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微妏看到四舅老实了,这才整理下发鬓,开口道,“四舅是个明白事理的人,在外面也不知道见过多少世面。几个舅舅也都是有本事的人,却一心为我家效力。我们父女也不是没心没肺的人,王世兄又最是心善,自然都是感激舅舅们的。
可是舅舅们要记得,这个家里,最大的不是父亲,也不是我,而是我未来的夫婿,父亲未来的女婿的王世兄。四舅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回去之后上上下下的就要交代清楚,不要再有触犯王世兄的事情发生。王世兄性格沉稳,又是个风姿清高的散淡性子。不过我可不管那些,只要再有触犯王世兄的事情发生,什么亲戚人情的,可就全没了。先让一等家丁们打上一百板子,之后全家直接沉到江里去,舅舅可要记得了!”
听着这话,刘怀季忙不迭的点着头,冷汗从脑门上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
第20章 起步4
王书辉自己不喜欢强调身份,也很不喜欢别人强调身份。【】し
从客观上讲,从事社会学研究,又当过大学老师的王书辉是一个文科生,本来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情怀党。但是王书辉自己却觉得自己是个工业党人。这倒不是说他的知识结构和从事的工作造成的。在他看来,他自己是个实事求是的人,而在工业社会里,实事求是的人,都是工业党人。
王书辉认为,在一个实事求是的社会环境里,在一个健康的,每个人都专注于做事情的社会环境里,强调身份不仅是一件很无所谓的事情,而且是一件严重的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他觉得一个人是什么身份,有什么名头不重要。倒是一个人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这个问题很重要。至于其他的一些标榜社会地位的或者其他不知名目的的各种标签和身份,他并不喜欢。他自己不希望别人对照身份来对待自己的同时,也不会去按照身份对待别人。在他的意识里,做事情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
不过王书辉的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里因为封建余毒思想的弥漫,都被边缘化的对待。那么在纯粹的封建时代的明末社会,自然就是更不符合现实情况了。对于这一点,强调实事求是的王书辉心知肚明。这也是他能够忍受娘家四舅,没事找事的强调他是县主仪宾身份的原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县主仪宾王书辉自然比还俗和尚王书辉,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多。最重要的是,这个身份能够为他开展工作提供诸多便利。
王书辉一直认为,什么男人不懂女人,女人不懂男人之类的屁话,是小资产阶级的扭捏作态。不过,一直当光棍的王书辉也知道,自己没结过婚,没谈过恋爱,这是一个没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这样的结论主观性太强,不是很可靠。
很显然,在明末有了个小萝卜头的未婚妻的王书辉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眼中的小萝卜头,朱微妏的雌威有多大。看着单纯可爱,大方舒朗的朱微妏,会动不动的就要把自己的舅舅一家沉到长江里去,这肯定是王书辉所想不到的。
不过,即使王书辉这家伙知道了,也不见得会有什么不满意的。最多会认为,为了惩罚一个人,单纯把他全家沉到江里的处置办法,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远远不如劳作至死这样的惩罚,更能挖掘每一个劳动力的存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打听清楚了枝江县的商业街的位置,回到马车上的王书辉,根本就没有发现,四舅舅刘怀季变得老实听话起来。他吩咐收了自己一两银子的小兵站在马车外的踏板上,指引马车司机向商业街驶去。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了枝江县城内最大的布庄协成布庄,下了马车的刘怀季,抢先一步进了布庄,咋咋呼呼的高声说道,“枝江县主和仪宾来访,叫你们掌柜赶快来接驾。都手脚麻利些,快着点啊。”
枝江县人,凡是上了点年纪的,都知道本地的藩王枝江王朱致樨的大名。年龄大些的老一辈,都见识过末代枝江王朱致樨,动不动就架着鹰,带着狗,骑着马,在枝江县城中呼啸而过威风。
末代枝江王朱致樨是个纨绔子弟不假,但是对于本乡本土的百姓还算和善。虽然时不时的上演几出欺实码的事情来,但是掏银子给赔偿的时候,还是相当爽快的。以至于老年间还有些过不下去的穷苦人和游手好闲的青皮流氓,专门等在大街上往老枝江王的队伍里撞,可谓是催生出了枝江县的一个行业。
后来,枝江王的爵位被朝廷削掉了,老王爷也死了。可是枝江王世子朱宪燇又是个混不吝的性子,除了定期的到荆州府作妖之外,还经常的跑到枝江县衙里吃、拿、打、要,把枝江县衙闹得鸡飞狗跳。
老百姓么,能看到当官的威风扫地,总是喜闻乐见的。又因为这位枝江王世子,遗传了他老子善待老百姓的脾气,这就让枝江县老百姓心里偏向于这位世子爷,对朝廷剥夺了老王爷的爵位颇为不以为然。
对于老王爷得罪过的荆州大户张居正家。枝江县的百姓也好,甚至于整个荆州府的百姓也好,都觉得他们是非常混蛋的家伙。因为就像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一样,张居正家靠着有个当首辅阁老的子弟,在荆州府也是大肆圈占强夺土地。
老百姓心中恨的咬牙切齿,自然是站在老王爷一边儿的。甚至于当年在枝江县还有童谣传唱,“枝江县,枝江县,首辅阁老占一半。朱家王爷也顶不了,一言不合丢王冠。”可见当今的万历天子对张居正鞭尸泄恨,也不是全无缘故的。
布庄里的伙计们一听到刘怀季这话,立即就有机灵的伙计跑到后院去通知掌柜的去了,大伙计领着几个伙计赶紧迎出来,迎接王书辉和朱微妏一行进门。不一会儿的功夫,掌柜的就从后院迎了出来。
协成布庄是个老买卖了。从正德年间的时候就开始做布匹绸缎的生意。根据已知的历史,这座布庄极有生命力,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在经营。布庄的掌柜名字叫做李铭之,既是李家的少东家,又是这座布庄的掌柜的。
从小读书的李铭之,勉强考了个秀才功名,做了几年县衙的书吏,后来顶着个读书人的名头做起了生意。李铭之如今虽然不到三十岁,但是操持生意也有七八年了。
听到伙计来报的时候,李铭之心里还嘀咕了一会儿,他耳聪目明,对整个枝江的风吹草动了如指掌,知道老枝江王的孙子有个女儿,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女儿找了女婿了。他心里这么想着,脚下却一点都不慢,很快就赶了出来。
“学生李铭之,拜见两位贵人。”李铭之一到店面的后堂,就看到王书辉和朱微妏正在伙计的伺候下喝着茶。看到王书辉和朱微妏,加上几个随从,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衣服,一时半会儿还真没认出来是什么料子的。不过他也没有多想,立即上前行了一礼。
“李先生不必客气,我和县主不过是山居烦闷,到县城中走走,有劳李先生了。”王书辉有些小郁闷的挥了挥手,对李铭之说道。
李铭之直起身来,仔细的打量了一下王书辉身上的衣服。累死他也看不出那混纺的加丝绵衣料到底是材料的。不过他心中却产生了个不相干的念头,“果然是贵人,看来前几日进的几匹蜀锦有去处了。”带着一种见到大客户的欣喜,李铭之殷勤的对王书辉说,“鄙店在贵人眼中虽然规模狭小,却是在全荆州府都排得上号的大铺子,各种棉丝衣料应有尽有,二位贵人想看些什么呢。”
王书辉心想,“看来还真来对地方了。”他对李铭之说道,“李先生既然这么说,那就麻烦李先生吩咐下去,把店内各种布料,不论贵贱都拿来一匹,让我们好好看看吧。”
李铭之听了这话心花怒放,心中大叫,“今天该着我小李子发财啊!”
。。。
第21章 起步5
什么是工业国家,工业国家和农业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乐…文…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写出几十万字的论文来,那还只是单纯的解释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一些基本概念。在王书辉看来,工业国家和农业国家之间的差距,最直接具体的体现就是,工业国家卖什么都赚钱,农业国家买什么都赔钱。
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王书辉在网上看过一个网友在论坛里的一个点子。一个人可以在现代社会和古代之间来回穿越,单纯的依靠倒卖蜡烛就能赚钱。王书辉当时看了这个点子之后,直接就到附近的超市里询问蜡烛的价格,得知一块钱可以买两根蜡烛,如果买的量大的话,可以降到一块钱三根的水平上。王书辉就针对在两个时空倒卖蜡烛,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推论。
如果在古代社会里把一根蜡烛的售价定在十文钱的话,出售一百根蜡烛可以得到一两银子。而一两银子拿到现代社会,明代一两重37。3克而且纯度不高,最好能达到九层银。按照2014年每克高纯度银子3。15元的价格计算,明代每两银子能在现代卖出117元左右。
117块钱减去50块钱的成本。这么一倒一卖,净利润67块钱。而在实际上,古代的蜡烛根本不可能这么便宜。但即使按照这种廉价方式进行倾销,还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事实上,如果直接从工厂购买的话,蜡烛的进货价还可以更便宜。
从这个简单的蜡烛的小例子上看,作为工业国家的现代社会,可以在交易中获得巨额的利润。表面上看,作为落后农业国家的古代社会,除了制造蜡烛的行业全部破产之外,也没有什么损失,还可获得价格极为便宜的蜡烛。但是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古代社会流失了大量作为货币的贵金属,在交易中是单方面的纯粹的处于入超地位。
实际上,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区别就是这么简单。工业国通过自由手段或者军事威胁手段,和农业国之间开展贸易。无论如何,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工业制成品的成本都要比农业社会的手工产品的成本低的多的多。所以工业国卖什么都便宜,卖什么都赚钱。而农业国不管再怎么看起来获得了实际上的好处,买到更多便宜的商品,但是在贸易过程中,农业国都在不断地失血,本国的相关产业被毁灭性打击,从国家整体角度上持续的被削弱。
王书辉为了积累开展工业建设的资金和人力,就是准备利用穿越的金手指,采取这样一种工业品倾销的方式获得大量资金。当然,他还要用在古代倾销工业品的钱,在古代购买宝石、玉器、古董等价值更高的东西,到现代社会变卖。再在现代社会,用变卖宝石、玉器、古董等的资金,购买现代的产品到古代贩卖。这个简单的过程,可以让王书辉在古代和现代,同时掌握大量的资金。
王书辉之所以选择棉布贸易作为跨时空贸易的原因是,在明朝末年这个时代,松江棉布已经是天下闻名了。从明代中期开始,松江府植棉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土地大半种植棉花。同时,棉纺织生产也成为松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乡镇几乎家家都投入了纺织活动。其时“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明正德《松江府志》中记载:“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