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段纶那有些失措的样子,夏鸿升突然心中一动,脑中活泛了起来,心念电转间想了许多。
于是当即说道:“陛下,段大人也是为了让陛下快些看到杨师傅的手艺,故而令其做了一个简单的木偶人来。想必只是图个快,并没有多做其他的想法。且这木人也并非只是戏具,稍加改造,便能有大用。还请陛下看在段大人举荐有功的份上,恕段大人之罪!”
李世民转头看看夏鸿升,见夏鸿升笑得神秘兮兮的,于是顿了顿,又说道:“好在此事只有今日这些人知道。这一回,念在卿举荐有功,就免于责罚了。段卿往后做事,须多加考虑后果才是!”
“臣谢陛下开恩!”段纶赶紧弯腰躬身行礼。
“好了,段卿退下吧。”李世民摆了摆手,说道:“工匠杨思齐,你便冲入军机坊,日后该好生为朝廷出力。且在殿外等候,稍后随夏卿前去。”
二人领旨谢恩,赶紧退出了殿外。
待他们出去,李世民这才问向了夏鸿升:“贤婿,方才为何阻拦朕治其罪?”
夏鸿升行了一礼,答道:“岳父大人,想必岳父大人治罪之举,本意不在段大人身上,而在于想要敲山震虎罢?”
李世民笑了笑,只是说道:“近日来,向朕举荐人才的人,可不少啊。只是,其所举荐之人……”
“这不是正好?”夏鸿升笑道:“正好可以在这一批新被举荐上来的人身上,开始加上基层工作经历之条件。”
“话是如此,可突然加上这一条款,却太过突兀,容易受阻啊。”李世民说道。
夏鸿升一搓手,嘿嘿一笑,对李世民说道:“岳父大人难道忘了,咱们是如何叫百姓和朝臣们支持征伐突厥和倭国的?”
李世民一愣,然后扭头看了一眼桌上叠着的一沓报纸,说道:“贤婿是说,利用报纸引发民意,促使朝臣们接受此举?”
“不错。”夏鸿升点头答道:“岳父大人可以稍待几日,小婿会设法通过报纸,将这个问题抛出来,引发民间及朝堂上面对于官员是否需要基层工作经历的讨论。讨论之中,自然明辨。朝臣之中,肯定也是有支持者,有反对者。等到这个问题被讨论的差不多定性之时,陛下便可依此而在朝会上面提出,进而通过此策了。如此一来,有所铺垫,便不会显得好似陛下故意想出此策来针对他们了。”
不得不说,夏鸿升太能够抓住李世民心里的点了。
李世民不想要朝臣们举荐,又碍于其或情义或家世或名声之类的原因,不好开口拒绝,否则容易落得一个不重视举荐人材的坏名声来。于是想处置段纶,来敲山震虎,让朝臣们举荐之前好好想想,也不让自己落下个不接受朝臣举荐的名声来。
同理,李世民想要用基层工作经历的法子,可又不想直接由他来抛出这个问题。
夏鸿升的办法,就像是有人在报纸上面提出来了这个办法,李世民看见了,觉得挺好,就采纳了。而不会令朝臣们以为,是李世民为了针对他们,而故意想出的这个法子。
可谓是正中李世民的下怀。(未完待续。)
第911章 也想修路
夏鸿升又同李世民说了会儿话,然后便告退离开了。
带着杨思齐出来皇宫,直奔军机坊去,将杨思齐交给军机坊的人,给他登记造册,安排住处,分派到了器技院,发放身份铭牌,又介绍给器技院其他的师傅们,一切安置妥当之后,也已经天色暗下了。
即便如此,夏鸿升还是去了报社编辑部一趟。
交代了编辑部后日的版面上留出一些显眼的地方,他要连载一些文章,又让编辑部中的几个写手写一些反应里正和县衙事务之类的文章,制定了一个大主题,那就是关注底层机构,让他们围绕这个大主题写一写文章。
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夏鸿升也该去写自己准备连载的东西了。
出来报社编辑部,外面已经是月上梢头。
回到长安的宅邸之中,让人在书房的炉子里面添了煤火,然后铺开纸张,提笔凝思起来。
在脑中理清思路,抬笔要写,发现炭笔未削,于是下意识的喊道:“月仙……”
刚喊出来,才惊觉月仙在泾阳呢。
不仅哑然失笑。
自己又从桌上翻出小刀,拿纸卷住炭笔,将炭笔的头削尖又磨突,然后奋笔疾书起来。
写到半夜,总算写完,干脆在书房中休憩一夜。
翌日清晨,将昨夜所写交给了报社编辑部,然后带着齐勇一道回了泾阳。
到了泾阳直奔县衙,刚进县衙,就见刘泰站在外面。
“恩?老先生怎的站在外面?这么冷的天,何不入内?”夏鸿升从马车中一边下来,一边说道。
刘泰迎了上来,笑道:“老朽拜见县令大人!老朽也是方才到了这里。”
这个刘泰,是刘弘基的家族中人,在泾阳这块地界上面,算是最具势力和实力的氏族。当初夏鸿升召集泾阳县的富商和乡绅们捐建学堂,商贾们都想要留下好名声,好受人尊敬,故而都捐了不少钱财,相比之下,这些乡绅们捐的可就少了不少。
今日他到这里,恐怕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当下夏鸿升对他笑了笑,说道:“哈哈哈哈,老先生请入衙内一叙!本县在长安之时,同夔国公本就以叔侄相称,同夔国公府中公子仁实兄台亦为至交,兄弟相待。而老先生又在泾阳德高望重,往后若来县衙,可直接进去便是。”
“哪里哪里!”刘泰行礼说道:“老朽只是因着本家在此地有些杂务,故而过来的,哪里敢妄称德高望重?实不相瞒,老朽今日前来,是代着本家,想同县令大人商量些事情的!”
“商量事情?”夏鸿升笑了笑:“好,进去说罢!”
刘泰点了点头:“县令大人请!呵呵,老朽敢保证,绝对是好事。于大人,于县衙,于百姓都有利的好事。”
“哈哈哈哈,那本县可是好奇的紧了。”夏鸿升笑道:“老先生,请。”
二人进入后衙,夏鸿升请起坐下之后,又让人端了茶水过来。
“却不知老先生有何事所商?”夏鸿升坐下来之后,笑着问道。
刘泰答道:“县令大人也知道,寒舍刘家本家在池阳,老朽因家中事务,被派至泾阳。先前,老朽在县衙外之政务栏中,看到县令大人准备在泾阳修筑水泥路数条,利及泾阳同泾阳百姓。看上面说泾阳往内要修县城通往诸村之路,往外,要修泾阳通往他县之路。老朽几日之前回本家汇报事务,公爷远派东瀛道,家中如今由着公爷之族弟代为管事。老朽闲谈之际说起此事,家管事便感念县令大人为民之心,利民之义,故而所愿一道修路利民,由池阳庄子上修出一条水泥道来了,同泾阳往池阳之道连到一起。特遣老朽前来,问明县令大人之意。”
听他这么说,夏鸿升明白了。原来是他们得知自己要在泾阳修路,同时还要往交界之处修路,所以想自己也修一条水泥路来,从池阳修过来,跟从泾阳出来的路连到一起。
事情是听明白了,可原因,却想不大明白。
刘弘基此刻不在家中,他的族弟为何要自行修一条水泥路跟泾阳的水泥路连道一起呢?修一条水泥路,可不是个小活计。况且池阳如今修筑水泥路的距离,可不如泾阳。他刘家一家出资,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至于刘泰所言,是因为看到夏鸿升修路造福百姓而感动,所以也想要修路造福百姓。这种场面上的屁话,夏鸿升会信才怪。
“刘先生,正因这本县与夔国公素来交好,又同仁实兄台相交甚好。所以,本县得多问上一句。”夏鸿升想了想,对刘泰说道:“贵家管事之人,为何要修这条路?”
“哈哈哈,就知道这等由头,岂能瞒得住县令大人?”刘泰笑道:“这主意,其实是我家公子出的。县令大人有所不知。池阳之地,不如泾阳。既无煤可挖,又无石灰石可用。唯有足下之黄泥,乃是一宝。用池阳的黄土烧出的砖瓦,不但结实,且吸得牢靠。比旁处的都要好。我家公子说,县令大人您到了泾阳来做县令,泾阳必定要大变模样。您定然会在泾阳营建不少东西。而观县令大人您所设计之诸般建筑,多喜砖石。往后您在泾阳营建,泾阳之人,也会争相模仿。池阳烧出的砖最好,在泾阳一定大有销路。且,从池阳到长安,若是用水泥路连同泾阳,借泾阳的水泥直路走,快马加鞭只消两个时辰便能抵达,车队拉上砖石,也能一日便到。而若是走原先的路,拉上砖石只怕三五日也到不了长安。”
听了刘泰的话,夏鸿升顿时恍然。什么他娘的造福百姓,这分明就是在给自己修商路嘛!
这刘仁实眼头还真活泛,料定自己会在经营大建,也料定自己会带着改变泾阳人修建房屋的习惯,也正好趁着泾阳修路,也在池阳修一截,好给自家的砖窑开扩市场。若是这路修成了,那不管是夏鸿升自己,还是泾阳的旁人,一旦要用砖石,那肯定是要他家的砖窑的了。不为别的,就为了中间路好,运送的快。而且,这条路若是连通了泾阳,也就相当于连通了长安,他家的砖石就可以直接从池阳往长安扩张了。
“原来如此!”夏鸿升笑了起来,说道:“好,回头告诉仁实兄台,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改日得空,本县去找他耍,再行细谈!”(未完待续。)
第912章 成书《千金方》
日子在不知不觉间,周围的人、事、物,以一种潜移默化般的姿态,在不知不着的过程里面,也日益变化着。
直到某一天,你环顾四周,聆听左右,再回想前后,才恍觉周遭的一切,连同自己的生活,都已经不知道何时何处的,已然大变模样了。
而在那一刻之前,人们在这种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变化之中,将这些变化,一点点的变成了自己的日常。
说的正是现如今。
清早起来,出门走走跑跑,能让人真切的就觉得对身子有好处,对一天的心情也有好处。因此,成了当下的时兴。刚开始,是觉得既然皇帝和大臣们都这么做,肯定是好的,于是也学着做了。到后来,则是真得觉察到了自己身体在变好,于是就兴起来,成了不少人的习惯了。
晨练回来,拐到西市头喝碗豆浆,或者那叫胡辣汤的,羊肉汤的,不翻汤的种种汤品,吃些个包子生煎鸡蛋灌饼之类的早点。也是不少人的习惯了。
天下美食出长安,长安绝味在泾阳。
这已经是一句传遍了天南地北的话了。
夏鸿升本也没有想到,他作为吃货而带来的种种东西,反而比他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一个大唐的科技先驱,所造成的影响更广。
看来不愧是能够将“吃”,吃成一种文化的伟大国度。
我爱这个国度啊!
夏鸿升喝了一口羊肉汤,顿时感到一股暖意顺流而下,又由胃升起,蔓延到了四肢百骸,立刻浑身暖意。
冬天还就得喝羊汤啊!
夏鸿升一边吃着早饭,一边摊开了一张报纸。
一边吃早饭,一边看报纸的人,还有很多。
夏鸿升翻开报纸,翻到头版下面。那里有一篇文章,优美的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