实是实情。“寿”字是简体的,而非繁体的“壽”;齐也是简体的,而非繁体的“齊”。
此言一出,欧阳云烟首先露出十分吃惊的表情,她在碑刻方面,确实是十足的“门外婆”,一想,是啊,那时候哪来的简体字?这作假也太离谱了吧?
秦老和伍先民却都是一副沉吟的表情,似乎在想什么东西。
呼文成微微皱了皱眉。
而带来魏碑的古之哉,依然面无表情,但是眼中却有失望之色一闪而过。
唐易没有看到这两个简化字吗?当然看到了。
因为魏碑上面出现了宝光,而且宝光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所以唐易笃定这块魏碑为真,没有问题。只有这两个简体字,一开始也确实让唐易挺闹心,不过,他仔细回忆了一些历史知识之后,便又释然了。
呼风也只说了这一句话,并没有多说。实际上,也不用多说,因为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
此时,古之哉却一直看着呼文成。
呼文成抬了抬手,“老古啊,你对这俗体字有什么看法?”
此言一出,呼风一下子觉得不对劲儿了,因为呼文成没说“简化字”,说的是“俗体字”。
其实,俗体字自古有之,简单来说,就是和书面写法不一样的流行于民间的字体。在古代,当然没有繁体字和简化字之分,只有正体字和俗体字之分。正体字就是合乎书面规范的,俗体字就是不合规范的。
俗体字的笔画往往比正体字要少,应用自然就方便,千百年来流传不断。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汉字简化时,被作为简化字取代了原来的繁体字。
笔画的多少,对于书写的人来说,体会最深。不过,在纸上写还好说,毕竟多来两笔,费不了多少力气,但是要在石头上刻字,少上几笔,那可是少费不少功夫!
俗体字在碑刻里出现,不少是因为工匠偷懒。因为俗体字虽然在民间出现,但是碑刻毕竟是相对严肃的事情。
比如,同一历史时期的两块魏碑,如果这个工匠认真勤快,那么可能刻上的就是“壽”“齊”;如果工匠偷奸耍滑,那么就有可能刻上“寿”和“齐”。
对比这两个字,不难看出,繁体字确实不好刻,密密麻麻,十分繁琐。所以,工匠偷懒刻上俗体字,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这两个字有史可考,确实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作为俗体字出现。唐易回忆的,正是这个,模模糊糊想到了之后,便基本可以确定了。
古之哉看向呼文成,正是在征求意见。呼文成此时也没办法,这块魏碑确实没问题,所谓简化字,只是俗体字,很容易解释,所以只能让古之哉说说了。
“我看这块魏碑是没有问题的,这两个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作为俗体字出现,肯定不能当成是赝品的论据。不过,虽然是真品,但却不是精品,刀工有些急促,不够圆熟。”古之哉说道。
呼风愣了半天,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其实也不怨他,任何人都可能有知识盲点,这俗体字的知识很多玩古的并不知道。欧阳云烟也不知道,只不过她没说话罢了。
“坐吧!吃一堑长一智!”呼文成对站着不动的呼风说道。
呼风默默坐下了。
其实,严格来说,三件东西,他只看走眼了这一件而已。第一件壮罐,他判断得很准确,只是没想到唐易能鉴定布满红漆的盖子是后配的;第二件翡翠朝珠,是唐易先说的,居然能看出海蓝宝是后配的,而且他也说是靠感觉。
第三件魏碑,呼风的走眼,只是因为中了知识盲点的魔咒,若非他不知道南北朝时期已经有很多俗体字,又怎么会只凭两个简化字就断定这半截魏碑是假的呢?
实际上,光是鉴定壮罐露的那一手,众人对呼风的水准已经是很肯定了。至于最后在魏碑上出丑,也比较容易理解。
但对唐易,众人的看法可就不这么简单了,单就鉴定这三件东西的水平,实际上已经不输于在座的任何人!众人对唐易首先都高看了一眼,接下来是各有所思。
呼文成一开始根本没想到唐易是这么高的水平,即便是三件东西过后,他还有种在梦里的感觉。怎么可能?这唐易太年轻了,就是从娘胎里开始学,不过二十来年,这几个老头子,哪个不是三十年以上的功力?
对于这种人,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天才。所以,呼文成的脸上,是一种很复杂的表情。
而古之哉显然对唐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想这小子比老子还厉害,有机会还真得切磋切磋。至于伍先民,倒是比较平静,相对来说,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秦老则是略有些兴奋,他知道唐易的本事和运气,但是今天,唐易却让他又开了一次眼。
看着众人多是低头吃菜,秦老突然好似想起来什么,一边从包里拿出了一样东西,一边说道:“今天藏协的另一位副会长,金石溪先生没来,不过他交代过我一件事儿,差点儿忘了说了!”
第187章 无闷道人
金石溪,正是为阁宝多题写店名的金石溪。
金石溪不仅是鉴定古代字画的专家,本身也是书画界的大家,除了在山海画院任职,也是山海省收藏家协会的副会长。
山海省收藏家协会,一个会长,一个名誉会长,一个常务副会长,三个副会长。除了金石溪,都到了。
“这金先生够忙的。”唐易心想,上次他说自己去采风,所以在阁宝多开张时没有前去,这次又有事儿不在。其实,金石溪虽然是收藏家协会的副会长,但是他出席书法美术界的活动偏多,涉足古玩圈少一些。
而且他这次确实是外出有事儿。不过,他对唐易印象很好,听说唐易可能入会,所以才提前给了秦老一样东西。
这是一把折扇,秦老拿了出来。
在座的人当中,古之哉也拿了一把折扇,不过古之哉的折扇是自己题写的扇面,写的是杜甫的《登高》七言律诗。古之哉虽然对金石碑刻研究颇深,但书法上肯定没法和名家相比,他只是自娱自乐罢了。
而秦老拿出来的这把折扇,一看就不是个新玩意儿。
扇骨是紫竹的,泛着油润的包浆。秦老顺势将扇面打开了。扇面上,是一幅青绿山水,从纸张上来看,怎么也得是明清的。
“金先生给我这把折扇,也是为了考校新人,更关键的是,他这次考校,彩头不小,他说谁要是说得对说得全,这把折扇就送给谁了。”秦老呵呵笑道。众人一听,心想,既然是金石溪的东西,想必不差,但又是考校新人又是要送,那想来不会是名家的作品。
扇面上,是一幅青绿山水。高山峻岭,老树密林,临壑流水,过往行舟。总的来看,岩石林木的表现,很是深厚坚实;而水墨着色,皴擦渲染也是苍劲秀润,各种景物安排得体,虽然在小小的扇面之上,却能感觉到很大的空间深度。
唐易和呼风起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