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于同身为情报处的处长,对南方各部队的情报自然是比赵东云这个大忙人知道的多,当即解释道:“王士珍的部队最近几个月来在汉口一线的兵力被削弱的非常大,一开始是王汝贤的部队北上,然后王士珍又是抽调了几个混成旅北上河南,而这些部队在过去的石家庄、郑州等战役中皆被我军所歼灭。随后王士珍又被迫抽调了两万余人北上武胜关驻防,阻挡我军南下的部队,如此一来,他在汉口前线的兵力就变得非常少了,估计预测,他在汉阳前线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
“再者王士珍的部队在过去一年来极度依赖我们的军火供应,而自从我军筹备入关后就是停止了向他停止武器弹药,而他拿下的汉阳兵工厂已经变成废墟,虽然多个月过去了但是依旧没能组织起来恢复生产,虽然他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武器弹药的补给,但是数量应该非常有限!”
安于同继续道:“反观张之洞那边,他麾下的部队数量从去年开始就是持续增长,虽然在河南、汉阳等多场战事中损失惨重,但是通过抽调四川、云贵、湖南等省份的兵力和财政后,很快就是恢复了实力,根据我们的推测,张之洞在湖北的部队不会少于十五万之巨。尽管其中大部分的战斗力都是有限,但是总兵力不容小窥!”
赵东云听到这里,心中也是略微惊讶,没想到南方联邦还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嘛,虽然端方和锡良在两江、闽浙方向连续遭遇惨败,但是在湖北、山西方向却是一直都没有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情况。
比如山西那边,虽然吴凤岭一直都是压制赵尔巽再打,但是只要你看如今的战事依旧发生在山西境内的是就会发现,实际吴凤岭是很难依靠自身就横扫陕甘的,甚至连把赵尔巽彻底赶出山西都非常难。而湖北方向虽然南方联邦的部队遭遇了前期的多次惨败,但是依旧在王士珍的猛攻之下守住武昌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并没有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那么不堪一击。
至于两江和闽浙方向的端方和锡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前期在苏北和南京里被段祺瑞打的太惨,以至于一直都很难恢复元气,但是哪怕节节败退,但是依旧还打着呢。
这个张之洞倒也算有战略眼光,知道王士珍在之前被自己收拾的不轻,所以就是趁着这个机会发起了反攻,依靠兵力优势绕过汉阳一线,然后袭击孝感,这样的话汉阳一线的王士珍所部情况估计就会不太好了。
“汉阳那边的鄂军呢?现在情况如何?南方联邦的部队有没有大规模渡江反攻?”赵东云继续问着。
安于同道:“根据我们现在得知的情报,段祺瑞的北伐第四军攻克孝感后,张之洞麾下的另外一支主力部队北伐第一军也是动作频繁,我们预计不日他们就会进行大规模的渡江,然后试图和北伐第四军一起前后夹击汉口、汉阳一线,而这一线的鄂军兵力顶多只有两万余人,哪怕加上第八混成旅的残部数千人,但是面对张之洞麾下十余万人的反攻,应该很难支撑下来!”
这最后的一句话才是安于同紧急求见赵东云的重点!
情报处的情报官员们对王士珍能够守住汉口、汉阳的可能性抱以极大的悲观态度,认为王士珍在该地的部队极有可能陷入包围从而被歼灭,这要是换成了平日,这王士珍的部队被歼灭也就被歼灭了,赵东云估计还会拍掌庆祝呢。
但是现在却是不同啊!
湖北战事可不仅仅关系到王士珍自身的存亡,同样还直接影响了国内局势,尤其影响了奉军的后续战略安排。
如果王士珍在湖北惨败,那么张之洞的十几万大军肯定会大举北上,然后和奉军直接对上,虽然赵东云对自家的奉军有着自信,但是现实是奉军在河南方向部署的兵力只是次要兵力,只有一个第三军两个师而已,而且其中真正能够用于面对湖北方向作战的更是只有一个第十三师而已。说实话没有王士珍在前面顶着,依靠一个第十三师是很难阻挡张之洞十几万大军北上的。
正是因为可能出现这种变化,所以安于同才是紧急求见赵东云!
赵东云又是详细问了其他情况后,然后就是沉思了起来!
次日,赵东云针对此事召开了军事会议,而这一次会议的重点并不是说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徐州战役,而是如何应对湖北方向的突然变化!
“如今湖北那边的变局虽然大了一些,但是如今我们近期的战略重心还是在苏北那边,依照我们目前的力量,尤其是军械弹药的供应是很难在满足苏北战事外的其他方向作战了!”作为军械武器大管家的赵东平第一时间就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
“如今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在河南、湖北一线发生大规模战事,那边就算要动但是也要等到苏北战役结束以后!”
作战出的石阳林也道:“我也同意赵总长的意见,如今我们的兵力过于紧张,能够抽调的兵力基本都是增援到了苏北反响,如今河南那边依靠第三军两个师要控制局势已经不容易了,不宜再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事!”
不过旁边的一个中年人却是开口道:“可是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南方联邦的人马就乖乖等着我们结束苏北战事再动作吗?一旦他们攻克汉阳后,下一步必然是继续北上武胜关,到时候我们不打也得打,所以我建议还是要早早做打算为好!”
这说话的年轻人乃是参谋部战略处的处长任正恩,此人乃是武卫右军先锋队出身,第十一武备生,早在赵东云筹建第三协的时候就是转投赵东云麾下,算得上是老资格的苏系将领了。此人的能力虽然不算多么顶尖,但资格够老,而且能力也算得上勉强入得了赵东云法眼,和顾蓝玉、孟恩远、陈光远他们没法比,但是比起另外的普通将领来说其实还算不错。所以在历任第三协帮带,第三镇营官带,奉天常备军第一镇标统,第九师上校团长后,转调与哈尔滨防务司令部参谋长,并在这个职位上顺利晋升陆军少‘将衔,入关前夕关外的三大防务司令部被临时撤销,他转任统帅部参谋部战略处处长。
任正恩说罢后,石阳林再一次开口:“做准备自然是需要的,但是准备也应当立足于防守为上!”
石阳林话音落下,其他统帅部的将领们也是各自开口,一时间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大多数都还是保持了一个底线,那就是不管湖北、河南局势怎么变化,但是奉军后续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内还是应当以苏北战事为重,湖北、河南那边应当以谨慎保守为上,但是具体怎么处理这些人却是有着不同的意见。
有的说直接先从鄂军手中夺下武胜关,然后依靠武胜关固守,坐看湖北战事的发展,也有的说应当从武胜关外撤军,回防信阳一线,依靠城市构筑工事,然后打造一条坚固的防线。
赵东云看着手下的将官们争论,他自己心底里也是考虑着该怎么应对湖北那边的变局!
第三百二十八章 王士珍的选择(一)
某种程度上来说,湖北的的局势之所以变的那么复杂,和奉军入关有着直接的联系。
赵东云大举入关,一下子就是打破了北洋内部的表面团结,导致去年共和政府成立后的北洋体系彻底分裂,赵东云为首的皖军和吴凤岭组成的联军和王英楷、王汝贤、张怀芝、段祺瑞、王士珍的联军大打出手,战事从直隶波及到山东、河南、江苏四省,迫使在南方作战的段祺瑞、王士珍、张怀芝、王汝贤抽调部队北上抵抗奉军南下。
而随着王英楷、王汝贤彻底失败,张怀芝的鲁军在山东损失惨重后,段祺瑞和王士珍所面临的奉军压力就是更大了,这对于兵力雄厚的段祺瑞而言还好一些,虽然被迫从南方前线抽调了大量部队北方苏北抵抗奉军南下,但是皖军依旧在南方的江西、福建两省保留了大量部队,甚至还能够打的端方和锡良节节败退,兵锋直指广东。
然而对于王士珍而言情况却是变的极为不妙,王士珍的兵力本来就远不如段祺瑞,他当初率领第二军南下的时候,麾下部队不仅仅有着他嫡系的第六师、第八混成旅,还有着王汝贤的第八师。
然而随着王汝贤第八师以及王士珍派往河南的几支湖北省陆军混成旅被歼灭后,王士珍所能够掌控的兵力大大缩减,而且因为失去了河南南部这个地盘,导致他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王士珍和王汝贤的部队在河南惨败后,王士珍手中仅剩不过六万兵力,最后又是被迫从汉口、汉阳一线抽调兵力北上武胜关阻挡奉军南下,这样一来,王士珍在汉阳、汉口一线的兵力只剩下了三万余人而已。
不仅仅兵力迅速减少,而且他的弹药库存也是迅速减少,原本在赵东云入关之前,王士珍还能够从赵东云手中获得来自福元机器厂的炮弹和子弹以及步枪,但是随着奉军入关后,这方面的弹药来源自然也就断绝了,虽然能够利用外购的方式购入一些弹药,但是进口军械价格昂贵无比,而且由于中国数大军阀都是抢着进口武器弹药,这所能够及时获得的弹药数量非常有限。
加上他财力有限,这就导致了王士珍在最近一两个月里情况非常不秒!
对南方联邦里的张之洞和段祺瑞等人也不都是笨蛋,经过半年的恢复后,张之洞麾下的北伐第一军以及新组建的北伐第四军已经膨胀到十五万以上,武器装备虽然不咋地,但是那么多人摆在那里,这趁机发起反攻后,以多打少拿下孝感进而分割王士珍的南北的部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仅仅从军事战略角度上来说,奉军实际上和南方联邦勉强算得上半个盟友,因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敌人,那就是段祺瑞和王士珍。
然而现实却是不能如此单纯的看,因为南方联邦和奉军也是敌对关系,而且这种敌对关系比奉军和皖军之间的敌对关系还要浓厚。
如果说奉军、皖军、鄂军之间的战争只是北洋内部战争的话,那么北洋和南方联邦之间的战争就是外部战争。北洋内部战争如果说是利益冲突的话,那么北洋和南方联邦的战争就是原则上的冲突了。
除非南方联邦愿意放弃独立,愿意服从北方共和政府的领导,不然的话不管是谁主政北洋共和政府,那么都是要和南方联邦继续打下去,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东云是不可能和南方联邦达成一个事实上的联盟,甚至表面联盟都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面对的同样的敌人,但是他们彼此间也是敌人。
赵东云不仅仅要打王士珍,也是要打南方联邦的。
不过在之前赵东云所设想的战略里是先缓一缓湖北,让王士珍和南方联邦的张之洞继续对持下去,然后自己则是集中大部分的兵力和资源先拿下苏北,压下段祺瑞迅速扩张的势头,当然了彻底渡过长江掌控两江也是不现实的,毕竟皖军好歹也有十几万人呢,就算其中一半兵力在苏北全军覆没,皖军依旧能够从南方战线抽调兵力北上回援长江天堑,而且奉军就算能够拿下苏北,自身的损失也不会小,而且在经历长达半年的入关、南下作战后,奉军也需要时间来休整,以恢复部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