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3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不是不想抢这灭国首功。可李定国虽然退回云南,但其直属本兵尚有两三万精兵,又有刘文秀、白文选、冯双礼、马宝、马唯兴等部明军分散在云南各地,这些人手下兵员或多或少,加在一起也有十万众。另外云南境内还有仍听令于永历朝廷的土司兵马,所以虽只剩一省地盘,可清军想要彻底占领云南,解决各路清军恐怕仍需几场恶战打。不是轻轻松松就能直取昆明,阵斩李定国。擒获朱由榔如此简单的。

    黑石渡和七星关这两战,吴三桂的嫡系关宁军伤亡很大,那些降兵虽多,但不可依仗,所以吴三桂现在真正能调动入滇可与云南明军作战只有三万人不到,这点兵力只能堪堪敌住李定国的本部兵,若再对上冯双礼、白文选他们的兵马,恐怕就敌不过了。就算能胜,几场大战下来,只怕吴三桂的嫡系关宁兵也伤亡怠尽了。

    兔子急了尚咬人,吴三桂不想再打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战。从前在辽东时,他就明白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也看多了舅舅、父亲他们是如何为了保存关宁军而牺牲那些外省客兵的。做军头就要有兵,做王爷也同样如此,没有兵马,便是让你当皇帝又如何?别看清廷现在对吴家很是宠信,吴三桂封王,儿子配了公主,又许了一省地盘养他平西藩,可真要把兵马和明军拼光,恐怕清廷就会收起先前的一切许诺,对他平西王也来个清肃了。

    吴三桂看得很明白,因此不想再充当入滇先锋,将自己的老底子关宁军都消耗在云南。他召来手下谋士方献亭和胡守亮,向他们求计如何避免沦为炮灰。

    胡守亮早年就是吴三桂舅舅祖大寿的谋士,祖大寿降清后他投了祖大寿的妹夫吴襄,也就是吴三桂的父亲,此后便一直在吴家出力。当年吴三桂在决定投闯还是降清时,胡守亮和时为山海关总兵的高第都是主张降清,这才让吴三桂拿定主意和多尔衮联络。清廷要吴三桂领军南下时,胡守亮正好生病,没来得及随军,但病一好便急忙赶来遵义了,此举让吴三桂很是感动。

    胡守亮对吴三桂道:“若寻求自保之策,必须搞清楚明军主力在云南的分布。”

    吴三桂点头道:“派往云南的探子回报,李定国所率主力驻扎在罗平,伪蜀王刘文秀因被李定国夺了兵权在昆明郁结重病,已是领不了兵,其他将领如冯双礼、白文选等人驻防何处,暂时还没有探查清楚。”

    胡守亮笑了笑,道:“知道李定国在哪就行了,其他人不足为虑。”

    “胡兄怎能如此说话?”方献亭有些惊讶。

    “明军之中,就数李定国足智多谋,又最能打,所以咱们只要不去罗平硬碰李定国,怎么也不会在其他人手中吃亏,这样自然就能保存实力。”

    吴三桂闻言欣然赞同,道:“这话言之有理,本王也是不想再与李定国硬拼,毕竟咱们的老底子消耗多了,谁知清廷会不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方献亭沉思片刻,道:“我倒以为不管是李定国,还是白文选又或是冯双礼,咱们都尽量不要跟他们动手,让罗托和赵布泰、线国安他们去打,等他们打了之后,咱们再看结果决定下一步行动。”

    “坐收渔翁之利,这法子是好,可多尼怕是不会让本王闲着。”吴三桂有些担心,想法是好,可多尼能让他就这么在遵义保存实力?

    不想方献亭却“噗哧”一笑,道:“王爷,兵是你领的,仗也是你打的,多尼个黄毛小儿在后方能管得着王爷怎么打?”

    胡守亮也笑了起来:“王爷尽管放心去杨老堡便是,多尼有什么安排,王爷先听着,且看其他人怎么说,能推就推,推不掉便先应着,左右这仗是王爷指挥,多尼这个大军统帅和他父亲多铎、伯父多尔衮比起来嫩得太多,和尼堪、岳乐他们也不能比,咱们就欺他了又怎样?”

    二位谋士这么一说,吴三桂顿时会悟,说实话,打心眼里他也是看不起多尼这个才23岁的大军统帅,试问一个从未经过战阵,只不过靠袭了父亲王爵的黄毛小儿能有个狗屁本领?

    当下便也宽了心,将各部军务安排之后,便带着大将胡国柱赶往杨老堡。(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信王为何不见你

    杨老堡位于贵州东南的平越州,不过是个小城堡,不过此堡傍山而筑,层层叠叠,远远看去倒也非常壮观。堡内屋舍房都是青石砌成,由于地位常年细雨绵绵的山区,加上空气湿润,故而堡内的墙壁大多长出潮湿的青苔,让人一望之下,能产生世事沧桑之感。

    吴三桂赴会只带了麾下大将胡国柱,其余诸将一个未带。到了杨老堡后,便有专人将吴三桂带了进去,不想多尼却没有接见他,反叫人领他先去休息。此举让吴三桂不由奇怪,有心想找熟悉的将领打探,可又觉堡内气氛似乎不对,故而也不敢私下活动,便由着人安排,稍作梳洗便欲休息,这时亲卫却来禀报,道是五省经略洪承畴求见。

    洪承畴这么晚来见我所为何事?

    吴三桂心中诧异,他曾拜洪承畴为师,加上也有心想从洪承畴那里打探下为何多尼不接见他,顺便请洪承畴帮忙在明日军议时替他说几句话,故而赶紧奔出室外,远远便对洪承畴行跪拜之礼,口中呼道:“学生未去拜访老师,老师倒来见学生,实是折煞学生了。”

    见吴三桂这样,洪承畴浅浅一笑,他和吴三桂虽有师生之名,可无师生之实,如今吴三桂已贵为王爷,却还能对他执师生礼,不由心下欣慰。一边上前扶起他,一边道:“京师一别数年,平西王别来无恙啊!”

    “老师莫要如此称呼学生,学生可是会折寿的!”吴三桂此言倒非做戏。而是内心实话。

    洪承畴摆摆手,道:“平西王。。。”

    吴三桂忙打断他:“老师直呼三桂名字便可。”

    “唔,也罢。”

    洪承畴微微颔首。不再客气,说道:“三桂,你七星关一战可是打出了名声,三路兵马唯你这路进展最顺,怎么,你是想要抢这入滇破明首功了?”

    吴三桂苦笑一声,道:“老师面前。学生不敢隐瞒,学生虽有心得这破明首功,可黑石渡、七星关两战。学生部下伤亡太大,能够击败李定国已是侥幸,哪敢敢想那入滇首功。”

    “你当真不想?”洪承畴一双精目似要看穿吴三桂般。

    吴三桂被他看的有些不舒服,却还是硬着头皮道:“真不敢。”

    “是么?你可知这是何物?”

    洪承畴不置可否。从手中摸出一物叫吴三桂看。吴三桂见了洪承畴手中那物。却时无语,原来洪承畴手掌之中是一枚棋子。

    洪承畴拿枚棋子叫我看是何意,是在暗示我是清廷手中的一枚棋子,是进是退都不由自己,还是另有所指?

    吴三桂猜不透洪承畴此举何意,有些疑惑的看着他,不解道:“老师的手掌之中执枚棋子却是想与学生说明什么?”

    洪承畴淡淡道:“说明你平西王在欺骗我这个老师。”

    吴三桂一惊,故作惶恐地道:“学生从未欺骗过老师。却不知老师怎会有此念头?”

    “进屋说话。”

    洪承畴示意吴三桂与他进屋,入屋后自顾自的坐了。对吴三桂道:“你我虽有师生之名,但实无尊贱之分,而且以你为人,应该自视甚高才对,为何我一来,你便对老夫行跪拜之礼?”

    “学生对老师当然要执礼甚重,这有何错了?”洪承畴这个问题让吴三桂都不知如何回答了。

    洪承畴直接问他道:“三桂,老夫面前,你就不要说那些有的没的,老夫且问你,你此次来杨老堡,可是有事要老夫帮忙?”

    吴三桂没有多想,既然洪承畴自己说了,他便顺水推舟道:“老师真是神人也!望老师念你我之旧情,明日军议替学生分说几句。”

    洪承畴故作不解地道:“你贵为平西王,又刚刚败了李定国,正如日中天之时,却不知要老夫帮你什么?”

    在洪承畴面前,吴三桂觉得自己没有必要隐瞒,便实话实说道:“学生不想入滇与李定国硬拼。”

    闻言,洪承畴笑了笑,道:“食君禄替君分忧,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你平西王尔今战功赫赫,且进展最顺,你不入滇谁入滇呢?”

    见洪承畴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吴三桂有些着急,道:“学生所想,老师当真不明白吗?”

    “老夫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却不是能做主的人。老夫如今境遇,嘿嘿,也是个局外人,这点,想必你心中也有数。”说完,洪承畴饶有意味的看了吴三桂一眼。

    吴三桂心中仍是困惑,他道:“西南方略乃老师一力推动,三路兵马入滇,哪路先哪路后,老师再无决断之权,进言几句总是能的吧。”

    “你们啊,前明时你们辽东军便常这样做,如今大清了,你们还这样做。你可知你那想法既是保存实力,也是拥兵自重,乃朝廷大忌也。”洪承畴摇了摇头。

    吴三桂忙道:“学生不敢拥兵自重,否则当日也断不会降了大清,学生所想只是让麾下子弟有所善终而矣。”

    “你不必掩饰什么,这世上事,老夫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其实这事并无什么大不了,你便是一见老夫就道出,老夫也不会怪你什么。早道早好啊。。。”

    “早道又怎么好?”

    洪承畴今天说话很是有几处莫名奇妙,让吴三桂越听越是糊涂。

    “早道,就免得老夫大费周折。”

    “老师这话意思是?”

    “你早说,老夫便早教你,怎么,你平西王如今真是贵人了,连老夫的话都听不明白了?”

    “却不知老师有何教我!”

    “老夫能知如何办?”洪承畴嘴里说的是没办法,眼睛却是盯着吴三桂。

    吴三桂心念一动,毫不犹豫就跪在洪承畴面前,道:“望老师不吝赐教,学生当铭心刻骨,至死不忘!”

    见吴三桂终是明悟了自己意思,洪承畴便赶忙扶起吴三桂道:“平西王言重了!你我本无师生之名,平西王如此看重老夫,纯粹是抬举老夫。老夫哪有不知之理?只是以后,老夫若有不顺,望平西王也多担待些。”

    吴三桂不知洪承畴所说不顺指何事,但却立即道:“三桂若得恩师相助,必然厚报恩师也!”

    吴三桂故意将“老师”换作“恩师”。洪承畴听出他称呼改变,“老师”变“恩师”,其中意味可是大了。

    “依恩师之意,学生该如何为之呢?”

    “你原先是准备如何说的?”

    “入黔以来连战不断,伤亡颇重,军士疲惫,不能再战。”

    “军士疲惫,终有恢复之日,伤亡再重,也有补充之时。”

    “恩师之意,是告诉学生即使以此搪塞也非长久之计么?”

    “老夫什么都没说。”

    “此策不行,老师可有他策教我?”

    “永历不除,朝廷难安,若你久不能入滇,必让朝廷生警惕之心。”

    “恩师之言甚是!只是学生不知如何应付?”

    “贵州境内土司中不安定之徒甚多,这些人必然生事。”

    “多谢恩师赐教!”

    吴三桂心中大喜,洪承畴分明告诉他,他可使贵州土司不时有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