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料1866年7月,法国新外相穆斯蒂出掌政府,不再支持法国公使罗叔亚联结幕府的外交路线,反而与英国采取同一阵线,倾向组成解除幕府的公议政体;庆喜顿失外援,加上在1866年尾,一直支持公武合体,反对倒幕的孝明天皇暴毙(因此有传是倒幕派所为),更使庆喜维护幕府政权合法性的美梦幻灭。
结果1867年6月,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及后藤象二郎定下“船中八策”,主张幕府奉还大政,组成以天皇领导的大名公议政体,更取得萨摩藩、土佐藩及安艺藩签订约定书支持。
1867年9月,萨摩藩及长州藩达成出兵协议,后再加入安艺藩组成倒幕同盟;10月,三藩代表更在京都集合,取得天皇讨幕密诏,决意出兵。
庆喜为避免一场日本内战,主动在二条城里举行了大政奉还的仪式,于1867年10月14日奉还大政,将奉还大政予天皇。
天皇颁布《王政复古令》,废除幕府。庆喜希望以此作为苦肉计,以令最终能在新政体下保留实力,以便争回主导权。
不过倒幕同盟并不信任幕府举动,决心发动以“王政复古”为名的政变,建立由天皇主导的新政府。
德川庆喜面对朝廷及倒幕派的苛刻要求,迫于一战,带领幕府军一万五千人由大阪进攻京都,决战为数五千人的政府军,最后幕府军却于鸟羽及伏见两地大败,庆喜只得逃回江户。
最后,庆喜在海军奉行胜海舟游说下,同意投降,在1868年5月,德川庆喜交出江户,改封于静冈,领70万石地,德川幕府在江户265年的统治结束。1868年处分德川氏时,决定由田安龟之助(德川家达)继承宗家,封于骏府七十万石。7月庆喜迁至骏府。
德川庆喜作为幕府最后一代将军,主动交还大政,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国之君”,深受日本老百姓的同情,至少,在华皇所在的1879年这个时候,‘武士道精神’还没有在军队中深根发芽,更没有在整个社会中深根发芽。
大明的崇祯皇帝做了十七年皇帝,但大明亡启于万历末年和天启。
溥仪当了三年皇帝,会有人说清朝灭亡怪他么?
只有一年将军之位而已。和所有末代统治者一样,庆喜也想改革。但他接手时已经来不及了。
论敌人,他上台时,萨长已经成了气候。对内,他倡导的公武合体来不及了,因为孝明天皇死了。倒幕派是拿到明治天皇命令的,有合理性。
对外,法国和英国都觉得幕府倒了更有利。
所以大政奉还,已经是德川庆喜当时作为将军,所能做的最优的解决方式:尽量少流血交接势力,避免了日本内战。保留实力,获得了一定的舆论支持,所以才有王政复古。
大政奉还不一定是大公无私的,毕竟后面有王政复古这个未遂的复辟战争。他肯定有私心,但从效果上,日本算是经历较少的战乱,进入了下一个时代。
这就是华皇所不允许的,华皇不允许日本人进入僵尸军国的状态,一旦进入了僵尸军国的轨道,这小国,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当然,即便华皇使用了这么多手段,也无法避免日本最后仍然会走上僵尸道路,但是在那之前,无限削弱这个僵尸,对于华皇和华国来说,是最好的方式了。
维新之后各类局部战实在不少,德川庆喜也不算是最闹腾的那个。
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也没表现出逆天的军事才华,政治人物的公德和动机,是无法具体评价的,太细微错综复杂了。
从效果上看,大政奉还以及失败的王政复古,对当时的日本是相对好的选择。
德川庆喜没有拼死一战,但避免了日本浴血,算是有功了。
比起家康当年打大阪一次又一次,他算是折腾得少了。
交接政权的末日掌权者很多,德川庆喜,算是外部条件最苛刻、作为也相对开明,所以结局也比较好看的一个。自己对新时代也挺配合。这是一个末日掌权者比较好的结果了。
换个谁搁他身上,未必做得多好最多是在新时代,为幕府派多争取些权益罢了。
至于私德,他算是很不过问政治的人了。油画、摄影、开汽车,很新潮的一个人。从小接受很正规的教育,人还挺端正的。
总之,德川庆喜各方面的条件来说,符合一个傀儡老大的全部,是无可替代的人选,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会提出,要么德川庆喜来九州岛,华军可以退到福冈和久留米以西地区去,要么,就让日本政府将整个九州岛割让给华国,作为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赔偿。
李鸿章在此前和华皇达成了共识,获得了华皇的首肯,但是此后的进程,华皇全权交给李鸿章和轩建章两个人掌控,这次对下关城发动攻坚战,主要是因为华皇临时来了电令,为了配合华皇在欧洲的外交,而展开的战役。
轩建章拿下了下关城之后,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旅第一团驻守下关城,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旅第二团驻守北九州城,两个团互为掎角之势,而西乡从道在下关城外围重新集结军队的同时,火速向日本京都请求增添兵马和粮草,准备反扑,双方的第二波大战一触即发。
“你那边情况怎么样?”李鸿章亲自拨通了轩建章的对讲。两个人一个在下关城,一个在长崎城,却仿佛在身边一样。
轩建章和李鸿章用的已经是无线电对讲,华国在电子通讯上,走在了整个时代的最前端。
“很好啊,大军修整已经结束,弹药也够支撑一次高密度的战役。”轩建章答道。
“你不要掉以轻心,我听说,英国人和法国人已经在帮助日本从欧洲运送军备过来了?是不是?”李鸿章提醒道。
华国在日本的统计局,有单人负责,但是军方的轩建章要比李鸿章知道的更快,更详细,所以,李鸿章不是很肯定。
轩建章点头道:“是的,听说运送了大批的军备,看来又是英国人借钱给他们了。”
没有海军保障,就是这样被动,李鸿章沉默了几秒钟,问道:“那你有把握再赢一次吗?”
【1263 山县有朋的新战法】
“自保的问题不大。”轩建章其实心里也没有底气,但是觉得实在不行的话,就退守福冈,还是可以的,毕竟华军有武器装备的优势,在开阔的内陆城池中,防守还是有优势的。
李鸿章听出了轩建章底气不足,自然不会说破,鼓励了两句话之后,挂上了电话。
反正现在就这么点实力,在没有外援,没有后备物资保障的情况下,具体该怎么打,李鸿章相信轩建章这种久经战阵的军人,心里应该有数。
而事实上,情况比李鸿章和轩建章预料的还要糟糕。
日本政府军本来就还有25000多军队,天皇咬紧牙根,从本州岛各处调兵,又凑出了30000多大军,加上山县有朋本来手里的兵马,总数达到60000,粮草可供应大军半年使用,的确是兵强马壮。
最关键的是,这60000多人,还全部都装备了火器,而且有半数的士兵,将手中的各种杂牌步枪(大多来自美国的南北战争淘汰产品)换成了英国人的1853式恩菲尔德!
这都是伊藤博文在欧洲外交上的成功,从目前来看,华皇的外交,没有丝毫的进展,而伊藤博文的外交是很成功的。
不仅让各国抵制华国,两大势力集团冷淡,甚至仇视华国,还采购了大批步兵制式装备。
1853式恩菲尔德这一种步枪作为新一代制式步枪,参加了一系列的殖民地扩张战争,它采用的正是上述的打击底火激发方式。与此同时,这种新武器还采用了带有膛线的枪管。
膛线有助于提高步枪精度,同时也提高了步枪的有效射程。具体技术进步的过程暂且不言。
1853式恩菲尔德甚至是印度叛乱(后世的历史也管它叫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
起义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关于子弹润滑油的传言。
1857年初开始在雇佣兵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东印度公司以猪油、牛油混合的润滑油涂在来福枪(正是1853式恩菲尔德)的子弹纸皮包装上。
由于印度教徒视牛为神灵忌食牛肉,而伊斯兰教徒则视猪为污秽之物,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装子弹之前,士兵又必须用牙齿来咬破来福枪子弹的纸皮(纸质定装弹药的使用方法)。因而,土兵们都拒绝使用这些子弹。
东印度公司宣称,这种说法只是谣言,并且已经换了新的用腊作润滑剂的子弹。
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怀疑润滑油不干净,拒绝咬掉新枪支所使用涂了润滑剂的子弹壳。之后一些与新式步枪相关的冲突直接导致了起义在各地爆发。
这支步枪从1853年服役至1867年,与布朗贝斯相同,因为新技术变革,这把步枪最后被送回工厂进行改造。
日本人现在手上用的,有的是1853式恩菲尔德,有的就是已经改造好了的施奈德…恩菲尔德步枪,性能各方面,并不输给华军上一阶段的总裁1874式步枪。
施奈德…恩菲尔德步枪是1853恩菲尔德的改造型。
由于美国人史密斯和威生在1860年设计了有蛋壳、底火、装药和弹头的完整金属子弹,所以采用后膛装填和激发成了可能。
之前的两代步枪都是从枪口装填,因此装填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而后膛装填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提高了射速,步枪从每分钟2…4发,上升到了每分钟近10发。
很可惜的是,这种步枪需要手动打开很有可能因为长时间射击而发烫的后膛闭锁块,还要把弹壳想办法晃出来,无形中增添了不少麻烦。
于是,对一种能够由机械结构完成开闭锁和抛壳动作的步枪的要求被提上了日程,使得这第三代大英帝国步枪只在本土作为主力步枪服役了5年。
当然,英国人给日本人的都是淘汰枪支,绝对不会把现在正在广泛装备的马蒂尼…亨利步枪拿出来。
即便是这样,也让日本政府军,不单单是在军队数量上,在军事装备上,也同样上升了一个档次。
这一次,不但仍然是由山县有朋亲自指挥,明治天皇在盛怒之下,还派了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亲赴前线督战。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是日本皇族、政治家、明治年间的重臣、大将。
有栖川宫帜仁亲王第一王子,历任元老院议长、左大臣、征讨大总督、陆军参谋本部长、参谋总长。陆军大将。王妃是水藩主德川齐昭的女儿德川贞子。
嘉永4年(1851年)、17岁的时候、和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宫亲子内亲王定下婚约、不料想,1853年发生了“黑船来航”事件,巨大的压力要求日本共同对外,于是公武合体论兴起,冬眠了一千多年的日本天皇政权悄然复活了。
那时掌握日本统治权的还是德川幕府,为了缓解两者的关系,有些大臣提议(1861年),把和宫公主嫁给德川家的将军,也就是家茂。
出这个主意的人也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岩仓具视。这样,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与和宫公主的婚约只好废除。
因为夺妻之恨,亲王从此以后,就是大政奉还和武力倒幕的坚定支持者。
禁门之变前2个月前的元治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