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错乱的四十年代初,这个问题却不是那些热血澎湃的革命者所喜欢考虑的。他们几乎都认定一个死理,那就是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首先要做地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一定要收归国有,消除剥削所存在地根源,即私有制。但是,就在这一次会议上,楚思南通过讲话明确的告诉所有与会代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好地,是令所有无产阶级兄弟摆脱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根本,但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真理同样不能被忽视,一个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国家经济的衰败,而一个不适应落后生产力的过于先进地生产关系。同样会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国家经济的衰败。
基于这一点的重要性,楚思南提出。在今后各国革命政党在主持国家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搞好的,就是针对本国国情,研究出一条适合本国使用地发展道路,从而使国内的生产力在得多尽快恢复的同时,及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在楚思南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其后几天的会议中,各国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毫不客气地说,这一次的共产国际会议,是继列宁之后,共产国际召开的最成功的一次会议,尽管对楚思南所提出的问题各国代表并没有最终得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答案,但是会议上的团结气氛却是前所未有的。
最为重要的是,基于此次会议上这种团结合作的氛围,在楚思南提议下,共产国际对未来战后的组织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确立。
在此次会议之后,共产国际将进行改组,从而将原来那个松散、临时组合起来的“会议形式”,转变为各个国家兄弟政党之间的紧密合作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组织就相当于联合国,只不过在该组织内部,参与组织的都是各国的左派政党,是红色的国际性组织。在该组织内,各国兄弟党之间的权力都是平等的,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主席团,主席团由组织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主席团主席任期两年,由各成员国委派的代表轮值担任。各成员国之间在保持内政独立、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应全方面加强合作。组织的最高武装力量机构为国防部长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的成员除各国国防部委任的代表之外,还设立有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长等职务,以协调、研究各成员国的军事政策以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戏等问题。同主席团主席的任用方式相同,联合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参谋长等职务,也由各成员国代表轮值担任。
毫无疑问,按照楚思南的构想,这次会议上所要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将来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从根本上摆脱过去苏联那种“老大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换取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消弭。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按照楚思南的提议,与会的东欧各国、亚洲国家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将于近期领导各自的武装力量,向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武装力量,发起最后的一场全方面攻势,以尽早结束这一场持续了数年的战争。
就这样,从五月底六月初开始,在欧洲,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希腊等等国家的左翼政党,开始指挥各自的部队,向侵占其领土的德意军队发起反击。在罗马尼亚,左翼政党所领导起义军,大肆破坏德军的运输补给线、攻占油田、夺取军火库;在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反法西斯人民委员会,指挥上百万大军,开始同德国入侵者展开殊死搏击。并先后数次进攻贝尔格莱德;在意大利,陶里亚的所领导的民族解放委员会,开始正式浮出水面,他们指挥地游击队频频袭击墨索里尼的政府军,从而有力的配合了美英盟军在意大利半岛的攻势。而在亚洲,主要是在中国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形势也到了最后关头,滞留在华北、华中、华南的日军,面对发展壮大起来的中**队,再无任何优势可言。残余的上百万日军,龟缩在各个主要的据点之内闭目待死。
东欧各国国内反法西斯斗争的扩大化。有力地配合了苏联正面对德战场的进攻。
在北方,苏联北方方面军在六月初强渡塞马湖。进入芬兰腹地地南芬兰省,从而直接构成了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战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政府看不到扭转战局地希望,于是在六月三日提出和谈。鉴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芬兰内陆复杂的水网地形不利于苏联红军大规模装甲部队的进击,同时,也为了从北线抽调兵力支援战役。以楚思南为首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同意了芬兰政府所提出的和平谈判要求。六月七日,苏芬战场达成停火,随后,兵力损失惨重的挪威,也通过一系列地和谈。同苏联达成了停火协议。截至六月十五号,苏联北方战线实现了和平,随即。近五十万北方方面军部队陆续开拔,赶赴中路战场。
就在北线战役即将宣告终结的同时,朱可夫所指挥的中央方面军主力,挟库尔斯克会战大胜的强势,毫不停歇的向甫遭重创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一系列地攻势。中央方面军百万大军,兵分四路,北击斯摩棱斯克,中夺布良斯克、格卢霍夫,南进波尔塔瓦。经过月余激战,苏军将战线一举向前推进二百余公里,先后分割包围并最终歼灭德军兵力三十余万,兵锋直抵基辅城下。经过这一阶段的战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再次遭受重创,其深入苏军中路防线的数个突出部,完全被吃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央集团军群地存在,已经对苏联的中央方面军构不成威胁了,与此相反,随着北线战役的结束,苏军可以再次空出一部分兵力南调,从而对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侧翼,构成莫大的威胁。
同样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南线的战役也没有停顿下来。在梅列茨科夫的指挥下,从五月中旬开始,融合了草原方面军主力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黑海舰队的配合下,沿黑海沿岸一路西进,正式发起了第聂伯河右岸进攻战役。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则在北面发起攻势,向雅西、基什尼奥夫接近地推进。两军走出的进攻路线,就如同是一个开口向左的“C”字,处在两军之间的,就是德军的滨海集团主力。五月底,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乌曼、博托沙尼战役中击溃正面的德军防线,从而进入到战役的指定位置,实现了在西北方对德军滨海集团实施深远包围的目的。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战役中,再次给与德军重创,并迫使其退到南布戈河左岸。不过在强渡南布戈河的战役中,乌克兰第三方面军首战失利,第三十七集团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之后,却未能拿下德军固守的尼古拉耶夫市区。正是由于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尼古拉耶夫城下所遭受的失败,导致了梅列茨科夫在敖德萨远郊地带围歼德滨海集团这一战役企图的破产。
战役企图的破产,令梅列茨科夫大为着恼,在南布戈河战役结束之后,他迅捷的撤换了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数名将领,然后重新着手布置战场,制定了规模更大、战役企图更加雄心勃勃的敖德萨战役计划。
六月初,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为主力的敖德萨北线突击战役打响,四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一个骑兵机械化集团军以及坦克第二十三集团军的主力,沿南布戈河向拉兹杰利纳亚、蒂拉斯波尔方向实施突击,以便再次从西北面对德军滨海集团以及敖德萨集团实现包围。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主力,继续在尼古拉耶夫方向实施战役突击,以打通前往敖德萨南部地域的通道。与此同时,黑海舰队则利用航空兵和舰艇,支援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陆上作战。
在苏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打击下,德军在尼古拉耶夫、敖德萨外围地域的抵抗很快被粉碎,到六月十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第三十七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团军攻占了拉兹杰利纳亚车站,从而将一直在该地域负隅顽抗的德军滨海集团分割为两个部分。退守敖德萨的数十万德军,面临被优势苏军合围的命运。
为了将被苏军合围在敖德萨地域的德军部队解救出来,德军大本营方面紧急调动罗马尼亚舰队参战,他们试图打通一条海上的通道,将敖德萨方面的德军由海上抢救出来。
六月十四日,潜出到敖德萨海滨的罗马尼亚舰队同苏军黑海舰队遭遇,此后的五天时间里,双方在敖德萨近海区域展开鏖战,苏德战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由此爆发。
第六章 飞弹与核武
苏军的黑海舰队同德军的罗马尼亚舰队,在敖德萨南方近海海域的德捏斯特湾鏖战五天,在大量陆基航空兵以及海岸火炮的配合下,苏军最终击沉德军快速登陆驳船十六艘、运输船四艘、护卫舰、鱼雷艇十二艘,从而粉碎了德军利用海上通道解救敖德萨被围部队的企图。
在海上战斗进行的同时,苏军强渡德捏斯特河成功,随即,发起了对敖德萨市区的进攻,到六月二十日,苏军突击第五集团军攻入敖德萨北部街区,同困守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一部展开激战。是日夜,在敖德萨苏军游击队的带领下,一支为数不足三十人的苏军别动队通过地道插入到市区中心,一举炸毁了德军设立在市内的两个军火库。事后,虽然这支别动队的成员全部阵亡,但是他们的举动,却直接影响到了整场战斗的后续发展,由于军火库被炸,困守在敖德萨城内的德军部队,直接面临着弹**物资短缺的威胁。
六月二十一日午时,苏军近卫第八集团军、第六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团军一部逼近敖德萨市区,是日夜,在炮兵的猛烈炮击下,苏军部队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突进市区,同滞留在城中的德军部队展开了面对面的巷战。
六月二十七日,敖德萨市内的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被全部歼灭,至此,敖德萨及其接近地域的战斗全部结束,十余万德军部队在该地域的战斗中被苏军摧毁,苏联解放了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全境以及摩尔达维亚州地大部。
以梅列茨科夫为主要指挥官的敖德萨战役。彻底击溃了德军在南线的主要兵力,在为期月余的战斗中,苏军部队成功向边境地区推进一百八十余公里,从而为解放摩尔达维亚全境以及向罗马尼亚腹地、巴尔干半岛挺进,创造了必备的条件。而与苏军相对的,在敖德萨战役之后,东线德军面临的局面愈发困难,南线兵力的溃退,直接威胁到了东部战线全局,在中路作战的德军中央集群。将不得不在未来的战斗中时刻提防自己地右翼防线。
对于能够顺利的取得敖德萨战役地胜利,作为指挥官的梅列茨科夫自然是喜不自胜。不过对于这位在整场苏德战争中,几乎全部处于二线地指挥官来说。能够有机会亲自主持整个南线战区的战役,更是让他感到意外的激动。当然,在感到激动与兴奋的同时,梅列茨科夫不会忘记这样的机会是谁给他的,如果没有楚思南,如果没有楚思南对他的绝对信任,他是不会有这样地机会去直接指挥一线战斗的。
就在梅列茨科夫暗怀感激。全力布置挺进罗马尼亚腹地战役的时候,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