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个蛋糕已经做好了,把文彦博等人叫过来通气,也不过是让他们帮着握住刀,看看怎么分这个蛋糕。。。

    。。。

    说完了观澜商合都有什么,唐奕深吸一口气。看了眼赵祯。

    而赵祯也是微微点头,似是在首肯什么。

    唐奕心中一颤!这位观澜商合背后真正的大佬,终于要露脸了。。。。

    也不迟疑,这些年都是他在前面顶雷,也该换换人了。

    可是唐奕也不想想!那边的唐介、包拯和王拱辰可不知道赵祯和他有什么猫腻,更不知道他们要再兴革新之举。

    赵祯这么冷不丁的露脸,没把他们吓死!

    。。。

    此时唐奕环指在坐的观澜股东。

    “与几位相公介绍一下吧。。”

    一指曹佾:“曹家,在观澜占股一分。”

    曹佾不自觉的坐直了身子,尽量风轻云淡的朝文彦博、唐介等人点了点头。

    唐奕再指潘丰“番家,占股一分。”

    潘丰此时手都不知道放哪儿了。十年磨一剑啊。。。

    今当出鞘时!

    让这些相公们也知道知道,为国为朝非士大夫的专属!潘家。。。

    可不是只有铜臭气的庸门俗户!

    “王家。。。”唐奕不停顿,继续介绍。

    “杨家、邓州张家、邓州马家。皆是占股一分。”

    杨怀良、张晋文也是点头示意,表情甚是自傲。就连马大伟,此时也是心潮澎湃!

    十年前他是一个连媳妇都娶不上的佣户,十年后。他坐在皇帝身边。参于着大宋朝最关键的一次议事。

    而唐奕介绍完几个股东,一指自己:“我本人,占股三成。”

    这些文彦博都是知道的倒还没什么。可是王拱辰他们就有点迷煳了。

    曹潘王杨四大将门,原来只各占一分!?

    唐奕也只有三成?那另外一大半是谁的?

    “几位爱卿不用猜了。。。。”赵祯终于悠然出声。。。

    “朕其实才是观澜的山长。。。”

    。。。

    王拱辰、包拯听罢。

    只觉天旋地转!

    观澜山长?

    悬了十年的观澜山长,原来藏了这么一个惊天玄机。。。

    (没改错字)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653章 官、兵、钱、税、农、商

    赵祯是观澜山长?

    赵祯是。。。

    观、澜、山、长!

    王拱辰只觉胸中一口闷气憋的他几近吐血,缓了半天才顺下去。心思电转,却是什么都明白了,多年间一直存在于朝臣之中的那么一点点疑惑也是豁然开。

    观澜商合草创十年。。。

    为什么官家会听之任之,使之发展到今天这般庞大?

    朝中要臣、将门诸族,包括官家,又为什么对唐疯子信任到这个地步,纵容到这个地步?

    近而唐疯子为什么顶着一个疯子之名,几次牵连谋反都是屹立不倒。

    原来一切的根源皆因一个,观澜山长是赵祯!

    想到这里,王拱辰勐然一颤,“陛下,容臣冒昧!”

    “陛下到底要干什么!?”

    王拱辰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赵祯是观澜山长,潜台词就是:那一多半的股,都是赵祯的!

    王拱辰怎么能不惊!?所谓的华联、酒业,乃至观澜运力,都是皇帝在背后推手。

    难道。。。。。。

    而赵祯下面的话,也印证了他的猜测。

    “大宋行至今日,国泰民安、内贤外服,算是太平盛世了。”

    这个开场白,聊的有点儿大,说明下面肯定不是什么小事儿。

    “然。。。。。。”

    赵祯果然话锋一转,让王拱辰更是紧张。

    “然,大宋九十八年,旧政难理时事,痼疾亦添新疾,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完了,老王眼前一黑,强打精神,却是看向范仲淹。

    十余年啊。范希文隐忍十余年,到了还是没断了革新的念头。满朝只当他是人走政息,哪成想,他还藏了一手唐子浩,当真好手段!

    而看这一屋子的人的表情,。好像就他和包拯什么都不知道吧?

    延伸开来,王拱辰越想越心惊,燕云的富彦国、吴春卿,还有一个宋公序,加上很快就会回朝的狄青、庞籍。

    这些朝臣难道都与唐奕一气了吗?

    “希文兄!”王拱辰连赵祯这个皇帝就在上坐都已经顾不上了,直接瞪着范仲淹。

    “当真。。。。。。当真要革新吗!?”说话都有点发颤。

    庆年间,他反对新政,可不全是因为一己私欲。说严肃点儿,他王拱辰的君子之德还没丢,不能由着范希文硬来。

    范仲淹看向王拱辰,淡然一笑,“怎么?王中丞心有顾虑?”

    老王闻声冷然道:“庆一举已经证明革新非人力可为,难道还要再来一次国朝震荡、天下骇然的灾难吗?”

    “范公是君子,是浩然贤士,难道一次还不够,非要把这个朝堂搅得再无宁日吗!?”

    “你,你会成为千古罪人的!”

    王拱辰字字千斤,直指范仲淹。

    。。。。。。

    “唉!”唐奕一声轻叹,为老师解围。

    “王中丞不用咄咄逼人,此次与我师无关,乃奕一手推动。”

    “哼!”王拱辰冷哼一声。“范公当真是教了一个好弟子啊!”

    说到底,王拱辰可以顺应时事与唐奕方便,甚至在许多时候站在唐奕这边。但是,革新是根本政见相悖,没有转圜的余地。

    极尽讥讽地揶揄道:

    “师父闹了一场,现在轮到弟子再来一场!?”

    唐奕暗自摇头,说心里话,他是不愿意让包拯,王拱辰,乃至唐介这样的直臣参与其中的,不够和他们费口舌的。

    可是不行,革新不论是“劫富济贫”,还是“分蛋糕”,说到底还是革新,实在太敏感了,要是台谏压不住,没等他把招式晾出来,朝廷就已经翻天了。

    “王中丞,且听我把话说完。”

    “此次革新与庆之举从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

    “哦?”却是不等王拱辰发难,包拯已经冷声疑道。“老夫倒要听听,有何不同?”

    王拱辰一皱眉头,老包怎么还跟着他起哄?有什么可说的?

    包拯看出他的心思,轻声劝慰:“听听无妨。”

    。。。。。。

    “这么说吧。”唐奕朗声道。“之前不论是奕,还是陛下与老师,都认为庆之举之所以不能成功,根源不是《陈条十事》不够好,根源是《陈条十事》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包拯点头,“革新当然要与许多人的利益与政见背道而驰,这是绕不开的事情,大郎现在行的新举又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唐奕给出一个让包拯意外的答案。

    “我也不与各位画饼放空了。”大道理是说服不了这些扭臣的,直接取出事先就准备好的几支竹签往桌上一放。

    老包和王拱辰拿起一看,只见一支竹签上一个,。分别是:官、兵、钱、税、农、商。

    二人一看就懂,这是大宋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官:冗官难除,致使朝廷费杂奉厚,所累颇深。

    兵:只燕云一战,大宋军队的问题就已经暴露无余,百万禁军,竟只有二十万可用之兵,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后面的钱、税、农、商其实是一个意思,无外乎开流节源,为朝廷增加税入,唐奕只不过是把它们细化了而已。

    唐奕指着这六根签,“两位选一个吧,奕一项一项地与二位解释,看看我的办法可行与否。”

    “。。。。。。”

    包拯拿着六条签又看了看,签签当动,签签值得先行。

    抬头看向唐奕,“若是大郎要动,先动哪个?”

    唐奕缓缓抽出其中一支,放在二人面前。

    只见上面一字钱!

    王拱辰一怔,钱?就是钱荒?

    “大郎有钱荒之解?”

    唐奕轻笑,与赵祯、范仲淹对视一眼,“不瞒王中丞,钱荒之解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想好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施罢了!”

    “没有实施?”

    “对。”

    唐奕点头,把银圆之事和盘托出,并把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道理与二人细说。

    直听得王拱辰目瞪口呆,心道,还真和庆不太一样。

    “大郎真能做到无惊无变、四平八稳?”

    唐奕摇头,“我做不到!”

    “所以,才把王中丞叫到这里来。”

    唐奕诚恳地看着王拱辰,“今日叫王中丞来,不是让中丞站队,更不是让中丞帮我摇旗呐喊。”

    “那你是何意?”

    唐奕整冠肃礼,“不求中丞偏帮半分,只求中丞秉公而行,不带偏见地看待这次革新。如遇政见相悖之臣,不求中丞挡下反对之声,但求中丞挡下那些无理取闹的。反对之声!”

    “。。。。。。”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654章 又是那个胖子

    “武器行01”看到的话,请加群私密苍山你要的角色名字或者书评区发贴告诉我。

    只说要角色,没有说叫什么,我怎么给你加啊!

    王拱辰沉默了,唐奕要求的并不过分。不求鼎助,只求客观,他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只不过,他没意识到,默许,也意味着认可了革新。

    他的不带偏见,更是代表着已经向他原来的初衷之外偏离。

    。。。。。。

    至于包拯。。。。。。

    自他上次无条件地偏帮唐奕开始,他就已经不是原本的那个包拯了。

    。。。。。。

    送走王拱辰、包拯和唐介。

    曹佾有点为唐奕叫屈:

    “何必呢?”

    唐奕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摇头,“却是有必要的。”

    “只要台谏不与我们为难,就算有再多非议,也是另一回事。”

    朝堂上的御史台谏若是不出声,别人叫得再欢,也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吧?

    此时,小楼之内只都是“自己人”。

    赵祯看着桌上的那几支竹签官、后、钱、税、农、商。。。。。。

    “大郎真的要从钱上下手?”

    。。。。。。

    没等唐奕回答,却是王德用、范仲淹默契的起身,“陛下,臣等不便多留,且先告退了。”

    赵祯一怔,随即明白了什么,不由苦笑,“两位爱卿却是多心了。”

    范仲淹摇头,“老臣已经致仕,新政初草有参谋的义务,一但真的开始动起来,却是不能公私不分的。”

    王德用也道:“王家在观澜有股,也是有咸英一人在此听命也就够了,老臣就不为陛下添麻烦了。”

    “。。。。。。”

    赵祯心中莫名一暖,这两位肱骨之臣当真是为大宋鞠躬尽瘁了。

    其实不难理解,万事开头难,范仲淹是庆之臣,在这个最敏感的时期,刻意避嫌多少会减轻一点赵祯和唐奕的压力,更能让反对之声少了一条攻伐新政的理由。

    而王德用的情况也差不多,作为复燕功臣之一,又是三朝元老,姿态放低一点,同样可以减少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