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是夏鸿升要过去帮李老二拿着他玩那些游戏赢得来的战利品的,但是李承乾几人为了在自己老爹面前表现一把自己,都来抢着不让夏鸿升拿,而要自己拿。夏鸿升就只好都给了他们。可他们也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玩了那么多游戏,那些战利品早就占满了他们的怀抱。

    一直到夕阳西下。李世民这才逛完了整条长街,坐到了河边堤岸的石椅上面,吹着暖熏的和风,休憩了起来。

    夏鸿升见他满身大汗的样子,于是过去旁边的一位老妪处留下几文钱,端过来了几个碗来。

    “绿豆汤。加了冰块和糖。”夏鸿升过去,将碗双手呈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吃吃耍耍了一路,这会儿正是口干,于是接过来大口大口的吞咽了几口,冰块儿冰过。放了些糖的绿豆汤又凉又甜,一碗几口下去,顿时感到浑身一阵舒爽。

    “这些东西,你若说不是你弄的,那朕第一个不信。”李世民一碗冰镇豆汤下去,顿时又舒爽活泛了起来,一边吹着河边暖热的熏风,一边说道:“朕之前听承乾他们说过,泾阳集上极为有趣,想来,就是这般了吧?”

    “回陛下,他们就是泾阳集上微臣的庄户们。眼下趁着文武大会,微臣让他们把摊子放到了这里做,也能赚上不少的钱财。”夏鸿升说道:“这其实是好事儿。庄户们来做生意,手里面有了钱财。有了钱财,就会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就会花出去。买东西花了出去,其他的人又得了钱财,他们得到了钱财才,也会再花出去。这样一来,一定时期内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因为流通,所有人的日子都过的好了起来。微臣留意到,朝廷对农民的税收不少,但是对商人的税收却并不多。这可是一块儿大财富啊,微臣今日斗胆做个预测,只要没人故意阻挠商业的发展,别看这个群体整天将利字挂在嘴上,有朝一日,倘若朝廷开始通过各种项目对这一群体征收税收,那这一群体反而会成为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甚至于可以抵消农民所要缴纳的税赋,使农民不用再交税。”

    “你这也不对,倘若是全天下的人都跟你的庄户一样,都去做生意了,那天下谁去耕作?无人耕作,粮食何出?粮食乃国之根本,无粮则乱。”李世民摇了摇头,说道。

    夏鸿升笑了笑:“若真有那个时候,微臣就该去种粮食了。若是多数的人都放弃了田地而去经商,粮食会短缺,而短缺意味着价钱变高了。价钱高,收获的财富就高,卖粮食更加赚钱,所以就又会有人瞅准这个机会,去种了粮食来卖。这里面天然有一套供求规律。当然,这也离不开朝廷的干涉。朝廷的政策可以向耕种有所倾斜,鼓励人们种田。朝廷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政策,支持不同的人群,从中调度,维持平衡。”

    “不行,粮食是必须要保障的。种粮的人不达到一定的数量,粮食就不够。诚如夏卿所言,会有人觉得种粮食更能换来钱财,所以去种粮来卖。但事实上,根本等不到有人觉得种粮食更赚钱的似乎再去种。”李世民再次摇头说道。

    “陛下英明。您是看的透彻的。”夏鸿升点了点头:“所以微臣一直在想办法,让在种田的人口减少之后,仍旧能够使粮食的产出满足需要的数量,至少是不倒退的办法。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提高产量了。比如说十个人种地,能种出供二十个人吃的粮食,现在十个人中有五个人不种地了。若是能够提高粮食的产量,五个人种出来的数量比十个人种出来的数量不少,仍旧能够供应二十个人吃的时候,那陛下所担心的问题便不会发生了。”

    “可想出来了?”李世民看着夏鸿升,问道。

    “占城稻!”夏鸿升说道。(未完待续。)

第480章 黑猫白猫

    一位后世里的伟人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倘若大唐如今的均田制是一只白猫的话,那泾阳的百姓就是夏鸿升给李世民准备的一只黑猫。

    眼下说起来,只是恰巧话到了这里,于是就牵扯了出来,如若不然,夏鸿升还想在等他十年再说。

    均田制是不是一只好猫?

    在当前的境况下,它附和大唐的国情。以此基础而建立的租庸调的税制,也支持了大唐帝国的生息和回复。这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也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了百姓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朝廷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朝廷的赋役来源。同时通过奴婢、耕牛受田或依照官品授永业田等方式,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均田制和租庸调是一只“好猫”。

    但是,放到长远来看,也必须认识到,均田制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租庸调的税制,有其近乎无解的弊病。

    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均田令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占田过限。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

    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转小农耕种为大农场耕种,惟其如此。才能改变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

    但是这一点夏鸿升没法直接给李世民说个明白,或者说,便纵是李世民眼光深远,能够看到这一层利害,却也没有办法。

    理由正如方才李世民所说。

    粮食不够。

    大唐现在的状况打个比方,要养活一百个人,需要其中的八十个人去种地,才能够满足这一百张嘴。要是这八十个种地的人里面有四十个不去种地,而去做了别的事情,那这一百张嘴就喂不饱。喂不饱。就要闹,就要乱。这个问题不解决。人口永远从土地上解放不了。

    杂交水稻是个好东西啊!能让后世里的****用世界上百分之六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可惜,只能是可望而不可求了。

    如今只能寄希望于占城稻,本来夏鸿升是想要等到间谍营在人手充足之后,派去中南半岛上寻找这种稻种,等真的找到之后,再对李老二说的。

    但是现在既然恰好把话说到这上面了,那就是一个机会,若是让皇帝重视起来,有心去寻找,比自己寻找要迅速的多。

    还有远在太平洋彼岸的那些粮食作物——那就更远了。十年之内,估计是没戏的。大唐什么时候开始重视海洋了,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件事情提上日程。然后突厥未除,西域未定,大唐的注意力始终都被禁锢在了西边。征高句丽是个机会,但是在那之前,得拥有能造出远洋大船的技术——头疼啊!

    夏鸿升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恩?夏卿为何叹气?”李世民问道。

    夏鸿升闻声一个激灵——都忘了李老二还在旁边坐着呢!

    赶紧向李老二说道:“微臣想到了些事情,不禁心中有所感慨。”

    “哦?何事使夏卿有所感慨了?”李世民笑了笑,问道:“方才夏卿所说的占城稻,是何物?”

    “微臣想的就是这件事情。”夏鸿升望着堤岸下平静流淌的渭河,初夏熏风微微拂面,斜阳金灿灿的洒满了水面,波光粼粼,一如夏鸿升心中的大唐一般璀璨:“占城稻,是一种产于占城的稻种,微臣并未见过,只是听说世上有这么一种稻种,产于林邑环王之国。因林邑国终年湿热,此稻种在林邑国可一年三熟。”

    “恩?一年三熟?”李世民明显不信:“夏卿莫要以为朕不通农事。世上岂有能一年三熟之粮食?若是有,中原百姓也不必屡受那饥荒之苦了。”

    夏鸿升没理会李老二的怀疑,像是没听见李世民的话一样,继续说道:“这种占城稻有三个特点,一是极为耐旱,二是适应性很强;几乎可以做到“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周期短,气候越是湿热的地方,一年能种植的次数就越多,像林邑之地,可一年种上三季,当年收获三季。往北,我大唐岭南之地,当也可一年三季。再往北,江南之地,或可一年两季。关内、陇右等道,可一年一季。再往北,乃至于辽东地区,也可一年一季。”

    李世民听到夏鸿升的话,脸色微变,却听夏鸿升继续说道:“此稻种产量高于如今大唐所种之粮食,微臣保守估计,若一年三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七八石,两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五六石,便是一季,也能一亩地产粮三四石之多。且,因其对于土地的要求不算很高,所以可在我大唐广泛种植。”

    听到这里,李世民已经脸色大变,凝重的盯着夏鸿升,他了解夏鸿升,知道夏鸿升这么郑重的说了,那就不会是信口雌黄的胡言乱语。可是一年能种三季熟三季的粮食,却实在是匪夷所思,叫人不敢相信。

    李世民目光凝重的盯着夏鸿升,夏鸿升继续说道:“林邑国十分落后,不通教化,其国农人耕作粗放,也无灌溉之说,稻米种下便不再管,任其自然生长,等成熟就收。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然即便如此,林邑国人也从不知饥荒一词为何物。”(未完待续。)

第481章 占城稻

    李世民的神情已经由方才的震惊变成呆滞了,睁大了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夏鸿升,总觉得夏鸿升会突然说一句这些都是微臣所杜撰的一般。可夏鸿升神色平淡,像是在背诵一般的缓缓开口,吐出了令李世民觉得自己的心脏好似忽而迅速的抽动,浑身的血液好似猛地奔流起来了一般的话语。

    “夏卿……”李世民猛的站了起来,觉得口唇发干,下意识的伸出舌头抹了一圈嘴唇,声音有些颤抖的问道:“夏卿所言……可是当真?”

    “句句属实!”夏鸿升点了点头。他很确定,很肯定。历史上汉代的时候就提起过岭南有种植双季稻的轶事,只是被当作传言,无人相信。唐末五代之时,占城稻沿着海上贸易传入福建,宋代引起皇帝的注意,进而推行全国,并迅速普及,极大的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句句属实——四个字,犹如四记重锤一般砸进了李世民的心里,让他忽而有一下提不上气来,眼前都好似黑了一黑,双腿都好像软了一下。没有谁,能比他更清楚这四个字的意义了。

    “夏卿是从何处得知?”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自己的心绪,却仍旧激动的手指微微颤抖。这种感觉,就算是三年前的那个早晨,也没有出现过。

    天呐!若是能找到这种稻种,若是这种稻种真的如此神奇,若是因着自己,能让这种稻种在大唐种植遍地。大唐的百姓在不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