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他这会儿就在楼下,明面上催我们提高办案效率,尽快把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事实上是打着被害人亲友的旗号打探消息,可能还有催我们尽快把‘生米煮成熟饭’,把陈红的遇害栽赃嫁祸到王学东头上的意思。”
正在进行的会议太重要,顾长浩非常清楚几位领导熟悉案情,但还是接着道:“言归正传,他辍学之后去学驾驶,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除了交通违章,没其它违法犯罪行为,没犯罪前科。
2007年,在亲友介绍下交了一个家在邻村的女友,2008年元旦结婚,生了一个女儿。陈红与前夫离异之后独自经商,刚开始时管许多亲友借过钱,其中也包括蒋新伦。
由于蒋性格较为内向,平时几乎从未与人发生过口角,又没犯罪前科,从表面上看与被害人只存在借贷关系,并且这样的借贷关系有很多。尽管案发之后他被列入第一批排查名单,但始终没把他作为重点怀疑对象。”
凡事都有因果关系。
陈红死了,他不仅无法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利益,甚至连借给陈红的钱都很难收回。陈红的父母在女儿生前的财务问题上处理得不是很好,公司资金全卡住,个人存款全取证,该收回的外债一定要收回,该还的债务却推三阻四,试图来个人死账清。
也正因为如此,刑事案件还在办理中,民事案件已经有了一大堆,过去几个月老两口三天两头去法院当被告。
想到这些,朱明东若有所思地说:“他在债权问题上的态度有些反常,别人生怕拿不回钱追着要,甚至把死者父母告上法庭,他不仅没追债,反而很同情很关心被害人一家,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嗯,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疑点。”
局领导虽然了解案情,但绝对没办案人员透彻。
冯锦辉摇摇头:“小顾,你们应该有新发现吧?在债权问题上的态度反常算不上疑点,因为据我所知,像他这样想通过同情、关心甚至帮助,试图用诚意打动被害人父母的债主不少。”
老前辈也太不给朱局面子了!
顾长浩被搞得很尴尬,摸摸嘴角,故作若无其事地说:“报告冯大,蒋在债权上的态度虽然不是重大疑点但一样是疑点,除此之外我们在走访死者生前的同学时发现一个新情况,他在上学时不止一次给陈红写过情书。”
“情杀倒是有可能,而且非常有可能,只是光凭这些可不够。”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写写情书实在算不上什么,据说现在小学生都早恋。
顾长浩微微点点头,接着道:“我们还找到他上学时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朋友说他当时疯狂地暗恋陈红。后来发生的一切也证实了这一点,陈红上技工学校时他开始赚钱了,我们也找到陈红的几个技校同学,发现他不止一次去学校给陈红送过礼物,请过陈红吃饭。
只要是女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虚荣心,陈红不是多多少少,而是比较虚弱。对这些来者不拒,但对外总声称只是普通朋友。尽管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蒋也没有死缠烂打,更没有做出让陈红难堪的事。”
还真是个多情的种子!
朱明东掐灭烟头,淡淡地问:“后来呢?”
“后来陈红与别人结婚,婚后想在市区买房,手头上的钱不够,当时村里的地还没被征用,她父母也没多少钱,于是管亲朋好友借,也跟蒋开过口,蒋二话不说直接去银行取钱,借给陈红40万,这笔钱直到陈红与前夫离婚,分割财产才还给了蒋。”
顾长浩顿了顿,补充道:“据我们了解,陈当时要给利息,蒋坚决不要,最后好像请蒋吃了一顿饭。也正因为如此,陈红的父母对蒋印象非常好,陈红与前夫离异时,陈红的父母经常在街坊邻居面前说,当年真应该让女儿嫁给蒋。”
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媒体所说的那么冷漠,这些又能说明什么。
朱明东大小眼不希望看到这么一个人是杀人犯,冷不丁问:“就这些?”
“当然不止。”
顾长浩拿出一份通话记录清单,指着上面的标注解释道:“从被害人的手机通话记录上可以看出,过去四年蒋与被害人一直保持联系,但联系的频率却与被害人的婚姻及感情经历呈正比。
陈红与前夫闹离婚时,联系的次数比较频繁;陈红与前夫离婚之后,他主动联系陈红的次数更多;陈红遇到生前的最后一个男友,二人感情发展很快,打算谈婚论嫁时他几乎一天给陈红打几个电话。”
“他结婚了,有老婆,有孩子,有家庭!”
“朱局,这也是一个疑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他从前年底就开始与老婆闹离婚,每次吵架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老婆虽然不是很漂亮但也不难看,虽然喜欢唠叨但对他对家庭真是没得说。
而他自己呢,既不赌也不嫖,不喝酒不抽烟,几乎没有不良嗜好。不管村里人还是一起跑运输的司机朋友,谁也没听说过更没见过他在外面有女人,平时甚至连ktv、洗浴这些场所都不带去的。”
无缘无故的闹离婚,同时频频联系曾经暗恋过的人,结合起来确实是一个重大疑点。
冯锦辉和徐爱国对视了一眼,掏出烟示意年轻的中队长继续说。
“去年排查时他声称案发当晚出车了,为证明没有作案时间,甚至掏出手机让询问他的民警看交管部门发送的短信,案发当晚在安宝区有一个违章。现在想想当时大意了,只查询过违章记录,没去交警部门调看监控截图。”
顾长浩举起两张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不无尴尬地说:“这个司机的身份虽然暂时没搞清楚,但显然不是他。而且案发当晚,他老婆因为跟他吵过架,下班之后负气带孩子回了娘家。”
第九百六十三章 全是坏消息
“韩局,分局的心情可以理解,这个案子确实不能再拖,分局上上下下压力真的很大,但我和老徐还是认为不能操之过急……”
一到省城,刚找了个宾馆开了个房间住下,韩博就接到了冯锦辉的电话。
毫无疑问,隆华分局刑警大队不是今天上午第一组心理测试专家的测谎结果出来才开始行动的,他们应该是在冯锦辉和徐爱国提出王学东很可能不是凶手时就开始回过头来查,不然不可能这么快锁定嫌疑人。
在接下来如何侦查上,分局和“积案办”持不同的两种意见。
朱明东认为刚扶持水面的蒋新伦如果杀了人,那么身上必然沾有很多血。种种迹象表明凶手做完案之后并没畏罪潜逃,而是躲在村里。也就是说蒋新伦因爱生恨杀害陈红之后极可能直接回家,他家里一样很可能有被害人的血迹。
有作案动机,有作案时间,并且在案发当晚有没有作案时间这一重大问题上撒了谎,那么,只要能在嫌疑人家中勘查出被害人的血迹,这样个案件不仅能尽快告破,而且一样能办成铁案。
冯锦辉和徐爱国同样认为蒋新伦具有重大嫌疑,只是觉得这么做有些操之过急,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如果在嫌疑人家检不出被害人血迹怎么办?
朱明东也考虑过这种可能性,但几经权衡还是认为应该采取行动,因为除此之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dna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降解,其它证据一样会渐渐消失。
这就是命案积案侦破的难点,时间拖得越久案子越难查。
仔细想想,朱明东的考虑有一定道理。
韩博既认同冯锦辉关于不能操之过急的意见,又觉得7。11案确实不能再拖,更不想给分局留下一个独断专行的印象,想了想低声问:“分局打算什么时候去嫌疑人家勘查,打算怎么去勘查?”
“朱明东说兵贵神速,技术民警正在楼下待命,手续全办好了,打算8点整准时行动。”
冯锦辉坐在警车后排,看出窗外的夜景,接着道:“村里不是小区,左邻右舍全认识,24小时都有人,只能大张旗鼓。想秘密勘查,想不打草惊蛇,不太现实。”
“嫌疑人呢?”
“刚回去,正在村口的饭店同被害人一家请律师吃饭。有专人盯着,从现在开始,他别想离开专案组视线。”
准备得倒是挺充分!
如果没猜错,技术民警一出动,办案民警就会传讯嫌疑人。勘查结果一出来,只有检出他家有被害人的血迹,不管他承不承认,就会对其实施刑事拘留。
韩博一样能理解分局的压力,沉吟道:“既然分局已经决定了,我们就等消息吧。晚上正好有时间,你让学平把案卷发我邮箱,我再看看。”
现在叫停分局的行动是不太合适,冯锦辉只能不无担忧的点点头。
“积案办”效率很高,不过话又说回来,市局领导交代的事必须抓紧时间办,高学平顾不上回家,也顾不上送两位老前辈回家,在路口调头直奔单位,韩博刚陪关局在楼下餐厅吃完饭回到房间,就收到了7。11案电子版的材料。
“年轻就是好,精力充沛。”
关局俯身看了看笔记本电脑,拍拍韩博胳膊笑道:“你忙你的,我回房间看会儿新闻,看会新闻就睡觉,你也别搞太晚。”
“我送送您。”
“别送了,就在隔壁,你还怕我迷路?”
……
领导不让送不能真不送,至少要送到门口。
送走关局,韩博倒上一杯开水,摸着鼠标一页页仔仔细细研读案卷。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11点多,手机突然响了,本以为是隆华分局那边有什么消息,拿起手机一看来电显示却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喂,您好,请您问您哪位?”
“韩局吗,我冯朝阳,东萍市局冯朝阳。”
原来是在贵省工作时的老同事,刚调到东萍市公安局担任刑侦副局长时他是分管监管支队等单位的副局长。春节期间去贵省公安厅“交流考察”,听杜副厅长说他调到司法局担任调研员,相当于退居二线。
“原来是老冯,不好意思,我差点没反应过来!”时间过得真快,老战友退居二线,自己早晚也有这么一天,韩博真有那么点感慨。
“怪我,换号码也没跟您说一声。”
“现在说也一样,等会儿我存起来,现在怎么样,司法局的工作忙不忙?”
老同事难得打一次电话,韩博只顾着高兴,混然没听出他语气有些不对。
此刻的冯朝阳心如刀绞,坐在客厅沙发上一手紧握着手机,一手端着酒杯,看着茶几上的照片,强忍着悲痛说:“韩局,不该这么晚打扰您的,但有件事还是觉得应该让您知道,其实我也是刚知道的。”
语气非常非常不对,这么晚打电话能有什么事。
想到自己去东萍上任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禁毒支队副支队长遭遇车祸牺牲的真相,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老冯,什么事?”
“杨勇牺牲了,在境外牺牲的,失踪失联一个多月,省厅禁毒总队今天下午才确认的。”
小伙子的样子一下子浮现在韩博的脑海里。
曾经的刑警中队长,曾经的业务骨干,因为知法犯法差点成为阶下囚,后来为再次穿上警服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受罪。
于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