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对的这个夏鸿升倒是认得,之前李孝常谋反的时候受到了牵连,免去了一切职位的诸多人中的一位,去年又被启用了的长孙顺德。
这货之前贪财受贿,被李老二反而赏赐了些钱财来羞臊他。后来受到李孝常谋反的牵连,跟刘弘基一块儿都免官去爵了。去年李世民又感念他曾经立过功,就又启用了。
至于提出建议的那人,夏鸿升倒是没有见过。不过但从他提出来的六条攻打突厥的理由,让夏鸿升觉得他肯定不是一般人——话又说回来了,能被叫进这个屋子的,除了自己是一个占了后世而来的便宜的,其他的又有哪一个是等闲之辈了。
“公瑾所言,甚为有理。如今突厥之状况,确如公瑾所言。正当是极好的时机。”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不过,顺德所言也不错。朕既为天子,当为天下表率,渭水之盟虽非本意,却终是信约,朕若背信弃义,叫天下百姓如何看朕?”
听李世民这么说,众人都没有说话。李世民的担心也是对的,在现如今的这个时代,背信弃义是很严重的。
沉默了一会儿,却见李靖突然捋着胡须说道:“陛下,臣突然想起来,天下百姓的看法,其实是可变的。军校中有门课程,专门教授诸多花样百出的作战手法,其中有一项,叫做舆论战。”
舆论战,以人心为战场,对敌,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手段,对敌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施加影响,在无形中打击敌人的心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和利益,通过一些手段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军民的斗志,从心理上打击敌方,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瓦解敌方士气,削弱抵抗意志,使其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从而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对己,通过舆论的引导,引发己方对敌方的愤恨,从而使己方能够大力支持战争行为。(未完待续。)
第443章 制造舆论的工具
“舆论战?”李世民眼中一凝,又说道:“李卿细细说来。”
李靖笑了笑,说道:“此册教材乃是夏侯所编,舆论战的手法也是夏侯所创,还是由夏侯为陛下详尽道来吧!”
众人都看向了夏鸿升,夏鸿升只得走上前去,躬身行了一礼,然后说道:“陛下也是知道的,舆论战本就是心理战中的一种,可谓是心理战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因为舆论的威力之大,故而单独给列了出来。”
“原来如此。当时夏卿收复朔方,使的就是这一招心理战,挑拨了朔方百姓、将领同梁师都之间的关系,致使梁师都众叛亲离,手下将领纷纷投诚。”李世民知道舆论的威力,只是仍有不解:“不过,朕如今所需,乃是让天下百姓支持朕攻伐突厥,却不是为了挑唆关系,又如何舆论战?”
“回陛下,舆论,说好听些,是引导,说的不好听些,其实就是煽动。至于挑拨关系,只是舆论带来的不同结果之一。”夏鸿升对李世民解释道:“制造不同的舆论,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臣当初在朔方,所传播的都是不利于梁师都的舆论,所以人们就渐渐不再相信他,进而背弃他。如今陛下想要获得天下百姓的支持,只需要制造出相应的舆论就可以了。百姓是极易被煽动的,利益、仇恨、耻辱……这些东西都能够煽动起来百姓。陛下想要天下的百姓都支持攻伐突厥,只需要制造出一些能够引起天下人对突厥的仇恨的舆论,让天下的百姓都以为是突厥是邪恶的。而大唐是正义的。是百般无奈之后才被迫攻打突厥的。如此一来。不论是出于仇恨,亦或是出于道义感,又或是出于爱国心,天下的百姓就都自然就会全力支持陛下了。”
“那敢为夏侯,夏侯口中说制造舆论,那又该如何制造?”李勣问道。
“若要制造舆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个舆论。是给谁看的。”夏鸿升说道:“陛下想要获取天下四民的支持,就必须要让不论士农工商,皆以为是突厥背信弃义,而大唐乃正义之师。那么这个舆论,就是给大唐的子民看的,而至于突厥人做何感想,并不需要顾及。这是个前提。这种制造抹黑敌对势力的舆论,许多时候都是无中生有。最为有效快捷,也最心狠手辣的法子,就是我们大可以派出一支骑兵。乔装成突厥人的样子,穿着突厥的衣物。拿着突厥的弯刀,去进攻大唐的边关,杀几群边民,制造几场惨案,嫁祸给突厥,引发百姓对突厥的仇视。进而再将此事大力宣扬,传的天下皆知,事情越悲惨,民愤越难平,届时恐怕就算是陛下不愿意动兵,百官和百姓们也会不停的奏请和盼望朝廷能动兵报仇,自然上下齐心。当然,正如微臣所言,这是个心狠手辣的办法。”
“此策不可用。”夏鸿升话音刚落,就先听见李靖反对的声音了:“大唐兵卒,岂能为了寻找一个出战的由头,而去制造惨案,通杀我大唐子民?万万不行!”
“对,此策虽然极为有效,然如饮鸩止渴,却不可行。”李世民也点了点头:“不论如何,大唐军人手中的战刀,绝不会砍向自己人的身上,朕不允许!”
可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多的还是内战啊!
夏鸿升心中暗自叹息,若真是如李世民所愿,那该多好!
“此策太过狠辣,微臣也不推荐。只是为答所问,当让陛下详细知晓,方才言说。”夏鸿升继续说道:“方才微臣已经说了,抹黑敌对势力的舆论,大多都是无中生有的。只要做到能够让人相信,那就是了。微臣手中有一工具,当可成为陛下手中的舆论长剑。”
李世民两眼一凛,抬头道:“报纸?”
“正是!”夏鸿升点了点头:“报纸的受众是百姓,而它的时事性也确保了让它成为希望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人的首要选择。而一群人之中,但凡有一个识字的人看了报纸,报纸上面的内容和消息就会被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它所带来的舆论影响是无比可观的。”
“关于报纸,朕还有些疑问,下去再说。”李世民却摆了摆手,让夏鸿升停下了话头,然后又对其他人说道:“与突厥一战,朕心意已定。至于何时,暂待局势。诸卿须做好准备,战事一触即发,务必做到随遣随动。”
诸将神色一肃,李靖说道:“陛下,军校之中有一句口号,时刻准备着!臣等如今也以此句答于陛下:时刻准备着!军令既出,当顷刻即动!”
“好!”李世民满意的点头,说道:“突厥如今内有贵族不合,民不聊生,民怨丛生。外有薛延陀诸部分离反叛。颉利急需对大唐一战,通过战争来化解突厥所面临的这些困境。因而其必将对大唐动手。诸卿且做好准备,一旦突厥进犯,便立刻回击,将其逐而灭之!”
“遵旨!”屋中众位将领齐声一喏,肃然答道。
一干将领各自散去,夏鸿升却并没有离开,知道待会儿李世民一定会有事情要问。
终于等到校长室里面就只剩下李世民和夏鸿升二人了,李世民从沙盘前走到了那张巨大的办公桌后面,然后抬手指了指沙发,对夏鸿升说道:“夏卿且坐下吧。”
“谢陛下。”夏鸿升行了一礼,坐了下来。
“夏卿的报纸,朕已经看得有一段时间了。”李世民待夏鸿升坐下来之后,对夏鸿升说道:“夏卿既然选择让承乾每日看看,借承乾之手让朕看到,而非是直接呈交于朕,恐怕是有所顾忌。想来,就算是朕不说出来,也该是明白朕心中的问题的。”
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陛下的问题,跟微臣的问题,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所看到的方面不太一样。想来其他的版面都无关紧要,陛下和微臣的问题,都在这第一版上面。”(未完待续。)
第444章 同意办报纸了!
“既然夏卿将关于朝堂的那些内容写到上面了,即是代表着夏卿是提倡将朝廷的事情,让天下百姓都知道,都议论的吧?”李世民的神情没有波动,看不出喜怒来,只像是随口一问似的淡声说道。
“要理清这件事,还请陛下恕臣无礼,斗胆问陛下几个问题。”夏鸿升想了想,起身对李世民说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此间只你我二人,是为讨论,但问无妨。”
夏鸿升躬身行了一礼,然后问道:“微臣想问,为何朝廷要设置监察御史一职?”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夏卿这么问朕,不过是想告诉朕,若是发行报纸,将朝廷之事述于报纸,可令朕凭添无数御史。”李世民说道:“只是,夏卿可知道,朝廷的御史虽然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然,若是御史处事若有差失,惩办却也是极为严厉的。因其惩戒极为严苛,故监察御史需尽心用事,亦需有理有据,不可信口开河。而将朝廷之事录于报纸,则天下人人人可见,人人可知,人人可察,其中自然有才敢之士针砭时弊,督查朝廷之所为。然,其亦必有奸佞之人,混淆视听,故意曲解,却也被百姓看到,受到煽动。”
夏鸿升理解李世民的担忧,于是笑了笑,说道:“陛下难道忘记了,着报纸篇幅有限,又岂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上去的?所能刊载于报的文章,皆为选择之结果。于国有益者,刊之;于国有害者,弃之。如此一来。陛下又何须担忧?陛下若是还不放心,微臣建议陛下可派遣人员加入报纸的编辑部,以为监察。”
“朕所忧心者,岂是夏卿?”李世民摇了摇头,说道:“若是朕同意发行报纸,夏卿开了这个头。其后又岂会无有人效仿之?夏卿一片赤诚忠心,朕自然信任。而派驻人员,亦是一法。可若是天下有人效仿夏卿,也来开办报纸,朕难不成要给每一个开办报纸的人专门派去一方监察?”
夏鸿升早料到李世民会有这个担心。中国历史上,对言论的控制是极其严格的,从秦代的“偶语弃市”、宋代的“谤讪弃市”,到清代的“文字狱”,统治者通过制定各种言禁、书禁和出版禁令。对百姓的言论进行极端的控制,以维持自己的****,减少反对的声音。大唐虽然较之后世的朝代更为开明一些,并无因言获罪的先例,但它终究是一个封建的独裁体制,因为对于民众的言论,也是有所顾忌,有所控制的——说它开明。只是相较于后世明清而言。
“陛下,先秦之时有一学术流派。称为法家,陛下应该知道吧?”夏鸿升问道。
“废话!”李世民瞪了夏鸿升一眼。
夏鸿升笑道:“法家提倡法制,强调帝王统治百姓,国家管理民众,应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陛下以为这种学说可有用处?”
“自然有大用。国无法而不立,如今科举之中有明法一科,设使天下无法,又该如何治理?”李世民说道。
“微臣也知道一些法家的学说,微臣以为。合理的法制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必须。”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而欲图法制,则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有法可依,就是要建立统一、完备、合理的法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去补充和完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