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茜认为,“狂暴之路”具备超过“耶稣受难记”记录的能力,创造原创r级电影的首映新纪录,但却无法超过续集能量加持的“黑客帝国2”。由此可见,在一片唱衰声之中,南茜还是坚定不移地给予了兰斯支持。
如果“狂暴之路”真的如同南茜预测一般,取得如此首映票房成绩,那么将会是兰斯导演作品的新高——目前为止,兰斯执导作品的首映记录由“后天”保持,八千四百万。
超过三十六家媒体预测了“狂暴之路”的首映票房,“芝加哥论坛报”的数据引领群雄,与南茜秉持着相同观点的媒体只有十一家,但他们的预测都相对保守许多,比如说“纽约时报”就给出了六千万的预测,并且认为“狂暴之路”首映时将与上映次周的“加勒比海盗2”产生一番恶斗。
多达二十二家媒体都给予了负面的预测,其中“旧金山纪事报”无疑最为极端,布莱恩…巴洛认为“狂暴之路”的首映周末票房将会低于两千五百万,成为今年暑期档的最大一枚哑弹,甚至很有可能创造兰斯的职业生涯新低。尤其是“狂暴之路”和“加勒比海盗2”的对决,布莱恩坚信后者在杰克…斯派洛船长的带领下将会创造北美票房新高,很有可能成为影史又一部四亿票房的作品。
布莱恩的预测是参照了“撒哈拉骑兵”票房走势做出的,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考虑到“狂暴之路”一亿五千万的预算,首映两千五百万的成绩几乎可以预见混沌影业将会面临数千万、乃至一亿以上的亏损。
除此之外,“洛杉矶时报”、“西雅图邮报”的预测也都不容乐观,他们普遍认为“狂暴之路”在第一周可能无法取得四千万以上的成绩,并且将毫无疑问地输掉首映周末票房排行榜的冠军——因为竞争对手着实太过强大了。
最后还有三家媒体,以“芝加哥太阳报”为首,他们没有直接给出预测数据,因为“兰斯”这个未知因素是无法预测的,他们认为,“狂暴之路”将会沿袭邪典电影的风格,喜欢的人为之狂热、厌恶的人深恶痛绝,所以,电影票房也将会如此,要么大爆特爆,要么一败涂地。
“这可能是一部首映周末爆发出八千万能量的作品,也可能是第一周放映之后票房无法迈过一千万的作品。没有中间选项,就好像兰斯在电影道路上的一贯风格。”
可以看得出来,整个北美市场还是普遍看衰的,即使是支持者们也显得信心不足,这使得“芝加哥论坛报”的预测完全一枝独秀,看起来不像是客观中立的评论,倒更像是失心疯的盲目支持。反而是消极预测拧成了一股绳,众口一致、齐心协力地将预测标杆拉低到了四千万以下——“这还是考虑了‘狂暴之路’病毒宣传的巨大影响力之后做出的判断”,“洛杉矶时报”如是说。
似乎所有迹象都表明了,“狂暴之路”将会成为兰斯的滑铁卢战役,甚至可能导致强势崛起的混沌影业直接陷入一蹶不振的窘境,这也是今年暑期档的又一大看点,兰斯能否延续自己的不败战绩——仅次于“超人归来”、“加勒比海盗2”对“狂暴之路”的挤压,还有“狂暴之路”的票房前景。
不过,想要等到“狂暴之路”上映,还有足足两个月的时间,北美市场现在正在热情洋溢地迎接“碟中谍3”的上映,暑期档的战鼓正式擂响,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僵尸视频而成为热议焦点的汤姆…克鲁斯披挂上阵,再次征战暑期档票房。
与此同时,结束了“狂暴之路”后期制作的兰斯,却没有时间休息,因为漫威影业方面有些着急了,凯文…费奇专门约了兰斯吃过一次饭,隐晦地表达了“催稿”的意思,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尽快看到兰斯对剧本的构思——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框架。
如果不想错过漫威影业,兰斯也知道,自己必须加快速度了。于是,正当盛夏的竞争如火如荼地上演,兰斯却专心致志地投入了剧本的创作之中,这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比“狂暴之路”后期制作要困难数倍的任务。(未完待续。)
855 剧本框架
竭尽全力拿下“钢铁侠”和“无敌浩克”两个项目,构建起属于混沌影业、属于兰斯的漫威宇宙,这绝对是不容置疑的终极目标。
虽然目前环球影业方面没有明确表态,但朗…梅耶前后给兰斯打过四次电话,针对“通缉令”和“无敌浩克”两个项目询问了兰斯的意见,可以看得出来,环球影业诚意十足。只是,他们需要做出选择,比起停留在构思阶段的“无敌浩克”来说,确定立项、雏形已显的“通缉令”项目无疑更加占据优势,环球影业不想要轻易放弃。
“通缉令”的剧本梗概兰斯已经阅读完毕了,客观来说,故事就像是被筛子一样,到处都是漏洞,想要一一弥补完整并不容易,起承转合的推动也显得离奇而经不起推敲。当然,整个剧情呈现出打怪升级的趋势,只要搭配上精准的节奏控制和出彩的武打设计,确实是具备成为一部暑期档动作类型佳作的潜力。
不过,相对而言,兰斯还是更加倾向于集中精力打造出漫威宇宙。
撰写“钢铁侠”和“无敌浩克”的剧本,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不是说两部电影风格和内容相去甚远,而是因为两部作品的故事梗概质量有着明显差距,这也意味着兰斯需要付出的精力也必然不同。
“钢铁侠”在上一世取得了成功,被誉为是漫威第一阶段所有作品的领头羊,其媒体口碑甚至超过了“复仇者联盟”——后者之所以受到如此多追捧,主要还是因为英雄角色众多,粉丝群众力量庞大,单纯从作品角度来说,“钢铁侠”无疑是一部制作成熟的类型片。
换而言之,“钢铁侠”的剧本是商业作品的成功范例,遵照着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结构,在每一个部分塞入小高/潮和小起伏的搭配,剧情的转折与幽默的植入足够精准,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可以花费更多精力在节奏控制、镜头走势、特效配合以及高/潮场面等重头戏上。
“钢铁侠”系列作品的真正问题其实是出在后两部上,剧情的累赘拖沓严重影响了节奏,角色的臃肿乏力则导致幽默感锐减,质量下滑十分明显,第一部和第二部是由一个导演执导,却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差异,这也意味着续集剧本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动。
对比之下,“钢铁侠”第一部剧本就越发显得难得了。如果由兰斯来撰写,他不认为自己需要伤筋动骨的大幅度梗概,他不见得就会比马克…霍格斯(mark…fergus)和霍克…奥斯特比(hawk…ostby)出色。
“钢铁侠”的剧本仅仅有一点需要修改,那就是反派角色略显薄弱,导致终极大决战有早/泄嫌疑。其实这也是所有超级英雄作品的通病——内容比重朝着英雄严重倾斜,反派缺少笔墨描写,以至于缺少对抗感,更不要说内容深度的挖掘了,“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花费了足够的空间去构建小丑这个丧心病狂的反派。
这里所说的“笔墨”,不是指像男主角一样,从心理阴影到情感生活进行描写,而是赋予反派一个源动力,然后围绕着这个核心动力增加情节比例,让反派的动机和行为都丰满起来,进而增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矛盾,使得剧情更加饱满。
当然,如果这个源动力,能够像小丑一样引发蝙蝠侠对正义、邪恶、责任的思考,那电影的深度就有了保障。如果做不到,这也无伤大雅,毕竟暑期档爆米花和颁奖季艺术作品还是有所区别的。
除此之外,兰斯还考虑过让托尼…斯塔克这个角色更加立体一些,这不仅是为了续集作品着想,同时也是为了漫威宇宙。
这个想法是受到了汤姆…克鲁斯的启发。托尼…斯塔克作为一名武器制造商,不管是否是他的本意,他都可以说是战争的幕后推手之一,他风/流/倜/傥、天资聪颖、游戏人间,军火生意所造成的连带伤害根本无法影响到他的生活,可以说,他是超然的存在,颇有些置身事外的感觉;但后来他却成为了钢铁侠,开始了自己伸张正义的道路,甚至为了拯救世界而以命相搏,最后就连公司的军火生意也逐渐开始朝可持续能源方向发展。这种转变无疑是有趣的,而且还是复杂的。
在上一世的漫威宇宙里,这一点并没有详细解释,更加没有深入讨论。
在“钢铁侠”之中,剧本设定了重要情节:托尼被恐怖分子绑架,生命垂危的同时,他还看到了恐怖分子所造成的伤害,以至于他不得不移植核动力的人工心脏来维持生命。正是经历了生死关头,托尼才毅然决然地站到了恐怖分子的对立面,这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也是第一部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这却不足以成为托尼拯救世界的动力,他内心本质的变化,整个漫威宇宙都没有给出答案,甚至到了后面的故事里,托尼想当然地就成为了神盾局的重要人物——仅仅只是因为小罗伯特…唐尼在现实生活中赢得了超高人气,电影公司增加了托尼的角色分量,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心理变化,彷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地发生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钢铁侠的角色失去了魅力,到了后来只是在吃老本——幽默、吐槽、卖萌、**,基本就沦为了一个逗角,没有新意更没有深度,直接就影响到了后续作品的剧本创作,这也是漫威宇宙后来作品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迪斯尼始终没有想明白:同样一套东西,为什么突然观众就开始腻味了?不仅仅是钢铁侠一个角色,其他英雄角色也都是如此。百思不得其解的结果就是,他们决定在观众彻底不买账之前,多多挖掘角色的剩余价值,即使过度开发也在所不惜。
其实在兰斯看来,问题的核心并不复杂。以钢铁侠为例,如果可以在剧本里对托尼的心态转变稍加叙述,不需要像“黑暗骑士”那样深入挖掘,只需要像“钢铁侠”一样给予一个理由,然后围绕着理由串起一条支线,甚至可以加入小辣椒的角色分量,帮助托尼完成心态的转变。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丰富剧情,让故事变得具有说服力;还可以丰富角色,让钢铁侠变得立体而复杂起来,反过来,角色的变化又可以带动剧情,衍生出更多具有深意的剧情分支。
比如说“美国内战”,钢铁侠站到美国队长的对立面,就会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剧情的精彩指数也势必将会直线上升。
漫威宇宙打算走轻松幽默的路线,这一点兰斯给予赞同,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像克里斯托弗…诺兰那样拍的;但增加角色心理变化,并不意味着就告别了轻松幽默,在爆米花电影里,只需要赋予角色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情感深度来源——爱情、友情、亲情都适用,就可以浅层面地挖掘角色深度,完成故事核心思想的建立和深化。
其实,“蜘蛛侠3”就曾经做过类似的尝试,但山姆…雷米撰写的剧本有些发力过猛了,衍生出毒液这一角色,使得故事有些荒腔走板;同时又没有能够对毒液的心理层面给予足够的支撑,甚至就连毒液的角色描写都十分肤浅,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观众满头问号,甚至大呼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