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贼-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孙承宗现在已是重病缠身之人,身子已经如风中蜡烛一般,随时都有可能熄灭,这种得失之心早就淡漠至极,反而能不顾一切做出最务实的建议来。不过,就算朱由检贵为皇帝,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接受孙承宗的提议,向夷狄妥协这个责任他负不起。

    孙承宗就像看透了朱由检的心思一样,又断续道:“只要,圣上,首肯,老臣,拖老病残躯……”

    朱由检再一次动容了,他知道这些文臣把名声看的比命还重要,孙承宗能如此决定不顾及个人声明,而一心为了朝廷,是多么的难得。

    次日小朝会,诸位重臣们于文华殿中看到了毕生难得一见的奇怪场景,一张围着密实帐幔的大床被几个小宦官费力的抬了进来。等帐幔被掀开所有人都大为惊讶,因为里面躺着的居然是孙承宗。

    不过这还还不算完,孙承宗一张嘴就让所有人都觉得头皮发麻。他的状态似乎比昨夜好了些许,也许是一口气提着能使说话连贯了许多。断断续续说了好一阵,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东虏必须和谈,流贼必须镇压。

    镇压流贼自不必说,可这这与东虏和谈之语岂可轻出?毕竟碍于孙承宗的身份与当下的状况,一时间竟然没人站出来横加指责。即便如此也使得文华殿内嗡嗡之声响作一团。

    “孙阁老这是糊涂了吗?我大明向来不与鞑虏妥协,岂能……”

    “此言甚是,谁敢言和便当斩之……”

    “嘘!孙阁老岂是贪生怕死之辈,切勿乱说……”

    下面议论纷纷一片,朱由检耷拉着眼皮只做不觉,也没人出言阻止,不过诸位重臣的态度却没能逃过了这位看似混不在意的大明天子的眼睛。大臣们口中纷纷叫嚣着绝对不能与满清和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何况大明还远没到玉碎的程度。

    只有病榻之上的孙承宗声音陡然提高,怪笑了两声,便如变戏法一般让整个文华殿都静了下来。

    孙承宗原本只是想冷笑,可用力过猛之下,竟然使得声音让人倍感刺耳,与此同时他竟然嚯的一下坐了起来。

    “打,打,打,你们这么愿意打,可敢亲领一军北上或者南下?”

    突然之间,说话竟然流利了许多。这一声喝问,使得众人都闭上了嘴,让他们指手画脚可以,领兵去打仗,开什么玩笑?

    这时张四知终于忍不住咳嗽了一声,先清清嗓子然后才看似悠然的说道:“不是诸位想打仗,祖制毕竟如此,谁又敢开了这个先河?再说,朝中也不是后继无人,洪承畴去接杨嗣昌的位置,即便不和谈,也能将东虏兵锋挡在山海关之外吧!”

    朝臣们也都得出了一个规律,凡是皇帝破格擢拔之人,多少都有些能耐,就像李信便是活生生的例子,而洪承畴显然是皇帝神百年新近的红人,但是立大功的事他们宁愿后者也不愿让李信一个武人抢了去。

    孙承宗却一盆碰冷水泼下。

    “关宁锦防线一体,宁锦已失,便是大罗金仙也难有回天之力!别说洪承畴,就算老夫去了一样也得铩羽而归!”

    孙承宗的身份地位毕竟摆在那里,说出的话都有着响当当的分量,他说不行,那就肯定是不行。

    众臣们再次议论纷纷,张四知却突然问道:“既然孙阁老说守不住,要和谈,总要有个合适的人选,难道阁老要亲自去不成?”言下之意,你自理都不成,难不成指望别人去为你火中取栗?

    谁知孙承宗却一字一顿的吐出了两个字。

第四百二十五章 诱敌之计

    大明山海卫关城,洪承畴脸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这一回他以绝对的强势携皇帝信重而来,进太保兼太子太师领兵部尚书衔又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宣大蓟辽四边军务,权重位高使其官场生涯更近一层楼,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一展满身抱负的条件。如果能够圆满解决这次关宁锦的危机,那么他的入阁将势在必得,距离内阁首辅人臣之顶峰便只剩下一步之遥了。

    但是,等洪承畴来到了山海关之后,才发现了自己所面临的形势之严峻。他不明白杨嗣昌在辽西究竟做了什么,竟然将孙承宗留下的铁桶一般的关宁锦防线折腾成了眼前这个鬼样子。更为讽刺的是,正是由于孙承宗拖着支离的病体在文华殿上一人舌战内阁众臣,竟然巧合之下挽救了这个即将被打入绝境的内阁大学士。

    皇帝一纸诏书将其调离了自己一手造成的苦海深渊,返回河南去收拾熊文灿弄出来的烂摊子。毕竟眼下朝廷用人捉襟见肘,皇帝念在他剿贼得力,便又重新将其调回流贼肆虐的中原省份,以期将凭借大旱饥荒,重新泛滥的流贼镇压下去。

    由此,这一番角力之下,洪承畴居然也阴差阳错的成了最大的赢家,最大的得利者。反倒是那个孙承宗的旧部,却得了一个棘手的不能再棘手的任务。不过面对眼前的困境,他心底里竟隐隐希望那个人能将这次任务达成,而自己正好可以从中不菲一兵一卒便守住这京师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

    洪承畴毕竟不是草包,不可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他到了山海卫之后,第一件事就下发拖欠了已经一个多月的饷银,不但补发还多发,这笔帐自然由身后的京师户部来填补,到了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他相信即便吝啬如李侍问者,也不得不满足他于银钱上的一切要求。

    军饷对士气的激发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原本惶惶的人心逐渐稳定下来。同时,他又将自家的陕兵由宣府调来,同时保举与其共事过的尤世禄为山海关总兵,整合关宁军残部归山海关总兵一体提调,由此关城之内的悲观气氛被一扫而空,很多人都对这位新来的总兵另眼相看,甚至在私下里还流传着一些论调,如果皇帝一早派了这位洪部堂来,而不是那草包一样的杨嗣昌,宁锦也不至于崩溃如斯。

    一连数日的部署,使得山海关军心逐渐稳固,洪承畴也进一步了解了杨嗣昌对关宁锦防线的破坏之深。不得不说,杨嗣昌拢权抓权的手段,极为很辣老练,但这是军中不是朝廷官场,敢于对抗其军令的总兵巡抚都被其夺职诛杀,由此在短时间内大权在握,令行禁止。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这些人都是关宁锦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掉了这些文官将领,不但严重打击了敌前军心士气,杨嗣昌夹袋里又没有合适的替代人选,直接导致了建奴大军突然而至时的大溃败。

    新晋山海关总兵尤世禄本来在宣大时对这位洪部堂也不甚以为然,但是通过这一连串的整肃手段之后,也开始对其刮目相看。更为让他佩服的是,洪承畴在基本稳固了山海关内部岌岌可危的形势之后,竟然已经打起了山海关外的主意。

    建奴大军并不在山海关下,而是在距离山海关几十里以外的广宁前屯卫,这就给了洪承畴闪转腾挪的空间。这一段距离上原本还有十几个堡寨,可惜在撤退之时都被匆匆烧毁,而洪承畴的一个筹谋便是将这些先前被烧毁的堡寨重新修复,并以此步步为营将防线冲线延展到山海关以北,以期使山海关脱离直面敌军的危险境地。

    山海关内成群的溃兵在被重新整合以后,作战任务也随之调整,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修复堡寨的主力。第一个目标便是距离他们最近的八里铺。

    这一带只有建奴为数不多的游骑斥候,洪承畴命尤世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将这些人全部杀溃驱散,竟然取得了开战以来难得的一次小胜利。

    建奴大军显然没料到,一路溃败到底龟缩于关城之内的明军竟敢出兵袭击,立即组织了附近的数股游骑进行反击,但是在尤世禄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之下,最终还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了撤退。

    洪承畴亲临八里铺修复堡寨的工地,为军卒们鼓舞士气,这一招果然奏效,军卒们被惨败打掉的士气开始逐渐恢复。尤世禄似乎也看到了重新恢复辽西宁锦防线的希望,但是心中的隐忧却像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不知何时便会挥落下来。

    “洪部堂容禀,鞑子一战小败,怕是会掀起猛烈的报复……”

    声音很低,只有他和洪承畴两个人能听的真切,这也防止被军卒们听了去影响军心。

    “三日之内,鞑子必然不会贸然大举进犯!”

    洪承畴只冷冷的丢下了一句话,便带着总督亲兵绝尘而去,前往他的下一个目标视察去了。

    尤世禄不知洪承畴是如何判断建奴不会在三日内大举报复的,但八里铺堡就在这种情形之下于三天之内修建了起来,鞑子除了只有小股骚扰之外果然没派出大军进犯。他不禁对这位洪部堂更为佩服,执行军令也更为痛快。

    明军的下一个目标是修复与八里铺遥遥相望相互呼应的铁厂堡,但鞑子却没再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广宁前屯卫,满清皇太极行营大军出动,领军的主将是豫亲王多铎,他对这次出击混不在意,甚至有种杀鸡用牛刀的感觉,劳师动众仅仅是为了击败在山海关外重修堡寨的明军,在他看来直接攻打山海关还差不多。

    多铎是个直性子,有什么都在肚子里藏不在,所有不满全部化成了口中的骂骂咧咧。

    “十五弟慎言,大汗不轻易攻打山海关是因为红夷大炮还没有就位,一旦就位等待明军的将是无尽痛苦的地狱。”

    “等等等,等明军准备好了,我大清铁骑又要多死多少人?再说了,这啃骨头的活早晚不得落在十四个身上?”

    这个多铎虽然脾气刚烈暴躁,对这一母同胞的十四哥多尔衮却言听计从,尽管多尔衮获罪被降成了多罗贝勒,而他还是堂堂的豫亲王,仍旧丝毫不影响他对多尔衮的拥戴。

    “大汗深谋远虑,不是你我能揣度的,多铎,听十四哥一句只管带兵前去便是!”

    明显的言不由衷使得多铎更为不满,“十四哥这是怎么了?难道你的雄心壮志都被一次失败磨平了吗?”

    多尔衮不再答话,而是挥手送多铎启程。

    六万清军云集广宁前屯卫,多铎率五千部众直杀往山海关方向,但是大战整整一天之后,竟然在明军殊死抵抗之下无尺寸之功,天黑之后只好铩羽而归。为此,刚刚回到行营的多铎便被皇太极招进军帐之中狠狠一通责骂,多铎不忿之下出演顶撞,多亏同在军中的礼亲王代善求情,这才躲过了责罚。

    看着摇头晃脑出去的多铎,代善不无忧虑的提醒的皇太极。

    “大汗若再不出兵,洪承畴早晚得将堡寨一路修道我大清行营之外,到那时可要棘手了许多!”

    皇太极手捋颌下胡须默然不语,并没有回答代善的问题。代善却并不在意,而是又自顾自的开口。

    “我大清这次兵进辽西如此顺利是在盛京时所没想到的,若是趁着杨嗣昌措手不及,拿下山海关也未必不能,现在明庭派了洪承畴来,据说此人颇有些能耐,恐怕……”

    在代善的揣测中,一向谨慎的皇太极定然是对出兵决战心存疑虑的,山海关城高池深,又是明朝京师最后一道防线,明军必然全力救援,没有个一年半载休想将其拿下,久耗之下必然靡颇巨,如此硬碰硬便等于舍易而求难,不如选其他隘口破关而入来得实在。

    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