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空军全力争夺制空权,确实对美日联军产生了巨大影响。
仅在十九日夜间,中国空军就出动了近三百架次的作战飞机,而且几乎全部用于争夺制空权。受此影响,美军不得不调整空中作战计划,将更多的战斗机用来执行空战任务,而能够用在战场支援上的作战飞机大大减少。
与十六日的战斗一样,在指挥系统不堪重负的情况下,美军航空兵的对地打击效率大大降低,对东北军装甲部队没能构成多大威胁。
毫无疑问,帕特里奇不可能等到美军夺取了制空权之后才发起进攻。
东北军已经严阵以待,装甲部队在进攻阵地上做好了战斗准备,就算美日联军a集团军不主动发起进攻,东北军也会打过来。与东北军一样,因为地势过于平坦,所以美日联军在唐山西面也没有构筑实质性的防御阵地。如此一来,不管是美日联军打过去,还是东北军打过来,决战都再所难免。只不过,美日联军的目的是攻入天津,而东北军的目的只是击溃美日联军,所以让东北军打过来,对美日联军更加不利。
二十日凌晨,在不能继续等下去的情况下,美日联军a集团军率先发起突击。
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坦克会战打响了。
''
第三十五章 坦克大战
第三十五章坦克大战
虽然从兵力投入上来看,这场坦克会战还算不上最大规模,但是从装甲投入上看,绝对是最大规模。
东北军总共投入了八个集团军,即便除掉第十六集团军,也有七个集团军,其中有五个是新编集团军,充当主力的,自然是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
与赤山会战时相比,这两个主力集团军都称得上改头换面。
当时,第三十九集团军编下总共有六个师,其中有一个坦克师、两个装甲师、两个摩步师与一个步兵师。除了步兵师仅有一个装甲营、属于步兵部队之外,其他五个师都是名副其实的装甲部队,其中坦克市拥有近三百辆主战坦克、装甲师拥有二百四十余辆主战坦克,就连摩步师都有一百六十多辆主战坦克,算上步兵师的装甲营,集团军编下总共拥有将近一千辆主战坦克。
与第三十九集团军相比,第六十五集团军的编制稍微弱了一点,主要是没有坦克师,多出了一个步兵师,因此编下的主战坦克只有七百多辆。只不过,作为更加侧重摩步进攻的部队来说,第六十五集团军拥有大约一千四百辆装甲战车,其中三分之二是配备了重型反坦克导弹,能够伴随主战坦克作战的步兵战车,而第三十九集团军只有九百辆装甲战车,步兵战车的数量更是不到五百辆,比第六十五集团军少了大约四百辆。
由此可见,这两个超重型集团军的战斗力基本上旗鼓相当。
与之相比,美日联军主力师团的编制规模就要小得多了。
美军投入的四个主力师分别是第一装甲师、第二机步师、第三机步师与第七步兵师,其中第一装甲师的编制最强,拥有将近四百辆主战坦克与五百多辆装甲战车,两个机步师的编制规模相当,都有两百多辆主战坦克与六百余辆装甲战车,第七步兵师编制最弱,只有一百多辆主战坦克与五百多辆装甲战车。
作为配合力量,日军八个主力师团总计拥有一千辆主战坦克与一千五百辆装甲战车。
由此可见,美日联军更加重视部队步坦协同,编内拥有更多的装甲战车,而且又以步兵战车与骑兵战车为主。相对而言,美日联军的坦克力量稍显薄弱,十二个师的坦克总量与东北军十个师的坦克总量旗鼓相当。
不同的编制,对应的是不同的战术。
在实战中,美日联军更加重视协同作战能力,所以编内拥有不少主要用于侦察行动的骑兵战车。作战使用中,美日联军的骑兵战车往往冲在最前面,凭借先进的观瞄设备,往往能够发现数千米外的坦克集群。如此一来,美日联军就能在双方的坦克集群碰面之前,呼叫空中支援与火力支援,用远程打击削弱敌人的装甲力量。完成远程打击之后,美日联军的坦克部队才会冲上战场。这个时候,往往就是打扫战场了。
毫无疑问,东北军没有这样的优势。
即便中国空军全力以赴,也只能确保短暂的制空权,连长期制空权都没有,也就谈不上空中支援了。虽然东北军有规模不小的炮兵部队,但是受到美日联军电子战影响,装甲部队与远程炮兵的协同作战能力并不理想。如果将炮兵靠前部署,甚至让炮兵伴随装甲部队发起进攻,还得考虑敌人的空中打击与炮火压制。也就是说,在绝大部分时候,东北军的装甲部队只能孤军奋战,不能指望得到有力支援。
受此影响,在作战使用中,东北军往往让坦克部队冲在前面,配备了重型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跟在坦克集群的后面,利用坦克的掩护,用反坦克导弹为坦克部队提供远距离反装甲支援,而伴随坦克部队作战的步兵则主要搭乘其他装甲车辆,分布在坦克集群两翼,用临时设置的反坦克火力点,对付敌人的迂回部队,保护坦克集群的侧翼。更重要的是,放在后面与侧翼的步兵还能掩护伴随作战的防空部队,而在野战中,机动防空部队是坦克集群的主要防空保障。
正是如此,东北军的装甲部队中,坦克占了很大的比重。
显然,这次美日联军没有空中优势,甚至没有客观的远程炮火优势。在只能由坦克决定胜负的战斗中,美日联军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要知道,在装甲会战中,特别是正面战斗中,任何一种装甲战车都不是坦克的对手。
甚至可以说,只要在视距之内,坦克就是绝对的陆战之王。
也许有人认为,步兵战车上装备的反坦克导弹的射程比坦克炮的射程远得多,因此步兵战车能够对付坦克。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观点。
在主动防御系统问世之前,步兵战车也只是装甲战的辅助力量,而不是主导力量。随着各种能够拦截低速反坦克弹药的主动防御系统出现,反坦克导弹对坦克的威胁大大降低,步兵战车的反坦克能力自然受到了严重影响。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在以往的战斗中,不管是美日联军、还是东北军,反坦克导弹的主要用途不是用来打击敌人的坦克,而是敌人的防御工事。特别是对美日联军来说,在进攻的时候,经常用反坦克导弹攻击中**队的固定火力点。
当然,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没有多少固定火力点。
野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交战距离。
虽然在平原上,只要天气状况良好,依靠现代化的观瞄设备,交战双方都能在数公里外发现对方,即便在夜间,观察距离也在三公里以上。但是在实战中,很少有坦克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开火,一是准确性不够高,二是穿甲能力不够强。
当然,实战中,影响交战距离的因素非常多。
除了恶劣天气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分辨敌我。特别是在夜战中,交战双方主要依靠红外成相设备,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显示出目标的大致轮廓。即便99式与m1系列主战坦克的外形差异非常明显,可是在红外成相仪的显示屏幕上,很那准确分辨。只要距离稍微远一点,就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更何况,在实战中,交战双方都会使用干扰手段。比如坦克手在进入战场之前就会启动防御系统。处于自动工作状态下的防御系统在受到激光照射的时候,就会主动发射烟幕弹或者释放烟雾。因为坦克在开火之前,都得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交战距离,所以很难做到不被对方发现。受烟雾干扰,观瞄设备的探测能力必然大大降低,从而使得交战双方很难在远距离上命中对手。
如此一来,就算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射程在十公里左右,也难以发挥作用。
实战中,坦克的开火距离一般在两公里以内。如果交战双方都是有备而来,开火距离还有可能缩短到一公里之内。
在这个距离上,任何一种步兵战车都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要知道,坦克炮打出的穿甲弹能在一秒钟之内机会一公里内的任何目标,而步兵战车发射的反坦克导弹至少需要几秒钟才能飞行一公里。更何况,在这个距离上,别说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就算是步兵战车上的机关炮打出的穿甲弹也能摧毁步兵战车,所以在实战中,步兵战车很少使用反坦克导弹。
这场坦克大战的第一次战斗,就发生在东北军的坦克与美军的骑兵战车之间。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当时一辆99式主战坦克打出的穿甲弹,准确击中了一辆在四公里外的m3骑兵战车。这也成为了这场坦克大战中,有记录的最远摧毁距离。
虽然在接到侦察报告之后,美军立即出动了攻击机,并且呼叫了炮火支援,但是战场过于狭窄,而且美军的坦克部队就在骑兵战车后面几公里处,所以在美军的炮火支援过后,空中打击还没到来,双方的坦克就交上火了。
不可否认,美军的m1a3确实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即便在三千米的距离上,一百四十毫米坦克炮打出的穿甲弹也能毫不费力的洞穿99式的正面装甲。当时,还有一枚穿甲弹在打穿了第一辆99式坦克炮塔的前后装甲之后,打中了后面的第二辆坦克,并且打穿了这辆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
问题是,在交战距离拉近到二千五百米之后,99式的穿甲弹也能干掉m1a3,更别说当时仍然是美军主力的m1a2了。
对迎头并进的两股坦克部队来说,五百米的距离,无非就是几分钟的事情而已。
随着双方都能给予对手绝杀,而且双方坦克手的素质都相差不大,当天晚上的天气状况又比较良好,没有出现大雾,投入战斗的坦克数量就成了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而东北军无疑在这方面占有优势。
特别是在第三十九集团军这边,因为北面有第十六集团军掩护,南面又是平行推进的第六十五集团军,所以该集团军把主力全都放在了正面战场上,坦克密度达到了每公里六十五辆,而与直交战的两个美军师的坦克密度只有每公里四十辆。
第三十九集团军率先取得优势,等于让东北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
第三十六章 平行推进
第三十六章平行推进
二十日凌晨的战斗最关键,也打得最惨烈。
因为美军早就知道,第三十九集团军驻宝坻、第六十五集团军住宁河,所以美军在进攻的时候,把实力最强的第一装甲师放在北面,第二机步师放在南面,第三机步师摆在两个师的中间,第七步兵师则充当预备队。
从这一部署就看得出来,帕特里奇对美军的战斗力有足够的信心。
当时,他甚至没有把日军的主力师团派到最前面去,而是让日军的四个主力师团分成南北两路,分别跟在第一装甲师与第二机步师的后面,另外四个日军主力师团则跟随第三机步师行动,充当预备队。
由此也看得出帕特里奇的战术企图。
说得简单一点,在帕特里奇对美军装甲部队信心十足的情况下,他肯定认为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