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着怒发冲冠的李恪,这些个礼部的大小官员们,一个个的都噤若寒蝉。以前他们只知道眼前的这位辽王殿下,打仗的时候绝对的是一员百战百胜的猛将,想不到处理起国事来,同样的果断。对于这种根本就不讲个人名誉看重,只知道把国事摆放在第一位,而且还是相当的被皇帝看重的人,还是不要招惹为妙。
“怎么,你们还有什么事要向皇上奏报吗?……既然没有事了,还不退下!你们当这里是礼部吗?整日里就知道无所事事的四处挑事!这里是皇帝的寝宫,皇帝陛下有多少政事需要处理,没有那么多时间听你们在这里说那些废话!”
礼部的大小官员离开以后,李世民面带笑意的说道:“三郎真是好口才,为父都没有想到你三言两语,便将这些个满腹经纶的家伙辩驳的哑口无言。”
“儿臣和父皇不同,父皇乃是一代明君,明明知道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为了顾及他们的颜面,有些话却不好说出口。但是儿臣就不一样了,儿臣没有那些个顾忌,谁敢胡乱的糟蹋我们家的钱财,儿臣就要让他付出更加大的代价来。相对于吃不上肉还要每天拿猪皮擦过嘴才敢出门而言,儿臣倒宁愿身穿破衣烂衫出门,但是家中的钱财却多得没有地方放。”
第三十八章 我需要一个承诺
第三十八章我需要一个承诺
第二天早朝,礼部尚书根据李世民的指示,宣读了文成公主下嫁的嫁妆。文成公主随行的队伍极其的庞大,首先由于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所以队伍中有僧侣五十名,这五十名僧侣都是大唐境内有名的佛教大师级人物,这其中有道岳法师、栖玄法师道宣法师、靖迈法师、惠立法师以及历史上非常有名辩机和尚。之所以派这些人随同公主出嫁,明面上说是向吐蕃人宣扬佛法,实际上是李恪出的主意,目的就是把这些个僧侣都打发到遥远的吐蕃去,使得他们不能继续在大唐宣扬佛法,这些人一旦离开以后,大唐境内的佛教势力将变得空虚,这有助于随后即将实施的对于佛教的新的管理办法。
除了这五十名大师级的僧侣之外,随行的队伍中还有很多的能工巧匠。像什么建筑师、酿酒师、厨师、裁缝,除此外还有舞者、琴师、制作首饰的工匠等等,总之只要是奢侈类的、消耗类的工匠,每一个种类都安排了至少五人随行。为了让这些人心甘情愿的前往吐蕃,李恪再次破费了一番,每个人都打赏了五百贯铜钱,条件是十年内不得离开吐蕃。如果在吐蕃的这十年内,教授的徒弟超过十人,而且这些个徒弟都得到真正的传承,李恪将在他们回来后次打赏他们每人两百贯。当时的长安城内,一斗米才不过几文钱,这些钱可是那些个工匠们一辈子都挣不出来的,所以那些工匠们尽管有些故土难离,但是在如此重利的面前,而且只需要十年的时间,那些个工匠们还是非常痛快的接受了李恪交代的任务。
除此之外,公主的送亲队伍中还携带了大量的书籍,书籍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目的是让人知书达理;神鬼乱力的山海经,供人消遣娱乐之用,但是有关种植、医药等科技类的图书则完全没有。另外绫罗绸缎倒是准备了很多,毕竟文成公主总是要穿衣服的。最后还给文成公主准备了黄金五百两、白银两千两、铜钱两千贯作为零花钱。
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由送亲大使江夏王李道宗亲自率领着近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一路向西而去。
在禄东赞临行前,李恪在天下一品宴请了他。一直以来都是他在敲诈禄东赞,这一次也终于让他破费了一次,还真是不容易。宴席结束时,李恪送给他一套自己名下产业制作的玻璃十二生肖。这套生肖摆件做得极其的生动,市面上的价格极其的昂贵。禄东赞在见到时,眼睛都不禁亮了亮,他根本就想不到李恪会送给他如此昂贵的礼物,要知道这套礼物的价格,要远远的高于他从自己这里敲诈走的钱财。在心动的同时,又不由得暗暗提高了警觉,害怕他会提出什么要求。
李恪见到他居然如此的紧张,不由得笑了笑,说道:“不过是我名下产业制作出来的小玩意儿罢了,大相何故如此紧张?”
“殿下的礼物太过贵重,请恕东赞不敢收受。”
“大相可是知道这套小玩意儿的价值吗?”
“日前在殿下名下的天下一品的珍宝斋中见到过,那一套远没有殿下所送的这一套精致、完美,价格却令人心惊肉跳。”
“大相可知道‘物以稀为贵’这句话的道理?我名下的玻璃厂,如果全力生产的话,一个月做出上千套这样的小玩意儿都不成问题,但是却没有这么做,而只是生产、出售比这个要次一些的物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就是因为稀少,才会导致它的价格高的离谱,我也才能从中挣到钱。而这其中生产的最好的物品,我都不会销售,而是留着作为礼物送给我认为值得相交的朋友,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我的真诚之意,大相以为如何?”
“这……这……”
“大相不用担心我送给大相的礼物过于珍贵,以至于不敢拿出来示人。我这里还有一份礼物,是要拜托大相送给我的妹夫,也就是你们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的,价值绝对不会差于大相的。”
说到这里,李恪再次吩咐人抬进一口木箱,打开后李恪从中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箱子,里面是一尊按照文成公主的脸型制作的玻璃菩萨像,不得不说文成公主的脸上如果没有了胎记和雀斑,还是非常雍容华贵的。玻璃佛像高约一尺,做工非常精致和细腻,晶莹透彻的玻璃像,加上传神的刀工,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除此之外,木箱内还有装有一条彩色的佛珠手链,色泽上完全仿制的禄东赞当初送给他的那枚舍利子,色泽上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最后的一个木箱之内,则装着一整套的玻璃餐具,在房间内的灯光的映射下,显得流光溢彩令人为之眩目。
望着被惊得呆若木鸡的禄东赞,李恪微笑着说道:“大相,本王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你,这些东西到目前为止都是唯一的,而且本王也不打算再制造相同的物品。不知本王的礼物是否合大相的心意?”
“殿下……这份礼物……只怕是要远远的高于公主的嫁妆。殿下此番如此破费,想必是……”
“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想换来大相和你们赞普的一句承诺。”
“不知殿下……东赞现在只怕不敢答复殿下,至少需要回去禀告赞普之后,经过他的同意之后东赞才敢回复殿下。”
“其实也没什么,甚至都不需要你们刻意的答复我。我知道大相和你们的赞普松赞干布都是胸怀大志之人,绝不会甘于寂寞的。所以我只要你们能够善待我的妹妹,至少在她的有生之年不要与我大唐轻举刀兵。我想这个要求似乎并不是非常过分的要求吧。”
禄东赞像是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一般,对方花费了如此大的代价,居然就提出这么一个要求。这哪是什么要求啊!以目前的态势来看,即便是他不主动提出来,吐蕃方面也会这么去做的。
轻咳了两声,禄东赞说道:“如果殿下是在为此事担心,东赞现在便可以答复殿下,大唐与我吐蕃乃是一家人了,我们之间将永世友好,绝不会……”
还不等他把话说完,李恪便摇了摇头,说道:“大相,有些话其实没有必要说出来的。两国之间存在的只有利益没有感情,现在我们可能会关系友好,但是我们死了以后呢?以后的事情就由我们的后辈子孙们去面对吧。大相以为本王的话可有道理?”
禄东赞愣了一愣,正色说道:“殿下,东赞到目前为止所真心佩服的人并不多,但是殿下绝对是其中之一。在这里东赞将代我家赞普郑重的允诺于您,在我们有生之年将保持友好关系。”
第三十九章 扩张计划 上
第三十九章扩张计划上
公主出嫁是件大事,从选定驸马到公主出嫁的队伍离开长安城,整整过了两个月的时间。
公主出嫁之时正值夏收季节,沿途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收割场景。这一年可以算得上是风调雨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粮食都获得了大丰收。为了不会因为丰收而导致粮价大跌现象出现,李恪派出许多人手到各地,以前几年的均价去收购粮食。而朝廷由于这几年一直都对外作战,粮食储备也有所减少,也利用丰收之年填补粮仓,这样一来倒是在无形中真正的做到了惠民,喜获丰收的农民也就不用为产量过剩,从而导致粮价下滑而发愁。
八月中旬,四处收购完粮食回到京城的李恪,在第二天的早朝上便得到了新罗派来进贡使团的消息,而且是足额的按照李恪所敲诈的数额缴纳的。原本想利用这个机会对新罗发动战争,没想到对方居然如此的听话,这使得李恪的心情有点小小的不爽。
李恪参加早朝纯粹就是个摆设,从来都是只带着耳朵不带嘴来,一向是只管听却不发表任何的意见,整个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要说李恪在京城中最为厌烦的事情,就是没事的时候每天大半夜的就要爬起来上早朝,尽管已经来到大唐快十年了,但是一直都无法适应这种早朝的方式。
好不容易等到早朝结束,李恪准备回去再睡个回笼觉。昨天下午他才回到京城,这一走就是两个月的时间,早已经成了怨妇的大小老婆们自然不肯轻易地放过他,一直过了亥时他才算上交完公粮,只睡了两个多时辰便爬起来上早朝的他,现在要是不困那才叫怪事呢。
身为王爷,早朝的时候按照顺序他是要站在前列的,到了散朝的时候自然就要排在后面。刚刚走了没有两步,一名宦官走到他的近前,小声的告诉他太子有请。李恪一听心里这个一个气:这小子真是不开眼,就不知道自己刚从外地回到京城吗?就不知道这个时候的男人是最辛苦的时候吗?居然这个时候来找自己,自以为做了太子就了不起了吗!看一会儿怎么收拾你的!
按理说李治成为了太子以后,就应该搬到东宫太子府去居住。但是李世民觉得废太子李承乾,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忤逆的事情来,就是因为平日里自己对他的照顾太少,以至于父子之间沟通不畅所导致。所以在李治成为新太子以后,他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执意要将他继续留在身边,以方便自己就进监督指导他学习处理朝政。
穿过太极宫的后门,李治正一脸贱笑的看着李恪。看到他的那副表情,李恪越发的肯定这小子是故意这么做的。由于有太子的侍卫在周围,李恪不能明目张胆的虐他,于是便趁着向太子施礼,李治过来扶他的机会,在他的手臂上用力的捏了一把,李治的笑脸立刻便为之一凝,紧跟着换成了苦笑的表情。凑到李恪的耳边小声说道:“三哥你可是冤枉我了。要不是父皇让我将你留下,我哪会在你回来的第二天便找你来聊天啊!哎呦……还真疼!三哥,你要补偿我!”
李恪听完后送给他一个大白眼,然后从袖中拿出一个锦盒,塞到了李治的手中。“都多大人了,每回见到我还要东西。”
李治一边摆弄着对方递过来的锦盒,一边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