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小官人-第3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真的,是不是已经震动天下?现在坊间流言四起,又是不是真的,大家众口一词,都说与你脱不开干系,又是不是真的?这些既然都是真的,既然你在天下人眼里,都是刺杀秦少游的真凶,即便有人知道你的为人,不相信你会做出这样的事,那又如何?这世上真真假假的事,本来就是一笔糊涂帐,真又如何,假又如何?你有一百张口,可是所有人都深信是你所为,那么他就是真的,你要辩解。到本宫面前辩解有什么用,你大可以向全天下人辩解,若是他们信了,本宫自然不会见怪。”

    这句话,当真是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真真假假一丁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韦后根本就不在乎过程是什么,她要的是结果,现在结果是如此,已经将韦家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那么就必须把这件事立即压下去,而不是你韦弘敏在本宫面前解释和倾诉自己的委屈。

    韦弘敏连忙道:“是,是,臣死罪。”他抬起头,却是道:“臣的意思,并非是推诿臣的过失,而是在告诉娘娘,要解决这件事,必须得知道。这件事……到底是何人所为?”

    韦后眼眸深沉起来,她若有所思,略略减少了一些怒气,淡淡道:“你继续说下去。”

    韦弘敏道:“能做这件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崔詧……”

    韦后目中已经掠过了一丝杀机,风淡云轻的道:“你是说。因着咱们韦家要迁都,以至他和狄仁杰不能将案子彻查到底,所以……”

    “不错。”韦弘敏道:“一旦迁都。崔家还会有好日子过吗?可是他不敢干扰迁都的事,至少明面上不敢,否则,必定遭千人唾骂,他们崔家要垂死挣扎,收买几个刺客,刺杀秦少游,实则却是祸水东引,也未可知。”

    韦后冷笑:“崔詧那老儿,真有这样的狠劲?”

    “人逼急了,什么事做不出?至少今日,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崔詧。”0

    韦后颌首点头:“若是如此,该如何处置?”

    韦弘敏小心翼翼的看了韦后一眼:“无论如何,也不能中了崔詧老贼的奸计,必须得有人,去暗暗与秦少游联络,把事情澄清,争取得到他的原谅,而后,再找崔詧的麻烦。”

    韦后脸色绷得更厉害,澄清误会?那秦少游,会肯听你澄清?说句实在话,就算秦少游知道这是崔家所为,只怕为了打击韦家,也未必肯松这个口。

    韦弘敏又道:“可是话又说回来,当真说是崔詧所为,却也未必,崔家从未做过这样的事,他们这么大的家业,也实在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即便是被打压,可是这样的豪族,也未必就在乎一时的得失,根本不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臣以为,还有一种可能,那便是……秦少游的苦肉计。”

    韦后脸色木然。

    这一点,她倒是早就想到了,苦肉计……这个可能很大。

    只是是不是苦肉计,对于韦家来说没有意义,难道你拿这个去向全天下人解释?人家信吗?当所有人都不信的时候,这就不是苦肉计。

    韦弘敏道:“可是秦少游为何要施展这样的苦肉计呢?他和我们韦家,固然有深仇大恨,这没有错,只是秦少游有仇,难道会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以臣的愚见,这定是秦少游有的放矢。如今咱们韦家,为了还都的事,可谓是挖空了心思,所有的精力,也都放在了这上头,此时此刻,是绝不能节外生枝的。而这时候,秦少游这么一闹,岂不是让咱们还都是事彻底落空?”

    韦后颌首点头:“这么说来,秦少游是在极力阻止还都?”

    韦弘敏淡淡道:“阻止的心可能是有的,不过臣却不这样认为,若只是阻止,他大可以站出来,直言反对,发动关东人,据理力争,只要这件事拖着不办,或者是陷入僵局,韦家也未必就有十足的把握,可是偏偏,他却选了一个风险最大的办法,娘娘,他所图的,只怕不是还都。”

    韦后眼眸一冷:“那是图谋什么?”

    韦弘敏一字一句道:“借此要挟,想要得到好处。”

    “好处……”韦后喃喃念了一句。

    这倒是极有可能,现在闹得这么大,解铃还须系铃人,韦家要赶紧还都,就得把这件棘手的事解决,而要解决这件事,就必须秦少游站出来证明这件事与韦家无关,想要秦少游站出来为韦家说话,这可能吗?

    当然……假若许诺足够的好处呢,如果秦少游趁此机会,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呢?

    ………………………………………………………………………………………………………………………………………………………………………………………………

    第二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二章:藩镇

    韦后突然发现自己摸到了一点门道了。

    或者说,她一开始的认知里,秦少游无论是不是自导自演,都是要和韦家拼命,可是现在细细思量,却又察觉并不对。

    即便是要拼命,那也是玉石俱焚,秦少游是郡王,可是韦家这里,却有侍中,有皇后,还有都督军事的大将,有副相。

    真要拼了,韦家即便遭受重创,你神策府难道能得什么好吗?

    韦家若不是在这关东地面上,有点虎落平阳的意味,可也绝不是任人拿捏的。

    现在经过韦弘敏一提醒,韦后立即意识到了什么。

    她眯着眼,秦少游这是想要什么呢?

    韦后看着韦弘敏,慢悠悠的道:“那么……你有何高见?”

    韦弘敏心里松口气,他知道韦后的怒气已经消了一些,只是摆在眼前的事情却更是难办。

    秦少游的优势在于,他手握一支精兵,而且还盘踞在洛阳,又得到了关东本地人的支持,这是他的底牌,也就是说,秦少游接地气,当然他也有他的弱项,他的弱项却又偏偏是韦家的强项,韦家的强项则在于,韦家有皇后在宫中掌握着印玺,有决策的权利,又有韦弘敏这样的人把持着三省,如果说秦少游是老树盘根,那么韦家就是高入云端了。

    双方各有优势,秦少游若是当真想要什么好处,靠着精兵和关东人的支持是不够的,这就需要韦家在庙堂上的力量了。

    因为一切恩旨,都握在了韦家的手里,至于天子……那李显对韦后不但言听计从,而且几乎不问任何事,所以这个情况可以忽略。

    只要韦家愿意,稍稍运作一番,便足以为秦少游解决掉一切难题。

    问题在于。给他什么呢?

    给他少了,此人现在猖狂,又占着道理,成事不足,败事却是有余,足够和韦家来个两败俱伤,韦家若是再不赶紧解决迁都的事,并且迅速在长安站稳脚跟,统合关陇门阀,整合力量。将崔家这个心腹大患彻底剪除,那么事情拖延下去,就最为不利。

    可是给的多了,不仅会让人反对,而且还可能养虎为患,将秦少游这个未来的敌人喂饱。

    这里头必须得有个度,否则……今日的困难固然可以解决,可是假以时日,韦家面对的。将是一个更大的困难。

    “封赏……无非有三,其一封地,其二封爵,其三恩赏。若是赏钱……这……”韦弘敏苦笑。提到钱,即便是朝廷,面对秦少游也有那么点儿无力感,韦弘敏现在是侍中。国库和内库中的钱他一清二楚,而对于秦少游富可敌国的传闻,他也略知一二。说实在的,你赏他钱,对人家来说简直就是不痛不痒,就算是赏他钱财十万贯,在人家眼里,那也是奇耻大辱,这压根就不是封赏,这是挑衅,还嫌火上添得油不够。

    所以这一条,韦弘敏非常果断的排除。

    想了想,韦弘敏道:“至于封爵,如今他已贵为郡王,这郡王之上,就是亲王,亲王……国朝倒是有宗室国戚之外封亲王的先例,譬如那武三思,就封了梁王,可是梁王算不算宗室,却又没有定论,若是封了秦少游,肯定是因为他是驸马的缘故,只是,驸马却没有封王的先例,何况那太平公主,与上皇的关系太亲,这不免让人产生联想。再者,秦少游图的也未必是这个。说白了,此人狡诈,不见实利,是绝不肯轻易松口的,如今是我们有求于他,而非是他有求于我们,现在韦家最紧要的,就是立即促成还都的事,还都之事,只要跨过去,就是海阔天空,跨不过去,则永远命悬一线,为了还都,一切都可商量。”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韦弘敏咬牙切齿,其实他有私心,这件事是冲着他来的,所以他怕自己成为弃子,因此为了说动韦后媾和,收买秦少游,他必须得说动韦后,否则韦后可能损失的只是实力的削弱,而自己,却可能牵涉到身家性命的问题,韦弘敏比韦后更加理智,他非常清楚秦少游要的是什么,他唯一担心的就是韦后未必肯给,这……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他小心翼翼的去看韦后的脸色,却见韦后只是阴沉着脸,不做声,便更加小心的道:“所以臣以为,能给秦少游,且能解决眼下麻烦的,只有一样,那便是……命秦少游与神策府镇河南府……”

    镇河南府……

    这几乎等同于是将河南府拱手相让了。

    河南府是什么地方,别看地方不大,不过拥有二十余县,可是这里,却是大唐的东都,这么多年的经营,早已成了可以和长安京兆府一样的地方,秦少游拥有了弘农,便有了立身之本,若是再将整个河南府,乃至于河南府中最核心的洛阳拱手相让,这岂不是如虎添翼?

    况且……这个镇字,带着许多玄机,如何个镇法?

    若是在历史中的宋朝和明清时期,其实任命一个地方的地方官,倒是没什么,毕竟那些封疆大吏,早就被拔了牙齿,几乎所有军事、政务的权利,都被收纳进了朝廷,地方上的所谓镇守,不过是负责收税,然后再将税赋送去国库,国库再下拨了钱粮出来,这便是所谓的外强中干,你不过是个代理人,而且处处受到掣肘,一丁点的本钱都没有,唯一的权利,也不过是教化一方,修一修河堤罢了。

    可是在这个时代,却全然不同。

    唐朝和宋朝几乎等同于是一个政治格局的分界线,这个分界就在于,由于宋朝之前,交通的不便,再加上人口的稀少,还有水运等方面的落后,导致朝廷对于地方几乎是鞭长莫及,于是乎,地方的刺史、镇守、州牧等地方要员,几乎是把持了地方上的一切,他们不可能在地方上收了钱粮,全数都送去国都去,因为这样的做法损耗实在太大,若是去国都打个来回,那基本上一半以上的钱粮就全数被消耗掉了。而朝廷想要对地方上处处干涉,也不可能,在明清时期,已经建立了十分完善的驿站以及传令制度,所以即便是最遥远的边疆地区,也可以快马加急,通过官道,在短短半月之内来回的传达命令,可是在这大唐朝,却全然不同了,一个信使,若是从长安到剑南路,没有几个月的功夫是不可能往返的,这就导致朝廷根本无力去干涉地方上的行政。

    除此之外,宋朝之后,为了约束地方官,因而采取的是强干弱枝的国策,在兵制上,只重禁军,将所有禁军全部调拨到京师,其他地方,只留有一些老弱病残,根本无法动摇朝廷的统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