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樯恚佣现赜跋旃诘姆⒄埂�
就比如说,魏国此番动用了近十万民役运输粮草,确保北疆这边粮草充足,而反过来说,为了使前线的军队拥有足够的粮草,魏国动用了近十万壮丁。倘若不是在战争时期,这十万壮丁用在哪里不好?
倘若叫这十万壮丁去修梁鲁渠,或许梁鲁渠在今年即可竣工也说不定。
……得想个速胜的办法啊。
瞅着那片平坦而几乎没有什么障碍的平原,赵弘润深深皱紧了眉头。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诱出韩国的骑兵,让游马重骑再一次建立足以使天下世人震惊的功勋。
然而遗憾的是,据韶虎所言,天门关、孟门关两地的韩军目前也驻扎在临虑、汲县一带,相信暴鸢、靳、冯等人在得知他肃王军抵达这一带后,肯定会向其有军叮嘱有关于商水游马的事。
因此,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则,这一带的韩国骑兵应该是不会再傻傻地与游马重骑沙场对冲。
而尴尬的是,游马重骑虽然在战场上风光无限,但是重骑兵在战略层次方面却是一无是处。
打个比方说,倘若是五千轻骑,赵弘润会命令他们设法与韩国骑兵争夺共地一带的荒野控制,但是五千重骑,这若是派出去肯定会被韩国轻骑玩死。
在这种情况下,赵弘润都有心想调集此刻驻军在三川的川北骑兵了,但理智告诉他,这次战役,川北骑兵万万不能来邯郸郡战场与游马重骑抢风头。
有没有办法限制韩国骑兵的机动力呢?
赵弘润坐在马上苦思着。
在他看来,限制韩国骑兵的最佳办法就是步步为营,每隔一段距离建一座据点,派兵驻守,大军则一步一步向东推进,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韩国骑兵也拿魏军没有办法,唯一的问题是,当地的林木都被焚烧殆尽了,用什么材料来建造据点呢?
忽然,赵弘润眼中闪过一丝惊悟之色,暗自拍了一下脑袋。
不是已经有了么,最便捷、最快捷的建筑材料。
想到这里,赵弘润转头面朝韶虎,拱手抱拳说道:“大将军,小王忽然想到一个可行的战术,希望大将军允许我带兵协助卫穆将军进攻汲县。”
为何是汲县?
韶虎目不转睛地看着赵弘润,猜不透这位肃王殿下的心思。
其实很简单,因为汲县位靠大河(黄河),只要赵弘润能够攻克汲县,在河岸建一片建议的港口,国内的冶造局与工部就能通过大河水运,将赵弘润所需要的物资运到战场的最前线。
兵法云:善用兵者,必先求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未完待续。。)
第982章:初见卫穆
ps:一直以来,作者刻意忽略主角的母族,因为作者一直在纠结。其实按照电视剧的狗血剧本,把赵弘润写成是前太子与萧淑妃的遗腹子,这样更具曲折,更有看点。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实在是太狗血了,所以作者还是安分点,给主角一个明确的出身。
以下正文
在仔细听罢了赵弘润讲述的战术后,大将军韶虎深思了片刻,最终他认为,前者讲解的战术的确是可行的,至少要比盲目地进攻共地要好得多。
不过这个战术也有弊端,首先,在确定了这个战术后,肃王军的行程势必将沿河行动,暂时沿着大河……淇水这条路线行动,这样很容易会被韩军看穿战略意图;其次,少了肃王军这个强劲的友军,其余三支魏军攻打共地的力度明显就要下跌几个档次。
不过总的来说,韶虎还是倾向于赵弘润的战术,但是,碍于在场还有燕王赵弘疆与桓王赵弘宣在场,即便他是诸军总帅,也得询问一下这两位殿下的态度。
看得出来,在得知兄长的军队要前往汲县后,桓王赵弘宣喜忧参半,喜的是他北一军终于有机会在战场上发挥实力,忧的是没有兄长在身边,他心底稍微有些发憷毕竟这位桓王殿下的初阵就遇到了当时作为韩国诸军总帅的北原十豪靳,被后者打地不得不龟缩在安邑,可不是什么好的回忆。
而相比较赵弘宣,燕王赵弘疆的回覆就显得颇有些冷幽默。
他表示,只要赵弘润的肃王军不在共地,那么攻打共地的第一功臣,必定归属山阳军。
这话听得他身边的宗卫长曹焱满脸尴尬。
尽管赵弘润从赵弘疆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这位四皇兄是在开玩笑,但也忍不住在心底嘀咕一句:暂且不提北一军,您这话,将韶虎大将军的魏武军置于何地?
不过韶虎为人很大度,在听了这话后只是笑了笑,还说了句那就提前祝燕王殿下马到功成。
其实,目前魏国国内有不少人对韶虎有些意见,毕竟这位大将军统帅着目前魏国最精锐的荣誉军队魏武军,但是迄今为止,魏武军在北疆战场上并未作出如何亮眼的表现,这使得那些对魏武军抱持强烈期待的魏人大失所望。
当然,这并不是说韶虎或魏武军做的不好,只能说,他们的表现还未能使国内的朝野官民满意,毕竟魏武军是魏国最具知名度的军队,只要是魏人,都希望魏武军能做的更出色。
而在这一点上,赵弘润倒是能够理解韶虎的无奈:不是韶虎怯战,问题是倘若他率领魏武军真正意义上参战,那么谁来援护山阳军与南燕军呢?
不过眼下,天门关、孟门关两地被攻克,使得山阳县解除了威胁,而赵弘润又率领十万肃王军加入战场,即将与南燕军汇合,这使得韶虎总算能真正意义上对韩国发起反攻了。
在一番商议之后,韶虎做出决定:共地这边,由魏武军、北一军、山阳军三支魏军发动进攻,主要战略意图是攻陷临虑,而赵弘润则率领十万肃王军远奔汲县,协助卫穆的南燕军攻克汲县。
以上便是第一步战略。
至于后续的战略意图,韶虎与赵弘润都没有提及,因为他们明白,倘若无法突破韩军的防线,那么所谓的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纯粹就是无意义的废话罢了。
“小宣,哥不在身边时,你要多请教韶虎大将军、四皇兄还有你的周参将,不可贪功冒进。”
在离开前,赵弘润反复叮嘱弟弟赵弘宣,他对于这位战场经验欠缺的弟弟,还是非常担心的。
尤其是赵弘润心里清楚,他弟弟这回肯定会伺机从韩将靳身上讨回当年在安邑的那笔账,毕竟去年的北一军,可是被韩将靳打得极惨极惨。
约半个时辰后,赵弘润便告别了韶虎、赵弘疆与赵弘宣等人,带着宗卫们先行前往汲县。
在出发的时候,他叫黑鸦众的阳佴、丁恒等人去联络青鸦众,叫后者火速与大梁的冶造局取得联系,提前准备运输船只。
约半日后,赵弘润与宗卫前行一步来到了汲地西侧的南燕军营寨西屯魏营。
得知此事后,南燕军大将军卫穆亲自出营迎接,此时,赵弘润也见到了这位坐镇南燕十几年的大将军。
卫穆的形象,与赵弘润以往在心中的臆想有所不同,乍一看是一位略显阴鸷的将军,尤其是那双眼睛,锐利地仿佛利刃一般,让赵弘润不由地联想到了司马安。
还别说,卫穆的气势与司马安还真有些像,浑身上下充斥着肃杀之气,唯一不同的是,即便是初次见面,卫穆对赵弘润却颇为礼遇热情,与当初初见司马安时完全不同。
起初赵弘润还以为是自己如今的身份与地位导致,可是后来他逐渐感觉出,卫穆对他的态度并非是恭敬,而是热情与亲近时,他就有些困惑了。
于是,他在被卫穆请到帅帐后,冷不丁询问了一句:“大将军是卫(国)人?”
说实话,魏国国内其实有不少姓卫的人,就比如赵弘润的宗卫长卫骄。
虽然不能说凡是姓卫的人必定是卫国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姓卫的,其祖上必定是卫国那边的。
搞不好,赵弘润的宗卫长卫骄,祖上可能还是卫国的公族旁支呢。
“……”
在听闻赵弘润冷不丁的询问后,卫穆转过头瞧了一眼前者,在略一沉吟后,点头承认道:“既然是肃王殿下问起……卫某乃卫国鄄(juan)侯的二子。”
他的回答,让赵弘润与宗卫们大吃一惊。
谁能想到,跻身于魏国驻军六营大将军、手握重兵的魏国上将,居然是卫国人出身。
不过这样一来,以往种种说不通的事也就能说得通了。
比如说,南燕其实就在卫国的西边,甚至于,河东郡东部地区,其实也有一部分大河以北的区域归属卫国,但年来,卫穆与他麾下的南燕军却在这一带横行无阻,从未听说过有卫人抱怨这位魏国大将军无端越境。
难道卫国就真的一点儿也不担心卫穆的南燕军会威胁到卫国么?魏卫联盟就那么可靠?
如今答案出来了,因为卫穆是卫国人出身,而是还是卫国公侯的二子,怪不得卫国对此人多次率军越境一事从未抱怨过。
果然……
在听了卫穆的话后,赵弘润在心中暗道。
其实他也已经猜到几分,因为只有这个说法,才能解释卫穆为何初见他就颇为热情亲近,毕竟赵弘润与卫国的关系亦不浅他的生母卫姬,即是卫国薛陵侯卫朔的小女儿。
换而言之,赵弘润也算是半个卫人。
见赵弘润沉默不语,卫穆微笑着问道:“是卫某的出身让殿下感到困惑了么?”
“不至于的。”赵弘润摇了摇头。
平心而论,卫穆是魏人也好、是卫人也罢,这都不要紧,毕竟,即便魏天子委任此人坐镇南燕,想必是极为信任此人。
再加上魏卫两国年盟交,论关系亲密并不亚于齐鲁,因此,卫穆的出身还不至于让赵弘润感到困惑。
他只是联想到了他的生母卫姬,以及后者所在的舅族。
说来也奇怪,赵弘润从未见过他真正的舅舅他以往称唿大舅的沈绪,实际上他养母沈淑妃的兄长,并非是他的亲舅舅。
“殿下在想什么?”见赵弘润沉默寡言,卫穆感觉有些纳闷。
只见赵弘润沉思了片刻,低声问道:“大将军,您与卫国,目前还有联系么?”
卫穆起初一愣,下意识地皱了皱眉,但待他看到赵弘润那欲言又止的表情后,他顿时就明白了,微笑着问道:“殿下是想问薛陵侯卫氏那一支吧?”
既然被卫穆看穿,赵弘润索性也不再隐瞒,点点头说道:“虽然这话提起来有徒惹人耻笑之嫌,但本王还是想问问,自从我生母过世之后,薛陵侯卫氏就从未接触过我……这其中是不是,唔,有什么隐情?”
听闻此言,卫穆摇了摇头,说道:“殿下误会了,不是薛陵侯卫氏不与殿下联系,只是……哎,殿下不知,在得知殿下您的母亲过世之后,薛陵侯卫朔大人思念爱女,卧病在床,没过多久亦病逝了。……薛陵侯卫朔大人膝下仅有二女,没有儿嗣,如今的薛陵侯,是卫朔大人从卫氏同宗过继的养子,与殿下您实际上并无亲情可言,殿下还指望他会派人来探望您?”
赵弘润闻言大吃一惊,毕竟这些事,沈淑妃可没有对他说过,很有可能连沈淑妃都不知情,毕竟那是薛陵侯卫氏的家事,不可能特地报之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