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影巨匠-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罗杰却出人意料地,率先于十二月三日上午十点在个人网站上发表了详评,如此反常的行为刹那间吸引了所有媒体的目光。

    “正义和邪恶要如何选择,似乎每个人都会说,选择前者,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是在施特雷洛的电影里,似乎这个选择永远充满了疑惑。

    冷静而缓慢的镜头犹如在深夜海面滑过的鲨鱼,沉寂之中的危险气息让人心惊胆跳,危机四伏却无法发现蛛丝马迹,只能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看似松散实则紧绷的气氛布满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如影随形地贯穿整个观影过程,就如同坐在副驾驶座看不见的幽灵一般。这就是‘借刀杀人’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但显然,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惊喜远远不仅于此。

    一般来说,商业类型电影往往都会选择标准的三幕式结构,开头、主体和结尾。但在这部电影正式开始之前,前两幕都已经发生了,而整部电影正是关于第三幕的,如此新颖大胆的结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使得故事主干变得十分单薄,冲突的营造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借刀杀人’讲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文森特是一名职业杀手,他需要在这个夜晚杀死五个目标,他选择了出租车作为交通工具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命运的安排下,麦克斯成为了他的司机。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之下,施特雷洛再次做出了大胆的选择,跳过了执行任务的劲爆场面,也跳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模板套路,选择了以文森特和麦克斯二人之间的对峙贯穿整个‘第三幕’,将这部商业类型电影带到了全新的高度。

    选择文森特和麦克斯,施特雷洛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出自他本人笔下的剧本在人物设定方面又一次带来了新意,文森特代表了邪恶,但麦克斯却不是正义的代表——检察官安妮代表了正义,而麦克斯则代表了介于正义与邪恶之间的中立派,同时,也是社会的普罗大众。

    文森特似乎是一名典型的罪犯,冷血、残酷、暴力、可怕。他将杀人当做自己的工作,谈笑风生之中就可以扼杀一条生命,手上沾满血液之后却手捧花束扮演着好朋友的角色,他用‘卢旺达’的悲剧来为自己辩护,将杀戮讲述的稀松平常,彷佛仅仅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谋生手段。

    安妮则是社会标准意义的执法者,正义、坚定、睿智、强势。即使面临着诉讼的巨大压力,她也丝毫不愿意放松,紧绷的神经以最高规格要求自己,日以继夜地工作,只希望能够通过正确的法律手段伸张正义,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一项义务。

    但有趣的是,穷凶极恶的文森特却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孩子,母亲的死亡、父亲的酗酒、寄养系统的放弃,一点一点扼杀着他性格里的人性,眉宇之间的落寞和脆弱在最后时刻撕开了破绽;宛若英雄的安妮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精英,自我感觉良好之余还带着一丝高傲,可是在面临真正危机时却手忙脚乱——甚至以洛杉矶警局为首的‘支持者’们还总是姗姗来迟、判断错误、根本帮不上忙。

    正义不是想象中的正义,邪恶也不是传统意义的邪恶。这是剧本的第一个暗示。

    麦克斯是一个中立的普通人,保守、胆小、规矩、谨慎。他怀抱着梦想,但却从来不敢实现,只是絮絮叨叨地挂在嘴上,寻找各种借口,然后碌碌无为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消磨着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羡慕着别人,一方面又害怕做出改变,最终只能是埋怨自己、埋怨他人、埋怨社会。平庸,这就是麦克斯的特色,可是他却成为了左右故事走向的关键人物。

    扮演所谓‘英雄’的不是英雄,这是剧本的第二个暗示。

    电影没有将笔墨集中在正义与邪恶的纠缠和对峙上,反而是先后将正义、邪恶分别与中立关进了一个狭窄的封闭空间里,考验着人性,也拷问着社会。

    当正义和邪恶同时出现时,我们要如何选择?我们应该选择正义;但我们会如何选择?我们会选择自己。

    麦克斯意识到文森特是职业杀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转身离开,甚至多次要求文森特寻找另外一名司机。这可以解读为求生本/能,但同时也可以解读为逃避本/能——他在试图逃离,逃离执行正义的机会,逃离打击邪恶的责任。这不是在谴责麦克斯的行为,而是在陈述无比简单的事实:当面临选择时,我们总是选择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英雄漫画、英雄电影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我们渴望着有人来拯救自己,而不是自己拯救自己,更不是自己执行正义——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因为自身难保,所以只能选择逃跑;因为难以对抗,所以只能选择回避;因为生活艰辛,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因为梦想遥远,所以只能禁锢自我……因为没有时间,因为没有精力,因为家庭羁绊,因为财政困难,因为生活压力……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因为’。这不仅是麦克斯的选择,也是社会生活里大部分人的选择。

    然后呢?

    因为危在旦夕,所以只能正当防卫;因为身不由己,所以只能损人利己;因为社会现实,所以只能迎高踩低;因为梦想伟大,所以只能牺牲他人……

    再然后呢?

    因为朝不保夕,所以只能以命换命;因为走投无路,所以只能亡命天涯;因为利益至上,所以只能抛弃良知;因为食不果腹,所以只能生吃人肉……

    这也恰恰是文森特和麦克斯对峙过程中的核心焦点,文森特为自己的杀人行为套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世界每天都有人在死亡,即使不是他杀的,也会有其他人杀,反正仅仅只是死了一个陌生人而已;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背负着血海般的杀戮罪恶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挑起战争的势力。

    但隐藏在真相背后的,仅仅只是利益,又或者仅仅只是空虚。这,是一个‘为什么’,而不是一个‘原因’;这,就是罗生门。

    这是剧本的第三个暗示。

    这让我不由想起了‘上帝之城’,那是一部出色的电影,毫无疑问。施特雷洛曾经在那部电影里探讨了一个很深刻也很现实的话题:到底什么是罪恶,又是什么导致了罪恶?

    但‘上帝之城’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留给观众进行思考;而这一次,他在‘借刀杀人’之中进一步展开了探讨,只是他依旧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忽略的不仅仅是一座上帝之城,还有一座洛杉矶,还有一座介于洛杉矶与上帝之城的非现实空间。

    当然,在文森特和麦克斯的纠缠过程中,麦克斯遵从了内心道德的驱使,选择了正义,与邪恶展开了对抗——这也是整部电影唯一符合商业类型电影的正面价值取向,但有趣的是,电影的结尾再一次带来了意外。

    不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也不是正义与邪恶同归于尽,而是中立与邪恶的双双毁灭,正义的微弱光芒被禁闭在了光影构建的囚牢里,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表面看来,这似乎与‘上帝之城’结局里阿炮的走出去相印证,即使暗无天日,但终究可以捕捉到一丝希望;但事实上,这与‘上帝之城’截然不同,因为存活下来的正义奔向了茫然的未知——在缺少证人支持的情况下,这起案件已经没有了胜诉的可能,所有调查又一次回到了起点,死去的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和一个无辜者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邪恶似乎取得了胜利。

    结合剧本的三个暗示,然后重新回忆起电影碎片,文森特和麦克斯两个角色之间的数次对话,意味深长、引发深思,不仅展现了中立人物在面对危机时的挣扎和困惑,同时还带出了一个尖锐的真相:在利己主义、利益至上面前,人们的价值观无比脆弱,由善变恶仅仅只是眨眼之间的事。

    因为恐惧而选择了逃避,因为自保而选择了冷漠,因为孤独而选择了疏离,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得疏远而冰冷,这使得每个人似乎都为犯罪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正义和邪恶之间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不清,那么……下一步呢?

    因为犯罪,所以犯罪?

    这又让我们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正义和邪恶要如何选择’,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选择吗?又或者说,我们真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

    从‘上帝之城’到‘借刀杀人’,施特雷洛探讨了一个深刻而重要的真实社会问题,然后留下了一个问号,留给我们慢慢思考。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震撼和反思,不会随着电影的结束而消失,相反,这才刚刚开始。”(未完待续。)

404 形势颠倒

    罗杰的这篇影评视角颇为独特,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对电影的结构、拍摄的手法等理论角度进行剖析,而是抛开了所有形式框架,深入电影的内涵,展开了分析讨论,他不仅对“借刀杀人”赞不绝口,更是在文章末尾表示,“这是‘七宗罪’以来,最出色的犯罪电影,迷人而神秘,精彩而深刻!”

    这篇名为“‘上帝之城’之后……”的影评,直接就将这部商业电影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令所有记者刮目相看。

    诚然,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节奏控制和场面特效,吸引票房才是王道,从来没有人关注电影的内涵;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始终是每一位电影创作者的最高追求。

    当所有人都把“借刀杀人”当做一部商业电影来对待时,罗杰却挖掘出了这部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带来了意外惊喜,这让人们不由就联想到了“上帝之城”的横空出世。

    今年夏天,兰斯带着“后天”取得了出色的票房数据,这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不少人都认为,兰斯在“上帝之城”里展现出来的锐利和才华并没有能够延续下来,逐渐沦为平庸;而“借刀杀人”又是一部商业电影,这也意味着,兰斯正式从独立导演向商业导演转型。这样的情况在好莱坞屡见不鲜,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只是,兰斯之前的根基太浅,没有足够的累积,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上帝之城”仅仅只是灵光一现而已,兰斯很快就会沦为平庸,成为好莱坞类型导演之中普通的一员。

    可是现在,“借刀杀人”却颠覆了人们的猜测,事情顿时就变得有趣起来了。

    如果说仅仅只是哈维尔的博客,人们并不会太过在意,毕竟那只是一家之言,而且哈维尔根本就不算是影评人,没有任何权威性可言;但现在,罗杰却以别样的视角进行了解读,送上了赞誉,表达了与哈维尔相似的态度,情况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很快,网络上就形成了一股汹涌热潮。

    不少人都在哈维尔博客、罗杰网站底下回帖讨论着:“借刀杀人”真的那么出色吗?

    参加了首映式的观众纷纷站出来各抒己见,有人表示了赞同,认为电影不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思想内核更是上升了一个台阶;有人表示了反对,认为导演太过注重形式化,反而让电影丢失了商业电影的劲爆感;有人表示了困惑,对电影主题思想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了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