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臣世家-第3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魏的土地税征收是个比较明显的进步。固定里每亩征收的具体粮食数字,某种程度,可以激发农民想方设法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也给了北魏那本齐民要术的成书提供了基础。

    当然,当时的曹魏是以曹操在北方大力推广屯田制度为骨干,因此,真正受惠于这个土地征收税的,并不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而是那些在战争中保存下来的地方豪强。

    因此,那些屯民所要缴纳的赋税还是非常重的。曹操在屯田时,能够每亩征收五六成比例的收成。

    第二,汉代的对于成年百姓和未成年的百姓都要争取固定金额的金钱税收,被称为口赋和算赋,而曹魏的户口税是按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这也就是将征收钱币改为征收实物。

    先开始,确切的说是汉武帝之前,朝廷对于征收的年龄和具体数额都比较轻,后来,苛刻起来,也为了同匈奴战事的需要,朝廷开始征税的百姓年龄是越来越小,而两赋征收数额却越来越多。

    这也就是南阳地区因为丁口税过重,导致百姓们无法养育多余的孩子,溺毙婴儿。后来,来了邵信臣和杜诗主政南阳后,主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导民向善,这两位好官,就被百姓们成为父母官。

    土地有增值和保值的作用,可它却有自身的局限,谁也无法从土地当中直接获得金钱。这一点,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尤为困难。

    地主们总是会在粮食收获的时候,故意压低粮食的价格,而在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却大大增加粮食卖出的价格。

第604 新的赋税制度2

    如果常平仓监管不利的话,丰收之后谷贱伤农反而会变成常态。

    当初桑弘羊创造性的兴办这些常平仓,的确对于稳定各地粮食价格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可是,只要中央监管不力,地方官府便会肆意妄为。

    因此,蔡道新颁布的‘新均田制’,便是以均田制为骨,用曹魏实施的赋税制度为肉,取长补短。

    想法再好,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冒出来。

    不过,京畿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土地如今全部都分到了禁军和普通老百姓手中。

    当然,身份不同,所居住的地方不同,这些人具体能够分到手中的田亩数也不同。

    比如,禁军每户能够分到的土地就比较固定。

    为了以后迁都着想,蔡道将禁军屯田的地区并没有放在汴梁城周边,而是洛阳府周边。

    洛阳周边,每个禁军都能够得到耕田六十亩,如果娶妻的话,还可以得到荒田十亩。

    而开封汴梁周边的土地,则分配给了那些退伍的禁军或者那些新招纳进入禁军中士兵的家属。

    不过,禁军所要缴纳的土地税就要被百姓多一倍,也就是一亩六升。

    这是因为,这些土地的性质并不是永业田,而是屯田。

    而那些给禁军多出来的十亩荒田,是为了种植桑树、棉花、麻等这些经济作物用的,每个军户每年每亩只需缴纳出绢一匹、棉花一斤即可。

    而一般百姓分到手中的土地就要比禁军们少一些,各地跟均实际情况也略有不同。

    西北地区,除了永兴军路以外,其他地区,百姓们分到手中的土地,基本都有五十亩。而永兴军路和京畿地区,分到百姓手中的土地就要少了很多。

    长安府地区,每丁能够分到的耕地是三十亩,荒地十亩,而京畿地区就更少了,每丁只有耕地二十亩,荒地五亩。

    顺便提一下,蔡道在新的赋税制度中,做了严格的规定,男子只有年满十八岁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壮丁,这时才会在秋收之后授予其耕地,成婚之后才会授予其荒地。

    至于那些未满十八岁的半大小子,蔡道也将中小学制度开始向大宋朝境内逐步推广,第一年,先是在北方各州府县试行,等到后年,开始向各县下面的乡一级地方推广小学。

    乡一级的小学推广工作其实已经在京畿地区周边试点施行了

    开始的时候,也只需教那些小孩子认字识数也就够了。朝中的冗官那么多,除去极小的一部分不学无术的官员子弟以外,其他大多数冗官还是有能力胜任好这一全新的职务的。

    为此,蔡道又新设了两个官职——乡文学和乡数学,他本来还想在增加一个武学的官,可是,后来他经过再三的考虑之后,主动放弃了,因为大宋朝一贯性的重文轻武,如果他一起新设这三个官职,应聘的冗官便会很少。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有一些被赵煦留在汴梁城里一直修书的官员,主动参与到了这次试点当中。

    这些官员中,高级官员都是进士出身,可其他大多数却都是元佑八年那一年制科开科时被取中的制科生,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大专生,其待遇,升官的资格都要大大低于那些进士出身的同僚主官。

    何况,修书既是个苦差事,又是清水衙门。真正因此而成名的只有主编修。他们底层人员拿得俸禄又少,没有成名的机会,而且,这个官职还没有任何油水可捞。

    没钱、没利、还无法得到名声,在经过刚开始的兴奋之后,这些制科生中的大部分人也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与其在故纸堆里慢慢混吃等死,不如到地方上当个小官。

    因此,蔡道新设立的这两个官职就给了这些人新的希望。这两个官职无论是待遇,还是官职的品级上甚至还要低于他们如今的处境,可是,其前景却大大的不同。在地方上虽然还是不入流的芝麻官,可一旦就任,也算是有了进身之阶。因为,如果有人干得出色,蔡道就一定会知道,那么,他们也就有了升官的可能性。

    而且,这两个官职别看它小,其中却大有油水可捞。其他先不提,凡是来小学入学的学生,蔡道虽然不收一文钱的学费,可是,他们的家长每年总得给这两个官员准备上一份束修吧!

    这一点,即便是蔡道明知道这是名面上的收受好处,他也无法阻止,也不能阻止。因为,这是古礼,孔子立下的规矩。

    如此比较起来,可比一直留在汴梁城中修书要强的多。

    因此,应募这两个新职位的冗官非常多,在京畿各乡也推广的极为顺利。

    新规定中,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规定,也是华夏史上第一明确规定了女子出嫁的最低年龄,各地女子必须年满十六岁才准出嫁,订婚不再此列。对于这一点,文官和武将都持反对意见,可是,真到了朝堂之上,谁也不敢站出来反对。

    有一个年纪大的老夫子得知这一规定之后,便在汴梁城里到处辱骂蔡道。可是,蔡道还没有来得及出手打击报复他,当天,宫中就传出两道懿旨,将这个老夫子全家贬到了宋辽边境上。

    那里成了官员们新的畏惧之地,现在,以前人人闻之色变的岭南和西北地区反倒成了风水宝地。人人都知道,蔡道的志向是收回幽云十六州,因此,宋辽之战势在必行。

    这些文武官员之所以都不敢说话,因为,他们都清楚,如今大宋朝真正掌权的人是宫中那两个女人。女人自然要向着女人,何况,蔡道的这个新法令也的确对女子生产有利。

    普通百姓分到手中的土地,其中耕地每亩只征收3升土地税,荒田每亩所需缴纳的实物税额却与禁军的相同。

    表面上看似禁军成为屯田兵比较吃亏。

    可是,不要忘了,这里是北方,耕地只能耕种一季粮食。

第605 新的赋税制度3

    奏疏中的主旨,就是要朝廷收回各地官府自主修建各项工程的权利,利用工部的技术来管控地方各种设施的建设。

    以后各地官府若是想要兴建任何工程,能够自筹资金,不动用官库的,其主官只需上报,无须朝廷的允准,便可以自行处置。

    可若是动用了地方府库中的钱粮,或者还需要朝廷在增加财政支持的,那就必须要先上报给工部,再经过一整套流程,才能知道这项工程是否会被允准。

    朝堂上,工部尚书会同三司使和御史一起审核这个项目,首先,由工部派专门懂该项工程技术的官员微服私访,去视察当地的情况。由专家查探清楚之后,将鉴定的结果上报给工部,由工部尚书和两个侍郎根据这名专家的意见,这才决定这项工程是否被允准。

    如果专家的意见,这项工程或者得不偿失,或者根本无法完工,那地方官员便会接到工部明确的驳回命令。

    如果可以建设,工部便会上报给三司使和御史,三方一起签署同意文件,允许地方挂暖可以使用地方府库的钱粮,或者由三司使直接将钱粮拨付给地方。

    在此之后,工部再派另外一位官员监督整个工程的质量,三司使会派人监督地方钱粮使用的情况,而御史中丞还会暗中派出监察御史,着微服在暗中监督工部、三司使、以及地方官员是否勾连在一起,整项工程的完成过程中。

    在北方,之前一直在各地修建道路的工程并没有因为章惇的离任而停止,原本这就是蔡道最先发起的一项工程,因此,北方各地修路的工程还在不断的扩大。对于这件事,军队和商人获利最大,他们自然非常上心。

    有一些干惯了工程活而因为不符合要求被裁撤的禁军士兵就没有去当农夫,而是进了筑路大队,加入了华夏第一个专业的修路队伍。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如今已经成了熟练技工。

    不过,蔡道在担任三司使之后,便把修路的重点从西北已经转到了从黄河北岸到河东路和河北两路境内。

    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几年后,将要发动的宋辽之战做准备。

    当然,诸路重要,可在这个时代,农业效率太低的情况下,蔡道可不敢维持大规模的诸路队伍,他在农忙时只保留了技工队伍,其他人员一律遣返回家种地去。

    为了不耽误农时,蔡道把大规模诸路的时间,全都选在农闲时刻,召集北方各地的农民开始搞这项大工程,而且,不是免费的。每个人筑路工,每天不但管三顿饭,还有十文钱的工钱。

    这段时间虽然之后入冬钱的一两个月,很短暂,可是,钱多人多,人多事情办起来就会快起来,何况,如今有了不少熟练工,所以,筑路的速度反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变得越来越快。

    当然,这里面还少不了蔡道的一个新举措。

    为了提高百姓的积极性,蔡道还采取了筑路的过程中,将一些危险程度不高的路段包给了民间筑路队。三司只负责给钱,却不包工人包材料,每修筑一里道路,三司便会把筑路的钱付的民间筑路队,从未拖欠。

    而每里主路飞,是经过之前诸路的工程中,三司使在各地的经过大量的核算之后,得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字。最终的数字,是蔡道又在这个数字上加了一成。

    先开始,敢于参与到这项工程中商人,只有丁有才和他的那些老乡们,可金钱却又是老毛病犯了,他看不上这些既浪费时间,又赚不了几个大钱的官府生意。

    结果,丁有才就不说了,他本身就是大宋北方的首富,听蔡道的话,一是为了报恩,而是为了当大宋的卜式。可是,跟着他的一起加入这个行当的老乡们却就此尝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