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绮丽江山-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摹案赂隆苯猩

    上了鸡笼山,放眼看去白雪皑皑,树梢上挂满冰凌雾凇,好一个银装素裹,琼枝玉叶的世界。进了鸡鸣寺,一行人略游览了寺内昆仑正殿等景色,登上了东北角的景阳楼。极目望去,雪还下着,纷纷扬扬,天地一片白,孤寂而干净。

    义隆负手而立,身姿俊秀挺拔。他看着眼前茫茫雪景,幽幽地说道:“我很喜欢来这儿,看着杏黄色的佛寺,青葱的山麓,听着和尚诵经的声音和佛塔铜铃的声音,明净而通透。尤其是在这里读书,内心感觉十分的宁静幽远。”

    “这么冷清,义隆不觉得寂寞吗?”绮云微微侧首,看着他俊雅的脸庞。

    义隆看着绮云清瘦的脸庞,应道:“在我十岁之前,我感觉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自从你来了后,我便不再感到寂寞。”

    停了一瞬,他接道:“自你流落关中,我后来有一种感觉,就是你一定不会有事的。但自从我把你从白云山接到建康以来,总见你闷闷不乐,让我很不安。云儿,你是不是……过去的事总得要放下才是。”

    绮云转头不再看他,伸出手去,接住落下的晶莹雪花,有些凉意。雪花落在她的掌心,渐渐消融成水,她幽幽叹道:“世间的万事万物,如若像这雪花般纯净明澈,就好了……”

    义隆看着她秀眉微蹙,清颜胜雪,心内不禁涌起一声叹息。

    二人静默了一会儿,只听见白雪簌簌地下着,药师佛塔飞檐下的铜铃声忽盛忽淡,似琵琶轻鸣,空灵悦耳。绮云听得心也逐渐变得柔软起来,嘴角含着浅笑,对义隆提议道,“此处景色绝佳。义隆,你素来文史皆通,不如赋诗一首,方不负眼前所见之美景,如何?”

    义隆笑道:“绮云有命,义隆必定从之。”想了想,咏吟道:

    崇堂临万雉,层楼跨九成。

    瑶轩笼翠幌,组幕翳云屏。

    阶上晓露洁,林下夕风清。

    蔓藻嬛绿叶,芳兰媚紫茎。

    极望周天险,留察浃神京。

    交渠纷绮错,列植发华英。

    绮云有些讶异道:“义隆,这诗美则美矣,但却似春天景阳楼的景色。这诗好像并不是应景而作。”

    义隆含笑不答,只是瞅着她,脉脉如诉。绮云,你可知道?在我心里,你若安好,便是春光明媚,冰融雪散。我吟咏的不是我眼前的景物,而是我心中的景色。

    忽听一个声音传来,“好一句‘阶上晓露洁,林下夕风清’好诗,好诗!能听到王爷如此绮思妙句,今日真是有幸哪!”

    二人循声望去,却见两人头戴斗笠,身披大氅,正站在景阳楼下。义隆见了二人,有些欣喜道:“范兄、裴兄,幸会幸会。”正是范晔、裴松之二人。

    范晔和裴松之上了楼,忙恭身向义隆行礼道,“王爷,我们来晚了,待会儿要怎么罚都听王爷的。”义隆笑道:“二位来得不晚,而是义隆来早了。”

    二人见了义隆身边的绮云,其中一个温和儒雅的中年人赞道:“冰清玉洁,散朗飘逸,有林下之风。如此佳人,便是王爷常说的灼华郡主吧?”义隆含笑点头,“正是。”而另一个前额有个疤痕的年轻人则上下打量了绮云一番,并不做声。

    绮云上前对二人行了一礼,“见过两位先生。”二人忙称不敢。

    义隆见人来齐了,便邀请一齐往景阳楼内入座。义隆笑着对绮云说道:“这鸡鸣寺景阳楼的素菜最是有名的。绮云,你等会儿不妨多尝些。”绮云微笑颔首。

    二人见宜都王看灼华郡主之时,温雅内敛却又脉脉柔情,皆心中雪亮,却并不点破。

    入了席,义隆指着那儒雅的中年人向绮云介绍道:“这位是裴松之裴先生。先生八岁时,就学通论语、诗经,博览文籍。父皇曾赞赏他有庙廊之才,曾委任为皇上的师傅。

    他又指着额上有个疤的年轻男子,说道:“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范晔,现为义恭的冠军参军。他也是从小好学,加上天资聪慧,尚未成年,便能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闻名江东。”

    绮云听了,忙站起身来,“两位盛名远播。今日,能结识两位学界泰斗,绮云何幸?”

    裴松之慌得也站起身来,说道:“时常听王爷说起郡主,见识非凡。今日识得,有幸之至。”而范晔闲闲地起身,神情则有些倨傲。

    绮云笑道:“那是义隆的谬赞,先生切莫当真。”

    义隆指着范晔,对绮云说道:“我记得小时候,你曾经劝说我,要我编写一部东汉史书。范晔他精通经史,而且文章绮丽凝炼,必能为我完成云儿你小时的心愿了。”

    范晔闻言,随便作了一揖,道:“范某正打算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的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将撰写一部后汉书。不知郡主有什么高见呢?”

    绮云问他,“范先生,自古史书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您打算用什么体裁来写后汉书呢?”

    范晔答道:“自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风格。”

    绮云点头,说道:“两部史书考证详实,文章典雅,都是史家绝唱。但它们的体裁也不是一点弊病没有。如果写东汉朝的历史,只沿袭本纪列传的体例,恐怕还有缺漏不足。”

    范晔听她居然指出《史记》与《汉书》两本巨作的不足,神情有些不屑,问道:“哦?什么缺漏?烦请郡主指点一二。”

    绮云答道:“《史记》和《汉书》大多内容为帝王作传。《史记》虽然涉猎极广,甚至为陈涉项羽等失败的英雄作传,还为汉武帝所不喜欢的游侠立传,可谓见识不凡。但翻遍《史记》的三十六本纪,七十二列传,关于女子的传记,只记载了专权的吕雉一人而已。”

第109章 义隆问策

    “鲜少为女子立传,这有什么缺憾吗?”范晔睨着眼问她。

    绮云微微一笑,朗声答道:“当然有缺憾,比如,西汉窦太后辅佐三代帝王,文景之治怎么能没有她的一分功劳?《史记》中却只是记载了她好黄老之学一事,并没有单独为窦太后作传,她的名字和经历都是极其模糊的。没有她的传记,怎么能让后人看清文景之治的全貌呢?”

    范晔听到这里,渐渐收了傲慢不屑的神色,转而凝神细听。义隆见范晔的神情前倨后恭,心里暗自好笑。

    绮云喝了一口清茶,又说道:“《周易》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合而万物生。男和女为什么要分上下尊卑?推而论之,史书既有帝纪,为何不能有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如果不为她们作传,东汉的历史怎么能让后人了解明白呢?当然,除了太后嫔妃外,世间还有许多贤达杰出女子。如果作为史家,不记载这些女子的经历故事,天下女子并不知在世间如何安身立命,史书又怎样真正体现其鉴往知来的作用呢?”

    范晔问绮云道:“郡主,除了太后嫔妃,你认为还有什么女子值得作传呢?”

    绮云答道:“东汉时期,女子行为可为后世之楷模的,不一定都是贞节烈女。比如,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有惊世才华,就应该为她作传。她一生悲苦,颠沛流离,身为官侯家的女儿尚且如此,可见东汉末年的战乱祸害之深重。”

    范晔点头称是:“只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分裂战乱。但事过境迁,后人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感悟不深。如果为她作传,通过一个她悲苦经历,分裂战乱百姓流离之苦,就会感同身受。”

    绮云见他赞同她的话,喜道,“范先生,如若能为世间杰出女子作传,开了这个先例。绮云为天下女子,先谢过先生了。”说罢,起身给范晔行了一礼。

    范晔立身还礼,道:“郡主提议为天下女子作传,并一番高论,范某豁然开朗。”又侧首对义隆说道:“以往听王爷说郡主如何见识不凡,我心里只是不信。如今,看来王爷并不虚言。”

    义隆见了,哈哈一笑道:“绮云,你可知道。范晔是眼睛长在额头上的人,能把他折服让他说声好的人,可是并不多见的。”

    身侧的裴松之也说道:“编著史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英雄的事迹不至于由于时间的流逝而湮灭,而战祸引来的痛苦也能给后世的英主提供教训。如果描述事件和人物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便不再言之空洞,史书中蕴含的道理才能让人信服。”

    义隆和范晔点头,“正该如此。”

    范晔对义隆说道:“方才听到王爷为郡主吟诵的诗句,觉得甚是美妙。不如,范某为郡主撰写,送与郡主如何?”

    义隆温雅地笑道:“云儿,能得到范晔的墨宝,可是不容易的。”绮云闻之,非常欣喜,“范先生的隶书是天下一绝,配上义隆哥哥的诗,那就更是无价之宝了!”

    于是,义隆让王华等准备笔砚纸张。范晔执笔蘸墨,用他善写的隶书,在雪纸上写下了义隆作的《登景阳楼诗》。写完后,众人欣赏,赞道:“诗是好诗,字是好字。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这时,侍立在义隆身侧的孔宁子拱手说道:“下官看了王爷的诗,忽心中偶有所得。听说,郡主诞辰那日,康乐公等人赋诗送于郡主。不如,在下也赋诗一首,以表敬意。”

    义隆含笑点头,“很好,你也精通诗文,那你便和一首吧。”

    孔宁子行了一礼,走笔写道:

    君子乐和节,品物待阳时。

    上位降繁祉,元巳命水嬉。

    仓武戒桥梁,旄人树羽旗。

    高樯抗飞帆,羽盖翳华枝。

    佽飞激逸响,娟娥吐清辞。

    泝洄缅无分,欣流怆有思。

    义隆挑眉看向他,眼含疑问。孔宁子恭谨地说道:“王爷眼前是冰天雪地,心中却是融融春意,令下官心里也想起了那年的上已节,在春日里游玩的情景。所以,就和这一首《櫂歌行》送于郡主。”

    义隆心情有些愉悦,点头赞道“你有此心思,甚合我意。”

    绮云暗想:此人和范晔的性子倒是完全不同,范晔倨傲且真诚,而孔宁子则善于察言观色,揣摸主子的心思。孔宁子这等性格最适合官场钻营,将来官场不可限量。

    众人正说笑之时,从外边进来一个侍从,俯身在义隆耳边说话。义隆听完,挥手命他退下,见众人皆看着他。他微笑道:“在座的都是自己人,看大家都如此关心义隆,我便把此事告知各位。在座各位正好也为本王拿个主意。”

    义隆端起手中的酒杯,呷了一口酒,徐徐说道:“刚刚得到暗报,待开春之后,皇上有意让我离开建康,回到荆州任上去。不知此事是福是祸,大家是如何看的?”说罢,眼睛看向绮云。

    绮云笑道:“此事问裴先生最合适不过,荆州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各路军阀争夺的重点,几乎关系到王朝的兴衰。裴先生正在为《三国志》作注,问他再清楚不过了。”

    裴松之手捋美须笑道:“郡主倒是会偷懒。王爷是否应该回到荆州任上去,裴某的观点是王爷应该去。荆州南有长江天堑,北有襄阳之蔽。自古以来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是有山川之险,二是有经济后盾,这里沃野千里,可提供充足的兵粮。三是有交通之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